张炳年
摘 要:算理是运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数学运算的有力支撑。在中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算理,通过图像表征让学生探究算理,借助“理”“法”融合让学生理解算理,通过类比迁移让学生内化算理等。
关键词:小学数学;中年级;算理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将运算能力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并提出教学要求,能够明晰运算的对象和意义,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算理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途径。算理教学是以感受算理、探究算理、理解算理和内化算理为主的活动。算理是数学运算过程中蕴含的道理,是数学运算技能操作步骤和程序的理论依据,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构成。掌握算理,可以使学生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掌握算法,灵活运算,同时增强运算认知,提高运算水平,发展运算能力。鉴于此,在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依据算理教学内涵,以感受算理、探究算理、理解算理和内化算理为重点,应用多样化的策略实施算理教学,助推学生提升运算能力。
一、创设情境,感受算理
《标准》提出,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算理是数学运算教学的重要内容,枯燥乏味,加之大部分小学生本就缺乏运算兴趣,排斥探究算理。在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算理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增强算理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体验情境,初步感受算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1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展现各种生活中的画面创设教学情境,如各班级郊游排队的画面、购买学习用品结账的画面、家庭一个季度用水的画面等。这些画面都是学生熟悉的,他们很容易走进生活场景中。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从画面中提炼数学问题。在提炼问题时,学生积极思维,迁移已有经验,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在学习该内容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内容,积累了运算经验。对于自己列出的算式,学生迁移已有经验,能够尝试运算。
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感受算理的支撑,尝试运算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算理的机会,便于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深入探究算理。
二、图形表征,探究算理
引导学生探究算理,是数学算理教学的重中之重。算理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图形表征是化抽象为直观的具体表现,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形象思维的机会,能够助力学生从直观现象中获取数学认知。对此,教师可以发挥图形表征的作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从直观模型到抽象感知的过程。直观模型类型多样,如数学小棒、点子图、小方块等。在课堂上,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直观模型,引导学生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积极探究算理。
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第4课时“笔算乘法”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点子图引导学生探究算理。具体地,教师先创设生活情境:为了使学生在课后服务期间能与书为伴,老师准备购买一批图书。这批图书每套有14本,老师准备买13套。试问老师一共会买多少本图书呢?在生活情境的作用下,学生拿出点子图,迁移点子图的认知情况,自觉操作。有的学生在横排数出13个点,表示老师买了13套书,在纵列数出14个点,表示每套书中有14本。然后,学生圈出所有点,发现老师购买图书的数目就是所有点的数量。基于学生的表现,教师引导他们用点子图口算14 × 13。在口算的过程中,学生将14 × 13看作14 × 10和14 × 3,或将14 × 13看作10 × 13和4 × 13,然后利用加法进行运算得出结果。之后,教师列分步竖式进行运算,让学生观看。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对比点子图、口算和分步竖式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虽然方法不同,但都是三步运算。基于此,教师指导学生将三个分步算式合为一个算式,总结算法。
实践证明,学生与直观模型互动的过程正是其探究算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探究算理,还可以获取算法,便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理”“法”融合,理解算理
算理主要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法主要解决“怎样算”的问题。其中,算理是数学基本原理的具体表现,算法是特定运算法则的外在表现。“理”“法”融合,可以使学生在用算理统领算法时,发现不同算法的共性,增强对算理的认知,还可以使学生在用算法进行实践时,总结算理。由此可见,教师融合“理”“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1课时“位数相同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算式6.45 + 4.29,鼓励学生自主运算。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迁移已有经验,用竖式法进行运算,将小数点对齐。部分学生尝试将6.45转化为6元4角5分,将4.29转化为4元2角9分,用元 + 元、角 + 角、分 + 分的方式进行运算。规定时间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介绍自己使用的方法。虽然学生使用了不同的算法,但是算理相同,都是相同的运算单位才能相加。此时,教师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的算法,探寻共通之处。在对比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思维,总结算理。教师则趁机讲解位数相同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相关内容,并设计其他题目,驱动学生运算。
如此教学,实现了以算理统领算法,便于学生透过算法发现算理,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同时,很多学生也因此得到多样化的解決问题的方法,便于开拓他们的思维,为进一步探究、理解算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类比迁移,内化算理
算理不是独立存在的。某一算理与不同算法背后的算理有着一定联系。学习就是形成一种情境与反应的联结——学习迁移。在此理论的指引下,教师可以开展运算活动,引导学生探寻不同的算法,并对比算法,发现其内在联系,就此进行类比迁移,发现算法背后的算理联系,由此归纳算理,并进行数学运算灵活应用算理和算法实现有效内化,提高算理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第3课时“因数中间、末尾没有0”这节课时,在已有学习经验的作用下,学生很容易联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迁移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在运算的过程中,学生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与三位数相乘,乘得的结果末尾与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三位数相乘,乘得的结果末尾与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在此算法的支撑下,学生继续迁移已有认知,自主归纳算理: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积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基于此,教师呈现相关运算题目,如145 × 12,132 × 45等,促使学生应用算理认真计算,扎实掌握算法。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迁移已有认知进行自主运算,发现算法背后的算理,增强运算认知,可以收到良好的算理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实施算理教学有利于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运算,发展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由此,在实施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在《标准》的指引下,高度重视算理教学,并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应用适宜策略,引导学生与算理“互动”,建构良好认知,提高运算水平,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高淼.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中段数学“算理”教学策略[J]. 数学大世界(下旬),2022(1).
[2]阮丽华. 注重思维可视 促进算理巧辨:“多元表征”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2021(9).
[3]王凤金.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算理算法的有效结合[J]. 天津教育,2020(34).
[4]李和平. 小学数学算理教学的有效策略[J]. 小学教学参考,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