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招,黄玉玲
1.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血透室,湖南长沙 410004;2.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湖南长沙 410004
血液透析方案为一种肾脏替代疗法,床边血液透析在临床上又名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较常用于治疗病情危重类型患者,但是,该方案的临床风险性较高[1-3]。 所以,临床对患者采取床边血液透析疗法时,还需实施管理措施进行配合,以提高治疗安全性[4]。基础管理模式在临床上的应用概率高,适用性强,可应用于多科室、多种疾病的管理工作,但是,该管理模式对床边血液透析过程中的风险性无针对性举措,未能达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目标[5-6]。 近年来,安全管理方案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较广泛,取得的管理效果较优异,大部分患者运用该管理模式后,治疗安全性提升,管理满意度提高。鉴于此情况,该院抽选2020年7月—2021年7月16 名血液透析管理者进行研究,讨论分析安全管理方案应用于该类型患者临床管理工作中的效果及价值。 现报道如下。
抽选该院16 名血液透析管理者开展研究,分为常规组和分析组,各8 名。 分析组:女6 名、男2 名;年龄25~36 岁,平均(30.54±2.35)岁;工作年限2~10年,平均(5.68±0.32)年。另选同时间范围内该组护理的床边血液透析疗法患者42 例参与研究,男28 例、女14 例;年龄39~70 岁,平均(54.28±2.31)岁。 常规组:女7 名、男1名;年龄25~37 岁,平均(30.68±2.29)岁;工作年限2~11年,平均(5.83±0.25)年。另选同时间范围内该组护理的床边血液透析疗法患者42 例参与研究,男30 例、女12 例;年龄38~70 岁,平均(54.39±2.27)岁。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常规组:予以基础管理模式:透析之前,需对病情改变、生命体征变化进行监测,并关注血管通路顺畅情况,完成凝血功能、电解质、血气等检查,注意出入液体总量;透析过程中,对超滤量进行合理调整,调整依据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而后注意患者的意识情况,及时检查血管通路及机器的运行是否正常,若患者产生躁动不安情绪,需对其进行约束管理。
分析组:常规管理方法为前提,再实施安全管理方案:①构建管理安全管理团队,队长由医务人员担任,队内成员为8 名管理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队长对相关管理工作职责进行统筹,各项管理措施由队员负责完成。②归纳问题及影响因素,团队对管理期间较易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总结归纳,并分析导致其发生的因素,操作方法,即问题确立、通过头脑风暴分析影响因素、联合既往相关文献和临床管理经验制定管理方法。影响因素包括医务人员因素、患者原因、管理原因、环境原因、物质原因。 其中医务人员因素包括服务理念不正确、专业能力低下、缺乏责任感、沟通能力不足、法律意识薄弱等;患者原因包括身体素质不高、负面心理情绪、期望安全管理水平值太高等;管理原因包括制度不完善、管控强度不够、相关培训活动未受到足够重视等;环境原因包括危险类物品、环境污染问题的管理力度不足;物质原因包括管理相关医疗物资缺乏、 医疗器械性能存在问题等。③落实安全管理措施,队内成员上岗之前,队长需组织相关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即床边血液透析管理工作关键事项、禁忌事项、易出现风险事件操作环节、解决方法等,培训结束后,应实施考核制度,以保障组员对培训内容完全掌握。 在此过程中,需将风险事件对患者身体产生的损害及出现风险事件后队员需要承担的责任进行着重说明,以提高队员的使命感、责任感,合理分配队员职责,确保队员对自身工作内容完全了解。 依据日常工作情况制定科学管理体系,优化监管制度,队长不定期或者定期对队员的安全管理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抽查、评价,并指出管理期间出现的不足,予以指正。通过专项管理模式对易出现并发症、风险事件的操作环节进行精细化指导,并安排指定人员负责。通常情况下,可以按照1 次/h 的频率进行一次巡查,了解患者心理状态、身体情况、管路运行情况、设备运行状态,若存在异常,需立即上报。以患者为中心,实施系统性健康宣教,告知患者管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风险事件的影响因素和处置方法,以消除患者不良思想及观念,益于促进患者的积极主动性。编制安全管理表格,表格内容即病情改变、落实管理措施的情况等,队员需以认真态度将表格填写完整,完成交接工作,保障患者有关的信息对接完善。透析之后,需评估血液透析设备情况,若设备需要保养或者维修,应与队长联系,保证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以确保下次床边血液透析疗法能够顺利完成。对病区空气、病房空气实施定期消毒举措,不在活动区域置放危险类物品。
①评价组间临床管理效果,管理质量评分包括安全管理、操作能力,问卷调查方式完成管理前及管理后的管理质量评估,满分为100 分,评分与管理质量为正相关。
②评价组间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统计管理期间出现投诉、操作不规范、医患纠纷等风险事件,总发生率=投诉+操作不规范+医患纠纷的例数/总例数×100.00%。
③评价组间患者满意度,管理后,运用自制满意度问卷调查量表于患者中展开评估,满意度分为满意(85~100分)、基本满意(70~84 分)、不满意(0~69 分),满意度=十分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管理前,两组安全管理及操作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分析组安全管理评分、操作能力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管理效果对比[(±s),分]
表1 两组临床管理效果对比[(±s),分]
组别安全管理 操作能力管理前管理后管理前 管理后常规组(n=8)分析组(n=8)t 值P 值55.48±5.46 55.32±6.57 0.053 0.958 78.39±4.26 86.54±5.38 3.359 0.005 56.98±0.94 57.42±1.43 0.727 0.479 75.47±6.42 86.93±8.57 3.027 0.009
分析组、常规组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依次是4.76%和23.81%,常规组较分析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对比[n(%)]
分析组、常规组患者总满意度依次为97.62%、78.57%,常规组明显比分析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n(%)]
临床应用血液透析过程中,需要采取管理措施,以提高血液透析安全性,因而,管理方案的优劣尤为重要,其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性,也能够对医院管理水平、服务质量造成影响[7]。 影响床边血液透析安全性的因素包括医管人员、患者、管理制度、环境、物质等因素,能够引起多种风险事件,并发症情况发生率较高,需实施有效管理方案,以使风险因素得以消除,进而保障床边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安全性[8-10]。
基础管理模式是既往血液透析过程中较常使用的管理方案,能够确保血液透析疗法顺利实施,该管理方案在临床上的应用有一定优势,具体表现在应用范围广泛,辅助效果良好;然而,该管理模式也在存在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全面性、综合性、针对性、高效性较差,且对患者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患者满意度低下,较易引起医患纠纷、投诉等不良事件。除此之外,该管理方案对管理者的力度不足,有碍于管理者责任感、使命感的培养,易导致操作不规范事件,从而影响患者生命安全性。 安全管理模式即总结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而后依据分析结果制订相应管理方案,可以促进管理安全性,降低风险性,益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状态, 这对于确保患者心理健康而言有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提高医院整体服务水平,促进患者满意度,大幅度减少了医患纠纷事件发生率[11]。 床边血液透析患者运用安全管理措施期间,为患者构建安全管理团队,队长带领队员针对患者管理过程中极易产生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总结,而后组织相关培训活动,将管理相关操作、注意事项等进行针对性的说明与讲解,确保队员充分掌握安全管理措施操作方法,培养队员的责任心、使命感,益于确保队员工作态度正确,管理质量提升[12-14]。 此外,还包括工作职责的明确划分,并实施监管制度,能够保障队员准确落实安全管理相关措施,了解队员实施管理期间出现的问题或者不足,及时指正;安排专人负责易产生风险事件的管理操作事项,能够进一步提高管理安全性,减少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通过健康宣教手段,患者对导致风险事件出现的因素、解决方法等均有正确了解,能够缓解患者不良心境,管理相关表格的制作与填写可以确保交接工作完善性,及时评估设备运行情况,可以规避设备运行不畅,导致床边血液透析无法实施事件的发生[15-17]。
研究数据显示,分析组管理质量较优,风险事件发生情况较少,患者满意度较高,与常规组相比,管理效果优异(P<0.05)。 说明该管理模式能够促进床边血液透析患者的管理服务质量及效率,大大降低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究其原因可知,安全管理方案的系统性、综合性、全面性、针对性较强,落实之后,患者管理期间易出现的风险事件等问题及其因素均得到总结与归纳,针对问题实施相应管理举措,是促进临床管理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的良好途径[18-20]。
综上所述,安全管理模式的运用,对于床边血液透析患者而言,能够增强临床管理效果,益于减少风险事件,患者满意度较高,推广价值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