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焜月 刘春霞 王 园 黄晓凤 王淑珍 熊 峰
患者男,63 岁,因咳嗽、咳痰伴喘累10 年,加重3 d 就诊。自诉平路步行500 m 有心悸、气促表现;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否认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病史。体格检查:血压115/8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89次/min,桶状胸,左下肺语颤减弱,左下肺叩诊为过清音,双肺呼吸音减弱,可闻及散在哮鸣音,心界不大,律齐,未闻及杂音。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受压变形,左房前后径28 mm,左室前后径35 mm,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51 ml,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29 ml,左室壁运动不协调;左室后、侧壁外可见新月形低回声团块,其上可见散在点状强回声,边界未探及(图1A~C);右室前后径19 mm,右房横径30 mm,右室流出道内径28 mm,右室壁厚4 mm,三尖瓣反流速度2.84 m/s,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19 mm,下腔静脉近心端内径17 mm,随呼吸变异度>50%;各瓣膜回声及活动正常;左室射血分数(LVEF)57%,每搏输出量(SV)22 ml;二尖瓣前向血流E 峰(E)1.03 m/s,二尖瓣前向血流A峰(A)0.69 m/s,二尖瓣间隔瓣环侧舒张早期速度(e’)6 cm/s,二尖瓣间隔瓣环舒张晚期(a’)10 cm/s,E/A 1.49,E/e’17.1。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检查: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15.4%;牛眼图显示主要为左室侧壁、左室后壁及左室下壁收缩功能降低(图1D),其中下壁基底段及中间段局部纵向应变(RLS)分别为-6.7%、-14.1%,侧壁基底段及中间段RLS 分别为-4.9%、-11.2%,后壁中间段RLS-18.5%,后壁基底段RLS 反向,为9.2%。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脏外占位,性质待定;心脏结构未见明显异常;左室壁运动欠协调;左室收缩功能早期受损,左室舒张功能降低。为明确左心受压原因,进一步行胸部CT检查:肺脏、心包及纵隔内未见实质性占位;双肺纹理增多、紊乱,双肺野密度降低,双肺多见囊性薄壁气腔,大者位于左下肺(大小约143 mm×101 mm),致左室受压变形(图2);心脏外可见丰富脂肪垫包绕;双侧胸腔未见明显积液征象。心电图提示:电轴右偏。血气分析示:pH 值7.40,氧分压85 mm Hg,二氧化碳分压39 mm Hg,血氧饱和度97%,心肌酶谱未见异常。经抗感染、止咳平喘等治疗后患者症状较前稍好转。
讨论:肺大疱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见的并发症,其形成是由于肺泡过度膨胀致肺泡壁破裂融合形成含气囊腔[1]。肺大疱致心脏受压临床罕见,本例患者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脏外巨大团块致左心受压变形。心脏受压最常见的病因为纵隔肿瘤及心包囊肿。纵隔肿瘤常表现为实性或囊实性团块影,类圆形或分叶状,部分边缘不规则;心包囊肿则表现为无回声或低回声区,壁薄光滑,界限清楚。本例患者心脏外巨大新月形低回声团块影,边界不清,与纵隔肿瘤及心包囊肿超声表现不符。完善胸部CT 后排除心包及纵隔内占位性病变,考虑肺大疱致左心受压。同时胸部CT 提示心脏外见丰富脂肪垫包绕,推测超声心动图所见心脏外低回声团块影为心外脂肪垫、邻近被压迫肺组织及巨大肺大疱的重叠影像。超声心动图可动态显示心脏结构及活动,而CT 可更好地显示心脏与心外结构的关系,各有优劣。本例患者右心大小正常、右室壁厚度及下腔静脉宽度均正常、TAPSE 正常、肺动脉压无明显增高,提示患者右心结构及功能正常。LVEF 正常,但 LVEDV、LVESV 及 SV 均降低,考虑存在左室泵血功能的降低。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显示,GLS为-15.4%,左室侧壁、下壁基底段RLS 分别为-4.9%、-6.7%,表明存在GLS 及部分节段RLS 降低,提示整体及部分节段心肌收缩功能降低[2];左室后壁基底段 RLS 反向,提示局部心肌因受压出现了矛盾运动。左室舒张功能评估显示,0.8<E/A<2、E/e’>14、三尖瓣反流速度>2.8 m/s、e’<7 cm/s。综上,考虑该患者出现早期收缩功能受损;舒张功能不全Ⅱ级。肺大疱较大时还可压迫邻近肺组织,增加残气量,使肺功能下降[3]。在存在肺功能受损的情况下,心功能受损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症状。后期可采取手术切除治疗,本例患者经抗感染、止咳平喘等治疗后症状较前稍好转,患者因自身原因拒绝进一步手术治疗。
图1 肺大疱压迫心脏超声心动图像
图2 肺大疱压迫心脏胸部CT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