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 司李南
摘 要:在高职学生中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积极响应“中国制造2025”工程的具体表现,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是既定目标。但是在此过程中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则是关键的步骤,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综合人才,而在高职院校中,智能制造专业就业率普遍较低,就业结构呈现出一种不稳定的趋势。在这种现状之下显然不能满足我国对于建造制造业强国的追求。而工匠精神的培养既可以满足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需求,又可以在潜移默化当中使学生对智能制造专业产生认同感,并从整体上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因此,需要把工匠精神的培养落实到高职院校智能制造课程的实际。除此之外,在高职院校当中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从而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智能制造相关课程以及对制造业怀有一份敬畏之心。高职院校在智能制造课程当中通过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为我国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的大国工匠,为我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提供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智能制造课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
工匠精神向我们传达了从业者在背后的敬业、专注和精益求精,我国的制造业在向制造强国方面前行的过程当中智能制造业处于重要的地位,而对智能制造专业的高职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地落实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对高素质以及技能人才方面的需求。工匠,有工艺专长的匠人,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在学习阶段要学习工匠的精神,工匠精神经过时代的变迁其内涵更加丰富,是制造业发展的精神力量以及精神支柱,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也赋予工匠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成为新一代制造行业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地优化教育教学体系,在智能制造课程当中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
1 在智能制造课程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养的意义和重要性
1.1 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敬业认真的优良品质
智能制造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工匠精神,智能制造不仅需要信息通信技术,也需要制造技术,两者不可或缺。智能制造包括设计、生产、管理、服务四个环节,采取自动化、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智能制造的每道环节和工序都需要认真把控,重视细节的研究,在此过程中不能出现懒惰和懈怠的情况,向着精确且完美的目标迈进。例如,智能制造中智能机器人的生产,重要的零件中央处理器、机器人程序的设计、机身的结构等方面都离不开精心的打磨和不断的优化。智能制造要求把握好各个环节,把每一个步骤和程序都做到最优化。在智能制造课程当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高职学生把工匠精神贯彻到具体的实践操作流程中。
1.2 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建设制造业强国目标政策的颁布,高职院校中的技术型人才备受重视,但是人们心中对于制造业固有的偏见仍然存在。在高职院校中学习智能制造专业的学生在自我认知水平上不够充足,自信心不足,在心中对于智能制造专业认同感不强。并且教师在进行智能制造课程教授过程中虽然教授了学生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职业技术,但并未告诉学生如何把这份工作做到最好,最完美,并不注重对高职学生的工作态度以及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工匠精神可以使高职学生明白自身是被社会以及国家认可、尊重的,从事智能制造以及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是非常伟大的,应该值得骄傲和自豪。
2 工匠精神的培养对智能制造课程中高职学生的影响
2.1 帮助高职学生在就业中符合市场的需求
新时代的高职学生在就业观以及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与以往相比,都有了较大的改变,但是有部分学生就业观不够成熟,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摇摆不定,其实际情况与选择的职业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职学生对自身所选择的职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同时对自我的能力以及自身水平有着错误的认知,这种现象对他们的就业来说往往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有个别的高职学生存在着就业歧视,认为在基层工作就是能力缺乏、没有一技之长的群体所做的工作,认为进入大型的企业以及在办公室中做白领的工作才是他们的选择。殊不知他们的这种想法缺乏吃苦拼搏的精神和耐力的体现。走向工作岗位高职学生将要面对的是成百上千高学历人才之间的竞争,他们在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进行定位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偏差。因此,高职院校在智能制造课程当中通过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增加高职学生的实践机会,使高职学生能够从具体实践过程当中,深刻领会工匠精神的背后含义。高职学生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在实习的过程中了解所要工作的岗位,切身体会真实的就业环境。工匠精神体现了我国大国工匠背后千锤百炼、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工匠们对于工作认真执着,对于产品近乎完美的追求,而不断地进行精雕细琢,创造出高于产品本身价值及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而在智能制造课程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能够发挥他们的务实精神,使他们认识到把一件事情做好需要摒弃过于功利化和好高骛远的心态,而应当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在此基础之上,使高职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形成正確的就业观。
2.2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的稳定性
在智能制造业发展的浪潮之中,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不断加深,因此培养具有全方位、高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然而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视本科院校而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家长、学生等群体对制造专业存在着偏见,认为学习制造专业后,就业环境不好,甚至发展前景差,因此近年来高职院校中制造专业报考人数相对其他专业未见增长,甚至还存在减少的趋势。除此之外,在高职学生毕业之后通过选择就业岗位进行就业,但是他们在就业初期往往因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坚持的耐力而产生过高的排斥,他们中的部分群体于是选择辞职或跳槽,进入一个新的工作和领域中,这也造成了智能制造专业的学生就业不对口,同时就业的稳定性也不高。一些制造类的企业对于智能制造专业人才需求的缺口较大,不能满足智能制造类企业发展规模持续扩大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在智能制造课程当中应当通过工匠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来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从而在今后的发展当中获得更多的机会以及促进学生发展的空间。
3 智能制造课程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缺陷
事物的发展需要时间的累积和沉淀,才能不断地走向成熟。我国大部分的职业院校建校时间相对来说不够长,并且职业院校大部分是由中专演变而来。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学校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以及师资状况。但是根据目前具体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及设计方面不够完善,在通往优秀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并且在智能制造课程中有部分的学生适应能力不足,理解能力也不够充分,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的培养方面缺乏相关的经验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中也缺乏智能制造方面的专家,智能制造课程的设置也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现象。
3.2 教学方法不够灵活,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智能制造课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高职的教师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较为熟练,但是他们中大部分缺乏在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对于智能制造业实际涉及的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接触和了解,因此对工匠精神当中的一些特质无法进行深刻的理解,不利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高职教师需要同时兼备教学水平和工作经验这两个重要的因素。只有具备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工匠型人才。除此之外,有些教师仍然根据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照本宣科,在对理论性的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创新,运用专业性较强的理论词汇进行教学,学生理解不了,这也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在智能制造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存在一定的难度。
4 在智能制造课程当中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方法以及策略
4.1 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以及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
校园文化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以及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其倡导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优秀文化的渗透和传承,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智能制造课程当中,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应当和优秀的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例如邀请优秀的匠人进入学校进行讲座,以及文化的宣讲,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工匠精神背后的含义以及价值体现。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也应当利用好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智能制造课堂中巧妙地引入工匠故事,在工匠故事讲述的过程中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和校园文化高效地融合起来,使学生在对智能制造课程学习当中形成工匠精神的思维方式并养成积极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4.2 优化智能制造课程体系,优化高职学生培养模式
近年来在社会上存在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从事的是与自身的专业课无关的工作,其背后原因主要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社会的就业环境和背景之下,整个教育体制还是倾向于培养学生进入大企业工作的现象。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当中智能制造也倾向于对学生进行本科化的培养,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缺乏实践经验的操作,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将理论和实现高效地进行结合,因此在毕业之后,就无法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从而从事智能制造行业方面的人才就不断降低,工匠精神也无法在具体的工作岗位当中得到具体的发挥。对于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就显得势在必行,也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养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智能制造课程当中工匠精神的培养应当围绕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专业技能、岗位技能训练等方面,从而使高职学生具有明确的方向,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明确智能制造专业定位,通过对智能制造课程的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增强理论的应用性。高职把理论和实践两者进行高效的结合,为今后走向制造业岗位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4.3 进行校企合作,为高职学生的实践提供平台
如今有部分高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拓宽实践的路径。众所周知,高职学生在学校中对智能制造课程的学习大部分都停留在理论层面,涉及有关实践方面的部分甚少,尤其对于智能制造专业的高职学生来说,实践是他们必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而智能制造课程中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要重视言传,更要重视身教。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高职学生进行实习的岗位大部分是流水线上的生产工,那些将实习生当作廉价劳动力的企业是万万不可取的,只追求个人利益而不为学生着想的师傅也是万万不行的。因此需要高职院校对高质量的,并且有助于学生发展的企业进行工作的对接,相信在优秀的具有工匠精神师傅的带领之下,高职学生能够深刻地领会工匠精神传达的价值以及深刻的意义。学校应当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水平的同时,也能够为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平台。
4.4 教育与培训相融合,全方位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在智能制造课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便是需要丰富智能制造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当中和工匠精神进行融合和贯通,通过不断的渗透让学生意识到具有敬业、耐心细心、持之以恒、创新等优秀品质的工匠精神伟大之处,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对智能制造业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信。其次,教师在智能制造课程备课的过程当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教学目标的设立不仅要从具体的内容出发,还要考虑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当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智能制造专业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熟练掌握智能制造行业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法把实习的案例和演示法结合起来进行课程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便是培养职业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有独立的能力去探索工匠精神背后的内涵。自学能力的一个主要特点便是独立性较强。高职学生在学习智能制造课程的过程当中,在获取信息之后,学会信息的处理,并进行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在完成时间后,能及时对结果进行反馈和评价,找出计划中的不足并及时地进行调整。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对制造业质量要求在不断提高,同时重视高职院校对智能制造业方面人才的培养。在智能制造课程中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能够使高职学生增强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并形成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在此过程当中,高职院校和教师都应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措施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和渗透,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全方位地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孙鹏涛.“工匠精神”融入中职专业课程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20):117+119.
[2]涂琴,贾健明,柳岸敏,徐波.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高职制造类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观察,2019,8(10):123128.
[3]张波.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探索[J].成才之路,2021(35):8385.
[4]石军.智能制造背景下如何提高中职生的制图能力[J].现代职业教育,2021(48):5657.
[5]传贤贵.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浅谈中高职衔贯通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11):6466.
课题: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课题名称:“三教”改革背景下智能制造控制技術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20XHJG012
作者简介:王瑜(1991— ),女,汉族,陕西阎良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机械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