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育融合构建学校劳动教育新生态

2022-05-30 02:29李东蕾陈志坚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教育生态协同育人

李东蕾 陈志坚

[摘要] 五育融合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广州市海珠区基立道小学以构建五育融合的学校劳动教育新生态为重点,提出应融通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劳动教育育人价值,通过多方协同、学科融合、资源整合、过程评价、科学研究等行动策略,实现学校劳动教育的立体化、日常化、实景化、高效化和理论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关键词] 五育融合;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教育生态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开展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劳动教育非常重视,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海珠区基立道小学依托校本和社会资源,以五育融合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构建出学校劳动教育的新生态。

一、确立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

目前,海珠区大部分中小学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少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仍未得到充分体现,主要原因便在于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缺乏仔细考量,狭隘地把劳动教育局限于组织开展扫地、种菜等劳作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对此,基立道小学积极确立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割裂的发展状态转变为相互渗透的融通状态,抓住劳动教育契机,让学生感知劳动的辛苦,学会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劳动活动,取得创新性劳动成果,让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增长智慧;引导学生在劳动中调动身体的机能,激发身体的潜能,促进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美、创造美、记录美,在劳动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达成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劳动教育目标。

二、構建劳动教育的实践模型

坚持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基立道小学结合学校劳动教育发展实际及全面育人发展规划,主张构建集多方协同、学科融合、资源整合、过程评价、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劳动教育实践模型(如图1),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综合汲取多种知识与素养,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该实践模型的构建旨在系统地探讨影响劳动教育效能的各个因素,包括劳动教育主体、除劳动课程之外的其他学科课程、校本化特色资源、课程评价的方式与方法、劳动教育相关理论研究等,以全面、客观地理解和揭示劳动教育的内在机制和规律,力图帮助教师开拓一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路径,实现学生劳动素养及多学科素养的综合发展。在具体实践中,该模型强调多方协同、学科融合、资源整合、过程评价及科学研究在劳动教育体系建设中的目标一致性与行动协调性,依托于校内外多项资源,全方位推动学校劳动教育的立体化、日常化、实景化、高效化与理论化,让劳动教育成为融通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关键点,真正推动学校劳动教育与时俱进、落地生根。

三、探寻劳动教育新生态的实现路径

学校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育新时代的高素质劳动者,这需要从劳动观念、能力、习惯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变化的劳动素养。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切入点,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多元融合活动为载体,以资源整合为机遇,渗透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融通在德智体美各项育人中。基立道小学遵循多方协同、学科融合、资源整合、过程评价、科学研究的劳动教育实践模型,从全局观念综合考量劳动教育的影响因素,探寻出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新生态的实现路径。

(一)多方协同,成就学校劳动教育立体化

劳动教育的立体化建设离不开多方育人主体、多重教育环境,如学校、家庭、社区等的协同与支持,只有整个社会联动起来,才能从不同维度助推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

在劳动教育的立体化建设中,基立道小学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区等主体或环境对劳动教育的独特影响,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家庭是劳动教育的首要环境,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其主要内容是日常的生活性劳动,如烹饪、收纳、房间整理等。基立道小学鼓励家庭与学校联动,通过生活性劳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和基本生活技能。学校是学生劳动教育的主导性力量,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均属于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基立道小学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班级卫生管理、校园绿化种植等活动来引导其提升劳动技能、树立校园主人翁意识。此外,社区劳动同样也是助推学生形成劳动素养的基本要素。社区劳动主要包括社区服务性劳动和社区生产性劳动。基立道小学联动社区,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普法宣传、爱心义卖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及社会责任感。如此,成就了包含多方教育主体、多重教育环境的立体化劳动教育新生态。

(二)学科融合,实现学校劳动教育日常化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能狭义地看作简单的生产性劳动或体力劳动,更不能被窄化为洗衣、做饭等日常生活劳动,那些以脑力劳动为基础的探索性创新活动、审美性艺术活动等也应被纳入劳动教育的范畴。因此,融合各学科的劳动元素,整合各学科中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情境和内容,对于学校劳动教育工作成效的取得有着重要作用。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较多的劳动教育素材和情境,这些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满足学生的劳动素养发展需求。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语文等学科教学中,基立道小学要求教师结合劳动教育目标,从教材中挖掘劳动教育素材,如劳动种类、劳动模范等,让学生在汲取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并且,在数学学科、科学学科教学中,基立道小学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学科内容等,侧重对学生进行职业认知和劳动技能的培养,或者组织学生开展实地测量、数据监测等劳动活动,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培养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及实践反思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此外,基立道小学还将劳动教育与其他主题活动课程进行融合,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例如在“种植大蒜”的劳动项目学习中,基立道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用文字记录大蒜的生长过程,数学教师带领学生定期测量大蒜的株高,美术教师则与学生一起为大蒜画像,做到了全员、多学科参与劳动教育,推动了劳动教育的日常化实施。

(三)资源整合,推行学校劳动教育实景化

学校周边大都蕴藏着丰富且颇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资源,结合这些本土特色资源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既可以活化劳动教育资源价值,也可以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实现劳动教育的生活化与实景化。

基立道小学周边具有丰富的非遗项目资源,是开展劳动教育、实现资源整合的有利条件。鉴于此,基立道小学将校内教育资源与本土特色资源相结合,构建了“广式手作”非遗传承特色劳动课程,包括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其中,基础性课程即通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认知与技能。拓展性课程包括社团活动、“我是非遗小传人”活动,以及各类文化节、亲子课堂、非遗跳蚤市场等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和素养。研究性课程分为“我行我秀”“项目式学习”两大板块内容,意在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劳动的能力。此外,基立道小学还结合校内发展实际,打造了由木艺、广彩、剪纸、广绣、小农场组成的劳动场馆,为学生创设了参与劳动实践、亲历劳动体验的实景化劳动教育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实现了寓教于乐。

(四)过程评价,保障学校劳动教育高效化

五育融合是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改革方向之一,劳动教育作为实现五育融合的一个重要载体,其独特创新的形式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快乐成长。但是,如果缺少健全的劳动教育评价方式就难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因此,基立道小学构建了科学规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探索关注劳动过程体验的科学评价方式,高效地引导和激励学生这一劳动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参与劳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全方位成长。

例如,在基立道小学非遗劳动课程“制作红木筷子”中,为促使学生在手工体验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改进的方法,提高劳动的效率,教师设计了包括熟练使用工具、能够发现不足、提出有效方案、尝试动手改进等过程性评价指标,以及观察、合作、沟通、记录、动手等能力性评价指标的活动过程评价表。在评价表的引导下,学生自觉掌握制作工具的使用技能,及时发现筷子在长度和形制上的讲究之处,同时积极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学生亲身体验了红木筷子的制作全过程,在实践中学习了合作,在改进中学会了沟通,在评价中学会了反思。

(五)科学研究,促进学校劳动教育理论化

遵循劳动教育规律,立足学生发展劳动素养的身心特征,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融入劳动教育全过程,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及时将实践经验提炼总结成理论,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研究的必经之路。

基立道小学一方面建立了劳动教育专门管理和研究机构,分层次、分阶段地搭建各级各类劳动教育研究平台,鼓励教师参与劳动教育教研活动,积极培育梯队结构完善的研究团队,推进了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设立了劳动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实施并完整劳动教育指导材料的编制。通过相关课题研究的开展,不仅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一系列的新思路与新理念,还确保了劳动教育在学校中的常态化顺利开展,构建了劳动教育研究的新生态与新样本。

总而言之,以劳动教育为引领,构建五育融合发展的教育新生态,是培育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的创新道路,也是破解劳动教育困境的有效手段。各地学校应立足于劳动教育发展实际,采用多方协同、融合育人等劳动教育手段,让劳动根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本文系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课题“小学劳动体验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91200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2021-10-02].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1984.

[3]黄硕.构建劳动教育新生态,培育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晴川实验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录[J].教育家,2021(20):51-53.

[4]周晓燕,童雅琴,张舒媛.基于“五育融合”的“实景化”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探索[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1(Z1):3-5.

[5]张克宏.体系重构:构建五育融合校本化实践的德润新探索[J].生活教育,2021(01):18-21.

李东蕾   廣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基立道小学。

陈志坚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基立道小学校长。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教育生态协同育人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教育生态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应用大数据技术重塑职业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