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军 李冉
摘 要:“成长型思维”是一种超越性的思维,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选择、逐渐成长的结果。“成长型思维”的提出,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是学生数学学习进步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内在需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成长型思维”,激发学生个体的“自为存在”,组建学生群体的“联盟团队”,完善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制度”,让学生超越自我、获得进步、走向成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成长型思维” 培养策略
“成长型思维”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是近年来教育界研讨的一个热点。该概念揭示了个体在成功或失败后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心理机制。德韦克认为,个体的思维模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固定型(固化型)思维模式,二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模式,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确信自己的潜力是巨大的,困难、障碍、挫败等只是暂时的,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一定能超越自我、获得进步、走向成功。
一、“成长型思维”的提出
“成长型思维”这一概念来自卡罗尔·德韦克撰写的《终身成长》和《看见成长的自己》两部经典著作,这一概念的提出与研究,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个体的智力是先天决定的,是固定不变的,并且是不可能通过后天的努力得到发展的。在生活中,很多人是“固定型思维”,往往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我这么笨,怎么能解决这个难题呢?”“我为什么只考了这么点儿分?因为我比较笨。”这种思维模式是一种消极的思维模式,很容易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害怕遭遇学习障碍,害怕失败,以外界的评价来评价自己,进而对自身產生不合理、消极的认知,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长型思维”概念的提出,为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与疏导提供了全新的方向。
“成长型思维”是一种超越性思维,也是一种积极的、挑战性的思维,对于学生树立自信心、提升个体学习效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学生形成了“成长型思维”之后,在学习中遇到障碍、困惑、阻力时,会激起更强的斗志,会积极挑战自己、改变自己,从而让自己超越过去、超越已成。“成长型思维”可以让学生从传统的“固定型思维”的“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是一种内在的、积极的动机,让学生在挫折面前不屈不挠,越挫越勇,超越自我。
二、“成长型思维”的功能
“成长型思维”是一种以积极的眼光理解世界和自身的认知方式,这一概念的提出与实践,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生命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积极对待自身与世界,不断发掘自身的潜能,从而不断迎来“黎明时刻”“高光时刻”。
(一)积极培育大脑
“成长型思维”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能让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锻炼、培育、开发大脑。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大脑在接受外界的刺激后,会积极主动地进行连接,从而构建新的大脑“回路”和“通路”。此外,大脑在受到外界的刺激之后,还能分泌出一种叫作“多巴胺”的物质,这是一种能产生快乐、愉悦的物质,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学生,往往相信自身的大脑有着能无限开发的潜质,因此,他们会积极挑战自我,培育自身的大脑。
比如,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之余,会自觉地做一些“健脑操”,对自己的大脑进行按摩。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积极调节自身的脑力状态,让自己友善用脑、和谐用脑、健康用脑。为了助推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帮助学生培育大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思想与方法,锻炼大脑。比如,教师可以教学生“画图”“列表”等数学方法,让学生将抽象的代数问题转化为直观的几何问题、图形问题等。有效地培育大脑,能打通学生大脑的“神经元”,打通学生大脑的思维“通路”,从而让学生的大脑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二)赋予高峰体验
“成长型思维”能帮助学生更清晰、更科学、更有效地认识自我,在遭遇困难时得到积极的自我暗示,从而树立自信、鼓足干劲,更富创造力地开展学习。“成长型思维”不仅有助于推动学生的高阶认知,而且有助于赋予学生高峰体验。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一课中,教材中呈现的图形面积推导方式比较单一,“成长型思维”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形成多元化的图形面积推导方式。当学生能自主建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他们就体悟到了自我数学素养的拔节成长,得到了成功的学习体验,进而激发了学生形成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刷新自我的勇气和信心,助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引领全面成长
“成长型思维”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还观照学生的学习情感与态度。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成长动机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将“成长型思维”的培育“个体化”。换而言之,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研发不同的教学方案,个性化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让“成长型思维”引领学生的全面成长。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具有终身可塑性,如同人的肌肉一样,能通过锻炼得到茁壮成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体验、分析、思考,身体力行,以积极的姿态融入数学学习;要以成长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充分地选择。对于数学知识,不仅要引导学生从学科视角来看待,而且要引导学生从生活视角来看待。比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百分数的意义,而且要引导学生认识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功能和价值,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联,体验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意义。
三、“成长型思维”的培养策略
“成长型思维”认为,一个人的学习信念是通向成功的关键。因此,培育学生的“成长型思维”的关键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念和信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干预学生被动的、固化的学习信条,引导学生制订改变自我的行动计划,并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
(一)激发学生个体的“自为存在”
培育学生的“成长型思维”,首先应让学生确立一种“主体性的存在”。按照德国思想家黑格尔的说法,“主体性的存在”有两种:一是“自在存在”;二是“自为存在”。“自在存在”往往不容易突破自身,以习惯的形式存在;而“自为存在”则积极寻找突破自身的“点”,以一种超越的姿态存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个体的“自为存在”,让学生不断突破自我认知,积极挑战自我。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复杂的问题时,笔者往往让学生直面问题,不断挑战自我、磨炼自我、悦纳自我。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笔者先让学生从自身已有知识“2、5的倍数的特征”出发,进行积极的猜想、尝试和验证。当学生发现这样的猜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时,笔者再引导学生另辟蹊径,突破自我的思维局限,将观察的着眼点从“末位数”转向“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在勇敢尝试的过程中,学生能超越原先的认知局限,产生新的猜想。在教学进入尾声时,笔者还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将学生的学习从机械化引向意义学习、智慧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二)组建学生群体的“联盟团队”
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离不开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成长型思维”学生的学习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组建学习群体的“联盟团队”,让学生抱团学习,共同发展。在“联盟团队”中,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展现自我,同时能与同伴进行积极的对话与交往,每个学生都是其他学生自我革新的支持者。在同伴的影响下,每个学生都能形成积极的、良好的“镜中自我”的概念认知,从而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成长型思维”。
例如,在学习“异分母的分數相加减”内容时,不同的学生基于自我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倾向、认知风格等,产生了不同的探究方法。有的学生用“通分法”,将不同分母的分数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有的学生用画图法,将分数用图表示,借助图来猜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还有的学生将异分母分数化成小数,通过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得出计算结果后,再将小数结果转化成分数结果等。“成长型思维”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能展现“独特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交流与对话,将各自的思考、探究的方法进行研讨、比较,促使学生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走向算法优化。
(三)完善学生学习的“评价制度”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措施与方法,对学生的思维成果和思维过程进行反馈与评价,帮助学生进行反思,进而使学生不断优化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档案,科学而真实地记录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还可以开发网络评价平台,将学生的学习评价以图片、视频等诸多方式呈现,客观地记录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结果。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多维度、全方位地展现学生,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让学生认可自己、悦纳自己、欣赏自己。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侧面积”时,有的学生思维比较敏捷,常常不需要画图就能解决问题,对于这一类学生,教师在积极评价他们的同时,也要委婉地指出他们的不足,让学生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知;有的学生能按照题意画出示意图与思考图,对这一类学生,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数形结合意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头脑中画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对部分不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从条件出发,提炼题目中的相关信息,积极尝试解决问题。
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小处入手,从细节处着眼,多维度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对自身形成积极的认知。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让学生通过他人的评价,跳出自我的“学习舒适区”,不断努力,不断拼搏,从而刺激大脑的神经联结,促进大脑的发育和生长。科学的教师评价,有效的学生互评,能让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驱动力,从而助推学生的学习成长、生命成长。
香港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马努·卡普尔曾经提出了“有效失败”,为我们理解成败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理性基础。“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和智力是变化的,可以拓展的。因此,教师不仅要营造更多的可能性的空间,为学生的思维、探究助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插上充满自信、能量与胆识的翅膀,还要引导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理念,用努力与策略让自己得到突破与成长。
综上所述,“成长型思维”不仅是学生数学学业进步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内在需求。“成长型思维”不是天生的,而是学生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逐步选择、逐渐成长的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接受、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完美,从而激励学生直面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让学生保持终身学习的信念与动力。
参考文献:
[1]卡罗尔·德韦克.终身成长[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91-92.
[2]蒋京川.论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过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45-48.
[3]张优幼.基于深度思维的数学游戏规则创编[J].教学与管理,2019(11):53-55.
[4]顾晓东.基于高阶思维的数学学习活动设计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9(14):46-48.
[5]戚洪祥.提升学生数学言语表达能力的三个维度[J].教学与管理,2021(17):35-37.(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