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楠
小学阶段的学科学习,儿童更多会参照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经历和生活感悟,因此构建以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结合、“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对儿童来说尤为重要。生活逻辑不是简单的生活叠加,而是儿童在参与、经历生活过程中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的生活智慧;学科逻辑主要是指学科本身固有的内在学科的规律和本质联系等。我们用“创意+”的方式,让两个逻辑得到有机统一。
一、哲思:用“创意+”厘定学科与生活的逻辑
无论是生活經验化归学科逻辑,还是学科逻辑化归生活世界,我们都需要关照每一个儿童获得知识的方法。知识的获得基于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对关联生活情境的个性化选择,以及对儿童所处课堂环境的个性化参照。当儿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个性化“赋意”时,新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儿童的经验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1.在个性化解读中建构逻辑关系
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融合实施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创意+”理念下实施学科与生活逻辑的融合,教师首先要弄清两个问题。第一,学科逻辑、生活逻辑是什么?在明确这两个概念后,才可以找准方向。第二,怎样实施?教师只知道概念还远远不够,需要弄清如何将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融合,换句话说就是知道如何做,这样才能将“创意+”理念加以实施和应用。所以,在建构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的逻辑要清晰,在知道了“是什么”与“怎样做”之后,才能一步步落实这一问题,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在个性化思辨中厘清要素结构
用“创意+”厘清学科与生活的逻辑,需要确保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齐全。首先,谈谈教师。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评价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其次,谈谈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如果他们生活逻辑混乱,不能正确地看待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系,那么即使教师的教学方法科学、有效,也无法达到教学目标。所以,学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最后,谈谈教学工具。教师在“创意+”理念下开展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融合教学时,首先要运用先进的教学工具设计教学活动,其中包括信息技术的使用,教师要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内容融合,将教师、学生、教学工具等要素融为一体,对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创新,从而将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融合在一起。
3.在个性化赋意中明确目标旨归
自课程改革以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成为当下教学的研究重点,因此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层出不穷。以“创意+”的理念将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进行融合,一方面是为了落实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生活逻辑解决学科问题,运用学科逻辑解决生活问题,既能增长学生的生活技能和经验,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一步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对教师而言,以“创意+”的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二、实践:系统建构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创意链
1.知识创意呈现:寻找学科逻辑与生活经验的结合点
在进行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融合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找到学科逻辑与生活经验的结合点,并以此为依据设计教学活动和教案。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融合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回顾生活经历,探究学科知识,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照学科逻辑对生活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增加对学科知识的熟悉度,拓展思维,以此实现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知识创意的呈现是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进行融合的前提,教师应加以重视。
例如,在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中,教师以学科逻辑为主、以生活逻辑为辅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本册中能够实施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融合的课文有《观潮》《繁星》《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等,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在分析完教材内容后,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可以将生活逻辑融入其中,让学生回忆生活经历,以生活经验来探究学习内容。比如,总结生活中保护眼睛的方法、对眼睛有害的事物,并阐述一些自己的观点。在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中,教师发现,位置与方向、复式统计表、面积、年月日、小数的初步认识等内容都与生活有关。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制作生活日历”,这节课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采用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熟悉课堂知识,并遵循生活规律探究问题。
2.问题优先设计:关照学科科学性与生活共情性的锚桩点
分析完教材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知识与生活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并用生活逻辑来思考学科知识,从而为知识的探究与应用打好基础。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生活经验选择问题,在依据学情的前提下设计有效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清明》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思考:大家平时在清明节都会有哪些活动?会做什么美食?教师 设计问题让学生回忆生活经历,以加深学生对清明节的理解,从而找到学科科学性与生活共情性的锚桩点。再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忆植树节这天全国上下的植树活动,并设计问题:植树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在植树节这天要植树?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以此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在学习“At the zoo”一课时,英语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哪些动物,又有哪些是濒危动物呢?这一问题促使学生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将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融合。可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设计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
3.情境创设有道:匹配学科结构性与生活贯通性的联结点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运用生活逻辑探究课堂知识,教师在开展新课内容时要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一来消除学生对课堂知识的陌生感,二来增加课堂的趣味。例如,在教学《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播放不同节日的视频,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是如何庆祝这些节日的,会搞哪些活动,做什么美食,从而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找到与生活的联结点。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自2000年以来全国的人口数量,通过这一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发现折线统计图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结合生活逻辑学习。在学习“My weekend plan”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周末计划,从而引出本节课的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科知识,且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预习的机会,拉近了课外与课内的距离。
4.要素创构成链,指向学理思辨性与生活愉悦性的融合点
教师在分析完教材、设计完问题以及创设完情境后,还要对课堂教学要素加以构建,课堂要素要体现教学的灵活性,体现学科的思辨性,让学生在生活中有效地运用课堂知识,体会生活的乐趣。例如,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讲述“位置与方向”时,教师可以利用地球仪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在教学英语“Friend”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找朋友》这一首歌,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为接下来探究教学重点奠基。总之,课堂要素的构建促使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促进了学科思维与生活思维的融合。
综上所述,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进行融合,一方面体现了教育的生活化,另一方面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它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会学科知识的实用性,并将知识在生活中加以应用,最终让课堂教学成为提升学生生活技能和生活经验的场所,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分校)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指向学生成长需求的创意生活课程的实践研究”(编号:B-b/2018/02/8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