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发展史的课程思政协同理路

2022-05-30 06:38朱文燕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朱文燕

摘  要: 课程发展史是该学科知识累积和创造的总结,反映了该领域人民主动探索和改造世界活动的结果和精神状态。课程发展史产生于各类专业课程的协作发展,且反过来又支配各类专业课程内外部相互的关联和有序协同,发挥着系统中的序参量作用。在促进课程思政协同发展中,要围绕历史节点的人、物、事挖掘课程发展史中的思政元素;重视课程发展史中思政元素提炼的步骤及方法;提高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目标的贴合性;重视课程发展史的协同作用,并提供资源保障。

关键词: 课程思政; 课程发展史; 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2)02-0088-05

课程思政是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相互配合,发挥各类课程价值观渗透的效用,完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任务。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要“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协同的概念和基本思想,由德国学者郝尔曼·哈肯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协同就是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宏观尺度上的结构和功能。”[2]协同理论提供一个促进非平衡开放系统有序发展的视角与方法,不仅为课程思政的深度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也为判断课程思政实现程度提供了依据。在立德树人的大系统下,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作为平级的子系统协同发展,而课程发展史是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两个系统有序合作的表征,能“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3],激发两者的联合作用产生的增效效应。

一、课程思政协同思政课程育人的内在衔接困境

课程思政的理念于2014年提出并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的相关讲话精神,推动课程思政由地方实践探索上升为国家战略部署,为当前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内部高度衔接优于外部形式,才能实现课程思政整体育人效应。但是目前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存在着关联不紧密,处于一个边界模糊或者散沙一盘的状态,实效性流于形式。课程思政协同发展中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困境。

(一)各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有待加强

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内在条件。各类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子系统,内在包含着各种教育要素,本身显性或隐性地蕴藏着思政元素。思政元素就是育人元素,蕴含在各类专业课程中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规范、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等的微小契合点,需要挖掘并潜移默化融入课程教学中。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4]所有知识传授性教学的都具有教育性,都内含着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教学知识点内在所具有的客观规律的反映和要求。但是目前在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过程中,要么重知识与技能,轻价值引领,要么价值目标与思政课程步调不一致。不少专业课程在概括提炼思政元素时,提取的对象局限在专业课程的案例库与教材,不少专业课程教师对思政元素的认知滞后,在掌握运用方面难以与党的创新理论相结合,尤其是非文科专业在思政元素融入方面更是无所适从。导致各专业课程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各显神通”,思政元素的文本载体五花八门,甚至出现对一些思政元素的阐述和思政课程相矛盾的现象。思政课程的教师,由于对各个专业了解认知不深,在思政课的理论传授中,容易以理论讲理论,或以时政讲理论,就是难以从学生专业发展阐释理论,两张皮的现象使学生难以产生获得感与亲切感。

(二)各类课程实施缺乏共同认识与标准

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本质是一致的,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的各类课程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要在挖掘提炼运用思政元素中发挥守渠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5],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就好像盐粒一样,学生在校园里所学习的课程就好像食物,课程都体现党、国家和社会的意志,提供的食物有着或轻或重咸味且味道恰到好处,不同的食物撒盐的时段和需要盐的量不一。因此需要像大厨般的课程老师,不仅要识别盐,挖掘出思政元素,还要掌握撒盐的时机和份量,适时将思政元素与知识传授相融合。但是目前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所属学科和管理部门相对独立,各类课程在落实课程思政之时,不仅在寻找思政元素发挥同向作用上,而且在与思政课程有序地交互共享,动态吸收更新主流价值观念,发挥同行作用方面,都是各自独立的,因此制约着对两者协同认识的深化。高校学生学习的课程种类繁多,在没有共同的实施标准情况下,专业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良莠不齐,使各类课程在发挥价值引领效果上参差不齐,难以在立德树人方面达到一种有序演化的状态,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通过对一系列的蕴含价值养成知识点的学习,树立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自觉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有时还会导致学生的错乱茫然。

(三)课程思政协同效应的保障体系不足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毕竟是两类不同性质的课程,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伴生着专业课程思政化或思政课程通识化的问题,阻碍着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但是也只有两者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多样化需要,形成立德树人的整体优势。毛泽东曾指出:“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6]两者的相互配合需要具体的保障措施安排,但实际上,缺乏具体制度运作的保障。时常只确定校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而如何进一步落实与推进课程思政却没有路线图可执行,更没有需要协同的具体事宜。缺乏具体教学支持的保障。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知识不专业,且缺乏持续系统的培训支持。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不清楚,进行思想价值引领的教学能力不足,在专业课堂中思政内容容易边缘化,毕竟不讲比讲错所承担的责任后果不同。导致主客观上都难以达到课程思政的预期目标与效果。缺乏具體考评的保障。在日常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还没有标准去掌握及客观评价,即使有部分院校纳入院系教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职称评定指标体系,但是仍难以立足课堂,而倾向论文课题获奖等容易量化的。因此,各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执行中,形成侧重于论文写作、课题申报、各种比赛等投入少见效快的事物,而对日常教学上的探索和突破却较少坚持的现象。

二、课程发展史能发挥课程思政协同的序参量作用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作为平级的子系统在协同发展中,需要克服各自独立及封闭的特性,使得协同由最初无序状态发展成有序状态。哈肯用序参量来描述系统里的有序变化程度和结构形式。“序参量的大小代表了系统在宏观上有序程度”[7],序参量能够支配系统行为,使得大系统里各个子系统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任何一个专业或学科,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这便是课程的发展史。课程发展史是该学科知识累积和创造的总结,反映了该领域人民主动探索和改造世界活动的结果和精神状态。“欲知大道,必先为史”[8],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立足课程发展史,能提升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实效性。

(一)识别序参量是课程思政协同最大化的前提

序参量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有序化的关键要素或环节,识别序参量是发挥课程思政协同效应的重要前提。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在协同发展的不同时期中,所形成的序参量不止一个,并且这个序参量相互竞争和协同的产物。序参量主要引导和支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这两个子系统如何有序发展,同时又展示这个新融合形成系统的有序状态。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在一体化育人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或重叠性,因此也有着不少可协同之处。在协同的行为方式上,课程思政发挥专业课的学科优势,动态吸收思政课程中的思政资源,调配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专业技能知识,实现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那么,专业知识和思政理论的配置和整合的无序化到有序化过程,就需要一个序参量像一种规则一般规范这种协同,并且后续在没有外部控制力的情况下,还能按照这个默契规则,各尽其责地工作。在协同的行为结果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多个子系统的资源能够共享,序参量就在这些能够共享和重新配置的资源中,促使实现所拥有资源的优化整合,达到协同效应最大化的目的。而只有准确地辨别出课程思政序参量,才有可能形成协同的支点,汇聚协同的合力,选择恰当的同向同行协同形式,取得立德树人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二)课程发展史是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序参量

课程既是具体的教学科目又是构成各学科中各专业的基本要素。课程发展史是知识的累积和传承,蕴含着诸多知识背后创造者的高尚情操和人格,及其强大的精神追求。课程发展史能给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带来双赢,有利于两者之间建立长期协同关系。一方面,课程发展史是各类课程内部发展产生的,虽然会受到外部环境一定的影响,但不是由各类课程外部环境强加于系统的。另一方面,课程发展史是各类课程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状态描述和经验总结,是描述了整个课程思政系统的协同发展状态和特性的参量,昭示着各类课程的演化方向。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9]各类课程发展史作为一段历史不仅连接万载,是通向其他许多学科的门径,而且视通万里,决定各类课程的演化行为。各类课程和思政课尽管有共同的利益诉求,但是毕竟职能各异,同一时空下,各类课程彼此之间,以及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竞争从而产生利益冲突。而课程发展史是各类课程形成发展以及各行各业人民不懈奋斗的真实记录,各类课程发展史就是各类课程发展的一切,是各类课程的灵魂,指引着各类专业未来的命运。课程发展史客观实在性能发挥求同存异的功效,使协同各方在协同的理念上一致,从而在协同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投入更多的时间与资源,提升协同的水平。

(三)课程发展史增强了两类课程育人过程连接

各类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色彩虽然没有特别明显,但能够被选入教材的专业知识背后都有价值立场的选择。国内高校各类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就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各类专业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课程思政体现在专业知识传授中需注重价值引导,这种价值引导是一个情感渗透转化的环节,所需要渗透转化的“价值”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课程思政发展的根基。各类课程发展史的思政元素,能够以史鉴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喻构建,在课程思政协同发展中得到双重呈现,即不仅在思政课程中呈现,而且也在专业课程中强化。只有使人心悦诚服的情感介入,才能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目的。各类专业课程在发挥价值引领时,用各个专业课程在形成发展中应知或熟知的具体用语、人物、事件来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道理,启动社会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通常是把专业课程发展史中熟悉的用语、熟悉的人物,熟悉的事件被映射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使专业课程发展史中熟悉的用语、人物、事件、事迹、标志等,成为帮助受教育者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点和结构的工具,成为交际和思维的方式。社会核心价值观借助课程发展史中的思政元素形象化表达出来,超越文化和地域差异,以表层隐喻架构来启动深度隐喻,阐述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价值观,满足受教育者成为担任复兴民族大业一员的归属需求和感受。对学生而言,可以使学生能够认清专业发展的历史脉络,把握现实方向,辨明专业发展走向;对教师而言,以显性的方式指引各类课程教师,迅速进入课程思政状态。

三、基于课程发展史的课程思政协同发展新向度

课程发展史产生于各类专业的课程协作发展,且反过来又支配各类专业课程内外部相互的关联和有序协同。基于课程发展史的课程思政探索是取得协同效应最大化,不断增进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围绕历史节点的人、事、物挖掘课程发展史中的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是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前提,明确思政元素的产出地能提高专业课程教师挖掘提炼思政元素的效率。元素中的“元”是0,从无到有的起点。“素”是一定的物质,元素就是物质最原始的构成单位。思政元素是各类课程内生的,要依托课程中的每节课才能展现,因此是各门课程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专业下属的课程在形成的历史中,一定会有多个关键性的人、事、物促专业获得突破性的发展,随着知识的累积和传承,使专业及学科建立符合社会及自身利益的新状态。从這种量变中产生突变的历史节点来寻找思政元素,能够使思政元素更鲜明,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毛泽东曾指出“规律自身不能说明自身,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过程,应当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的。”[10]因此,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操只有同了解历史人物、事件、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来,才能真懂学通。

(二)重视课程发展史中思政元素提炼的步骤及方法

思政元素的提炼切入点,不仅需从新人物、新思想、新事物等入手,还要从光明与黑暗、伟大与渺小、成功与失败等对比性事物着手,在强烈对比中探究这些先进模范人物实践成果的理论探索过程,及其伟大的人格。思政元素的提炼环节,专业下属的课程很多,直接梳理每门课程的发展历史只是个理想的状态。相对便捷的方式,先在学科发展的视角下梳理所属的专业发展史,了解各门课程在专业发展中的权重,产生历史推动性的人、事、物。在专业发展史的基础上,再来考察各门课程的发展史,在专业发展的几个关键性节点下,延伸梳理各个课程发展中人事物的行为、变化、作用、意义等,将宏观性的历史节点下结合各门课程进一步具体化;思政元素的内涵提升,对于提炼出的人、事、物在教学运用前还需赋予思政化的内涵。对于人物的事迹风采,事件的来龙去脉,物品的意义价值在保证客观真实的基础上,需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层面赋予这些元素思政内涵。人物的事迹风采、事件的来龙去脉、物品的意义价值等,需要分别结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判断是否符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探究是否凝结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三)提高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目标的贴合性

思政元素主要是在协同专业课程知识的传授中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是知识教育上升到信仰教育的载体。思政元素需要在教学运用前,进行更加细致的教学融入设计,其中在知识传授、能力运用和价值引领三个基本维度的设计中,着重进行价值引领方面的设计。价值教育统领着教育教学各环节,而思政元素能实现对人才培养的价值塑造。这种都是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促进和生成的,通过不同课程的多元递进式传输,实现思想价值内容的分解与聚合,有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的直接阐明,还有隐性的内嵌于各类专业课程与实践活动。在设计的时候,一方面思政元素需帮助学生站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立场。高校所有的课程设置与发展都是为了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11]因此无论是理工科还是文科专业中的思政元素,均要协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更加理解社会与认同国家。另一方面,思政元素能满足学生思想需求。思政元素在运用于课堂或实践教学时,还需研究和满足学生的思想需求,在新媒体的环境下,赋予思政元素鲜活形式,为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恋爱和就业等学生密切联系的问题,提供合理的价值指引,帮助其处理解决问题促使其理性反思。

(四)重视课程发展史的协同作用并提供资源保障

课程与学生的学习发展紧密相连,也是学科与专业建设的落脚点。课程发展史的思政元素既能帮助高校各类专业课程,在有效回应思政课程传达的价值理念中发挥的价值引导功能,又能使思政课程的精神教化作用更具亲和力,让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针对性更强。所以要重视课程发展史的协同作用并支持其运用发展。一方面,引导广大教师增强对课程发展史的关注及其德育运用能力。教师作为执行课程的核心力量,也是发掘思政元素的关键力量。课程发展史只是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其中一条路径,而并非是一个固定的范式,因此,需要广大课程教师在此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准课程发展史中思政元素的含量并与专业课程融合的角度,开展符合学科要求个性化探索,努力形成一个提炼及运用之道。对于课程教师队伍,要摒弃命令式的行政手段,而提供鼓励政策与资源帮扶,赋予课程教师具有创造性、主导性,创建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型队伍。另一方面,强化高校对课程发展史思政运用的常态化资源支持。从课程发展史中提炼出来的思政元素,要结合青年大学生价值观接受方式的变化,有效提高思政运用的效果,改变课堂灌输、校内教育、纸面宣传等传统方式。也不能仅仅依靠互联网,而是要围绕青年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线上线下的资源支持,拓展现实与虚拟资源空间,使得全方位育人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N].民主与法制时报,2020-06-06(01).

[2] (德)郝尔曼·哈肯. 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 凌复华,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7.

[3]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01).

[4] (德)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文集3(教育学卷一)[M]. 李其龙,郭官义,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2.

[5]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6]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42.

[7] 沈小峰. 混沌初开:自組织理论的哲学探[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5.

[8] 龚自珍全集[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81.

[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6.

[11] 习近平在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和中方企业家委员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7-10-31(01).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s a summary of the accumulation and creation of knowledge in this discipline, and reflects the results and mental state of the people in this field wh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explore and transform the world. The history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mes from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professional courses, which in turn dominat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rrelation and orderly coordination of various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plays the role of order parameter in the system. In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should focus on the characters and events of historical periods to exca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history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refining steps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history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nhance the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guide the fitting design of goals and optimize the emphasis on the synergy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he support of resource guarantee.

Keywords: 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story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责任编辑:程勇)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