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服
【设计理念】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训练的主题是“学习描写景物”,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基于该主题的变化延伸。八年级学生已经对记叙文有了广泛的接触,也经常会在作文中加入景物描写,因此,本设计旨在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叙文中为什么要加入景物描写,如何进行景物描写。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屏显:
生成美的途径尽管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并最容易收到效果的途径就是描写风景。(曹文轩)
师:这是著名作家曹文轩教授说的一句话,告诉我们描写风景对文章的重要性。
二、景物描写的定义
师: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景物描写吗?
生:景物描写就是对一些景物进行刻画。这些景物既可以是故事发生的场景,也可以是大自然中的风景。在作文里加一些景物描写,有助于提升文章的美感。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景物描写的具体阐释——
屏显:
景物描写是指用鲜明、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对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师:我觉得这个定义可以分三层来理解,你们觉得是哪三层?
生:我觉得对于景物描写来说,首先,写景的语言要形象生动;其次,描写的对象得是景和物;还有就是一定要具体描绘和刻画。
师:你的理解分析能力很强,完全把握了景物描写的要义了。今天,我们训练的主题不是单纯的写景。进入八年级后,同学们经常要写一些写人记事的文章,因此老师想要和大家探讨的主题是“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同学们知道记叙文中为什么要加入景物描写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些经典片段,读一读,品一品。
三、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阅读下列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片段,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
屏显: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鲁迅《社戏》)
师:这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名篇《社戏》里的一段景物描写,文中的“我”带着万分的期待想在白天和小伙伴们一起去赵庄看戏,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如愿。正当他情绪低落时,看戏一事又迎来了转机。这是他在小伙伴们的陪伴下,月夜乘船前往赵庄看戏时的一段景物描写。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生:读这段文字,我感受到了农村特有的自然风光,它是很美好的。我能想象到,文中的“迅哥儿”坐在船头,闻着这独特的乡村气息,看着山飞快地后退,心情是放松且快乐的。
师: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段景物描写衬托了“我”前往赵庄看戏时的愉悦心情。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几个词来形容一下此刻的氛围呢?
生:我觉得这样的氛围是“欢快的”“轻松的”“幸福感爆棚的”。
师:你形容得很好,好像你也感受到了他的快乐。因此,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两点:一是渲染一种轻松的氛围,二是衬托人物愉快的心情。
屏显:
作用:
1.渲染一种轻松的氛围;
2.衬托人物愉快的心情。
师:同学们继续来看第二段文字。
屏显:
雾愈来愈浓了。轮船驶出南安普敦河后,来到茫茫大海上,相距埃居伊山脉估计有十五海里。轮船缓缓行驶着。这时大约凌晨四点钟。周围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辨。
(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
师:《“诺曼底”号遇难记》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时,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众人脱险,而自己却随船沉没的故事。这段文字写雾的浓和天的黑,有什么作用?
生:应该是为下文“诺曼底”号被撞埋下伏笔。正是因为天黑雾浓看不清,轮船才容易发生碰撞事故。
师:是的,这段景物描写对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屏显:
作用:推动情节的发展。
师:我们继续来读第三段文字。
屏显:
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
(列夫·托尔斯泰《七颗钻石》)
师:这是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文中的小姑娘出于爱心,让出了如生命般珍贵的水给小狗和路人喝。她的爱心变成了源源不断的流水,并从中跳出了七颗钻石,升到空中变成七颗星星。这个童话告诉我们,爱心的力量是伟大的、神奇的。那么,童话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生:开头写河流和水井干涸,许多人和动物焦渴而死,说明旱灾很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水对每个人和动物都是很重要的,而小姑娘还能把水让给别人喝,说明她很善良。
师:我觉得你的表述里有两层意思,能不能分开来具体说一说?
生:一是交代旱灾严重,二是衬托小姑娘的善良。
师:也就是说,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二是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对吧?
生:对的。
屏显:
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2.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师:刚才,我们一起阅读了三位名家的经典写景片段,也分析了每个景物描写片段的作用。谁来总结一下,我们刚才所分析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哪些?
生:一是渲染轻松的气氛,二是衬托人物愉快的心情。
师:这是《社戏》中那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如果换一个故事场景,心情要是难过的呢?可能就是衬托人物悲哀的心情了。所以,应当怎样表述更准确?
生:渲染气氛?
师:可以。
生:那另一个就是衬托人物心情,具体是喜是悲,根据内容来确定。
师:是的。那刚才探讨的另外三个作用呢?
生:一个是推动情节的发展,一个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还有一个是可以衬托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师:你总结得很好。咱们一起看投影,将景物描写的作用齐读一遍。
屏显:
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1.衬托人物心情,突出人物形象;
2.渲染气氛;
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生齐读。)
师:在这里,老师还要特别提醒同学们,不要为了写景而写景,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作用,要能直接或间接地为文章主题服务。善于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不仅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还可以创设优美诗化的意境,增强文章的美感。
师:了解了景物描写的作用,我们再一起研究一下如何才能让自己笔下的景物描写变得形象生动。我们还是通过具体的文字片段来获得启发。
四、景物描写方法指导
师:我们来看第一个例子。
屏显:
【甲】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乙】上学时分,雾更大了,更浓了。四面八方全是白色的雾,挡着你,追着你,缠着你,逗着你,不知疲倦地在你眼前晃动着,变幻着,拥挤着,奔跑着。你站着,它就在你周围竖起一个密密实实的圆筒。你往前走,它退开了,又在你前面不远处挡着你。冷不防,往你身后一窜,给你个冷冰冰的吻……雾,真像一个淘气的孩子。
师:请每个小组针对这两段文字的写景手法展开讨论,找出具体可以借鉴的手法。
(生小组讨论,师深入各組了解情况。)
师:哪一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探究结果?
生:我先来说一说【甲】文。“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芦苇荡的无边无际,衬托出杜小康初到芦苇荡时的恐惧、害怕和迷惘。
师:你知道这段文字是谁写的吗?
生:知道,选自《草房子》,作者是曹文轩,我读过的。
师:是的。你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它的景物描写很丰富?
生:是的,这本书我读的时候就很喜欢,现在回想起来,的确是有很多景物描写。那些场景描写得很真实。
师:你把阅读感受表达得很好。现在,你可以回过头再去专门研究一下它的景物描写,说不定会有更多收获。你们组谁接着来分析【乙】文?
生:我觉得【乙】文写景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雾的调皮和淘气。
师:你概括得很准确。所以,老师想和同学们说的第一个写景小妙招就是——要运用修辞写景。
(师板书。)
师:景物描写要想形象生动,可以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对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这样景物就会变得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语言也会富有感染力。我们接着来看第二个例子。
屏显: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鲁迅《社戏》)
师:还是《社戏》里的这段话,它在写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生:这是从感官角度来写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是从嗅觉的角度来写景,“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景。
师:感官角度除了嗅觉和视觉之外,还有哪些?
生:还有听觉、味觉和触觉。
师:说得很好。这也是我要和同学们分享的第二个写作小妙招——开放“五觉”写景。
(师板书。)
师:人有“五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不会写景,只会写“看见什么”;会写景,不仅会写“看见什么”,还会写“听到什么”“嗅到什么”“尝到什么”“触摸到什么”。比如,我们写秋雨,既可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来写——“教室外,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也可以融入触觉——“一阵风吹来,雨丝透过窗口飘落到我的脸上”,还可以加入嗅觉——“那雨滴凉丝丝的,还夹杂着泥土的气息”,这样调动多种感官写雨,雨就变得具体可感了。我们再来看第三个写作样例。
屏显:
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
师:你觉得这段文字在写景上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这些都是从视觉角度写的,并且运用了很多叠词,“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写出了雪覆盖在不同树枝和树叶上的形态。
师:对,的确是视觉角度。我们以“一阵风吹来”为分界,你们觉得前后内容在写景上有什么区别?
生:我好像有点明白了,前面是描写雪静止时的情景,后面写的是它随风飘扬时的姿态。
师:是的,前面是静态画面,后面是动态画面。“一阵风吹来”,使得这个画面处于动静变化之中。这也是我给同学们介绍的第三个写景小妙招——动静结合写景。
(师板书。)
师:在景物描写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营造出栩栩如生的动人场景。
师:在进行景物描写的时候,可以运用修辞,这样景物就能变得生动形象;也可以开放“五觉”,这样景物就变得具体可感;还可以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这样画面就变得灵动自然了。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老师只带领大家探究了三种写景方法,大家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究描写景物的其他途径。
五、写作训练
师:下面,请大家打开学案,阅读《为自己喝彩》,并按照要求在文中的横线处插入适当的景物描写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老师有几点提示:一是要找准可以选取的景物,景物描写要契合具体的场景,并注意前后衔接;二是要明确感情基调,选择合适的景物;三是要注意运用修辞、动静结合等手法,从多感官角度写景。
(具体学案略。需要插入的景物描写分别为:1.运用修辞写景,衬托“我”难过的心情;2.动静结合描写景物,点染“我”疑惑的心理;3.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中任选两种写景,烘托“我”明朗的心情。)
师: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的写作成果?
生:我来展示一下第一处的景物描写。“下午,我走在回寝室的路上,秋风伴着冷雨。银杏叶簌簌飘落,被风裹挟着,在雨地里不停地翻滚着,不时发出‘沙沙’的响声。那无可奈何的样子和沉重的叹息,像极了现在的我吧?”
师:这个描写很符合情境,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我”低落的情绪,不错!谁来展示第二处景物描写?
生:“窗外,秋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檐壁上还滴着水,‘叮咚,叮咚’。我默默无言,内心一片迷惘,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迎来阳光。”
师:你注意了与上下文的衔接,教室内外,有动有静,笔墨不多,点染到位。
师:第三处景物描写,谁来?
生:我来试试吧。“望着同学真诚的笑脸,我的心情十分舒畅。抬脚走出教室,廊壁上盈满阳光,暖暖的,充满着幸福的芬芳。”
师:你将写景和叙事融合得很好。写景的句子虽不多,但是调动了视觉、触觉和嗅觉,表现了心态的彻底转变,紧扣文章中心。
师: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什么是景物描写以及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和写作手法,刚才又做了一个简单的训练。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记叙文写作中,要有融入景物描写的习惯,让你的文章有事、有景、有情。本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
写作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但是,重视学生的写作实践不等于不要写作知识,也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写作知识的教学要精当、有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在学生读写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景物描写的知识,并通过写作实践对这些知识进行巩固和转化,以达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的目的。同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在阅读和写作之间寻找契合点,引导学生以经典名篇为例,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促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描写是为主题服务的,在记叙文中加入景物描写能够更好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旨。课堂教学过程以读、说、写为手段,实现了读与写、说与写的结合。
但是,本节课设计的痕迹还比较明显,缺乏浑然天成的流畅感,部分写作技法的训练也稍显机械。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連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