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程伟
记得上世纪末,我国邮票设计家、著名摄影家邵柏林先生曾说,拍摄风光,“要用大自然的彩笔来描绘”。尽管当时还处在胶片时代,许多摄影师充分利用不同品牌、型号彩色反转片的感光特性,运用多种摄影技巧与方法,去捕捉、记录大自然丰富多变的光影与色彩,拍摄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力作。而今摄影已进入了数码时代,计算机后期强大的图片处理能力更为摄影师提供了展现胸中意象的广袤空间。最近,浏览了一年一度、连续八年举办的国际风光摄影大赛获奖作品介绍,尤其2021年度大赛评委会主席彼得伊斯特韦的一番评说,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是什么驱使每个风光摄影师拍下了风格迥异的照片?……风光艺术的历史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记录,更关乎于人们对其的解读、想象和大自然对人们的启发。因此,一些摄影师会对拍摄的照片进行调色,另一些则会用自己的一系列照片来创造出脑海中的风光作品。”愚以为,无论是风光摄影,还是社会生活摄影,都具有纪实与表现的区分,但凡在户外自然环境条件下拍摄,都需要掌握周边环境(包括自然光环境、人工光照明环境以及水下、洞穴等特殊环境)的光、色变化规律,以及计算机处理色彩的技巧与方法,然后依据色彩的表意功能,根据生活的暗示与审美需求,恰如其分的调色、造像,并通过画面形象、色彩的构成,以及氛围、气势的营造,瞬间的完美契合等诸方面处理,最终达到展示心中意象,宣泄胸中情怀的目的。
出于这方面的感悟与冲动,笔者整理、选择了几个案例,以自然环境下拍摄的作品为主,浅析纪实性、表现性、意向性以及抽象性摄影作品的前期拍摄与后期编辑中对光、色处理的基本技巧,以飨读者。
例一、《草原套马》系列照片对“血色黄昏”的诠释
“血色黄昏”是中国文学对黄昏时刻天象与环境色彩的一种描绘,但它的具体样貌究竟如何?恐怕很难拿出十分标准的图像,无论是画家笔下或是摄影家镜头下的作品,很难一锤定音。但有一点是可以探究的,那就是日落以后,天光的颜色是怎样变化呈现的,而后,计算机又可以进行怎样的编辑调整,获得何种效果?而哪种编辑调整效果可以算作纪实,而哪种处理所获得的效果又成为“表现”了呢?笔者就此试述如下,供影友参考。
图1至图6摄于锡林郭勒草原,黄昏时分牧民套马、收牧、回家的场景。当时使用RAW格式拍摄,白平衡设置于“自动”档,时间是2007年8月4日下午18:46:02秒至19:25:19秒,历时39分17秒。纵观6幅原图,感觉色彩比较浓郁且原图直观便具有“黄昏”效果的当在19:11分之后(见图3~图6),其中图5阳光高度已接近地平线,大约与人等高,光源色温已低至1800K左右,人脸呈现枣红色,图6天空云彩红色灿烂,个人认为颇具“血色”品相。鉴于此,将分别进行按原色处理与按理想色效果处理两种方法进行。
(一)对图3、图5按纪实性要求进行原味处理
1、将图3导入Lightroom Classic(图7),进入修改照片模块;
2、按图8所示数据对基本调板各项进行调整,其中白平衡按5400K左右数据调设,根据彩色反转片拍摄日落、日出与夜景时常选用日光片,平衡色温是5400K,可使暖色调效果得以增强,故数码图片以5400K作为平衡色温值调设,符合传统审美习惯,调后获得图9效果;
3、打开镜头校正调板,勾选配置文件栏下的“移除色差”和“启用配置文件校正”复选框(图10),然后导出,获得图11成片。此效果基本符合纪实性要求,未作大的色彩改变与形的添加;
4、將图5导入Lightroom Classic(图12);
5、进入基本调板后,按图13所示数据对相关各项进行调整,白平衡仍按5400K左右数据调设,调后勾选镜头校正调板默认两项,随后导出,获得图14成片。尽管此时人物面如重枣,但真实地记录了低色温暖光下的牧民形象,属于纪实性图片。
(二)图3、图5按表现性审美要求作理想化处理
在纪实性处理的基础上,再对上述两图作必要的表现性处理。根据感觉,对色彩与环境氛围作必要的夸张、渲染乃至变色处理。
1、在图11的基础上,进入色调曲线调板。点击红色通道曲线,按图15所示曲线形状拖移,减淡画面中上、下两端云与草地的红色,获得图16效果;
再点蓝色通道曲线工具,按图17所示曲线形状拖移调节,略提升天空较白部位的黄色成分(见图16红圈内),获得图18效果;
2、進入颜色调板,按图19所示调节红、橙黄三色,获得图20效果,但主体人物剪影效果仍不够浓黑,需进一步调整;
3、点击蒙版工具钮,打开蒙版调板选择页,选择主体项(图21),创建主体蒙版1后(图22),勾选“显示叠加”复选框,可见主体人物被选中(图23),然后按图24所示,调节相关各项数据,获得图25效果;
4、点击“创建新蒙版”按钮,在拉出的选项中点选“线性渐变”项(图26),再在预览图左上角拉出渐变选区(图27),然后按图28所示相关项数据进行调节,获得图29效果;
5、勾选镜头校正默认两项(参看图10),随后导出,获得图30成片,此亦为根据个人感觉矫正了整图色调偏红及天空太黑过于压抑的效果。展示的图片氛围效果,当属作者胸中所存意象,而并非现实光照效果,故而此图当属表现性作品;
6、图5的表现性处理,则在图14的编辑基础上,作进一步调整。点蒙版工具,选点建构主体蒙版(参见图21~图23),然后点调板右上角的“反相”复选框(图31红圈),进而按图32所示,调节相关各项数据(图32)获得图33效果,主要改善泛白的天空色彩,使之与整幅画面的色调更为统一;
7、返回基本调板,更改高光、白色色阶和色温3项数据(见图33并与图13比较),导出后获得图35成图,此图亦为表现性作品。
(三)图2按理想效果进行合理调设
图36是图2的拍摄原片,因相机白平衡设为自动,当天光还没有透现出经典的黄色色调时,原片一般呈现为灰色调,这类图片若按原味效果调整,整体色彩就展现不出该时段的理想色调,如图2的非典型黄昏色调,图6的不够纯的血色黄昏色调。但一般说来,经典色调出现的时段不长,真正能捕捉到的每天也就一、两张照片,而绝大多数图片,不是经典色调还未出现,就是经典色调已开始转入下一个阶段,拍摄这两类图片的时段,要比直接获得的经典色调图片长得多,这也给创作带来了更多的机遇,而这种经后期调制出经典时段自然色彩的作品,也可以称为“表现性”作品。这种表现,还是建立在还原“生活的真实”(即展示出经典时段的色彩)的基础上,也就是说,需要根据生活中观察到的经典色调,在后期编辑中对色彩加以偏色、渲染或夸张处理,才能使其获得“真实”于生活的经典色调效果。当然,这类作品,经过了后期的变色、夸张处理,也就不是“纪实”而是“艺术”了。
1、进入基本调板,按图37所示调节相关各项,获得图38效果。这一步调节只对影调作了“提亮暗部,显示更多细节层次”的调节处理,而对色彩只是按常规进行日光色温的调设,所以色调并未呈现黄昏时经典纯黄色基调;
2、进入色调曲线调板,先点击红色通道图标,将曲线明亮段略向上提(图39所示),以增加亮部红色成分;再点击蓝色通道图标,将曲线整体略偏灰部向下压(图40),以添加图片的黄色成分,效果见图41,但这时候的天空颜色仍不够理想;
3、进入颜色分级调板,对色彩进一步作渲染处理,先点选调节中间色调调色盘(图42),继而选调高光调色盘(图43),色相都向橙黄色靠,饱和度适当提高,具体数据见图42、图43,效果见图44,基本获得了同色夸张的效果,画面天空呈现出黄昏时的橙黄色调,但感觉略偏红;
4、进入“HSL/颜色调板”,拟对略显偏红的橙色作主要调校,并配以对黄色的调校、强化,具体调节选项及数据见图45,效果见图46;
5、勾選镜头校正调板默认的两项(图47),使超广角镜头所带来的四角偏暗状况得到校正(图48),但画面左上角略偏亮,颜色饱和度与色相也不够准;
6、点蒙版工具,创建线性渐变蒙版(图49),并在左上角部位拉出一个线性渐变区(图50),然后按照图51所示数据,调节蒙版调整面板相关项数据,获得图52效果;
7、最后点选裁剪工具(图53),对画面进行剪裁(重新构图,图54),而后导出,获得图55成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