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雷,周雷,靳晓伟,马塞楠,姜晓洁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肿瘤科,江苏宿迁 223800
非小细胞肺癌(NSCLC)属于肺癌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80%,其在早期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 多数患者去医院实施影像学检查后发现已经处于癌症晚期, 且多已发生转移, 错失最佳治疗时间,导致临床病死率升高。 对于此病主要采取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方案,以延长生存期。 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化疗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需要在此基础上实施靶向治疗,增加了患者痛苦及医疗费用[1-2]。近年来,临床上不断将抗血管生成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此病,抗肿瘤效果显著。该研究选取2018 年3 月—2021 年7 月就诊于该院的92 例NSCLC 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和顺铂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选取就诊于该院的92 例NSCLC 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例和对照组。研究组47 例, 男27 例, 女20 例; 年龄39~82 岁, 平均(51.46±8.28)岁;癌症分型: 腺癌19 例,鳞癌28 例;肿瘤直径:≤3 cm 20 例,>3 cm 27 例。 对照组45 例,男28 例,女17 例;年龄34~85 岁,平均(53.87±7.15)岁;癌症分型:腺癌23 例,鳞癌22 例,肿瘤直径: ≤3 cm 25 例,>3 cm 20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 ①均符合临床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标准, 且经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确诊; ②临床资料齐全者;③患者具有知情权;④治疗依从好,可配合医护人员工作。
排除标准:①属于精神异常,无法与医护人员正常沟通者;②重要器官组织衰竭者;③对阿帕替尼药物过敏者。
对照组:紫杉醇和顺铂方案化疗。第1 天采取紫杉醇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58719;规格:16.7mL:100mg)。用法用量:静脉输注135mg/m2。 第1~3 天采取顺铂(国药准字H20010743;规格:20 mL:20 mg)[3-4]。用法用量:静脉输注20 mg/m2。
研究组: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和顺铂方案治疗。紫杉醇和顺铂方案同对照组。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国药准字H20140103;规格:0.25g)。 用法用量:早餐后30 min 服用,0.25 g/次,1 次/d。
①两组疾病控制率:完全缓解:肿瘤消失时间>30 d;部分缓解:肿瘤与治疗前相比肿瘤直径缩小≥50%,持续时间>30 d;稳定:肿瘤部位与治疗前相比缩小<50%或是扩大25%;进展:肿瘤部位与治疗前相比扩大≥25%,或是出现新的肿瘤。 疾病控制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稳定率。 ②VEGF、CEA、Cyfra21-1 水平:治疗前、后3 个周期分别在凌晨空腹状态下,抽取所有患者,5 mL 外周静脉血,置于抗凝管,装入低速离心机进行离心,获取上层清液,放入-20℃冰箱中保存待检。 Cyfra21-1 水平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VEGF 水平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CEA 水平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严格遵循说明书进行操作。 ③生存质量:治疗前、后3个周期, 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采取卡式功能评分(karnofsky,KPS) 评估。 与治疗前相比较分数提高20分为显效; 与治疗前相比较分数提高10 分为有效;与治疗前相比较分数无任何变化为稳定; 与治疗前相比较分数降低10 分为无效。 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④比较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疾病控制率为85.11%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率对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disease control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n(%)]
两组治疗前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周期后,研究组血清VEGF、CEA、Cyfra21-1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对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tumor marker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对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tumor marker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组别VEGF(ng/L)治疗前 治疗后3 个周期CEA (ng/mL)治疗前 治疗后3 个周期Cyfra21-1(μg/L)治疗前 治疗后3 个周期研究组(n=47)对照组(n=45)t 值P 值172.21±60.25 173.45±59.48 0.099 0.921 113.45±35.79 142.80±40.15 3.705<0.001 12.80±5.38 12.96±5.47 0.143 0.887 4.87±1.05 6.98±1.12 9.326<0.001 16.74±6.45 16.98±6.22 0.184 0.855 8.46±3.80 11.25±3.45 3.682<0.001
治疗3 个周期后, 研究组生存质量有效率93.62%高于对照组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对比[n(%)]Table 3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survival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n(%)]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n(%)]
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但是因诸多不利因素促使人们的身心健康正在遭受各种疾病的威胁, 尤其是近几年来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率呈直线上升趋势。 对此, 需要弄清楚引起此病的发病因素,才能够有针对性的采取下一步治疗措施。有相关临床研究得知, 引起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有以下几点:①吸烟:有研究指出,长期吸烟是引起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高危因素, 在烟草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 特别是多链芳香烃类化合物和亚硝胺具有较强的致癌性, 两者可通过多种方式破坏支气管上皮细胞DNA,使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为细胞转化提供良好的空间,最终出现非小细胞肺癌[5-6]。②职业与环境:经调查发现,非小细胞肺癌属于职业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约有10%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与环境以及职业接触史有关,如长期接触石棉、甲醛、有害化学物质等工作,从而增加癌症发生率。③大气污染:在发达国家中此病的发病率偏高,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发达国家大量燃烧石油,煤等,其中的有害物质与沥青公路尘埃中产生的含有苯并芘致癌烃相结合,患者呼吸时,吸入肺部,久而久之出现非小细胞肺癌[7-8]。④基因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出现, 患者体内致癌物质未能及时代谢,进而会改变基因,而基因突变会诱发非小细胞肺癌[9-10]。 ⑤肺部慢性感染疾病:若是患者本身患有肺部慢性感染疾病, 会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鳞状上皮癌变, 但是这种引起非小细胞肺癌的概率偏低。⑥电离辐射:放射线对人体肺脏有着较强的辐射作用, 这类患者患有此病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健康人群。 ⑦营养不良:患者体内大量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E 以及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 患者非小细胞肺癌的概率同样也会增高[11-12]。由此可知引起非小细胞癌症与吸烟、家族遗传、环境因素、空气污染、从事职业,营养不良以及肺部慢性感染疾病等有关。 对此,预防及降低此病的发生,需要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合理搭配饮食, 营养均衡, 提高患者免疫力以及抵抗力,抵御外来不利因素的侵袭,定期做肺部检查,血液标志物检查等,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提高临床存活率。
肺癌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与小细胞肺癌, 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由分为鳞癌、腺癌以及大细胞肺癌,由于其早期无任何典型病症,癌细胞转移速度较慢,致使多数患者到院就诊时已经发展至晚期, 增加临床治疗难度[13-14]。 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主要采取TP 方案化疗,所选化疗药物为紫杉醇与顺铂,其中紫杉醇为纳米微粒白蛋白为载体的药物, 可抑制肿瘤细胞分裂、繁殖而达到治疗癌症、预防癌症复发的目的,同时降低人体的毒性,减少人体正常组织的损伤,顺铂药物为临床上常用金属铂类络合物,对DAN 复制进行破坏, 抑制损伤细胞膜结构的转录, 抗癌效果理想,但是依旧存在诸多不良反应,如精神状态不佳,全身虚弱,出现免疫功能障碍,骨髓抑制等[15]。 阿帕替尼属于抗血管生成药物, 是VEGFR-2 的受体拮抗剂的一种, 临床常常用此药物阻碍肿瘤内血管生成,与细胞内VEGFR-2 有选择性的相结合,且阻止其发生磷酸化反应,阻断传导,防止癌细胞转移及生长,保障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
随着近年来,靶向治疗被愈发的重视,其中抗血管生成药物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 阿帕替尼作为一种新型抑制血管生成药物, 其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起到显著治疗效果, 且与TP 方案化疗相互联合治疗,充分抑制癌细胞转移并进行消除,从而提高疾病控制率,缩短住院时间。该研究显示,研究组疾病控制率85.11%高于对照组66.67%(P<0.05)。 与付佳等[16]研究中的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CR)为86.67%,均高于对照组的46.67%的结果一致。 治疗3 个周期后, 研究组血清VEGF、CEA、Cyfra21-1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 个周期后,研究组生存质量有效率93.62%高于对照组75.56%,与魏军功[17]研究中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EGF、Ang-2、Hsp90α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EGF、Ang-2、Hsp90α 水平均下降, 且观察组下降较显著(P<0.05);对照组存活率为81.54%,观察组存活率为93.85%,观察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的研究结果一致。 血清VEGF 对属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一种,又被称为血管通过因子,可有效增加血管通透性, 改变细胞外基质与血管内皮迁移,进而诱导已有血管再生或是心血管的发生,对此它是血管修复关键,加速肿瘤病情进展。细胞在参与癌变转换,浸润与转移过程中,会分泌出一些肿瘤标志物,如CEA,Cyfra21-1 等,而标志物存于宿主重要器官、组织及体液内等,临床上检验医师会根据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实施针对性的治疗。 CEA 属于酸性糖蛋白,是用于检测直肠癌的一种标志物,在健康人群血清具有少量存在;Cyfra21-1 是一种新型的细胞骨架蛋白,经研究可知其在鳞癌中的检出率较高,可用于临床评估患者治疗以及预后效果。 通过该研究可知, 采取阿帕替尼、TP 方案化疗协同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可有效改善血清VEGF、CEA、Cyfra21-1 水平,提高患者生存周期。
综上所述, 阿帕替尼、TP 方案化疗协同治疗NSCLC, 能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未增加患者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