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川西
——再造一个西部四川(上)

2022-05-27 14:40王怀林
巴蜀史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四川

王怀林

(作者系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四川位置图

两个不一样的四川

最近,媒体热炒,成都,是一个在阳台就可遥望雪山的城市。说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成都平原,距川西的巍峨雪山空间距离仅一步之遥,但在人们心目中,两个地方又不啻天壤之别。

说到四川在国人心目中的印象,首先肯定是“天府之国”,近20 万平方千米的四川盆地,由于气候温润、物产丰富,至少从汉代开始,中原人就将原来称谓关中平原的“天府”转到四川,《华阳国志》谓之“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近年,有专家从更广阔的视野,称四川盆地为“上帝的花园”。

四川首府成都,自古就是星光闪耀的城市,李白“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2020 年人口普查超2000 万,为城市人口中国第四、中西部第一,也是世界公认的“休闲之都”,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一是人口众多。四川1997年人口为1.1亿多人,位列全国第一,重庆分出后2020年仍有8347万人,位列全国第五。自古为全国的粮兵基地和战略大后方,虽历经战乱,但移民麇集,很快便重新繁盛起来,抗战时期出兵340万、伤亡64万,均为全国之首。

二是人才辈出。“自古诗人例到蜀,好将新句贮行囊”。从这里,不仅走出司马相如、扬雄、李白、杜甫、苏轼、巴金、郭沫若等文坛大家,还有刘备、诸葛亮等治世能人;当代朱德、陈毅等开国将帅参与改天换地,还走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三是经济繁荣。近年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发掘,一洗四川“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蛮荒闭塞形象,让人们了解到原来早在夏商周时期,古蜀文明便非常发达、成就卓越。它不仅在中国文明版图上独一无二,还证明了四川和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汉代,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使用,以成都为中心的平原经济大发展,成都不仅成为秦岭淮河以南唯一的工商业大都会,为当时“五大都会”之一,也成为联通南方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国际化大都会。唐代,扬州、成都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时人称“扬一益二”。宋代,成都继续为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并为此诞生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然而,上述对四川的印象并不全面,尤其是了解隐身其后的西部四川,会不断颠覆人们的认知。

在中国有条著名的“胡焕庸线”,即地理学家胡焕庸在黑龙江的黑河和云南腾冲之间画了一条线,发现我国人口分布和国土面积之间有一个特别的规律:这条线的西北有64%的国土,但只有4%的人口;东南36%的国土上,却分布着96%的人口。在四川的地图上,也完全可以画出这样一条线,这条线北起平武,向西南延伸经雅安直到盐源,就这条线两侧人口分布疏密之悬殊而言,“四川简直就是中国的克隆”!

川西生活着四川的各世居少数民族,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民族自治地方主要有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和北川羌族自治县等,还有100余个民族乡。2020年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川西少数民族人口568万,只占全省人口的6.8%,加上当地汉族人口也不到9%。

这个“四川胡焕庸线”是由《中国国家地理》执行总编单之蔷发现。他还进一步提出,假如把这一规律中的“人口”换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他地方竟然可以一字不改。正如国土面积和人口的巨大差距,资源评价和经济发展的差距同样存在:据2021年3月发布的《四川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报告》,四川拥有文化资源305.74 万处、旅游资源24.57 万处,均居全国第一,其中半数以上在川西。

四川西部或西部四川,简称川西,在老四川人口中叫“川西坝子”,过去指狭义的成都平原,在当今语境中已是指四川省西部的广阔地区。这个隐身在天府之国耀眼光环下的川西,难道真的如此不堪,只能背负地域广大、土地贫瘠、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包袱,踽踽独行于烟花繁盛的边缘?!

横断山——探险者的宝藏

当我向身边的成都人问起有着雪山草地的辽阔川西高原,不少人一无所知;而说起国内的北上广和美国、欧洲却头头是道。我不仅疑惑,如此状况原因何在?

四川气候分区示意图

四川人口分布示意图

由于疆域的辽阔和地理的开敞,中国西北部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互动是频繁和颇具规模的,只有西南的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例外。前者由于地势高寒和路途遥远,与中原互动不多;而横断山区虽与内地山水相连,但由于高山峡谷的阻隔,成为一个较晚开发的地理人文单元。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构成青藏高原骨架的喜马拉雅、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唐古拉、昆仑、祁连山等东西走向的山系,到东时突然转向,形成举世闻名的横断山脉。在这一山脉群中,分布着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由北往南流的大江及其众多支流。横断山主体在四川,长久以来,和青藏高原一样,这一地区成为外人心中的“秘境”。

15 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与资本主义兴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一起,成为近现代科学与文明诞生和传播的标志。被“地理大发现”激励的西方人,很早就开始关注这一地区。

早在14 世纪,西方就流传着喜马拉雅这块隐蔽的土地有一个约翰基督王国和蚂蚁黄金的离奇传说,但直到17 世纪初到18 世纪,才有罗马天主教耶稣会和卡普清修会的传教士先后30 多批共100多位从西藏北部进入,其中就有康定教区。他们开始以各种语言形式将西藏的信息介绍到西方。进入19世纪,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藏成了一个外人难以进入的“禁地”。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探险家、传教士、密术士、登山者和间谍非法闯入,他们多数未能进入拉萨,在沿途留下各式各样的足迹和遗骨……

从19 世纪中后期开始,西方的探险者深入横断山区,出于各种动机,展开一系列的地理地质及动植物考察,取得许多重要发现。

横断山谷(周小林/摄)

1877年,英国探险家威廉·吉尔从四川巴塘和云南大理、剑川到达缅甸。吉尔的旅行初步揭开国际康区研究的序幕,也掀起西方人涌入横断山的热潮。据有人统计,近现代(1845—1951)进入康区的外国人为687 人,来自24 个国家和地区;入卫藏外国人为859人,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

紧随其后的匈牙利伯爵塞切尼率领的探险队,测得贡嘎山为7599 米,已非常接近于真实高度7556 米。其《东方旅行的科学成就》获得国际认可,被称为横断山脉探索的经典之作。

1922年,苏格兰地质学家古格里来到贡嘎山考察,在其著作《中国西藏的阿尔卑斯》中,提出横断山区为“中国的阿尔卑斯”观点。

西方植物园对于中国西部奇花异草的渴求,催生了“植物猎人”这一群体。1899 年,英国园艺学者威尔逊受魏曲苗圃派遣,游历川西广大地区,引入1000多种植物到西方,他发现的岷江百合和绿绒蒿后来广为人知,其《中国——园林之母》一书和相关提法,为众多植物学家所引用。

1929 年,老罗斯福总统的两个儿子在《追寻大熊猫》一书中,描述他们在四川雅安发现和追踪大熊猫的过程。随后美国人哈克尼斯写下《淑女与熊猫》,描写她和熊猫宝宝书琳的故事,还于1936 年将第一头活体熊猫带到西方。

其中,洛克和大卫·妮尔的作品和事迹,被认为是启发“香格里拉”概念产生的两个关键人物。

1933 年,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发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描绘第二次世界大战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遥远的东方雪域高原上一个世外桃源香格里拉的故事。该书迅速跃居当时畅销书之首,并荣获英国“霍桑登文学奖”,一路畅销至今,被后人称为“遁世主义小说之母”。1944年,好莱坞将小说搬上银幕,将香格里拉的名声推向高峰,主题歌《这美丽的香格里拉》随之传遍全球。

《消失的地平线》一书意义在于,它为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植入了一个“人间乐土”的形象化意境,为英语词汇贡献、创造了“香格里拉”这个新词。对它的含义解释为: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战争,是一片宽容、安宁、祥和的净土;是一片神奇、拥有无与伦比原始自然美的乐园,那里的生活透明清澈,它远离正在走向毁灭的西方现代机器文明世界。

重构川西

相对于近代富有探险精神的西方人而言,中国较为缺乏探险传统。作为蜀人的李白,其《蜀道难》虽是诗歌名篇,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论断却不准确。在与成都平原紧邻的川西,从甘青草原到岷江以西,自古以来就孔道大通,古羌人及其游牧族群很早以来就在这里来来回回;而“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在李白脚下的成都平原,就埋藏着三星堆的辉煌文明。

杜甫在成都写下“窗含西岭千秋雪”,对于“西岭”究竟指谁,估计他本人也是不甚了了。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足迹遍布半个中国,却对丽江的玉龙雪山望而却步。

即便如此,仍有一些中国人,在孤独地求索。1927 年,任乃强首次进入横断山区,用1年时间徒步考察康定、甘孜等川边11县,一生出版专著20 余部,成为中国近代藏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先驱。

1938年,金陵大学教师孙明经,赴横断山区进行为期3 年的考察拍摄,出版《孙明经手记》,留下数百张珍贵照片,对宣传抗战大后方的西康省作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学者对该区域的考察趋于停滞。随着国力日盛,我国对该区域的系统研究和建构逐渐开展。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

1951 年,中科院组建首批科学工作队随军进藏,沿川藏公路进行路线考察;1957 年,中科院配合全国总工会组织贡嘎山登山科考;1959—1961 年,中科院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考察队,进入川西一带进行考察。1973年,国家组织多学科队伍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20世纪80 年代,青藏考察队开始移师横断山,300 多人的多学科考察队开展为期3 年的综合考察,涉及40余个专业方向。

对“横断山”山名的来历,据说最早是清朝一位叫黄懋才的官员,受四川总督丁宝桢委派到西藏,面对横在面前的一道道大山大河,发出“这些山真是横断山”的感叹。后京师大学堂《中国地理讲义》中,最早提及“迤南为岷山、为雪岭、为云岭,皆成自北而南之山脉,是谓横断山脉”。

青藏科考队骨干队员李炳元,提出横断山的主体属于青藏高原,东界在文县—都江堰—泸定—盐源一线以西;西界在类乌齐—察隅—腾冲以东;北界在囊谦—色达—玛曲—九寨沟县附近,南界止于龙陵—南涧—下关—丽江—盐源一带。从行政区划看,包括滇西北的怒江州、迪庆州全部和大理、丽江、保山局部,川西阿坝州、甘孜州全部和凉山州、雅安市小部,藏东大部及甘青部分地区。这是迄今为止有关横断山脉范围的最权威论述。

李炳元划定的横断山面积为36.4万平方千米。《中国国家地理》2018 年第10 期《大横断——横断断出新天地》一文,认为上述划分更多从地理地质学角度考虑,从旅游角度,从动植物演化、生物多样性形成和发展角度,从民族迁徙规律角度,提出要扩大横断山范围。他们采用叠图法,画出“大横断”的范围,在原来范围之外增加大小相岭、大凉山、螺髻山、点苍山、哀牢山、无量山等山脉和独龙江、察隅河、无量河等江河,即北至阿尼玛卿山的黄河第一弯,南到云南德宏、大理一带,东到岷山,西到西藏山南加查县附近。

笔者倾向于第二种划分。但无论哪种划分,川西30余万平方千米都是其主体。

中科院山地所研究员陈富斌,通过横断山脉形成原因和地质历史调查,提出著名的“横断运动”概念。研究之余还全力推动海螺沟的开发,促使当地政府停止森林砍伐、开始旅游开发。如今,海螺沟已成为以冰雪旅游著名的5A景区。

青藏科考不仅发现这里300 多座海拔6000 米以上的山峰,获得该地区立体气候的典型数据,还因该区富含古老和孑遗物种“活化石”,提出该地区为世界罕见的“南北物种走廊”和“动植物基因库”。

此外,一大批摄影家和探险家进入这一地区,吕玲珑、王建军、周小林、大川健三等摄影圈耳熟能详的名字,催生稻城、四姑娘山、丹巴、黄龙等著名景区走出深闺,成为旅行者心中的圣地。

自称“体制外的独立科学家”杨勇,长期为这里的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几十年如一日在该区域辛勤奔走。

周小林用自己的精彩作品推出丹巴,离开丹巴后建立引人注目的爱情圣地“鲜花山谷”,并一直研究和宣传横断山域,不仅系统梳理近代“植物猎人”的历史,还系统研究该地区引种到国外花卉植物的现状。全球销量最大的鲜切花中的菊花、玫瑰(月季)、百合等很多品种都源于中国,那些装点着世界著名园林的高山杜鹃、山茶、木兰、百合花多引种自横断山脉地区……这些源自中国的美丽,在世界各地打动着当地人,美化着他们的生活。

这一地区,简直就是一个世界最大的自然博物馆。

与自然学者们相比美的是,人文学者们也对这一地区进行新的建构。

成都与横断山(嘉楠/摄)

1978年,中国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的奠基人费孝通先生提出:“我们以康定为中心向东和向南大体画出一条走廊,把这走廊中一向存在的语言和历史上的疑难问题,一旦串联起来,有点像下围棋,一子相连,全盘皆活。这条走廊正处在彝藏之间,沉积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和语言科学的宝贵园地。”

对藏彝走廊的内涵,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星星将其历史文化特征概括为7 个方面,即母系文化带、猪膘文化带、牦牛文化带、笃苯文化带、重屋文化带、石棺葬文化带、藏缅语多元语言文化带。其复杂多元,由此可见一斑。

其来源,笔者认为与自古以来该走廊的民族大迁徙有关。

尽管甘青一带西部游牧族群上古时期的迁徙就面向四面八方,但越到后来,这条路线就越是集中在南方。其原因:

往北,尽管北方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但那里也在不断产生着强大的游牧部落,何况还有青藏高原的隆升造成北方越来越干旱和祁连山脉、天山山脉等阻挡,限制他们北上;

往西,有昆仑山、巴颜喀拉山阻挡,即使翻过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南行,也要穿过气候极为恶劣的藏北高原;

往东,由于两种文明的差异和利益的冲突,为防止西部游牧部落袭扰,内地农耕民族在从甘南到川西的高山之间,建立了阻击游牧民族东进的众多防线和城堡。

因此,向南的开拓,便成为西北羌人的主要选择。

这里,不仅有横断山脉形成的天然通道,没有强大的文明足以阻挡,且山谷间的大片牧场还可使游牧民族不用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性就能生存和发展。

后来是隋唐时期吐蕃的兴起、对青藏高原的统一及其对游牧走廊诸部落的征服,再后既有蒙古人南下、南方丝绸之路形成(主要在走廊边缘地区)和汉族、回族的迁入,还有从唐代开始绵延不绝的茶马古道的兴盛、清代驻藏大臣的进出,都使得这一走廊南来北往、热闹非凡。

其中,属于亚文化范围的,除古已有之的南方丝绸之路(又称蜀布之路)外,还有“茶马古道”。1990 年夏季,李旭等一群云南青年学者,沿横断山脉徒步100 多天,首次提出“茶马古道”概念。2002年,西藏作家马丽华组织60余人的茶马古道学术考察队,沿滇藏、川藏线考察,并出版《又见茶马古道》一书,此为相关研究和传播的滥觞。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和主要产茶国,尤其是与涉藏州县毗邻的四川和云南都是茶叶的主产区。特别是雅安、名山一带潮湿多雨温暖的气候浸润出大量优质茶叶,有“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的美称,至今尚有1万多个茶园,是茶叶的原产地和重要产茶基地。

丹巴党岭(吴长福/摄)

但如此需要茶叶的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却不能生产茶叶。同时,由于中原王朝和边地少数民族经常发生战争,古时作战,主要靠马战,中原大地主要为农区,不产马匹,而青藏高原特别是甘青一带却正好盛产良马,出产的互补性使这两个伟大的民族走到一起。于是,茶马互市产生了。

茶马互市的路线大体还是青藏、川藏和滇藏三线。最初以青藏线为主,使当时的松潘成为一个交易中心。后来,藏人更加喜欢雅州和名山等地的川茶,云南茶叶也进入康藏市场,加之西北战乱频繁,特别是宋以后,互市的重心逐渐南移到雅安、汉源、康定、大理、丽江和中甸等地。

还有康巴文化。

生长其上的康巴人,男人过来是一座冷峻的高山,女人过来是一个金银的宝库,但他们都乐观开朗、热情奔放。笔者在涉藏州县10 余年,听过的藏歌成百上千,几乎无一悲伤的曲调。

藏族学者习惯将我国整个藏族居住的区域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卫藏、安多和康。“康”包括今四川省的甘孜州及阿坝州、凉山州的部分地区,西藏昌都地区,青海玉树州和云南迪庆州等地方。

康巴地区境跨西藏、四川、云南、青海4省区,地处西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是连接西藏与祖国腹地的桥梁和纽带,历来被作为“治藏之依托”,素有“治藏必先安康”之说。

康区是最早归属于中国版图的民族地区。早在秦汉时代,中央王朝已于康区东部设置“牦牛郡”等郡县,是所有涉藏州县中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最复杂的地区,既有“政教联盟”的土司制,又有“政教合一”制和“土流兼治”制等。

康区又是“茶马古道”的核心地带,是汉藏贸易的枢纽之区,跨越千年的经贸活动,在此区形成康定、昌都、中甸、玉树等四方辐射、商贾云集的多民族汇聚的城镇,促进藏汉通婚,形成血缘交融和文化复合,产生锅庄文化、马帮文化、驮队文化、情歌文化等特殊文化。

道孚、雅江间的扎坝地区“走婚”制度,是比泸沽湖更完整的母系氏族社会遗存;康区峡谷地区普遍存在的一妻多夫,保留了古老的婚姻形态。笔者著有《寻找东女国——从丹巴到泸沽湖的女国文化带》,对唐史记载的东女国到今该地区尚存的女国文化遗存有详细介绍,这是世界人类史的又一朵奇葩。

建筑方面,除金碧辉煌的寺院建筑外,遍布各地的高碉和圆木扣搭的“崩科”,是康巴民居建筑两大主题。在建筑装饰上,有木雅的“瓦板”房、嘉绒民居的翘角、道孚的廊柱、新龙的水柜、德格的窗棂、乡城的白墙、雅江的橙壁、理塘的彩帐等,在艺术、服饰、饮食、节庆等方面,康巴也具有多彩多姿的容颜。

如果把现今所说的“大香格里拉”与康巴地区相勘合,我们会发现地理位置基本重合,这绝非偶然。因为康巴人追求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寻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创造了这“香格里拉”的意境。

康巴是格萨尔王的故乡,英雄史诗《格萨尔》主人公的原型就诞生于康巴。康巴人以格萨尔王子孙自居,以格萨尔王为行为楷模,“康商”的精明、“康巴汉子”的英勇、康巴学者的众多、康巴的尚武争强民风,都植根于张扬人性、奋发进取的格萨尔人文精神。

《寻找东女国》

横断山—康巴—香格里拉,这一累叠自然、人文和未来理想的概念,是该地区留给世人的无尽宝藏。

笔者曾就相对于中原文化而言的中国西部文化精神有过概括:

一是强悍进取的英雄主义和达观豪放的浪漫主义精神。如发端于甘孜州的格萨尔文化,就是这种勇敢、豪爽、乐观、坚韧、浪漫精神的集大成者。

二是神秘内省和坚韧执着的宗教传统。尽管原始宗教及其宗教狂热对社会经济发展弊多利少,但宗教也能约束人类行为,推动社会发展。如近代基督教经过达尔文新教改革,其“新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是开放与包容的多元文化形态。直到今天,西部康区被称为茶马古道的沿线,依然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共容局面,宛若一个天然的历史文化博物走廊,多姿多彩的人文胜景扑面而来,令人应接不暇。

此外,在康巴地区,还有因茶马古道形成的商业传统和商业精神。红军长征两次进入该地区,爬雪山、过草地,更为中国革命留下红色火种和强大的精神文化。

西部四川民族间交往频繁,文化互为影响,他们排外性小、开放性大,例如异族通婚、宗教僧团和教派之间多能和平共处;加之民俗风情多样、较早从事经商活动、经济发展较快等,成为一个保存完整、内容丰富、神秘奇特的“人类学宝库”。

孔子曾说:诸夏失礼,求之四夷。现代文明随着高速公路迅猛地进入这片古老的土地,各族群的传统文化——那昭示人类历程的足迹也随之迅速地消亡。为更好地认识人类自身,有必要对正在飞速变化、行将消逝的各类传统文化,作抢救性保护;为使这一地区经济尚为落后的人们能共享现代文明成果,有必要将其丰富的资源予以展示和转化,以惠斯地之民。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Pingtan in Suzhou
四川移动
四川移动
四川移动
四川移动
四川绵阳卷
四川绵阳卷
四川:用好一张“网”下好改革这盘棋
四川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