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粮食生产发展的辉煌历史成就

2019-09-17 09:59郑家文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坝子粮食品种

郑家文

摘 要:保山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全市国土面积1.96万平方公里,市内海拔最低处在龙陵县与缅甸交界处的万马河口,海拔仅535米,海拔最高点在腾冲市与怒江州交界处的高黎贡山大脑子,海拔高达3 780.9米,全市的气候类型,不仅有低纬气候,而且有高原气候,还有季风气候和山地气候;就光热资源而言,热带、亚热带、温带和高寒冷凉气候资源一应俱全;市内不同生态区降雨差别很大,低热河谷生态区年降雨不到800毫米、腾冲和龙陵多雨区年降雨超过2 000毫米。保山市辖区高黎贡被科学界称之为“动植物物种基因库”和“动植物东西过渡的纽带和南北交汇的桥梁”,市内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立体农业现象突出,我国种植的农作物大多数在保山市都能找到适宜种植的生态区域,保山市具有发展多种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关键词:横断山;坝子;粮食;品种;产量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2-0031-03

云南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其中,山地占84%(全国只占69%),滇东高原大概占10%,几条大江大河的河谷和崇山峻岭间的山间盆地(当地俗称“坝子”)仅占6%。全省地貌特征是“山地为主,高原为辅,谷坝镶嵌其中,山地、高原、盆地相间分布”。云南省大致以玉溪市的元江谷地和进入红河州的云岭山脉南段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的地貌区叫横断山地,属于横断山系南段,山地的总面积多达33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84%,但坝子数量较少,占全省总数的34%,面积占全省坝子总面积的25%;东部是云贵高原的一个组成部分,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0%左右,坝子占全省坝子总数的66%,坝子面积占全省坝子总面积的75%。保山位于滇西横断山八州市的中心,据云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保山市最大的坝子“保山坝”22.08万亩,居全省第11位,保山市一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共有99个,占国土面积7.3%,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

一、保山农业开发较早

市政府所在地的保山坝,是保山农业的代表,据有关史料记载,保山坝虽地处僻壤,但开发较早,远在殷商时代,土著居民“濮人”即已向商朝纳贡。哀牢王还请益州西部属国的中原汉人到麦场(“麦场”地名至今还在,属现在的东城区)传授牛耕代人耕的先进技术,并在大官庙(“大关庙”地名至今还在,属现在的东城区)之南的炉坛村开设作坊铸造铁犁头,大力推行牛耕,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不仅如此,哀牢王为准确指导农业生产,每年春节大年初一率领经验丰富的司农长老前往哀牢山顶的金井观测井水升降变化,预测当年雨水多少以便安排农事,现今人们称金井为“哀牢王的气象站”。柳貌归汉后设立永昌郡,保山坝的农业生产水平有更大的提高。而“西南丝路”的开凿及汉武帝拓边置“不韦县”,则开了经济繁荣的先声。

还有文献记载,武候南征,曾派军到此屯田垦边,带来了汉族地方先进的耕作技术,如“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大大推动了边疆生产力的发展。从保山城南汉庄镇(当年蜀兵驻防与屯粮重地)汪官营蜀汉墓出土的陶牛等随葬品正好为此说提供了可信的实物依据。

此后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保山坝人更以吃苦耐劳的“大肋巴”精神,一代接一代地精心耕耘着自己的家园,逐渐摸索和创造出了一整套向大地要粮的过硬本领——至今已受益1700多年的诸葛堰(俗称“大海子”)修筑和使用,标志着保山先民很早就懂得了水利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地位。许许多多世代相传的农谚,则凝聚着保山坝的庄稼汉们在了解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中所展示的聪明才智。而至今仍普遍使用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大字号”农具,更生动地告诉人们,这些种田能手是怎样播种丰收的。不过,保山坝真正成为“滇西粮仓”,却是新中国诞生以后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奇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庄稼汉们以当家做主的时代精神,花大力气改造自然和生产环境。20世纪50年代末建成使用的北庙水库,汇水面积119平方公里,一次又一次地保障了保山坝12万亩水稻良田(占全部水田面积的80%以上)在大旱之年夺丰收;20世纪70年代人们又分别根治了大沙河和东河,从而变害为利,彻底结束了东河沿岸“逢雨成灾”的历史。保山坝,终于成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风水宝地”和“饭甄子”。1978年以后的七年中,保山坝14.5万亩水稻,平均亩产连续过千斤,在云南名列前茅;1983年高达621公斤,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

二、保山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走在全省前列的典型事例

1.“京国92”是保山市农科所在全省率先杂交选育成功的第一个常规粳稻新品种。京国系是保山市农科所于1970年用京引120作母本,国庆20作父本,采用温水去雄配制杂交组合选育而成的常规粳稻品种,最初定名为“汉杂一号”,后来定名为“京国系”,1975年鉴定25个株系,单产达590~780公斤,1976年鉴定22个株系,单产达515~825公斤,并从中选出早、中、晚熟系列品种,1978年品种比较试验平均单产550公斤。其中,京国92单产最高达740公斤,超过当时大面积的种植品种,1978年发展到2万亩,1979年5万亩,1980年8.4万亩,1981年12.5万亩,1982年15.3万亩,1983年18.6万亩,1984年19.6万亩,1985年20万亩。自1978—1985年仅在保山地区就累计推广101.4万亩,1983年水稻品种“京国92”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86年获保山地区行政公署科技进步特等奖。

2.新型两系杂交粳稻育种理论和技术创新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十二五”期间,保山市农科所育成了“保粳杂2号”和“76两优5号”两个高产优质两系杂交粳稻新品种,在产量、米质、适应性方面均取得突破。保粳杂2号在云南省杂交粳稻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达到775.5千克,比对照滇杂31增产2.4%;76两优5号在云南省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达到718.7千克,比对照滇杂46增产5.71%。保粳雜2号、76两优5号稻米品质分别达到国标三级和二级。这两个品种在云南省1 500—2 000米的中高海拔区域得到大面积推广,至2018年,累计推广面积突破60万亩。新型两系杂交粳稻育种理论和技术创新在全国处领先水平。

3.杂交玉米“保玉7号”在大面积生产上累计推广6 100多万亩。保玉7号是保山市农科所利用保107×保108于1987年选育而成的玉米单交种。1997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滇玉20号。该品种适宜于云南省及周边相邻的贵州、四川等省区,以及缅甸、老挝等邻国广大中低产玉米种植区域推广。截至2013年,保玉7号累计推广6 100万多亩,1997年获保山地区行政公署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 获云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4.十四个“保大麦系列”新品种通过国家品种登记在云南尚属首例。保山市农科所自1988年以来30多年间一直坚持选育啤饲大麦新品种,先后有“V013”“莫特44”等5个品种通过市级审定,“V06”“V24”等13个品种通过省级审定(登记),“保大麦6号”“保大麦8号”“保大麦12号”等14个品种通过国家品种登记,“保大麦13号”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其中,“保大麦8号”在全省大麦主产区最多年每年推广80多万亩。

三、保山粮食作物栽培技术新进展

1.保山坝十万亩吨粮田建设在云南省史无前例。隆阳区委、区政府根据云南省委四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在全省范围内用六年时间建设不同层次的高产稳产农田战略决策,于1990年3月提出首先在保山坝6个乡(镇)50个行政村(办事处)建设10万亩吨粮田,要求四年完成,并组织吨粮田指挥部负责实施(原保山地区农科所毕景亮同志为技术负责人)。经过三年努力,到1992年秋收时,保山坝100 283亩稻田平均亩产(大小春两季合计产量)达到1 031.8公斤,创净产值2 787.13万元,提前一年完成预定计划指标,在云南省属于史无前例。保山坝十万亩吨粮田建设的主要经验有三点:一是采取科技人员为主的综合集团承包,做到“技、物”结合;二是推广优良适用稻麦良种,规范化栽培管理,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做到良种良法配套;三是对科技示范户和广大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做到技术到位。

2.保山坝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处于全国领先水平。2008年9月25日,农业部邀请有关专家组成水稻高产创建验收专家组,对隆阳区承担的“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进行产量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察看了万亩示范区的水稻长势,按照农业部农办“农[2008]82号”文件的管理办法,采用龙舟4L2-1联合收割机实收测产。万亩示范区由相邻的金鸡乡和河图镇2片构成,总面积1.14万亩,示范品种是滇杂40、繁13等高产优质品种,采用水稻精确定量等综合栽培技术保证了高产创建活动的顺利实施,专家组验收高产攻关田亩产干谷917.6公斤、上等田亩产干谷860.8公斤、中等田亩产干谷773.1公斤、下等田亩产干谷743.2公斤,专家组通过目测上、中、下田块的比例为15%、55%、30%,由此测算隆阳区水稻高产创建万亩加权平均亩产777.3公斤,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保山坝的水稻生产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3.保山市农科所啤饲大麦高产栽培五年创五个全国第一。一是啤饲大麦“保大麦6号”创全国单产第一。保大麦6号是保山市农科所通过系统选育的二棱高产啤饲大麦新品种,2007年,保山市农科所和腾冲市固东镇农科站在乐坪村示范60亩,田间测产加权平均亩产673.7千克,2007年5月1日,保山市农业局邀请有关专家在固东镇乐坪村赵应忠承包田实打实收1.14亩,晒干扬净实收亩产达717.4千克,据查新资料显示,该品种创全国单产之最。二是啤饲大麦“云大麦2号”连创两项全国第一。“云大麦2号”是保山市农科所麦类室和云南省农科院麦类常规课题组共同选育的又一个超高产啤饲大麦新品种。2009年4月17日,经云南省农业厅有关专家组成的省级专家组,对保山市腾冲县固东镇罗坪村山寨3组、4组93户连片种植的206亩“云大麦2号”进行了分类测产验收,以及小面积实打验收,分类测产验收结果是:罗坪村种植的啤饲大麦新品种“云大麦2号”206亩连片丰产样板平均单产达629.6公斤,并对三组赵有蛟户0.64亩和赵有蛟户1.2亩进行了机械实收,鲜重分别为715公斤和1 310.6公斤,扣除34%的水分及杂质,折合亩产干重分别为737.3公斤和720.8公斤,科技查新结果显示,“云大麦2号”百亩连片丰产样板平均单产和最高单产均为全国第一。三是啤饲大麦千亩和万亩平均单产创全国第一。2011年,保山市农科所在固东镇开展市、县、镇、村联办样板,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作用,分别实施“百亩方、千亩片、万亩区”各1个,主要种植云大麦2号和保大麦6号。科技人员对项目区61块田120.4亩测产,百亩方平均亩产626.3公斤,比非样板区亩增92.1公斤;千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78.7公斤,比非样板区亩增64.8公斤;万亩示范区平均亩单504.2公斤,比非样板区增51.9公斤,以上“百、千、万”三项种植的啤饲大麦累计产量比非样板区增加总产56.05万公斤,按市场价每公斤1.8元计算,产值增加106.5万元,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011年5月4日,保山市农科所、腾冲市农业中心和固东镇农科站共同举办的万亩啤饲大麦高产示范样板,经过省、市、县专家验收组实地测产验收结果是:千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78.7公斤和万亩连片种植啤饲大麦平均亩产504.2公斤,创下我国连片种植啤饲大麦单产新高。据云南省农科院研究员曾亚文博士介绍,啤饲大麦连片种植千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78.7公斤和万亩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不仅名列全省第一,在全国也属罕见。

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保山市今天的粮食安全

今天,当我们站在时代的新起点回望历史深处,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早在两千多年前(公元前7世纪)《管子》一书中就指出,排除“水、旱、雾、雹、霜、历(病)、虫”等的威胁是“为国之道”。可见,当时也就把防御自然灾害列为有关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措施;东汉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一书中提出“知为力”的论点,比现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早一千多年。当我们翻开《保山地区志》《保山县志》《腾冲县志》和《龙陵县志》,字里行间记下了许多心酸的往事:康熙52年(1713)“洪灾,保山斗米千钱”;乾隆52年(1787)4月“腾越连旬大雨,民大饥”;嘉庆22年(1817)“保山大旱,万余人乞讨城乡各地,腾越、顺宁秋旱,饥疫流行”;同治元年(1862)“永昌大旱,野菜、田螺皆尽,死者无数”,“龙陵大饥,人相食”……浩如烟海的古農书中,有许多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的科学技术的记载,两千多年过去,说明了一条真理,虽然仁人志士们有很好的治国方略,但都因为社会制度问题,即使有再好的措施也没有办法付诸实践,旧中国饿殍遍野、饥寒交迫成了广大人民挥之不去的梦魇!

解放后,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人民战胜一次又一次的天灾,纠正一次又一次的人祸,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步一步从胜利走向胜利。曾几何时,就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许多重要刊物和重大的国际会议上抛出“谁能养活中国人”观点,莱斯特·布朗大放厥词,危言耸听,一时间,“中国威胁论”成了一种不胫而走的谎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出台惠农政策,健全科技队伍,加大科技投资,改善生产条件,2000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首次正式提出国家粮食安全体系问题,十五届五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至此,“粮食安全”概念第一次载入党和国家的正式文件。2018年保山市粮食已连续十五年增产,人均粮食产量达到550多公斤,人均占有粮食超过国际400公斤的统一“粮食安全”规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我们的饭碗里实实在在装着我们生产的粮食。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保山市今天的粮食安全。

五、保山因粮食调出数量多而获“滇西粮仓”之美誉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这31年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粮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重要战略物资,尤其是20世纪的50—7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全国粮食长期短缺,曾出现过1958—1961年“大跃进”时期的“大饥荒”,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全国上下农业生产几乎就是“以粮为纲”。在哪个火热的年代,保山粮食生产发展很快,从1957年有粮食调拨任务以来,至1995年39年间,保山地区累计调出84.8亿公斤粮食支援全国各地,平均每年调出2.2亿公斤贸易粮。由于保山调出粮食数量多,人们赞誉保山为“滇西粮仓”。

六、对今后全市粮食生产持续发展提出三点建议

1.提高农田水利化水平,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山市水资源占全省水資源总量的1/15,居全省第七位,虽然总量较丰富,据2017年底统计,全市水利化程度才是46.0%,也就是说全市还有54%的耕地处于靠天吃饭自然状态,保山市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干湿季分明,每年10月至翌年5月晴空万里,小春生产的最大威胁就是干旱,今后要在水库建设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加大治水力度,提高农田水利化水平,确保旱涝保收,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2.提高优质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多年来,保山市人均粮食生产远远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国际粮农组织规定的粮食安全线,从总体上看,保山市粮食产量虽然数量不少,但提高质量的空间还很大,今后一定要在优质粮食新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上下功夫,通过提高粮食品质来增加农民收入。

3.提高规模化种植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据有关资料介绍,保山市户均耕地3.5—4亩、云南全省户均耕地7亩、全国户均耕地9亩、世界户均耕地14.8亩;从2018年统计资料看,保山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300元,比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600元少3 300元、少29.2%;保山市在耕地面积上没有优势,要提高农民收入,只有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种植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才有希望在种田种地上增产增收。

猜你喜欢
坝子粮食品种
几株月季
沙坡头区2020年硒砂瓜自然富硒品种筛选试验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珍惜粮食
云南蘸水谣
宽坝子赋
干坝子散记
分析次日必补跌品种盘口细节
北京植物园 国内首个月季品种测试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