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威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成为国内学者关心的热点问题,研究我国教育不平等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利用我国2007—2016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研究我国地区间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扩大的动态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可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家庭教育投入的比值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的比值表现出正向关系,加大城乡家庭教育投入会使城乡家庭收入增加,但是两者的收入差距会增大。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城乡公共财政教育投入预算支出,并且要倾向于对农村加大投入,同时要鼓励农村居民增加个人教育的支出比例。
关键词:城乡家庭教育投入比;城乡收入比;固定效应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2-0005-02
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世界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居民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镇和乡村的总体收入差距也进一步地拉大,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3倍多,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大会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会造成社会和谐稳定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造成城镇和乡村总体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不平等。目前,怎样有效地缩小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已经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为劳动者提供公平的教育环境,可以使劳动者改变自我、发挥自我的能力、实现财富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镇和农村的教育差距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一、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教育不平等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做出了相关研究,主要分析了造成教育国外学者的主要原因,认为教育不平等对会继续加大城乡收入的差距。国外学者Lietal(2004)发现,文化、地域、性别、职业等因素均影响教育回报率,并且通过OLS、GMM模型得出了不同的地区会表现出不同得教育回报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个人教育的投入使得个人收入得到很大提高,即每个人的教育回报率得到了提高[1]。Weiss(1996)通过研究发现如何精准地去测度在某个条件下个体的教育回报率是非常困难的[2]。Schultz(1988)通过研究发现,个人学历的层次不同,其教育的回报率就会不同,学历层次越高,教育的回报率就越高[3]。
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外的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教育资源的均等化有利于缩小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水平。于德弘和陆根书(2001)通过选取我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高等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公平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等教育规模与收入分配表现出正向关系[4]。李晓(2014)认为,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当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居民收入不平等将会逐渐缩小,教育扩展与收入分配之间呈现为倒U型关系[5]。王艳真、李秀敏(2015)通过建立纳入分布滞后的联立方程组模型,利用中国1996—2012年数据,使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教育扩展、教育不平等和收入分配差距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呈倒U型,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为负[6]。温娇秀(2007)选取了我国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地区间教育不平等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教育不平等,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有效途径是降低地区间教育不平等程度[7]。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知,大多数学者认为通过提高教育或其他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能够明显提高个人收入水平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学者们用不同的数据和研究方法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为探究教育和收入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二、城乡收入差距与教育现状分析
1.城乡家庭教育投入差距。我国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对家庭教育的投入表现出很大的差距,家庭教育投入指的是一年中一个家庭消费性支出中用于支付文教娱乐部分的金额。2003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为698.7元,城镇居民的家庭教育投入是农村居民的家庭教育投入的3.96倍;到了2016年,全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为33 616.2元,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是12 363.4元,两者的差距达到了21 252.8元,四年两者的差距扩大到了40倍,城镇居民用于家庭教育投入的支出是2 637.6元,农村居民家庭用于教育投入的支出1 070.3元,两者的教育投入差距为1 567.3元。根据2003—2016年间的数据统计,农村家庭教育投入以每年6.7%的速度增加,城镇家庭教育投入平均每年增加7.8%。可以看出,农村家庭对教育投入的增加速度明显低于城镇家庭,这使得两者对教育投入的差距进一步拉大[8]。
2.城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差距。我国城镇和农村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差距也是先增大后减小,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表示的是政府对每个学生的平均教育經费的投入,理论上生均教育支出越大,代表这个地方的办学质量越好,学生就可以活得更好的教育质量。2003年,我国小学、初中阶段城镇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只是略高于农村,但是到了2016年,我国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城镇生均教育经费支出高于农村。这反映出国家开始意识到城乡教育差距大的问题,从而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经费支出。
3.城乡每名教师负担学生数差距。我国的城镇和乡村的每一名教师负担学生数也存在一定的差距。2003年,我国城镇的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每一名教师负担的学生数都高于农村,随着国家的重视,城镇和农村的这种差距逐渐缩小。我国幼儿教育教师资源缺乏,农村幼儿教师资源更加缺乏。到2016年,城乡各受教育阶段每一名教师负担学生数最少的省份主要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福建、江苏等省市。城乡每一名教师负担学生数最多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新疆、甘肃、内蒙古和青海等省份,且这些省份农村每一名教师负担的学生数都高于城镇。
三、实证分析
1.模型的建立。根据2007—2016年我国各省市相关面板数据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Yi=β0+β1Xi+β2GDPit+β3INDit+β4URBit+u
其中,i表示各个省份或者直辖市,t表示年份,u表示随机误差项。
模型中,被解释变量是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比的对数,记为Y,用来衡量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解释变量是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家庭教育投入比的对数,记为X,用来表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教育水平的差距;控制变量一共有3个,各个省市经济发展水平,记为PGDP,用各省的GDP除以国内GDP总值;教育支出所占比重,记为EDU,用各省教育经费支出除以第三产业总值;第三产业比重,记为IND,用各省第三产业产值除以各省GDP;城镇化水平,记为URB。本文所用到的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年鉴》和各省的统计年鉴。
2.回归模型的估计与检验。第一,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本文采取ADF方法对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避免出现伪回现象。首先,对序列变量Yi、Xi、PGDP、EDU、IND、URB的水平值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都是非平稳的,于是我们对各变量取一阶差分后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一阶差分后的变量是平稳的且都为一阶单整。这表明,各个变量之间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为此需要进行协整检验。第二,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本文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采用的是kao协整检验,得到ADF统计量的t值为-4.783717,相应P值为0.0000,说明在1%的置信水平下强烈的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通过了协整检验,所以采用一阶滞后模型。这说明,各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可以对其进行回归分析。
3.F检验与Hausman检验。首先利用Eviews10.0软件对三种模型的回归结果进行F检验,为了判断本文应该采用混合最小二乘法(混合OLS)、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三种模型中的哪一种进行回归,发现固定和随机效应模型的F统计量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三种模型的F统计量如下:混合OLS的F统计量为9.326575,固定效应的F统计量为10.982089,随机效应的F统计量为9.82089。接着对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回归模型进行选择,可以采用采用Hausman检验,Hausman检验的原假设H0为随机效应比固定效应更适用于面板数据估计。对所得到的随机效应模型结果用Eviews10.0软件进行了Hausman检验,发现Hausman检验的P值为0,小于0.05,故原假设H0不成立,即固定效应比随机效应更适合面板数据,所以本文选取了固定效应模型。
4.结果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变量进行研究,由研究的数据可知,城镇和乡村家庭教育投入对城乡居民比与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在1%的置信水平下是显著的,当城乡家庭教育投入比每增加1个单位时,城乡居民收入比会增加0.39个单位。这表明,近年来国家对城乡教育经费的支出增加了,同时家庭也增加了对教育的支出,但是城市居民对教育的支出大于农村家庭,造成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居民比与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的关系在1%的置信水平下是显著的,当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增加1个单位时,城乡居民收入比会减少0.69个单位,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促进作用。在城镇化进程方面,城镇化率与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的关系在1%的置信水平下是显著的,当各省市城镇率增加1个单位时城乡居民收入比会缩小0.32个单位,表明城镇化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具有促进作用。在各省教育经费支出方面,教育经费支出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的关系在1%的置信水平下是显著的,當各省市教育经费支出每增加1个单位时,城乡居民收入比会减少2.34个单位,教育经费的支出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四、结论及建议
根据2010—2016年我国31个省市相关面板数据,选取城乡收入比作为被解释变量,城乡居民家庭教育投入比作为解释变量,各省市教育经费投入、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程和第三产业比重为控制变量,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建立回归方程进行分析。根据实证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四点结论:第一,城乡家庭教育投入比对城乡收入比产生正向作用,城乡家庭教育投入的增加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第二,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比有正向关系,提高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第三,各省市教育经费支出比重与城乡收入比有正向关系,提高各省市教育经费支出比重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第四,各省市的城镇化进程与城乡收入比有正向关系,提高各省市城镇化水平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根据结论提出以下三点建议:首先,鼓励城乡居民加大私人教育支出。城乡家庭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支出,这样有利于农村居民提升自身劳动力素质、形成人力资本积累意识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的收入起点低,在农村家庭增加自身教育支出的同时,政府的教育支出应该向农村倾斜多一些。其次,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推进城镇化的进程能够进一步地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均等化,从而缩小城乡的差距。城镇化不能只是简简单单的人口的城镇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城镇化后的人口的就业问题。最后,深化教育投资体制改革。众所周知,国家教育经费不足是一个现实。国家的教育经费本来就有限,但是,目前却把大部分资金投放在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建立完善教育政策可以有效缓解教育不公平,扩大教育供给,增加教育投入,以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从长期来看,实现城乡教育平等进而实现城乡收入分配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促进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乃至一定程度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投入更多的财政教育经费去支持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其他教育的发展,使农村家庭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从本质上减少城乡教育的不平等,进而有效地减小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 LI H Z,LUO L.Reporting errors,ability heterogeneity,and returns to schooling in China[J].Pacific Economic Rwiew,2004,(9):191-207.
[2] Weiss.Human capital vs.signalling explanations of wage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133-154.
[3] Schultz T.P.Education investments and returns[M].CHENERY H,SRINIVASAN T N.Handbook of Develop Economics,1988.
[4] 于德弘,陆根书.论我国高等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公平的影响[J].教育与经济,2001,(1):6-11.
[5] 李晓.教育扩展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及政策选择[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5):86-89.
[6] 王艳真,李秀敏.中国教育扩展、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间的相互影响[J].税务与经济,2015,(6):29-34.
[7] 温娇秀.地区间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扩大的动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8):47-51.
[8] 陈丰,石绍宾.城乡基础教育不均衡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2006—2011年面板数据的分析[J].东岳论丛,2014,(3):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