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为了达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的,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课堂知识传授中,采用学科融入的方式,通过价值引领,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主流价值观的熏陶,努力实现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专业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通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在立德、求知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中,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外国文学史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外国文学史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人文素质通识课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从古代至20世纪的东西方文学。教学过程中以文学史为脉络,梳理、解释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潮、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等文学现象。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传统,文学本身是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载体,阅读文学能够使读者在审美陶冶中自然地實现“隐性教育”。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这些内涵,这本身就是很好的思想教育实践,可以扩大学生的审美与知识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实现德育目标。此外,相对于中国文学课程,外国文学作为“他者”的存在,可以帮助我国文学更好地映照并理解自身,帮助学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本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与此同时,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外国文学课程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认知国外文学文化现象的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防止学生在全球化时代,在国外消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出现盲目崇外思想,不正当地品评国外文化现象的状况。外国文学“课程思政”需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要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灵活创新地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将思政教育隐性渗透到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之中,实现专业传授与思政渗透的深度融合,寓教育于无形之中。
一.课程专业目标与育人目标
1.课程专业目标
外国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世界各国重要的文化现象、文学史、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及文学流派;比较系统地掌握外国文学的基本轮廓、各种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异、联系与交融等状况;掌握外国文学的伟大成就,对外国文学的发展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能够对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做出科学评价。
2.课程育人目标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外国文学史课堂知识传授中,采用学科融入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通过价值引领,达到“课程育人”的目标,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主流价值观的熏陶,努力实现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专业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外国文学史课程内容安排、思政元素与预期成效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外国文学史包含的内容丰富、复杂,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并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显得至关重要。本课程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在课程具体教学章节中发掘以下思政元素:
第一章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包括古代文学概述、古希腊神话、印度两大史诗、《塔纳赫》、荷马史诗及古希腊戏剧。具体思政融入点及预期成效如下:古希腊神话的故事通过赫拉克勒斯人生十字路口对邪恶与幸福的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荷马史诗》对赫克托耳集体英雄主义思想的分析、在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形象的比较分析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大局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埃斯库罗斯《普罗米修斯》的抗争精神、普罗米修斯形象的分析,学习其不畏艰险、敢于反抗暴政、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通过对古希腊戏剧中人与命运冲突的探讨,使学生感受其中所体现的人的尊严。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教学内容包括中世纪文学概述、迦梨陀娑、紫式部、《一千零一夜》及但丁与《神曲》等内容。具体思政融入点及预期成效如下:通过中国对日本、朝鲜、越南等文学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蔷薇园》《一千零一夜》等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形成抑恶扬善、以善为本的世界观、热爱劳动及劳动人民的思想;在对但丁及其思想的形成的介绍中引发学生树立服务人民、坚持真理、公平公正及爱国主义的思想。通过《罗兰之歌》对法兰西民族意识及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分析,带领学生探讨文学作品在塑造命运共同体、建立共同体认同感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教学内容包括艺复兴时期文学概述、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具体思政融入点及预期成效如下:通过分析中国四大发明对文艺复兴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与自信;通过《十日谈》的阅读,让学生正确认识中世纪基督教反人性、虚伪、腐败的本质;通过麦克白悲剧的形成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文艺复兴后期人性泛滥造成的社会混乱,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实现个人欲望与维护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堂吉诃德》的欣赏,使学生明白舍己为人、坚守理想是崇高的人格境界。
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教学内容包括十七世纪文学概述、莫里哀。具体思政融入点及预期成效如下:通过《安德洛马刻》分析,明确作品对屈从情欲、丧失理性而置国家与民族利益不顾行径的批判;通过对《伪君子》中达尔杜弗形象的分析,明确宗教伪善、反人性的本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宗教。
第五章十八世纪文学,教学内容包括十八世纪文学概述、歌德与《浮士德》。具体思政融入点及预期成效如下:在对《鲁滨孙漂流记》鉴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人征服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能力,同时也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占有、掠夺的殖民意识的本质;通过《浮士德》的学习,引导学生懂得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集体的大环境;浮士德征服大自然的事业理想隐含对自然规律的不尊重和对生态的破坏;在对《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讨论中引导学生要正视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愿望与现实、精神事件与外在世界的矛盾带来的维特式的烦恼,实现德育目的。
第六章十九世初期文学,教学内容包括十九世初期文学概述、拜伦、雨果、普希金。具体思政融入点及预期成效如下:通过对《格林童话》中《老爷爷和小孙子》《狗和麻雀》等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孝顺父母的意识、生态保护思想;在华兹华斯诗歌的分析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雪莱《西风颂》,激发学生的积极乐观的精神;通过《唐璜》的解读,培养学生对正义事业的追求;通过《巴黎圣母院》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宗教对人性的摧残,同时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之情。
第七章十九世纪中期文学,教学内容包括十九世纪中期文学概述、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女作家、狄更斯、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具体思政融入点及预期成效如下:分析《红与黑》《高老头》等作品中于连、拉斯蒂涅形象时,结合社会环境对青年人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事业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狄更斯《双城记》等作品分析的基础上了解作家对资本主义现实对批判,以及对人性真善美的体现;在对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夏洛蒂《简·爱》等英国女作家作品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金钱、地位与爱情、婚姻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分析包法利夫人悲剧成因,联系当前的校园贷及裸贷等现象,引导学生培养独立人格,不将个人的发展建立在消费品占有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行教育,实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通过《死魂灵》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祖国的前途命运决定个人的喜怒哀乐,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家国一体的内涵。
第八章十九世纪后期文学,教学内容包括十九世纪后期文学概述、左拉、哈代、托尔斯泰、马克·吐温。具体思政融入点及预期成效如下:在《红字》解读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清教徒虚伪、残忍、专制的一面;通过《白鲸》分析培养学生保护生态平衡的生态意识;引导学生以今天的眼光探讨安娜的命运与婚恋观,形成正确的婚恋观;在对《玩偶之家》中娜拉形象的解读中使学生明确有拥有独立人格必须自强自立尤其是经济上要独立。
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教学内容包括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概述、高尔基、肖洛霍夫、海明威。具体思政融入点及预期成效如下:结合美国梦的历史变迁分析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使学生认识到美国梦历史局限性的同时,明确个人梦想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民族复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爱国情怀;通过肖洛霍夫《人的命运》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坚强品质;通过对《老人与海》的鉴赏,要引导学生学习桑地亚哥永不言败的乐观与坚强,同时也要明确其对生态平衡对破坏,在此基础上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意识。
三.外国文学史课程思政的创新
以“课程思政”理念引领外国文学专业知识、理论素养与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要在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中达到知识的教学与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要求外国文学史的任课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理论素养,同时还要具有相当的政治觉悟与政治素养。在外国文学史课程思政的具体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党的政策方针,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政治水平,参加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培训,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种外国文化文学现象,辩证、批判性地认知国外的文化文学成果,克服西方中心论的陷阱,不盲目唯西是从,唯外是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外国文学文化现象,帮助学生打下科学思想基础。紧跟前沿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联系当下现实,从生活出发,因势利导,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得到良好的教益。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立德”与“求知”相统一的课程内容。传统的外国文学史课程设置往往以教师为中心,甚至部分教师根据自身的学术研究方向、个人喜欢等因素,以及院校或系部的师资力量、教学传统来制订教学大纲、选取作家进行专题讲解。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要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必须对外国文学教学教学大纲进行重新修订,重新取舍作家进行专题讲解。在制订新的教学大纲时,应该结合当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日常生活与文化生活,找到专业知识技能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处”。并在此基础上找准专业知识的思政元素,进行经典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与思想教育的深层次对接。
利用网络教学工具,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完善育人环节。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从教师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外国文学史知识,转向侧重于培养学生对已习得的外国文学文化现象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考虑到外国文学史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线上预习、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讨论巩固相结合的方式。在课程开课前,事先在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开通“外国文学史”网络课程,上传本课程的教学大纲、相关教学内容、教学章节、每一章节的教学重点、难点等,每一章节应该阅读的文学文本或相关文本的获取途径,以及拓展学生视野的网络资料及相关视频,尤其是一些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的精彩片段等等。相对于中国文学而言,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接触与阅读得比较少,不太熟悉授课时所要讲解的作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授课时,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布置相关作品要求学生阅读。比如在课前一至两周在学习通发布要求学生阅读的作品,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去有针对性地阅读作品,并将所讨论问题的答案上传至学习通等。学习通可以自动统计学生的预习情况,形成相关数据报表:包括学习PPT的时长、观看视频资料的时间,完成基础知识答题的测试、参与讨论的情况等。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督促学生完成课堂预习的任务,不仅可以避免之前上外国文学史课程时,老师在讲台上讲课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在台下听那些陌生的作品及人物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的状况,而且可以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当中来,有效地开展课堂互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将学习通等网络平台布置的讨论与思政育人的内容结合起来,在线下课堂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在讲授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笛福及其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时,课前在学习通对应章节发布预习,要求学生阅读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以及观看小说改编的电影,布置以下问题要求学生思考:1.为什么说鲁滨孙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正面形象?2.鲁滨孙教给星期五的第一个词语是什么?3.作为殖民者的典型,从鲁滨孙这一人物我们如何来看待殖民主义的实质?4.鲁滨孙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肯定与学习的优秀品质?线下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解决上述问题,从而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作品的基础上理解鲁滨孙形象,认识殖民主义的血腥掠夺本质,进而从鲁滨孙在荒岛28年克服各种困难、凭借自己的双手改造荒岛的经历引导学生树立迎难而上、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热爱劳动的品质以及乐观的心态等,以此达到传说专业知识与课程育人的结合。
综上所述,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应该在深入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德育价值的内容,引入思政育人要素,让学生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良性引导,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作风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并培养团结协作、迎难而上、勤奋刻苦的品质及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参考文献
[1]王卉,杨金才.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J].外语学刊,2021(06):73-77.
[2]刘爽.国家意识视域下的外国文学“课程思政”体系初探[J].当代外语研究,2021(04):29-34.
[3]袁盛财.外国文学史课程研讨式教学探究[J].文學教育(上),2019(08):80-81.
立项项目:湖南省教育厅2020年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外国文学史”(序号657);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HNKCSZ-20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