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红色文化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深刻的精神内涵,是在中国共产党长期领导下形成的意识形态成果,在政治传播中具有特殊的理论语境。在政治传播视角下,要强化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力度、完善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内容、丰富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形式以及扩展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载体,从而实现从“信息输出”到“信息优化”的飞跃,促进从“政治符号”到“文化符号”的转化交融,推动从“物质形态”到“意识形态”的跨越,彰显从“话语建构”到“话语传播”的统一。
关键词:红色文化;政治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2)05-0055-06
基金項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力提升研究”(19CKS04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梁罡(1984-),男,河南平顶山人,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程,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也成为新时代政治传播的优质资源,为政治传播注入了新动力。在政治传播中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政治内涵和潜在价值,对于新时代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政治传播视角下挖掘红色文化的理论语境和意义表达,有助于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实效,弘扬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一、红色文化在政治传播中的理论语境
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做好政治传播工作,始终以先进的思想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同时也在政治传播的实践过程中助推了红色文化的发展。政治传播作为红色文化诞生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赋予了红色文化特殊的传播形态和价值内涵,采用的媒介策略也会直接影响到红色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1政治传播是红色文化诞生和发展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诞生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见证中国共产党不断开拓创新的政治传播史。政治传播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一个显著优势,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政治传播模式。作为带有中国共产党特殊身份标识的红色文化,其诞生与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传播的有力见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政治传播的更高层次追求。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危亡、民族危难之际,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始终把政治传播作为党的重要事业,力争全力全面开展政治传播活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注重动用各方面的资源,利用各种有限的条件,不断创新形式,力求达到最佳的政治传播效果。这其中既有通过口头宣传、文化教育,也有借助文学艺术、广播电台、报刊书籍、标语口号等媒介进行政治传播,进而达到统一社会思想、积聚政治资源和凝聚社会共识的目的。在政治传播过程中,为了提高政治传播的实效性,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群众路线,以动员群众、凝聚群众为目的开创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也极大地丰富文明成果,积累了不少的文化资源,包括歌曲、书籍、戏剧等,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传播中形成的宝贵财富,为红色文化的诞生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资源。政治传播是红色文化诞生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为红色文化打下了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底色。红色文化也深刻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政治传播诉求,成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文化“武器”。
2政治传播赋予红色文化特殊的传播形态和价值内涵。政治传播赋予红色文化特殊的传播形态,在此基础上赋予了红色文化深刻的价值内涵,使红色文化一诞生下来就发挥出无穷的政治魅力,具有丰厚的政治价值内涵。一是塑造政党形象。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合法性的有力证据,生动地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轨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彰显了在任何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利,刻画了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形象,从而拉近了党和人民的距离,是坚定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夯实党执政根基的重要基础。二是增进政治信任。红色文化是近百年来历史磨练和长期沉淀的重要成果,承载着鲜活的历史史实,是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强大武器,大大消除了一些人对党和国家存在的质疑。同时,红色历史验证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行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够使受众群体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有效地增强人民群众的政治信心,增进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任,从而始终保持对国家政治生活抱有积极的希望和美好的期待。三是凝聚政治共识。红色文化折射了过去无数革命先辈们崇高的理想信念,展现了各个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奋力拼搏的政治热情,使得红色文化自身带有天然凝聚民心的强大功能,能够缓解政治冷漠、增强政治情感、坚定政治倾向,引导人们自觉树立为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不懈努力的政治信念,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力量,凝聚政治共识,激励人民群众自觉投身到政治生活中,形成共同奋斗的政治局面。四是推进政治开放。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其本身就是从政治上向国际传播中国、展示中国的最佳素材,以红色文化来加深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理解,对于塑造国际形象、推进政治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3政治传播的媒介策略直接影响红色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政治传播是指政治共同体的政治信息的扩散、接受、认同、内化等有机系统的运行过程, 是政治共同体内与政治共同体间的政治信息的流动过程。”[2]政治传播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达到更好的政治传播效果,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政治传播的策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政治任务不同,因而政治传播的传播对象、传播载体、传播内容也各不相同。中国共产党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为了政治传播的需要,传播内容覆盖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党在政治传播中始终秉承政治性、生活性、通俗性等传播原则,结合不同的受众人群,加以区分对待进行政治传播,针对文化水平不高的受众群体采用口头宣讲形式,对知识分子则采取文化教育形式。同时,还充分利用有限的政治传播载体,如借助报纸刊登发布政治新闻、传递政治信息,实现舆论引导;通过广播电台赞扬红军精神、传播红军事迹,凝聚社会人心;利用红色歌曲唱遍根据地、唱响全中国,实现寓教于乐;制作朗朗上口、脍炙人口的标语口号传遍千家万户、渗透到百姓生活、深入百姓心中,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红色文化传播的广度和延伸红色文化传播的深度。新时代,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政治传播面临着传播主体、内容、形式等多方面的挑战,注重媒介策略的转换也成为当前政治传播的重要命题,唯有紧跟时代步伐,调整媒介策略,通过不同的媒介策略推动红色文化传播,才能更好地传递红色信息,保持好政治传播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
二、政治传播视角下红色文化的意义表达
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3]红色文化是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文化载体,是中华民族永不过时的精神财富,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政治传播的重要价值,实现从“信息输出”到“信息优化”的飞跃,促进从“政治符号”到“文化符号”的转化交融,推动从“物质形态”到“意识形态”的跨越,彰显从“话语建构”到“话语传播”的统一。
1实现从“信息输出”到“ 信息优化”的飞跃。“任何一种传播形式的价值和意义都在于实现传播致效,即其所传播的信息是否能够引起受众的反应、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是否实现了既定的傳播意图等,如果不能实现传播致效,传播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无从谈起。”[4]归根到底,政治传播效果的实现同样也离不开受众群体对信息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因而对于红色文化的信息选取至关重要。首先,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传递着重要的政治信息,但政治传播所承载的信息量有限,因此要在深入理解红色文化本质的基础上,凝练出最典型且最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萃取出真正体现核心价值的“红色”精华,实现对红色文化核心信息的传导。其次,红色文化涉及范围较广,既有物质文化也有精神文化,因而要对资源种类多样的红色文化进行最合理的优化组合,注意统筹兼顾,通过不同的媒介策略实现优势互补,使不同形态存在的红色文化共同达到传递政治信息的目的。最后,红色文化诞生于革命时期,其中蕴含的部分信息已经不能为身处和平年代的受众群体所接受,随着时代的发展既要确保其所蕴含的正确理念得到传承,又要丰富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挖掘红色文化的现行价值,推动红色文化与时俱进,让受众群体能够接受、愿意接受、乐于接受,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迸发出新活力。
2促进从“政治符号”到“文化符号”的转化交融。“红色文化属于‘政治性质的文化’,既属于政治领域,也属于文化领域。”[5]红色文化的诞生与发展不是简单的文化现象,而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政权主体通过文化占据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重要选择,也是新时代做好人民群众思想工作的重要武器。与一般的文化不同,红色文化承担着更多的政治使命和政治任务,归根到底是带有象征意义的“政治符号”,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同时其又是作为带有中国共产党特殊标识的“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具备鲜明的文化属性。新时代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要摒弃只是单纯偏向抽象的价值观念输出,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文化符号”的深层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红色文化完全失去其政治属性,而是要借助其文化特性改变以往政治传播宏大抽象的常态,避免政治传播只是单纯采用政治化和概念化的模式来进行,从而破解“教化式宣传”的难题,实现“接地气”传播。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既要站稳政治脚跟,突出明确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消解新时代政治传播出现泛娱乐化等消极状况,保持红色文化在政治传播中应有的政治性和严肃性;又要抓住其本身作为“文化符号”的最大特性,在保证红色文化政治导向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力和文化驱动力的作用,通过呈现鲜活的历史史实,让人民群众产生信任感,实现事实认同;还要利用文化软性教化的功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人民群众获得感性认识,实现情感认同,消解人民群众的冷漠感和排斥感,保持红色文化政治传播的亲和力。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见证,也是新时期推动中华人民取得更大胜利的精神动力。新时代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既要发挥其作为“政治符号”理性的政治灌输作用,又要实现其作为“文化符号”感性的文化感染功能,促进从“政治符号”到“文化符号”的转化交融。
3推动从“物质形态”到“意识形态”的跨越。红色文化包含“物质”的文化形态和“非物质”的文化形态,以“物质形态”存在的红色文化是有形的、可感知的,如红色革命遗址、红色纪念馆、红色博物馆等;“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则是无形的,如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无论是作为“物质形态”还是“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均被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文化成果。“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寓于特定意识形态之中,呈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色。作为“物质形态”存在的红色文化,是记录中国共产党革命史、奋斗史、英雄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红色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是见证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物化成果。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归根到底也是服务于意识形态,但受时间、场域等因素制约,无法随时随地满足“在场”条件向人民大众呈现。政治传播本质上就是意识形态运作的产物。红色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鲜明地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以政治传播能够超越时空局限,化静态为动态,使“有限”的红色文化在政治传播中得以开发和利用,其价值归旨就是向人民群众传达主流意识形态,使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结晶的红色文化能够时刻保持“在场”状态,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在潜移默化中构建和塑造受众群体的意识形态,真正推动从“物质形态”到“意识形态”的跨越式转化。
4彰显从“话语建构”到“话语传播”的统一。红色文化扎根于中国土壤,展示了中国风格、彰显了中国气派,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文化的活力关键在于传播,在推进“话语建构”同时要通过“话语传播”才能更好地实现沟通和交流,从而扩大红色文化的受众面,使受众人群能够更好地接收红色文化所传递的话语信息,加深对红色文化话语信息的理解。因此,在牢牢把握话语权的同时更应该把握好红色文化话语演变的内在规律,推动红色文化话语模式的转型升级,将红色文化传播出去、扩散开来。“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中国话语等, 都需要通过传播来影响世界、影响人。”[6]红色文化在“话语传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将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借助红色故事讲出来、借助红色歌曲唱出来,打破单纯的硬性传播,减少过去浓厚的政治宣传色彩,以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影响人,实现润物细无声感染人、打动人。当前西方社会思潮不断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国际各种政治诉求竞相发声,各方政治利益亟待调整,此时的政治传播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政治话语的宣传,而是已经上升到国际之间话语权争夺的层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更应该紧紧把握政治传播的规律,利用好红色文化的独特优势,以沉着、自信的心态应对各种传播挑战,综合考虑新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国际环境,适应国内外话语语境,助推中国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传播体系,让世界人民更多地听到中国的声音,在世界议题上争取国际更多的关注、赢得国际的认同,以打破西方主导话语权的局面,抢占国际话语权“高地”,不断提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实现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彰显从“话语建构”到“话语传播“的统一。
三、政治传播视角下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
红色文化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推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强信念支撑。新时代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应当紧跟时代步伐,抓住历史机遇,以构建特色体系,强化传播力度;增强受众意识,完善传播内容;注重多元切入,丰富传播形式;适应技术转化,扩展传播载体,提高红色文化政治传播效能。
1构建特色体系,强化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力度。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先进文化,要强化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力度,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体系,全方位规划红色文化政治传播的路径,不断加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打造“网络状”的红色文化政治传播格局。一要搭建多元参与的传播架构。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需要多元传播主体参与才能更好增强传播力度,政党政府、媒体、社会组织、人民群众都要积极投身于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中,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红色文化传播的良好态势。二要打造专业高效的传播队伍。新时代提高红色文化政治传播的有效性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传播队伍,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必须让“能传播”“会传播”“敢传播”的人来传播。因此,必须对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队伍给予专业培训,增强队伍成员的传播意识,提高团队成员的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确保队伍成员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具备传播红色文化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掌握专业的传播技巧和策略,力求打造出一支专业化、高效化的传播队伍。三要完善多重保障的传播制度。将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为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肃清障碍,使红色文化政治传播更加规范有效,在制度保障下能够澄清红色传播生态,营造清朗的红色传播氛围,确保政治传播的红色主旋律,切实提高红色文化政治传播的实效性。四要建设面向国际的传播平台。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不仅要立足国内,更要放眼国际。“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成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7]以红色文化不断丰富中国故事的题材,向国际真实、生动地传播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让国际能够听到、听懂、听进红色文化所传递的重要信息。通过国际平台讲好中国故事,特别要把中国和平发展的历史事实呈现出来,让世界听到更多的中国声音,让各国对中国的发展感到放心,对中国提出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怀有信心,拉近中国与世界距离,同时,可以借此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增强红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国打造具有红色标识的国际形象。
2增强受众意识,完善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内容。传播内容的完善是提高传播效果的重要着力点。完善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内容,要增强受众意识,遵循落地落小,精准定位受众群体需求,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以受众群体为对象,找准受众的关切所在,确保内容能够契合受众群体心理,贴合受众群体需要,力求红色文化既要选的好,又要用的准。一要保证政治传播内容的真实性。注重红色文化政治传播内容的质量,要对“假”的红色文化信息进行强力批驳,对“真”红色文化信息进行有效传播,确保投放的信息符合历史事实,提升传播内容的可信度,增强受众群体的信任感。二要提高政治传播内容的生动性。对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进行精选,革除大话、套话和空话等消极内容,力求内容要高度精炼且通俗易懂,避免抽象空洞和晦涩难解,使红色文化以“精炼”和“生动”的状态呈现在受众群体面前,增强受众群体的兴趣感。三要保持政治传播内容的先进性。与时俱进地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丰富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为政治传播内容注入新活力,实现红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确保传播内容能够鲜活地反映时代特征、回应时代需求、承担时代使命。四要注重政治传播内容的差异性。红色文化传播面向的受众人群不仅包括国内民众,也包括世界各国的国际友人。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要迎合国内外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把握好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差异和历史差异,尊重各国各地的语言习惯,探索受众群体对于信息的接受规律,针对传播对象的特点有差异地选择和完善传播内容,真正实现传播内容的“量身化”定制,使国内民众和国际友人都能够接受。
3注重多元切入,丰富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形式。适应政治传播趋势,紧跟时代步伐,以受众群体为出发点,丰富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方式,避免传播形式的单调生硬,注重多元切入,建立起受众群体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传播形式,增强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效果。一要借助生活议题。传播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今天,有些生活议题通过网络平台迅速传播,常常能够引起受众群体的广泛关注,甚至形成热点话题,引发舆论的追捧和讨论。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要善于抓住传播契机,紧跟时代步伐,尤其是重点关注政治领域形势的新变化,将时事热点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同时也要融入具体的百姓议题,以小见大地阐述红色文化蕴含的政治信息,走进寻常百姓家,引起受众群体价值共鸣。二要善于艺术表达。要运用讲故事、举例子、打比方等表达技巧,同时结合文字、图像、视频、动画、漫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将“红色人物”“红色遗址”“红色文物”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生动地呈现出来,使红色文化变得更“立体”、更“丰满”,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使之真正打动人、感染人,让更多的受众群体愿意主动去了解红色文化、主动去接触红色文化,实现受众群体情感共鸣。三要充分利用场景体验。利用革命基地留存的红色遗址、红色博物馆、红色展览馆等,为受众群体提供丰富多彩的场景,使其在实地旅游参观时拉近与红色文化的距离,从而激发受众群体的真情实感。也可以借助现代VR、AR、AI等技术,营造虚拟场景,为无法实地参观的受众群体提供“云旅游”“云参观”,发挥直观性、真实性等优势增加红色文化的形象性,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场景化,为其提供“沉浸式”的红色体验,增强其感官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使受众群体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红色文化,
4适应技术转化,扩展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载体。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迅速发展给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这一重大影响也同时渗透到政治领域。新媒体环境是当前红色文化政治传播所处的现实背景,也是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的最大变量和最大增量。如何把握好新媒体环境提供的机遇,将最大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就要适应技术转化,利用前沿科技,以技术融入拓展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载体。一要实现新旧媒介融合发展。依靠传统媒介已经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政治传播形势。虽然以图书、报刊、电视、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介在长期发展中已经拥有了自己穩定的受众用户,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传播经验,形成了专业的传播策略,但相比于现代新媒体而言,传统媒介是以单向传播为主,缺乏与受众群体的互动,而现代媒体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介的不足,其辐射范围更广。尤其是以“三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客户端为主的传播载体具有碎片化的传播优势,同时又十分注重双向沟通,能够有效增强与受众群体的互动,及时接收受众群体的反馈。因此,要促进新旧媒介的融合发展,有效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的传播局面,推动红色文化政治传播优化升级,从而助推传播更加快捷高效、覆盖群体更加广泛。二要规避次生风险。新媒体拓宽了红色文化政治传播的空间,增强了传播强度和密度,但同时也对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带来了新挑战。不良势力会利用网络发布不良信息,借助网络对红色文化进行恶搞和攻击,如抹黑英雄人物、曲解历史事实等不良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在拓宽政治传播载体的同时要大力加强网络监管,努力规避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次生风险,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切实提高红色文化的传播实效,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01).
[2]荆学民,苏颖.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学术路径与现实维度[J].中国社会科学,2014(2):79-95.
[3]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02).
[4]张爱军,梁赛.论情感在政治传播中的作用:一个新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0(4):72-80.
[5]熊扬勇.论中国红色文化软实力及其提升战略路径[J].理论导刊,2010(2):26-29.
[6]韩庆祥.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与“中国话语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18(5):47-50.
[7]用海外乐于接受方式易于理解语言 努力做增信释疑凝心聚力桥梁纽带[N].人民日报,2015-05-22(01).
【责任编辑:闫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