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省中小学德育现状分析与改进建议
——基于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

2022-05-26 08:07张新颜王晓颖
现代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品德课品德德育

■ 张新颜 王晓颖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自2015年起开展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在2017年德育监测中,围绕“学生德育状况”“学校品德课教育教学状况”“学校德育工作状况”领域,借助德育测试卷,学生、教师、校长问卷等监测工具,对随机抽取的16个样本县和按要求抽取的样本校,以及四、八年级学生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对此次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笔者梳理出S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德育基本现状,以及目前学校德育和教学显现出的普遍问题。更重要的是,针对问题,为学校德育工作者和学科教师提供教育教学方面的思考与建议。

一、基于监测结果的S省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现状分析

(一)学生品德素养水平整体较好

监测结果显示,S省四、八年级学生国家认同程度较高和国家认同程度高的人数比例之和分别为96.6%和99.0%;行为规范的日常表现较好和表现好的学生数比例之和分别为97.2%和98.0%;有人生榜样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9.0%和97.4%。学生对国情常识总体了解状况的平均分分别为222分和229分;法律素养的总体状况平均分分别为227分和211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体了解状况的平均分分别为223分和218分。在国际理解维度,学生知道的国家名称数量平均为8.5个和32.7个,均高于全国均值。通过监测结果可知,S省中小学生德育素养发展较为均衡,学生品德素养水平整体较好。

(二)喜欢品德课和品德教师的学生比例较高,学生普遍认同品德课程的价值

监测显示,学生普遍能够认识到品德课的作用和意义,比较喜欢和很喜欢品德课的人数比例之和分别为94.8%和85.2%;比较喜欢和很喜欢品德教师的人数比例之和分别为95.3%和87.8%,均高于全国均值。

(三)中小学校外德育资源拥有量较高

监测结果显示,学校德育活动的主题侧重安全教育、行为习惯养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和法治教育领域。中小学校外德育资源的拥有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例较高的为社区(村)活动场所、敬老院、福利院和农业种植基地、养殖园等。

二、基于监测结果的S省义务教育阶段德育存在的问题

结合此次德育监测结果数据和问卷分析,我们发现S省义务教育中德育领域需予以重视和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一)学科教师课程理念、教学实施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在对学生不喜欢品德课的原因分析发现,中小学生不喜欢品德课的原因主要体现为需要经常背知识和做习题、老师讲课无聊和没意思、课堂互动的机会少、课程内容没有意思和不喜欢品德老师。

图1 S省中小学生不喜欢品德课的主要原因

学科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把握,教学实施水平以及学生观、教学观等理念水平直接决定了其教学水平以及学生进行学科学习的兴趣、动力和成效。监测结果中所显现出的学生不喜欢品德课的原因,集中反映出中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在课程理念把握,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教学设计和评价反馈等方面的专业素养须加强和提升。

(二)校内外德育资源、德育实践活动开发的意识和实施水平有待提升

监测显示,初中学校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的比例为14.7%,开展实践活动的学校比例为0.3%。同时,中小学在拥有丰富校外资源的前提下,对这些资源的使用并不充分,且应用类型不均衡。这样的结果既显现出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力度不足,也体现出学科教师开发和实施德育实践活动意识与能力有待提升。

三、改进德育教学与实施,促进德育成效的思考与建议

2017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国发〔2017〕4号)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新育人模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立德树人,德育为首。德育实施者的教育理念、观念,实施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等成为德育有效落实的关键。

(一)正确认识德育课程根本任务,深入理解课程价值和基本理念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中,中小学德育总体目标被表述为:“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德育目标一方面体现着我国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总体方向,另一方面又从学生的社会生活、道德生活、法律生活、政治生活等多个方面提出要求,尊重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使德育目标具有可行性。

中小学品德课程以道德和法治教育为核心和重点,融合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历史与文化、国情、地理和环境、生命与安全、民族团结教育等内容。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品德要素的协调发展。课程依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置;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道德认知,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培养与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监测结果显示,S省中小学生能够普遍认识到品德课的价值,但是对学科价值的认知层面多局限在知识和能力层面,同时存在一定比例的学生不喜欢品德课程学习的情况。这就更加要求德育工作者须认真学习、研究国家相关政策和规范化德育课程指导方针的基本要求,立足中国国情,具备世界眼光,紧跟时代发展,全面、深入实践,深入理解德育课程的性质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完整体现德育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德育价值。

(二)精准对应德育目标,探索科学、全面、系统、有效的德育实施体系

立德树人要明确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即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课程教学中落实。品德课程的实施,有其基本的价值维度要求。即课程的实施应有利于学生更多地自主参与自己的生活, 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整理、反思和拓展;有利于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直接体验,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更多地发现和利用潜伏在学生生活中的、对其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的教育资源;有利于把一定的教育手段、方法、形式、活动等,充分体现在教育与教学之中,从而实现学生智慧成长的综合化。在德育实施过程中,要积极向学生传递科学完整的课程、学科价值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将个人成长、发展与课程学习建立紧密联系,在树立学科价值认同的基础上,提升品德课学习的动力和效果。

1.尊重、遵循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基本规律,增强品德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习兴趣。有效的德育应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合理定位德育目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要加强德育规律研究,从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遵循中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分清层次、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循环往复、前后衔接、不断加深,注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以及个性差异,设计具有层次性、差异性的学习目标、内容和要求,促使学生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增强内容的亲近感、鲜活性,提高德育针对性;创造更多、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条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引导和帮助学生在亲历与感悟中不断发展道德认知和品德修养。

2.准确定位教师角色任务,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学会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2019年6月23日)指出,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教师要深入理解德育基本规律和课程目标,改变追求表面的学业成果,忽视学生的精神成长,忽视深层的态度、观念、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发展的倾向;改变偏重道德说教、偏重形式,忽视学生的真实体验与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倾向;改变偏重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倾向,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3.关注国家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完善、实施德育综合评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9〕29号)要求:“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发展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强化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导向作用。强化对学生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体质达标、审美能力、劳动实践等方面的评价。” 作为人的发展,从来都是多元、综合的发展。从品德课程本身的评价理念和目标要求来看,课程评价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评价过程从片面追求儿童的学业成绩,走向整体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德育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它强调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其实施的关键是要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核心是重视过程的总评价。

另外,强调关注成长与进步的增值性评价也非常契合德育的目标价值与教育理念。增值性评价能够科学地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在德行以及行为、习惯等外显德行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为学生道德发展提供了一个具体标准和坐标,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在德育评价研究过程中,要深入贯彻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建立、完善和实施科学、系统的德育综合评价,使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反映学生全程学习结果,又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丰富德育内容、形态,提高德育实效

德育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社会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所蕴含的多种教育资源。教师应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各类课程资源的德育价值。

1.完整理解课程资源类型,建立多元的课程资源观。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德育内容、增强德育实施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意识到资源的多样性、多元化,才能够建立完整的资源观,才能够为之后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基本保障。

2.树立责任意识和开放的眼光,形成多元的资源开发主体观。德育内容结构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就必须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教师乃至学生、家长等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对此,教师首先应该树立资源开发的责任意识,同时应当让学生参与进来,一方面丰富资源类型,另一方面让课程资源更适应学生的需求,增强学习兴趣,提升德育效果。另外,家长,学校、社会工作人员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资源的开发者。

3.广开思路,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多种方式用好课程资源。资源开发一定要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应充分发掘校内外的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课程资源,建立学校学习和社会实践的横向贯通,将德育校内小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拓展德育实施领域,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四)由德育课程转向课程德育,探索全要素、多主体协同关联的一体化德育路径

德育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需要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一致协同,产生积极的德育价值;需要课内与课外密切联系,各学科一致联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实施,有效实施德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作为德育实施者,应树立“大德育”观,努力构建多种德育要素协同关联的、完整的德育体系,探索丰富、多样的德育途径,关注多元的德育主体,实现德育课程向课程德育的转变。

1.突出品德课关键地位,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实现学科德育一体化。中小学品德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同时,其他各门学科课程也都渗透了丰富的德育资源。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深度挖掘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加强品德课程与各学科德育的一体化研究,从德育目标、体系等层面统筹规划德育课程,保障各渠道德育的协同一致,形成实践策略,是避免德育盲目实施,甚至作用相互消减,促进德育目标有效达成的重要任务。

2.强化德育实践实施,深度开展校内外活动育人与学科育人一体化探索。品德养成并不仅仅取决于道德知识的多少,而是来自个体与社会的人际交往之中,来自社会活动之中以及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品质的过程。

活动是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形式,也是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活动中,要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活动的教育意义,引导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发展。对于品德课程本身来讲,学科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同时将课内学习延伸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或校内外其他活动中,充实德育教学内容与形式,提高德育实效性。基于“大德育”观念,将诸多德育因素、形态、途径、方式和德育主体进行协同和关联,多途径、多渠道综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猜你喜欢
品德课品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摭谈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未雨绸缪 静等花开——基于“儿童立场”下的品德课前准备策略例谈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