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飞,马锦飞,常若松,李晓晨,梁超
(1.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2.辽宁警察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6)
非理性信念指个体与事实不符的、违背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态度与想法,通常会引发个体消极的情绪体验,甚至行为障碍[1]。非理性信念最早由心理学家Ellis提出,认为非理性信念具有糟糕至极、没有价值、以偏概全和低挫折承受的特点。Wessler[2]进一步提出,导致不合理信念产生的认知特征分别为,绝对化要求 、过分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极。而对于驾驶员非理性信念,并没有文献对其做出明确而统一的定义。本文对于驾驶员非理性信念的研究,起源于非理性信念的研究,参考Ellis的定义,驾驶员非理性信念是指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与客观实际情况相违背、不合逻辑、明显扭曲他人意图的态度与想法,可能会导致某些攻击性行为或危险驾驶。
国内外相关学者以非理性信念理论为基础,编制了大量针对不同群体的非理性信念量表,如,肖汉仕等人[3]编制的中学生非理性信念量表、杨清艳等人[4]编制的非理性信念量表,Takashi等人[5]编制的护士非理性信念量表。但是,关于驾驶员群体,非理性信念测量工具的研究与编制,目前在国内外仍处于空白阶段。对于驾驶员群体非理性信念的测量、研究,只能通过付建斌[6]编制的信念量表、王玉[7]编制的大学生不合理信念问卷、以及Deffenbacher等人[8]编制的驾驶愤怒想法等,不符合我国驾驶员真实情况,阻碍了对驾驶员群体不合理信念、及攻击行为的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驾驶员非理性信念与其攻击行为的密切关联,已被大量研究证实[9-11]。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因素;特质愤怒、安全态度等人格因素;以及挑衅线索、拥堵路况等情境因素,都会对驾驶员攻击行为产生影响。Soole 等人[12]提出的攻击性驾驶行为的综合模型,以人因素和情境因素作为核心变量,认为驾驶员在道路中遇到诱发事件时,头脑中存在的认知信念,会增加他们对对方驾驶员不符合道路规范行为的感知和注意分配,从而影响对其行为的情绪体验和认知评估。消极地、非理性的信念可能会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导致驾驶员表现出一定的攻击性行为。
Mann等人[13]的研究表明,曾经报告过有攻击性行为的驾驶员,相比于其他驾驶员,存在较高的事故风险。剂量反应模式表明,驾驶员攻击性行为与事故率成正比[14]。为有效控制驾驶员的攻击性行为,并减少由其引发的高交通事故率[15-16],一些研究者致力于对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干预研究,如认知干预、放松干预、行为干预等。认知干预的理论基础正是合理情绪疗法,主要目的为以合理的信念替换非理性信念,从根源上切断不合理认知形成的可能性,而预先了解驾驶员的非理性信念是认知干预的前提。
本研究从攻击性驾驶行为的综合模型出发,以Ellis有关非理性信念及理性情绪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参考钱铭怡、Wessler、Deffenbacher等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编制驾驶员非理性信念问卷,以满足对驾驶员群体非理性信念测量与研究的需要,对驾驶员攻击驾驶行为的深入研究及有效干预,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沈阳某汽车集团及网络发放问卷,其中在汽车集团发放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0份。在网络调查平台问卷星收集到36份有效问卷。有效样本共166份,年龄范围在23-55岁之间(M=39.75,SD=7.49),其中男性144名,女性22名。
正式施测被试:在网络调查平台问卷星发放问卷,收集到296份有效问卷,年龄范围在20-65岁之间(M=36.86,SD=10.50),其中男性145名,女性151名。
2.2.1 自编驾驶员非理性信念问卷
首先,对已有非理性信念、驾驶员认知信念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以Ellis[16]的非理性信念及理性情绪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借鉴Wessler、Deffenbacher等人认知信念问卷的维度,接着,对驾驶员进行访谈,分析存在于驾驶过程中的非理性信念,并结合已有文献、资料,整理各维度下具有普遍代表性的行为描述,形成35道题目的初始问卷,然后,分别请交通专业人士、心理专家小组对初始问卷中成型的具体项目进行审核和评定,修改存在问题的部分,形成由30道题目组成的预测问卷。预测问卷包括四个维度构成,分别为报复、糟糕至极、绝对化和敌意,后根据项目分析结果做出调整,最终驾驶员非理性信念问卷,共16个项目,采用Likert 6点计分,1表示“非常反对”,6表示“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明驾驶员非理性信念越多。
2.2.2 驾驶员认知和期望量表
由五个维度构成,分别为不良驾驶行为标准、惩罚不良驾驶行为信念、不良驾驶礼仪的消极反应倾向、刻板印象、带头榜样信念,采用Likert 6点计分,1表示“非常反对”,6表示“非常同意”。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介于0.60-0.86之间。
2.2.3 驾驶员攻击性行为问卷
采用愤怒表达量表简版来测量驾驶员攻击性行为倾向,Deffebacher等编制,由四个维度构成,分别为个人身体攻击性表达、言语攻击性表达、使用车辆表达和适应性,采用Likert 4点计分,1表示“从不”,4表示“总是”,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80-0.90之间,信效度良好。
本研究应用SPSS 18.0及AMOS 18.00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
(1)题总相关
题总相关是问卷中每个项目与所有项目之和的相关,以其相关系数<0.3作为评判标准,初测问卷共30个项目,根据此要求,删除1、2、4、26这4个项目,保留项目信息,见表1。
表1 题总相关分析
(2)探索性因素分析
表2 驾驶员非理性信念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
(3)驾驶员非理性信念问卷各维度和项目构成
根据图1结果,驾驶员非理性信念问卷包括四个维度,包括:因素一,报复,包括项目6、7、14、15;因素二,糟糕至极,包括项目11、17、21、22;因素三,绝对化,包括项目16、18、23、24;因素四,敌意,包括项目5、9、13、27。
根据理论建构和项目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确定驾驶员非理性信念问卷有四个维度,为进一步验证非理性信念结构的有效性,建构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结果见图1。
图1 证性因素分析模型
各种指标数值见表3,χ2/df=1.79,<2.00,CFI=0.91、TLI=0.89、IFI=0.91,均接近1.00,拟合度良好,RMR=0.08,RMSEA=0.05均<0.10,适配度较好。
表3 驾驶员非理性信念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指标
对问卷的分半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驾驶员非理性信念问卷信度指标
结果表明,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2-0.74之间,分半信度在0.60-0.67之间,信度指标良好。
(1)内容效度
首先,本研究是建立在贝克、钱铭怡、Deffenbacher相关理论基础之上的,积累了大量的质性和量化的信息,其次,本研究也进行了开放式访谈,问卷项目的确定,是基于已有的驾驶员非理性信念结构为基础,并结合了驾驶员真实情境中的信息数据,同时,我们请了交通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心理专家对本问卷的所有项目进行鉴定与审核,最终,初测项目反复修改、不断完善,形成驾驶员非理性信念正式问卷。因此,从整个过程来看,基本认为能保证测验的内容效度。
无一例外的是,在上述三种情况下,入住公办的养护院是照料者的一致首选。尤其是对于照料者去世后的情形,高达四成多的照料者选择入住公办的养护院。在最理想的情境下,入住公办的养护院也依然最受照料者的青睐。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三种情况下,照料者表露出对心智障碍成员社会融入的渴求——近三分之一的照料者希望这些成员能主要依靠助残日托照料(综合照料体系)来实现未来安置,而不是进入公办的养护院简单了事。在三种情形中,心智障碍成员由亲朋负责照料是入住公办的养护院与还没有计划后的主要选择。
在本研究中,各项目与总分的相关在0.65-0.79之间,符合要求的0.6以上,有很好的内容效度。
(2)结构效度
衡量问卷的结构效度,通常需要分析各个因素之间、因素与问卷总体之间的相关程度。其中,因素应该彼此互相独立,即相关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因素共同测量驾驶员的非理性信念,即因素与总相关要高,见表5。
表5 各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矩阵
结果所示,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在0.28-0.37,各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64-0.73之间,表明驾驶员非理性信念问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3)相容效度
对驾驶员非理性信念问卷与驾驶员认知和期望量表各维度之间进行相关分析,以验证问卷的相容效度,结果见表6。
表6 驾驶员非理性信念与驾驶员认知和期望之间的相关
由此可知,报复、糟糕至极、敌意与驾驶员认知和期望量表各维度的相关显著,绝对化与驾驶员认知和期望量表前四个维度的相关显著。这说明,驶员非理性信念问卷具有良好的相容效度。
对驾驶员非理性信念问卷、驾驶员攻击性行为量表各维度、事故率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7。
表7 驾驶员非理性信念、驾驶员攻击性行为、事故率之间的相关
由此可知,驾驶员报复信念与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车辆攻击显著正相关,与适应性显著负相关,驾驶员糟糕至极信念与言语攻击的显著正相关,驾驶员绝对化信念与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车辆攻击显著正相关,与适应性显著负相关,驾驶员敌意认知与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显著正相关,身体攻击、车辆攻击与事故率显著正相关。
本问卷是以Ellis的非理性信念及理性情绪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借鉴Wessle、Deffenbacher等人认知信念问卷的维度,结合我国驾驶员的信念的实际情况,编制的驾驶员非理性信念问卷。编制的问卷共分为16个项目,分为报复、糟糕至极、绝对化和敌意四个维度。
报复,驾驶员对道路中有损自己利益或威胁自身安全的其他驾驶员进行反击的消极认知的一种继发性行为,是对批评自己、损害自己利益、伤害自己的人进行地有力反击[17]。糟糕至极,驾驶员在路上时,遇到一点不好的事情发生,就会觉得很糟糕,甚至整个世界都不那么美好了。绝对化,驾驶员在路上时,总是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认为事情必须按自己的想法来进行。这种认知往往会和“必须”、“应该”之类的联系在一起。如,认为别人必须给着急赶时间的自己让路。敌意,驾驶员在道路中,遇到模糊或者模棱两可的情境时,做出敌意性的解释偏向。
编制的驾驶员非理性信念问卷总的信度为0.62,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2-0.74之间,分半信度在0.60-0.67之间,各个维度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64-0.73之间(均P< 0.001),且与驾驶员认知和期望量表各维度相关显著。由此可见,编制的驾驶员非理性信念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相关分析显示,驾驶员的报复信念对驾驶员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车辆攻击影响最大,证实了本研究敌意认知对攻击性倾向的预测。驾驶员非理性信念中的糟糕至极和绝对化,相对于前两个因素而言,对于驾驶员的攻击性行为影响不太明显。而对于驾驶员适应性,驾驶员的绝对化信念是主要影响因素。驾驶员绝对化信念越少,驾驶员对道路的适应性越强。驾驶员的适应性属于主动的自我调控行为,Craciun等人[18]研究表明,个人的调节倾向很好地预测了攻击性驾驶行为,驾驶员在遇到糟糕的道路事件时,错误认知越少,越能够接受安全驾驶信息,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越小。
综上所述,驾驶员非理性信念问卷,可有效测量出驾驶员非理性信念的程度,为之后驾驶员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提供基础。在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驾驶员攻击性行为,成为影响驾驶员安全的潜在风险。根据攻击性驾驶行为的综合模型,驾驶员的非理性信念对驾驶员行为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驾驶员非理性信念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在做攻击性行为选择时内在的心理机制,为有效改善驾驶员非理性信念制定指导,为干预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打下基础,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