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佳鑫
当前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将青少年的文化和历史教育工作提升到了更重要的地位,更有利于为社会输送有价值、有理想和有责任的青年人才。在漫长的发展历程当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艰难奋斗与现代化的生活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加强党史教育学习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政水平,特别是在外来文化广泛的冲击之下,强调党史学习能够更好地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一)理论课程枯燥。在思政课程开展当中,理论内容占比较多是目前高校教育当中普遍的问题之一,且集体授课和通识教育的方式不利于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广泛,包括了法规、道德等不同的内容,党史教育的渗透性作用能够充分体现在思政课程当中的不同环节,这也导致了许多教师在进行党史授课时的内容设置存在一定问题,无法和教学内容之间形成契合和引导。另外,照本宣科式的党史教育和理论课程的讲述很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疲惫,枯燥的学习内容不利于提升思政工作的教学质量。后续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检查时,也往往采用突击背诵等方式应付了事,党的发展历程背后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等内容未被学生充分地理解消化。
(二)外来文化影响。在西方文化冲击和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之下,历史虚无主义和消极的意识形态很容易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建立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培养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更具价值的人才。大学生的身心发育并不完全,一旦在政治敏锐度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缺乏正确的引导教育,可能会产生一些否定和逆反性的心理,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发育也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影响之下,大学生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到西方文化和不同的思想潮流,在产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当中,容易引发认知偏差,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不仅会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抵触,还会导致对一些历史事实的认知不足,不利于培养具有民族复兴,坚定民族自信的下一代。
(一)树立正确的历史认知。党史发展的百年历程当中产生过较为激烈的思想碰撞与交流,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历史验证之下形成的正确决策,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认知观念。在历史自觉性和正确历史观的建立过程中,必须要有教师的引导和系统性的学习。将党史作为树立历史认知的教科书不仅更好地尊重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也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正确性,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能够更好地顺应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定维护党的初心和使命。正确的历史认知可以更好地端正在发展过程当中的态度,特别是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当中,必须始终坚守先进性和纯洁性,避免消极享乐等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提升思政道德修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对于学生心智发育的引导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环节之一。通过党史课程的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对其自身成长最重要的精神品质,并积极将党的优良作风转化为个人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当中的思政要求,在积极践行的过程当中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长征精神”“西迁精神”的背后是无数党员的奉献与付出,是舍小为大、坚守初心的实践表现,在对这些极具教育影响力的党史内容进行深入学习与探究的过程当中,更需要和大学生的成长之间形成充分结合,使其有意识地以党员的精神和标准要求自身,确保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和伟大的党的精神内涵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三)应对文化冲击影响。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当中,更多的外来文化和新潮思想对年轻人价值观念的建立造成了冲击和影响,必须在大学生成长发育的过程当中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够更好地树立年轻一代的民族自信,使专业知识学习和思想政治学习能够同步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当中,涌现出了无数值得尊重和学习的革命先烈,他们对于当代大学生精神品质和文化信仰的引导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强化党史学习能够更好地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减少西方不良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真正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能够在年轻一代当中得到传承,也有利于为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输送更具远大理想抱负的人才,真正建立起民族文化自信。
基于上述思政工作重要性,需要不断健全我校当下的师资力量和团队体系。本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95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43人;具有博士学位18人,硕士学位59人;硕士生导师31人。这些高质量人才能够很好地应对当下社会发展对于党史教育的需求,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思政工作质量。
(一)丰富理论课程。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发展脉络是劳动人民不懈奋斗的重要历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有许多历史资料和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坚定地把马列思想和我国的实际国情结合在一起。因此,在进行党史教育的过程当中,必须把政治性和理论性的内容作为研究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课程而言,必须充分尊重历史的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对当时艰难奋斗的社会现状形成更加充分地理解,在后续的革命斗争与反抗过程中可以通过共情民众、角色互换、政治思考等方式来提升理论知识的学习水平。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的研究过程当中,应当将这些理论化的马列主义、近代历史等转变为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内容并展开深入学习,提升思政教育课堂的生动性,同时确保学生对于这些理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强化教师引导。尽管学生是素质教育课堂当中的主体,但在思政与党史学习的过程当中仍然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引导对于学生思维提升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展开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融合党史当中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更加丰富的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理解并掌握党史的发展。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很多内容学生较为熟知,但从这些历史事件挖掘深厚的教育价值和精神引导是开展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内涵,更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够实现更有效的思政质量提升。由于网络开放性的影响,外来文化对于当前的社会认知等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教师必须重视通过有效的思政课程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的思维、道德、意志力等都能够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挖掘实践资源。实践类的党史学习形式对于学生更具吸引力,特别是对于红色纪念馆的参观等可以带给学生更直观的视觉冲击,在加强学生的党史认知和思政融入方面具有较强的意义。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许多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也得到了极好的恢复和保留,特别是一些残酷的战争和历史都可以通过VR或全息投影的方式予以表现,更好地提升了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参与度,使学生身临其境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之不易和取得成就的伟大性。这些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内心的触动性往往更强,在党的发展历史背后也包含了党员坚定的信仰,通过实践学习能够更加有效地将精神信仰转变为思想认知,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四)引导民族自信。民族自信的建立能够更好地激发当代大学生对于国家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自信心,并坚信在共产党的带领之下能够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精神层面的力量更加强大,成为滋养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成长的重要营养。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当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中国声音的发出和中国故事的讲述也印证了百年来艰难奋斗所取得的广泛成就。在未来的发展历程当中,需要依靠广大青年来承担社会重任。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民族复兴的强烈追求,可以更好地督促当代大学生在心智思想和政治敏感方面快速提高。党史是中国故事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党史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成功的必然性,也为未来国家的发展形成更强烈的自信认知。
(五)突出党史精神。在中华民族遭受苦难、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国家的独立解放、人民的幸福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引领,且在新中国成立后短短几十年内,在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这离不开成千上万的党员对国家解放和民族复兴等理想信念的强烈追求。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和引导的过程当中,必须重视通过许多历史事件提炼和升华其中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使党史能够成为大学生成长的宝贵财富。从党漫长的历程当中提炼出党史精神,是对奋斗经验的积极总结和对历史进程的回顾反思,利用党史精神,能够更好地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政认知水平赋能,使更多具有民族复兴责任感的年轻人才更好地为国家发展努力奉献。
(六)营造校园氛围。党史学习氛围的塑造潜移默化地对更多的学生形成影响,许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需要通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够形成更优的教学质量,而校园文化的营造可以更好地消除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在当时学习当中的差异性,进一步把党史学习作为校园通识课程予以强化。校团委可主导举办一些校园党史教育活动,如在建军节、建党节以相关的文艺表演活动来强调这些节日背后所包含的历史内涵,有效促进学生对于当时和思政内容的兴趣度,使得教育内容更具现代化和创新性。校园氛围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更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来提升其参与度和吸引力,更好地构建学校的特色学习教育方向。
(七)创新教学形式。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党史和思政教育工作的形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不再局限于枯燥的教师讲解和课堂传授,而是利用微视频、雨课堂等方式将学习内容进行拆解和细化,更有利于在知识宣讲时突出某一重点内容,教学形式也更受到学生的喜爱。互联网教育是目前落实微教育的重要平台,学校可以建立内部沟通网站来收集学生对于党史教育课程的相关建议,一些关于思政课程的提问也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保护学生的心理,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思政教师的依赖和信任。学校可以根据校园特色拍摄一些党史教育的短视频内容,通过网络转发和学习,把学生作为宣传的环节之一,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融入性和主观能动性。作为高校教师,要积极学习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并加以应用,使技术化的学习内容能够更好地为当时思政教育的质量提升赋能。
(八)开展探究学习。党史教育是目前高校通识教育当中的重要部分,在授课过程当中,教师仅是按照党史的发展脉络进行相关历史事件的串联讲解,没有对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深入探究挖掘,学生被动性地接受知识,往往无法有效提升党史教育的质量。教师可在思政课程的开展过程当中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课题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展开资料收集、探究学习和报告提交。这个学习过程更好地利用了探究的思维方式,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过程,使学生在党史学习的过程当中具有更多的自由度。探究学习的内容形式十分多样,可以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自主性学习,在相互分享和讲解的过程当中,能够更好地融入自身对于党史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九)尊重党史地位。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党史课程的重要地位。党史是国家发展征程和历史规律的重要总结回顾,更好地将革命与发展联系在一起,把中国特色理论的成功性予以更加深入的剖析,使当代大学生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更加清晰的认知,为其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形成了更具基础性的理论支撑和精神品质的引导。另外,在进行党史的通识教育过程当中,必须明确党史思政内容和专业的党史理论研究之间的差异性,尽量选择学生更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和课堂内容进行有效的引导,把党史课程的内容作为培养学生人格、“三观”的重要资源,强调党史课程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十)开发校本课程。我国许多地区有丰厚的红色历史资源,在党史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不断扩充教育知识的资源库,更好地利用这些具有地方性的党史教学内容对学生形成引导。如在嘉兴地区对于红船文化的学习具有更突出的优势性,教师利用原址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共产党在成立初期所面临的艰难困境,并通过一代代党员的团结奋斗和对初心的坚守追求才实现了当前国家的高速发展。在延安市的大生产运动中展现出了民众对于共产党领导的强烈追求和在艰苦环境之下依然保持乐观奋斗心态的精神品质,把贫瘠的延安南泥湾开发成了塞上江南。对此,本学院建立了“大爱文化研究中心”的校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为河南省重点社科研究基地。通过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校本资源开发,学生能够更好地通过个人成长经验形成共情,把理论化的党史内容转变为和学生成长地区密切关联的知识,更好地提升了党史学习的质量。
党史学习是每个大学生在成长教育阶段过程当中必须完成的素质教育培训基础内容,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历史事实提升其思政道德和责任认知。院校和教师在组织思政教育课程时要重视对于理论基础知识的深入研讨,强化对于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的挖掘,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激发民族自信、体会党史精神。对于一些具有地方优势的地区,教师还可以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等不同方式来强化党史教育的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