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广西医科院校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探略

2022-05-26 10:18庞广福刘灵光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

庞广福 刘灵光

【摘要】本文对广西医科院校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人才培养体系、导师管理、学生主体和学习资源对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提出构建师生共同体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激发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科研水平能力等建议,以提高广西医科院校人文社科类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医科院校 人文社科 研究生教育 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9-0081-06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是时代发展的主轴线,是社会发展之所需。我国对教育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高质量人才,完成教育现代化目标。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四十三章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篇章中提出:“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完成教育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支撑条件。

广西,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教育对其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目前广西本科普通医科院校有5所,其中4所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可见广西医学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广西医科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分为医学类研究生教育和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教育,与医学类研究生的培养相比,医科院校人文社科類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提高广西医科院校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尤为重要和迫切。本研究根据调查广西医科院校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教育培养现状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寻找影响医科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并探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培养路径。

一、广西医科院校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20年6月,广西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公办本科医学类院校有4所,分别为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其中,广西医科大学于1978年开始研究生教育,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同样于1978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桂林医学院和右江民族医学院获得研究生培养资格较晚,桂林医学院于2006年正式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右江民族医学院201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目前,上述4所院校人文社科类在校研究生共76人。由此可以看出,广西医科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历程时间长短不一。目前各院校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建设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也存在差异。

(二)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上述4所普通本科医学类院校的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从导师和学生的角度分析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本次调查最终收集有效问卷117份。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详见下页表1(学生)和表2(教师)。

(三)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

(四)调查内容及其结果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学生、导师和学校是研究生培养教育中的三大重要主体,其中导师和学生是制约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以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探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

1.导师管理

在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主导者。研究生导师将会影响研究生学业和就业,导师的正外部效益可有效地使学生的就业成本降低,就业效用提高。因此,本研究从导师的科研能力、指导能力、师德师风等不同维度去分析导师这一因素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程度。调查具体情况详见表3。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52.78%的学生认为导师的科研成果对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非常重要,仅有2.78%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在调查导师的指导能力这一影响因素时,33.89%的学生认为教师指导学生时间对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非常重要,33.33%的学生认为导师定期组织学术讲座或报告活动对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非常重要。教师的师德师风是影响研究生养质量的关键因素,75.56%的教师认为导师的师德师风对研究生培养质量非常重要,13.33%的教师认为导师的师德师风是重要的因素。

2.研究生自身因素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学手段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其中,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影响教育活动的关键因素。教学是一种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从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和教学的定义可知,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重要主体,其自身素质将会制约教育质量。因此,在分析影响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时,学生自身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本研究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背景和自身的心理状况三个维度,分析生源质量对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程度。调查具体情况详见表4。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30.56%的学生认为专业的学习兴趣对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非常重要,40.28%的学生认为专业的学习兴趣对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重要。学生的学术背景和知识背景对帮助学生在学习人文社科类专业知识时有着重要的作用,34.72%的学生认为学术积淀与知识背景对人文社科类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性是一般,25%的人认为是非常重要。

3.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人才培养体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主体和各个层次相互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将会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有学者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由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制度和教学评价等形成的完整体系。基于此,本文针对设置人才培养体系,主要从课程教学、课程设置、教学评价和教学目标等多个维度出发进行研究。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接受教育最直接的一种途径和方式,课程教学的方式和课程内容的设置都将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38.89%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前沿性对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非常重要,仅有5.56%的学生认为不重要。而对教师这一主体来说,55.56%的人认为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前沿性非常重要,仅有6.67%的人认为不重要。教学目标是研究生教育活动中的核心,明确的教学目标将会决定教学行为,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点。在设置教学目标(学制学分)这一因素的重要性时,34.72%的学生认为教学目标对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非常重要,5.56%的学生认为不重要。调查具体情况详见表5。

4.学习资源

广西医科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分为医学类研究生教育和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教育。从招收学生数量、导师人数和专业设置等情况看,广西医科院校的医学类研究生占全体研究生的绝大部分。本研究从图书资源、学习科研场所、资料数据库等多个方面分析学习资源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调查具体情况详见表6。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45.83%的学生认为图书资料和数据库对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非常重要,40.28%的学生认为学习科研场所对人文类研究生培养质量非常重要,仅有4.17%的人认为图书资料、科研场所不重要。

二、医科院校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制约因素分析

(一)导师管理

根据利益者相关理论,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涉及教师、学生、高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等多个利益相关者。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其自身的科研学术能力、价值理念、指导能力和指導方式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直接和关键性的影响。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要求各高校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要求导师在遵循研究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做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从政策法规要求和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但是,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在落实立德树人等任务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未形成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本次研究调查过程中发现,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约束,导师和学生仍保持传统型“师徒关系”的观念,导致导师与学生沟通不通畅、地位不平等现象出现。第二,导师未对学生进行正确和及时的指导。在医科类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中,无论是从教学资源还是师资队伍建设都优先倾斜于医学类研究生教育,导致人文类研究生导师出现“一带多”的现象,导致人文类导师未能及时有效地指导研究生。同时,由于医学院校类人文导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有限,导师未能很好地发挥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二)人才培养体系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体系是由教育活动中各个环节、各个主体、各个层次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医科院校的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仍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未满足人才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医学类研究生,是以培养高层次医学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掌握医学类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为教学目标。而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是面向社会发展、以满足社会人文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人才培养体系也存在不同。但是,医科院校类研究生教育对医学类研究生和人文社科类研究生采取同一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导致研究生教育未能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其次,课程以理论传授为主。医科院校医学类研究生课程教学采用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临床过程中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提高医学类学生的学术能力。但是受人文社科类研究生人数占比和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人文社科类专业只能以传统理论传授的教学模式教学,造成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无法灵活地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最后,教学管理不规范。在现有的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中,以提高科研能力为首要任务,因此出现教育教学这一整个活动过程以论文为中心的现象,导致教育质量评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无不以论文为出发点。这背离了五育并举的使命和目标,最终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学生本身

受教育主体是影响教育活动的关键因素,他们的学习兴趣、专业知识背景和学术能力会影响培养质量。随着学历热的浪潮越来越高,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加,为了成功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较多的学生选择跨考的方式。这种行为带来的结果将会让跨专业考生取代了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考生,使人文社科类专业的跨考生越来越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另外,在就业形势和利益的驱动下,许多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在选择该专业时不是基于自身的兴趣出发,只求在学习过程中得以顺利毕业为目的,并以此作为学习的导向,出现学习动力不强、积极性不高等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

(四)教学资源

充足完善的教学资源是保障研究生教育活动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有学者提出,为了增强研究生知识储备,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标,院校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因此学校应扩充资源,保障资源的丰富、精准,满足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学生进行科研与学习的要求。但是,在医科类院校,由于医学类研究生的人数基数和需求较大,学校秉持满足大多数群体需求这一原则,使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教学资源相当匮乏。首先,无论是实验室、基地等教学实践平台还是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都无法满足学校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教育需求。其次,学术交流机会和学术讲座较少。各医科类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都是以医学专业为主,因此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重心会倾向医学类专业。同时由于医学类专业具有导师人数优势和师资优势,可开展系列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和学习机会,而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却难有这样的待遇。

三、提升医科院校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建议

(一)践行立德树人职责,建构共同体的师生关系

201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文件明确要求贯彻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要求导师明确立德树人职责,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但受不良风气影响,有些高校的师生关系发生变质,出现了学生是导师完成工作的“工具人”、学生不敢与导师主动交流等现象。师生关系会影响研究生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首要因素。因此,基于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书育人目标的现实需求,也是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首要措施。

首先,转变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师生关系。由于对传统“师徒关系”的错误认识,许多人认为导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权威和弱势、统治和服从的关系。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学生不敢主动与导师进行互动交流,出现导师背离教书育人的初心的现象。转变传统观念,建立共生的师生关系。导师应在合理的范围内坚决履行自身的教育职责,如提升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等。在立德树人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认识到师生关系是基于双方平等地位,互相尊重的共同体关系。

其次,落实导师责任制,发挥培养主体作用。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就现实来看,导师在学术和行政的双重压力下往往会有些力不从心,未能正确履行自身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和要求。因此,各高校在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过程中,要落实导师责任制,细化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思想引领和人文关怀的职责和任务,保证导师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正确履行职责,激发自身培养主体的积极性,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最后,加強导师职前培训,提高导师指导能力。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发现,导师的指导能力对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时间、指导方式都会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提高导师的指导能力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力措施。根据《广西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遴选和上岗条件规定(2021年修订)》文件,学术型硕士导师的选聘要从学术水平、学科专业和学历等多方面进行限制和要求,其中对新申报导师资格者必须具有硕士学位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研究生导师虽然都具有较强的学术科研能力,但是有的导师的指导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研究生导师招生之前,学校应该加强导师的职前培训,重点聚焦导师对学生指导能力的锻炼,以有利提高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效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是发挥院校优势的途径。广西医科类院校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和贴合人才发展的三大需要,大多数围绕医学类专业进行特色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对医学类专业的资源投入和专业设置,增强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但却出现漠视人文社科类专业建设的重要性的现象。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导致人文社科类专业发展的质量不高,发展前景不佳。为了增强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吸引力,学校应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转变教学模式,明确专业发展定位,稳步推进人文社科专业建设,提高医科院校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

首先,明确专业发展定位,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前提,明确的专业定位将有助于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法的确定。第一,明确人文社科专业发展优势。从师资队伍和学术交流出发,医科院校类的人文社科专业相比其他院校的人文社科专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医学院校类人文社科类专业会有更多与医学类专业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因此他们的研究视角更多、研究方法更多样。第二,发展人文社科专业优势。医科类院校应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发展特色,明确人文社科专业发展定位。医科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医学专业特色,促进人文社科类专业和医学类专业有机融合,将人文社科专业建设成特色学科,提高人文社科专业培养质量。第三,完善人文社科专业课程内容。医科类院校应在专业的定位上,满足复合型人才发展需求,开设多样化人文社科专业课程,建构必修+选修、线上+线下的课程学习模式,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其次,创新“知识+实践”教学方式,满足多样化发展需求。通过本次研究可知,医科院校类人文社科专业大多采用面对面授课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但是该种学习方式并不能满足研究生的学习需求。在研究生阶段,教学活动更多的是侧重于启发式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单纯的授课形式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应该改善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第一,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课程的主导者。教师应改善传统的传授制教学模式,比如,可以采取圆桌会议、小组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第二,采用“知识+实践”的教学方式。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习应该采取“知识+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文社科类专业应该提高医学类专业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在医学类专业的实验室、实践基地和合作企业等地方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认识到人文社科专业的价值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该专业的兴趣。

最后,改变重医轻文观念,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医科类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包括医学类研究生教育和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教育,以医学类研究生教育为主。本调查结果显示,医科院校普遍存在重医轻文的现象。提高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改变重医轻文的传统观念,加大人文教学资源投入,完善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保障体系。第一,认识人文社科类专业的重要性。要想转变重医轻文的观念,学校应积极发挥学校领导和教师人文社科类专业领头人的作用,深刻认识人文社科类专业的重要性,更多地组织人文社科专业专题学术讲座,营造浓厚的人文社科学习氛围。第二,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在医科院校类人文社科专业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和短缺的情况下,学校应加大对人文社科类专业的经费投入力度,保证教学资源能够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第三,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建立人文社科类专业和医学类专业学习资源的共享机制,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实现两者的有机促进和有机融合,提高学习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学校整体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激发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研学术能力

人文社科类专业是我国庞大的专业体系中的基础专业,对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医科院校没有充分认识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价值,导致学生、教师没有充分认识人文社科类专业的重要性。同时由于研究生逐年扩招,跨专业考生人数日益增多,导致人文社科类专业研究生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学生欠缺科研学术能力,最终影响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为了提高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培养质量,要从调整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改善学生的知识背景入手,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研学术能力。

首先,正确认识人文社科类专业,激发专业学习兴趣。正确认识人文社科专业,把握人文社科专业的价值是开启该专业学习的第一步。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比较浅薄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未能充分认识人文社科类专业对自身进步、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的重要性。因此,在研究生刚入学阶段,学校应围绕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价值、意义和功能三个方面开展一系列会议、讲座,使学生对该专业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价值判断,激发学生对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习兴趣。

其次,构建“课程+课题+活动”的学习模式,提高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主要体现在论文写作、研究课题和实验项目等。因此,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要从学生的科研能力着手,从课程、论文、课题三个方面展开,构建“课程+课题+活动”的学习模式,全方位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学校通过课程教学,加强学生本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能力;通过课题研究,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通过参与学术活动,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扩大学生的研究视角,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应从课程、课题和活动多维度出发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保证学生的科研能力全方位发展,最终提高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

为提升广西医科院校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质量人才,本文对广西医科院校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人才培养体系、导师管理、学生主体和学习资源对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建议从构建师生共同体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科研水平三个方面,提高广西医科院校人文社科类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虞花荣.论立德树人的内涵[J].伦理学研究,2020(6).

[2]和天旭.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21(33).

[3]李志强.新时代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意义与进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5).

[4]井乐刚,满朝来,刘玉芬,付畅.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20(21).

[5]李碧虹,陈剑光.论导师在研究生就业中的职责: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2).

[6]李立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下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逻辑框架与作用机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6).

[7]王雪.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1(8).

[8]周文文,谢彦洁,林成华.导师视角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20(10).

[9]雷晶晶,杨秀玉.行业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8).

[10]王永鹏,刘梦竹,路大勇.地方院校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的策略及实践研究:以吉林化工学院材料学院为例[J].高分子通报,2020(7).

注:本文系“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JGY2021215,JGY201917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庞广福(1980— ),硕士,右江民族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文社科;刘灵光(1966—),通讯作者,硕士,右江民族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人文社科。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提高全英文专业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中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