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阐述“移动泛在”环境的定义,分析“移动泛在”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接受特点,从基于大数据开展精准化思政教学、增强思想道德接受内容的吸引力、创新思想道德接受中介的模式三个方面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策略。
【关键词】“移动泛在” 思想道德接受特点 思政课 精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9-0038-03
近年来,宽带无线接入、传感器应用等方面的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几乎做到了让用户被网络“包围”,而且使移动终端设备的应用不再受线缆束缚。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互联网体验和更高质量的网络服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以及网络的全面覆盖,“移动泛在”概念被提出。“移动泛在”环境,指由网络技术、移动终端设备和学习资源等有机组成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在“移动泛在”环境下,学生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这对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以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均有积极的影响。
“移动泛在”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接受和认知呈现许多新特征。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牢牢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接受特点和认知规律,才能使思政课教学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本文深入分析“移动泛在”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接受特点,并从基于大数据开展精准化思政教学、增强思想道德教学内容吸引力、拓展思想道德接受中介新模式等方面,探索“移动泛在”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策略。
一、“移动泛在”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接受特点
“移动泛在”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接受特点发生较大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接受是指大学生立足学习实践,在原有认知特点、思想道德观和个性心理的构架基础上,依据自身需要对思想道德教育接受客体所传递的信息做出反应和选择,通过信息接受过程的精神活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教育信息内化和外化的过程。笔者围绕大学生知情意和个性特征等心理因素,以及环境、舆论、教育、载体等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接受息息相关的几个方面展开调研,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梳理后发现,大部分大学生能够坚持以学习为主的认知定位,学习之余会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和国际事件发展态势,对大是大非问题有比较明确的立场,同时工作态度、生活态度、学习态度比较积极向上,具备较高的时代素养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综合调查结果,总结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接受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部分学生获取国内外大事件或者社会热点问题等信息的渠道以网络媒体为主,教师课堂讲授也占学生信息获取方式的较大比例;二是学生对手机的使用仍然在控制范围内,而且用于获取信息、学习、工作、日常阅读等方面较多;三是大部分学生对网络舆论有比较正确的认知和一定的自我判断,知道在权威官网上求证事实真相,不会盲目跟风或者盲信舆论,少部分学生会受舆论影响做出错误的判断;四是“移动泛在”环境下网络文化症候对部分大学生认知逻辑、道德判断力、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如语言表达和观点表述上存在“断章取义”“强词夺理”“以偏概全”的论证逻辑;认知上存在“存在即合理”的误区,在对某事件进行判断和评价时个人情绪存在不理智的过度宣泄等。
二、“移动泛在”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策略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前存在的諸如“各自为战,只顾一摊”,尚未形成强大合力;工作方式以“大水漫灌”居多,“精准滴灌”不够;思想引导的力度、深度和效度差异较大等问题,指出下一步工作目标任务是聚焦重点领域创新内容、方法和载体,加快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精准供给能力,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这些会议精神及工作阐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
(一)基于大数据开展精准化思政教学
大数据技术是一种新的信息处理技术,它把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的信息处理上,将一切信息数据化;同时大数据技术具有分析人们种种网络行为的功能,大学生在网络上留下关于工作、学习、生活和休闲娱乐等方面的痕迹记录,经过大数据收集、分析后,得出相应的结果。近年来,网络教学成为课堂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大多数网络学习平台都具备统计和分析功能,学生登录学习平台后,在网上参与签到、抢答、问卷调查、学习测试等活动,平台即时给出评价,评价的数据结果具有客观性、可视化特点,可以实时反馈教和学的效果。数据分析结果作为教师对学生学习指导与评价的参考,能够为教师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提供客观依据。高校思政课程是实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因此,思政课教师在大数据分析判断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个体情绪、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能够判断出不同性别、地域、年级、专业大学生的兴趣倾向、学习水平、生活规律、认知特点、学业基础等,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实现教学与评价的精准化。
(二)增强思想道德接受内容吸引力
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思想道德接受的主要内容和范围。在“移动泛在”环境下,互联网逐渐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的最前沿,许多错误思潮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渗透到青年网民的头脑,无形中与马克思主义争夺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大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历史观、法治观的理论根据,而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因此要紧扣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对大学生成才的要求,不断增强思政教育内容的吸引力,以提高思政课感染力、说服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牢牢植根于大学生的头脑。
首先,思政教师要熟谙思政教育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思政理论讲解既要“有内涵”,也要“接地气”;既要讲清道理,也要凸显情感;既要讲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科学性,也要体现它的实用性和人文性。只有让学生感受所学内容有亲和力、感染力,学生才会从内心接受它、认同它,进而产生思想共鸣。例如,思政课教师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讲解理论时注重举例论证。在课前先通过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了解大学生近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或有争议的焦点,在课中引入作为论题,引导学生认清问题的本质,找出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如此一来,思政教育内容不再是呆板的论述,而是有生动的实际内容作为基础的理论表达,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
其次,由于“移动泛在”环境对大学生的思维逻辑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负面的舆论,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其成为“键盘侠”,甚至跟风盲从参与“网暴”,严重腐蚀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因此,思政课教学要设计相应的培养和锻炼大学生辩证思维的内容,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辨别是非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讨论或者辩论的形式开展相关活动。由于思政课课时有限,教师可以课前在班级学习群(QQ群、微信群)或者网络学习平台讨论区布置讨论(辩论)题目,让学生围绕论题,提前做好分组查阅资料和发言的准备工作。课中,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辩论),教师整体把控讨论(辩论)的节奏、进度和方向。讨论(辩论)结束后,教师就活动准备、讨论(辩论)过程、发言内容等进行点评。学生通过参与讨论(辩论),最终理解了论题实质,厘清了思想困惑,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辩证思维能力。
最后,高校思政课使用统一的教材,如果照本宣科,无差别地教学难以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最终无法切合大学生思想道德接受特点而因材施教。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在教学内容上不断创新,让学生在更为丰富、鲜活的教学内容中产生学习兴趣。首先,结合生源地特色、地区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经典故事、品牌IP等,挖掘就近地区教学资源优势,让学生在思政课中因看到自己的家乡而产生关注和学习该门课的兴趣。如在讲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时,可以以广西、贵州、四川以及其他地区自然生态建设的成功案例或者宣传视频为佐证;在讲述历史自信时,可以展示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墓葬雕塑,河南的少林寺、龙门石窟,四川的武侯祠、永陵博物馆,山东曲阜的“三孔”(孔府、孔庙、孔林)等历史古迹和文化遗迹。通过宽覆盖的举例和论证,增加思政教育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与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思政课程,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除此之外,在人人都可以是“媒体人”的网络时代,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案例教学、研讨教学等方法合理地开展媒介教育和法治教育,提高学生对媒介内容正确选择、解读、辨别的能力,使其在面对庞杂、真假难辨的网络媒介信息时,能够辨真伪、识善恶、知美丑,保持对媒体信息的理性批判精神,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坚持媒介权利和媒介责任的统一,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生活方式。同时,思政课教师要结合社會热点,适时教育学生遵守网络伦理和法律法规,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健康文明和正能量的网络文化传播实践。
(三)创新思想道德接受中介的模式
思想道德接受中介即高校思政课师生教学互动的中间环节,在大学生接受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在“移动泛在”环境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无疑是思政课师生互动的重要媒介,思政课教学理应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在实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思想道德接受中介的模式。
传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以校内课外活动或校外实地参观等形式开展,存在明显的时空限制问题。在“移动泛在”环境下,合理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难题,让学生获得与现场实践体验相近的效果,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信息化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云”参观教学。当下许多博物馆、革命馆、科技馆等参观类场馆都具备线上参观的技术条件,这有效解决了学生无法大批量现场参观展馆的困难。思政课教师可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将课堂教学与数字展馆融合起来开展教学。在指定时间,组织学生用手机扫码链接目标展馆,进入展馆的“云”参观端口,根随展馆讲解员的讲解进行“云”参观学习。在“云”参观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也可以参与网上展馆开展的互动答题活动,由此提升参观的体验感。
二是虚拟实践“微体验”教学。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用现代VR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红色革命展馆,让学生借助VR眼镜和沉浸式体验机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参观者还可以在虚拟空间化身某一历史角色,以亲历者的身份回到革命年代。在VR实践“微体验”移情心理的作用下,学生对革命年代革命者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伟大的创造精神感同身受,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立志成就事业、奉献人生的理想信念。
三是以微视频的形式展现实践任务完成情况。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考核标准应该以参与度和获得感为主。在无法实现学生大批量参与实践的情况下,以学生分组、教师分别指导的方式开展信息化实践活动非常必要。首先,学生在教师布置的实践活动主题范围内,分组讨论确定小组实践选题方向,制订实践实施计划;其次,小组协作开展实践,实践中利用手机将活动过程拍摄下来作为素材,再将实践活动过程和实践感悟整合制成微视频;最后,在实践结束后,班内进行视频作品展示和互评,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实践任务完成情况,既能达到实践教学目的,又可以让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产生探索移动智能设备应用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课教学要适应“移动泛在”环境,应先把握信息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接受特点,再借助大数据的分析判断开展精准化的思政教学,不断探索增强思想道德内容吸引力的方法,并且尝试创新思想道德接受中介新模式,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央视网.[2016-12-09].http://news.cctv.com/2016/12/09/ARTIpLqQSZCLXX17PuXFYw3J161209.shtml.
[2]李林,符明秋.网络文化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注:本文系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资助“基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接受特点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与评价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GLUTNNSZ202009)、桂林理工大学2021年度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移动泛在’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精准化教学实践理路研究”(2021B3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淑云(1977— ),黑龙江伊春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