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琦 丁思悦 滕艳萍
摘 要: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是实现三全育人工作的两大主体,文章就如何将辅导员管理育人与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有机融合,实现线上和线下,课内和课外,第一课堂和第二、三课堂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进行反思,指出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路径。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0-0092-04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
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是实现三全育人工作的两大主体,也是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交流最多的两个重要群体,二者协同作用的发挥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价值[2]。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在这一方面开展了初步的实践,譬如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分析国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际,结合学校要求、自身实际和已有经验, 积极探索、实践和创新, 提出学院层面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浙江大学围绕“三全育人”构建生态格局,在推进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方面开展了诸多有益探索与实践,通过场域互置,从时空维度拓宽育人实践的边界,通过角色翻转充分发挥两支队伍的非对称优势,最终实现成人达己,在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两支队伍的双向成长[3]。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有效实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一公里”的推进器,也是完善育人系统化、强化资源优势互补、增强师师互动的动力源。
当前,部分高校中存在对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重视程度不足、体系不够健全、抓手不够有效等制约,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实际出发,瞄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充分发挥辅导员管理育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作用,将二者有机融合,将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学习与生活相结合、专业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探索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创新路径,形成同向同行、汇渠成河、田连阡陌的工作局面,切实推动“三全育人”落细、落小、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内在机理与意义
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身处学生教育的第一线,是高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密切也是影响最直接的教书育人主力军,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任务,职责具有交叉性和互补性,都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目标具有一致性[4]。从需求侧来看,学生对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存在着较大需求,目前大学生思想问题归结起来都是是非辨析问题,行为养成问题,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三类问题虽不能截然分开,但解决的方式都需要依靠日常教育、管理、服务,三者必须深度结合,于是对协同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廖浩的研究表明,新时期高校应从推动形成育人共识、提升育人能力、搭建协同平台和强化考核等方面着手,构建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促使这两支队伍加强协作[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專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上讲到,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多年的调查表明,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7]。这4个80%是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这一重大命题的现实依据,其中前三个80%也构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因此,要紧紧抓住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深入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
探索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合作路径,系统研究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有效方法和载体,有利于校内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8],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两个通道合二为一,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构建校内教育资源协同创新的教育机制,打造一体两翼的教育队伍,最大程度发挥好二者的工作优势,聚合立德树人的最大“推动力”,画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大“同心圆”,为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三、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的深入推进,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协同育人意识逐渐得到了唤醒和重视,两支队伍之间的互动与配合有所增加,专业课程与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部分育人要素得以挖掘和显现。然而,二者的工作虽是同向同行,但仍然存在着思想认识不足、机制不够健全等突出问题,对协同育人的走深走实产生了阻碍。
(一)对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
从辅导员方面看,这个队伍是高校教职工中的年轻力量,与在校大学生年纪相仿,有共同语言,能理解学生心思,在日常学习生活和网络社交平台中互动频繁,更容易开展工作,但辅导员选留机制决定了大部分人专业背景与学生所学专业都是不相匹配的,对于学生的学业指导缺乏专业知识;辅导员一般在工作一定年限后可以转岗,很多辅导员需同时考虑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以及应付目前各种考核要求,特别是在学生较少的学院,辅导员人数少,平时工作时间主要用于开会、落实工作与解决日常琐事,不能全身心投入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研究与熟悉学生的所学专业的学科背景与专业课程情况,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更显匮乏。
从专业课教师方面看,专业课教师由于所带学生人数多、课下接触学生时间少,难以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育人针对性受到限制,无法进行全方位指导。加之语言类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平时在日常工作中更多的是侧重课堂教学和学科、教学研究,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不熟悉,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注较少,尤其是在学生的思想动态、身心健康、生涯规划等方面。虽然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会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但是这种关系也仅仅停留在“课程+思政”层面,并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日常生活实际,“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尚未达到预期效果。此外,专业课教师参加学生活动较少,与辅导员缺乏交流沟通的渠道,课堂教学与学生教育管理双轨运行,难以及时地发现与解决学生问题。
(二)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有待健全
学生成长发展对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存在着较大需求,一是是非不够清楚的问题,主要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二是行为养成问题,主要靠以管理为主的养成教育解决问题;三是具体实际问题,主要靠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这三类思想问题,虽不能截然分开,但解决的方式明确分为教育、管理、服务,所以三者必须结合,对协同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辅导员还是专业课教师,在工作时间内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本无可厚非。然而,学生并非学工队伍的学生,也并非专业课教师的学生,而是全体教师的学生,两支队伍的交集在于学生,学生的成长成才也需要各方面支持和配合,那么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之间就需要一个系统可行的工作框架来理顺两者的职责与配合方式。
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形成协同效应是推进课程思政发展的目标指向,是铸魂育人工程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可靠保证,也是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的先决条件。在目前学校现行考评机制中,科研在专业课教师的考评中占有较大比重,致使专业课教师重学术研究,轻教育教学。学校尚未将教师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考核范畴,在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动态的交流机制和长效的激励机制构建方面的欠缺不利于二者之间的协同配合,专业课教师参与协同育人缺乏相应的动力和积极性。
四、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总体思路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结合多年来学工队伍与专业课教师协同配合的经验与成效,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抓实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两大主体,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网络)三个平台,营造理念共识、资源共享、队伍共建、互利共赢四种工作生态,采取建立激励机制、有效科研合作、提升队伍素质、搭建务实平台、实现线上联通五大举措,探索了有效的协同育人路径,构建起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纵横交叉的“12345”协同育人体系,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努力达到“1+1>2”的育人效果,打造教育信息交流、育人资源共享的大德育范式。
学校通过发挥辅导员在网络育人、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中的组织管理、过程监督、总结完善中和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指导、职业道德和公民意识培养中的作用,聚焦学生德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党建为引领,以交流为平台,以需求为导向,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和感恩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具体举措
1. 统一思想观念,形成目标“共识”。该院通过党政联席会、全院教职工大会、党员主题活动日等途径,不断在全体教职工层面强化协同育人理念,提升育人能力,形成思想上的共识和行动上的同步,破解当前协同育人推进中“第一课堂”重智育轻德育、“第二课堂”重形式轻内涵、认知观念差异等问题,实现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和专业课教师教学、学术研究统一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来,统一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上来,形成育人目标共识。目前,越来越多的专业课教师不只教授学生知识,也积极参与到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中,为学生升学进行专业指导、出国提出院校选择建议、就业提供信息和岗位。通过互动交流,与辅导员目标保持一致,给予特殊群体学生关注和帮助。该院曾成功发现并解除一例学生因情感双向障碍而企图自杀的危机事件、共同督促和帮助2名学业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2. 强化日常合作,提升育人“协同”。该院根据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在第一、二、三课堂主渠道中主辅作用的发挥情况,有针对性地搭建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沟通交流平台,找准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共同发力点。通过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判形势,交流思想,发现问题,补齐短板,不断将沟通合作推向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促进二者在合作中实现双赢。例如,辅导员参与学生教学实习管理,协助教师解决实习中学生的一些生活问题,以便学生顺利完成实习;辅导员通過自身深入课堂听课及获取专业课教师反馈,能及时掌握重点学生旷课、迟到和课堂表现,在对其进行学业预警和思想教育时有理有据;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成功申报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思政类课题,通过科研合作,发挥双方优势,促进双方提升;专业课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指导、大学英语四六级和英语专业四、八级义务辅导,学院专业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屡创新高,有效提升育人效果。
3. 广泛调动资源,探索创新“路径”。协同机制需要联合院内多部门共同合作,统筹教育资源,共享育人元素,把全院所有的资源、政策、精力向育人环节汇聚,大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提高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使其遵守社会公德,加强个人品德,践行劳动美德,培养良好职业道德。语言文化学院坚持“以本为本”,从2019级学生开始即全面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这是迈出全员育人的重要一步,让学生更有归属感、让导师更有责任感,学业导师不只是学业辅导,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生涯引航定向,为学生的成才搭建阶梯;出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推动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将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师德师风工作考核中的一项重要公益活动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大大调动了全院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4. 狠抓阵地建设,明确实施“路线”。“一条主线”是围绕立德树人,利用思政类社团、政治理论学习、主题党日、专家报告、社会实践、品牌文化活动等形式唱响思政主旋律,进一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有机统一起来,积极转变学生错误思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条明线”是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的学工队伍,抓住关键环节和时间节点,利用线上线下平台,通过课内课外渠道,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推进“五育并举”,改变“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的现状,重点做好学业吃力、心理问题、生活困难、就业迟缓等特殊学生群体工作。“一条暗线”是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供给、话语体系、传授形式,让教师从讲台走到学生中去,积极开展浸入式、渗透式、启发式的“隐性教育”,在价值引领、学业规划、行为养成、职业发展方面发挥个人魅力和榜样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学习强国.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 (2019-03-18). https://www.xuexi.cn/3882a82b8e01698becd7208d614034da/e43e220633a65f9b6d8b53712cba9caa.html.
[2] 苑英科. 构建三大格局为主体的“三全育人”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2020(10):9-10.
[3] 刘兵勇,王雅静,齐宁.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27(02):81-84.
[4] 杨巍.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 高校辅导员,2019(02):64-67.
[5] 廖浩.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 智库时代,2020(13):122-123+270.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 (2016-12-08).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 306.html.
[7] 人民网. 吴岩:让课程思政建设在全国高校刮起一股新风[EB/OL]. (2020-06-11). http://edu.people.com. cn/n1/2020/0611/ c367001-31743663.html.
[8] 张伟,陈怡琴. 高等院校多主体“三全育人”理念创新与实施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2020(10):11-13.
(荐稿人:高小升,西北農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项目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专项“供给侧视域下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5202013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琦(1991—),男,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涯规划;丁思悦(1996—),女,学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滕艳萍(1976—),女,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