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功能视角下对英语教材课文的思辨性阅读思考

2022-05-25 06:03赵军强张小丽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思辨性英语教材学习者

赵军强,张小丽

在外语学习环境中,英语学习离不开英语教材课文文本阅读,英语教材不是英语学习的“外物”,而是值得开发的宝藏,是学习者学习英语语言的主要依靠和抓手。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备受关注的今天,英语教师需要在语言教学中围绕语言功能分析,把对英语语言之美的感悟和对思想之力的理解传递给学生,把源于教材但又不能囿于教材的练习内化于学生,引导学生体会和品鉴英语阅读文本意蕴,领悟语言创造意义的艺术,这样才能促进英语学习绩效,助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在语言功能视角下,挖掘阅读文本内涵的一种尝试是深度理解阅读文本的一种方法。思辨性阅读英语文本有助于培养学习者学习英语的悟性和感知能力,提高学习者英语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增加其语篇知识、培养其英语思维、提高其语用能力。

一、英语教材课文阅读综述

阅读在中国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1]。对学生而言,阅读仍然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渠道,然而需要改变学生品味咀嚼退化为走马观花、深入思考变质为浮光掠影的阅读现状,引导其深度阅读,“品”出英语文中凝练的味道,读出趣味,读出思辨,从而形成对英语学习的持久兴趣。

英语教材课文思辨性阅读旨在潜入到文本的深层,发现那些不能为普通阅读所把握的深层意义,追求对文本的剖析和品鉴。课文文本分析研究强调学习者对文本的感知、理解与研读,关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鼓励自由释放和表达个人的感悟和体验。

英语文本阅读中需要关注文本本身的语言和结构的思想价值,关注文本体现的视野并对其进行思辨。遗憾的是,这样的基质在英语教学中常常被割裂,导致失衡,英语阅读出现类似语文课“三多三少”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热热闹闹的无效讨论多,潜心阅读课文、品味语言的少;无限拓展延伸多,紧扣文本恰到好处地拓展少;滥用媒体教学多,凭借教材有机整合的少[2]。如果重视文本分析,做好文本教学,那么,我们的英语教师便可以有实实在在的发展,学生也将有实实在在的进步,外语教学也就有了实实在在的效果[3]。教师在教学中结合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体味教学内容的审美意蕴,深刻体会语言功能。英语阅读教学是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和思维活动的探索实践,英语阅读教学应在文本阅读实践中不断提升思维品质,让“思辨”不再缺席[4]。

围绕高中英语课文阅读分析,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探索,比如林雅菁认为阅读课作为高中英语最重要课型之一,肩负着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培养学生阅读技巧、文化意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5];黄远振倡导把词义作为深层阅读的动力源,探讨高中英语深层阅读教学[6];赖曼珍借助词块教学法探究高中英语课文知识教学,总结出三种词块教学模式[7];黄文利、雷明结合人教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例,探讨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在教学中从课标、作(编)者、文本和学生四个维度切入,实现对阅读文本的全面解读[8];吴丽娜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探究针对高中英语“学困生”的课文教学策略[9];肖海贤实践了句法分析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0];吕国征从读者视角、学科视角和学生视角探究中学英语阅读文本意义[11]。纵观以往研究,鲜有从语言功能视角思辨性阅读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实现对英语课文的全方位研读和品鉴。只有深刻体会每种语言功能的多种体现方式,学习者在深度阅读英语文本的过程中提升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思维品质,才能增加英语语言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外文化接纳和有效跨文化交际。

二、语言功能视角

语言观形形色色、千种百类,但大致有形式和功能的两大分野。形式的语言观倾向于从静态的纯语言的角度研究和解释语言,功能的语言观倾向于从动态的角度结合认知和语言运用来研究和解释语言[12]。语言功能研究门派林立,观点交叉。美国语料库语言学家DOUGLAS B在专著《Variation across speech and writing》提出了语言的概念(ideational)、语篇(textual)、个人(personal)、人际(interpersonal)、语境(contextual)、加工(processing)、审美(aesthetic)等多种功能[13]。FINCH梳理了与生理、寒暄、记录、思维、交际和愉悦等相关的语言微观功能[14]。自HALLIDAY提出语言具有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元功能后,学界对其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如国内学者杨炳钧、覃朝宪撰文全面梳理回顾HALLIDAY之前的现代语言学者对元功能思想所作的奠基性贡献,然后着重介绍HALLIDAY元功能思想的发展过程及最新修订情况,最后概述系统功能语言学界内部对元功能思想的发展与贡献[15]。两位学者认为从1967年到1994年,HALLIDAY一直在完善语言元功能这个思想,其他系统功能语法学者都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李宇明、王春辉认为语言的功能主要可分为工具功能和文化功能两大范畴,根据这两大功能的若干外显特征,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功能分类参项体系[16]。林正军、唐玮认为人与物质世界的互动、人与社会世界的互动以及人与心理世界的互动分别是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体验哲学基础[17]。可见,尽管对语言功能的研究视角各异,但是其表情达意、交流思想、消除误会、拉近距离和增进了解的功能是相通的。英语语言学习是由语言输入、内化、语言输出、反馈等环节构成的循环链;这一循环链不停地运动,使语言功能得以极致发挥,使英语语言学习者不断地提高语言水平,并最终获得语言能力。在语言功能视角下思辨性地阅读英语文本,可以帮助学习者深刻体会语言功能。学习者在理解英语文本时或者英语写作时就会具有英语语言功能意识,感觉到学习素材不再是冰冷和疏远的。

本研究分析对象是人教版高中《英语》(学生用书1~5)共五册必修教材,其版本信息是2007年5月第2版,2017年7月第20次印刷。分析的课文文本具体为25单元的50篇文章,单词数合计为21 335个。研究围绕系统功能语言学文本分析视角,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统计分析高中英语教材课文文本中的语言功能体现方式和程度,总结其呈现分布,对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课文语言功能进行剖析,以期深度理解课文内容和思想。

三、教材课文思辨性阅读表征

所谓“思辨性阅读”,指的是对文本的高层次理解,包括释义和评价两种技能,同时要通过推理推导出有逻辑性的结论。思辨性阅读不是记忆所读的内容,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寻找各种假设,进行分析、综合,明白作者要传达的主要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就是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话题产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冲动,并由此开始一个真正的主体性思考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参与度很高,学生思维的场域、界限、方向甚至结论不受外界的干扰,认识视角多元化,认识得以深化。从语言的信息传递、交流互动和思维外显功能这三种维度,策划教材课文的思辨性阅读教学表征如表1所示。

表1 语言功能视角下的教材课文思辨性阅读表征

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功能体现在阅读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之中,文章是具有一定信息含量的载体,其中会有一些概念或者术语。作者使用基本句型和措辞,通过多种及物性过程和主述位推进等方式,使得文章言之有物。为了对文章进行思辨性阅读,在这个层面,读者需要判断自己是否能找到文中的事实性信息和主要内容,是否能对文中的概念或术语理解透彻,是否思考使用有别于作者的不同句式和措辞,同时对作者如何通过语言传递信息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文章内容和句子含义是否清晰明了。

语言是交流互动的工具,这种功能体现在作者如何表达语气、情感、态度等。语气、情感等主要是通过形容词或者情态助动词等传递。在思辨性阅读的过程中,读者需要反思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语气、情感,作者的意图何在,有无更加丰富的情感等等,使得文章更加言之有情,也需要综合评价作者是如何实现与读者的有效交流互动。

意识和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是外显思维的方式,这种功能具体体现在作者如何有效使用过渡词和衔接词,通过多种长句复杂句中的逻辑关系把自己的思维呈现出来。在思辨性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反思如何使用过渡衔接手段,反思作者如何实现文章层级分明,论点和论据关系清晰,使得文章言之有序,也需要综合评价行文逻辑、思维外显等方面有无提升的空间。

为了实现思辨性阅读,读者需要从不同的维度,采取移情换位多种策略,了解阅读文本的背景和环境,层层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与作者的视域无限接近。英语学习的这种间距意识折射着学无止境的精神,体现着一种持续攀登的理念[18]。对阅读文章字面意思的理解是思辨性阅读的起点,划分文章结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熟悉作者的行文布局。与此同时,读者需要在语言功能观指导下,分析阅读文章是如何有效传递信息内容的,思考作者期望与读者实现怎样的互动交流以及在文章中作者丰富的思维情感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的。这一认识过程也是对阅读文章解构和重构的理解循环过程,这样读者就可以透过字里行间理解文章深层含义,读清文义,读深文道,读宽文本,实现对文本的思辨性阅读。

总之,对课文语言功能理解的开放性使不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情景,通过文本理解与作者建立了多层对话关系,不同的审美距离促使对课文文本产生不同理解。英语课文文本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机盎然,其蕴含的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需要依靠读者的自我体验。英语教材中的课文文本是开放式的、充满多种可能意义的、等待学习者以自身的经验去发现和理解的意义整体。学习者对文本的能动理解过程就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有效学习发生的必然过程。

四、语言功能视角下对英语教材课文的思辨性阅读

语言是信息传递的媒介、交流互动的工具和思维外显的方式。简而言之,通过语言,信息内容得以传递,人际交流可以实现,人的思维得以外显,以下将分别梳理在语言功能视角下如何对英语教材课文进行思辨性阅读。

(一)教材课文中的信息传递

信息内容的传递需要一定的媒介,说话人或者作者通过口语或者书面语言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传递给听众或者读者。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功能定义为语言的概念功能。

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能够传递新信息的功能,向听话人传达其所不知道的信息,其通常以及物性(transitivity)、归一性(polarity)和语态(voice)等方式得以体现。概念功能体现人与物质世界互动所产生的概念结构,其主要通过表征不同概念和实体的词汇以及表征不同及物性过程的小句实现。对教材课文中及物性、归一性和语态的统计分析,是对课文文本更加深刻理解的一种途径和方式。胡壮麟等将及物性系统划分为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以及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六个过程[19],简而言之,就是指动作、心理、关系、行为、交流、存在等过程,每种过程体现在小句层面,分别表现出人们的动作行为、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有过程构成连续体,反映了人与物质世界之间连续性的互动。

每册教材课文中不同及物性过程呈现一定的规律,第三册课文中及物性过程最多,这与第三册教材课文篇幅长短有关,因为第三册课文单词数最多。对于六类及物性过程,在每册教材课文中都是物质过程最多,其次是关系过程和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旗鼓相当,二者出现比例最少。每种及物性过程在每册教材课文中的具体出现频次如图1所示。

图1 每册教材课文中的及物性过程对比统计

在五册教材课文中,六类及物性过程出现频次接近千余次,其中物质过程最多,其次是关系过程和行为过程,存在过程和言语过程最少。物质过程通过动词的主动、被动和中动形式体现,传递主语的所作所为。虽然英语中介词和名词的意思很丰富,汉语中动词和形容词很丰富,但是英语课文的物质过程中动词使用不可缺少。关系过程主要描述主语的属性特征,表达主语是什么或者属于什么。行为过程聚焦主语的生理和心理行为,描述行为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心理过程表现着主语的喜怒哀乐,或者百感交集或者某种单一心理控制着思绪。言语过程通过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呈现,思想通过言语传递。存在过程主要是以存现句得以体现,表示何人或何物在何处存在、出现或消失。

基于及物性过程,分析教材课文文本是对其深入理解的一种尝试。这样,课文不再是冰冷的学习素材,而是鲜活的有机整体。学习者可以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提升语言素养。否则,课文文本显得平淡乏味,行文犹如天马行空的流水账和晦涩难懂的意识流。

语言归一性(polarity)表现为断言和否定,指语言中表示“是”或者“不是”的这种极化现象,是对命题或提议做出的判断或评价。肯定形式的归一性赞扬正面事实,否定形式的归一性回应质疑。虽然功能语法学者对归一性属于何种语言功能意见不一,但是对于教材课文中归一性的理解,旨在展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实现方式,深入理解语言微妙。

具体而言,对于否定的表达,除了直接用否定词not之外,还可以用never、nor、seldom、hardly、few、little、without等表示否定意义的词语实现,旨在体现句式的多样性。比如描述难以启齿的尴尬情绪时,汉语常用表达是“张不开嘴”,但是如果直接否定这样写出来,“The mouth was unable to open.”或者“The mouth was not open.”两种表达略显呆滞致使产生歧义。相比之下,如果换用“The mouth failed to open.”则产生不同的效果,fail此处是表示否定意义的动词将困窘的感受传递得惟妙惟肖。

语态(voice)这种动词形式表示动词的主语与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之间的主动和被动关系。主动和被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即主动思维和被动思维。因此,语言习得中英汉思维切换不可忽视。笼统而言,汉语中主动句较多,英文中被动句不可缺少,特别是在科普类英文文章中,被动句更能体现出客观程度。

总之,语言的信息传递媒介功能可以通过及物性过程、归一性和语态等多种方式体现出来,对其深入分析是对文本挖掘开采的一种方式。学习者阅读文本的同时就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总会觉得课文文本是值得开发的宝藏。

(二)教材课文中的交流互动

语言作为交流互动的工具,维系着人际交流和人际关系。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这种作为人际之间交流互动的功能定义为语言的人际功能。人际功能是指用语言表达社会关系和私人关系的功能,包括讲话人进入语言情境,开始讲话的形式,其体现人与社会世界互动所产生的概念结构。它在语言中主要由语气(mood)、情态(modality)、语调(key)等范畴体现。

不同语气、不同的情态和语调折射了不同的人际功能,其具有丰富的交际意蕴。除了语气、情态和语调,人际功能还可以用评价系统实现。对教材课文文本的人际功能分析,是深入理解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人际互动的纽带。

情态是讲话者对自己讲的命题的有效性所作的判断,主要通过情态助动词实现。韩礼德将情态助动词在量值上进行了高、中、低的分类[19]。不同量值的情态助动词传递着不同程度生硬或绵柔的人际功能。五册教材课文中情态助动词的使用统计如表2所示。

表2 五册教材课文中情态助动词的使用频次汇总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低量值情态助动词使用明显多于中量值情态助动词,高量值情态助动词使用很少。need作为情态助动词在课文文章中根本就没有出现,其作为实义动词也出现了很少次数。must、should、have to这些命令式的、语气生硬的情态助动词在教材课文中出现频率也比较低。would和could除了表示过去时态之外,很多情况下是表示含蓄委婉的语气。will除了表示将来时态之外,主要是传递建议、决心、意愿、希望、意志等丰富意思。can直接意思是表示某种能力,但是也能表示机会、可能、许诺等多层意思。阅读文本时需要敏锐捕捉情态助动词的这些含义,才能较为准确地理解其蕴含的微妙人际意义。

评价系统分为介入、态度和级差三个子系统,态度系统是整个评价系统的核心,而情感系统又是整个态度系统的核心。态度是表示讲话者对自己的情感、对事物、对别人的性格的正面或者负面的评价。情感是对事物和现象所做出的情感反应;判断是根据社会伦理道德对行为或现象进行评定;鉴赏作为美学范畴,是对文本、过程及现象的评价。教材课文中存在着丰富的态度资源,对其梳理可以加深对课文文本的深入理解。书面语中通过语气、情态,口语中通过不同语调,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人际互动、思想碰撞。

(三)教材课文中的思维外显

语言作为说话人或者作者外显思维的方式,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通过特定的措辞句式、衔接连贯手段等途径得以实现。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外显思维的这种功能定义为语言的语篇功能。语篇功能体现了人与心理世界互动所产生的概念结构,其促成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的实现,形成在语境中具有一定意义的语篇。在语篇表征过程中,主位、述位的恰当选择,以及各种衔接手段的有效运用,是语篇连贯的基础[6]。

语篇中主位确定话题,述位承前启后,使行文洋洋洒洒,叙述有头有尾。为了保证语篇衔接连贯,逻辑通顺,衔接手段不可或缺。语篇功能可以融合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对于同一语篇,就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其丰富的意蕴需要读者领悟和赏析。

连接副词so、then、however等是实现语篇衔接的常用要素,其表示两个独立分句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连接副词表示结果、对比或者延续等含义。另外,简单基本句型是构成语篇的基本素材,但是在基本句型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更为复杂的表达,提升语篇的逻辑性,使得语篇更加耐得住细看,经得起品味。实现这种提升的策略多样,比如非谓语动词、名词化、with结构等巧妙使用,文章就会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五册教材课文中的非谓语动词使用统计如图2所示。

图2 教材课文中的非谓语动词使用频次统计

从图中可以看出,除了第四册与第五册之间过去分词使用频次急剧提升,其余三类非谓语动词在每册教材课文中的使用频次没有明显变化。笼统而言,不定式出现频次最多,其次是过去分词,动名词和现在分词出现次数最少,从第一册到第五册呈现缓慢增多的趋势。相对于各类从句,四类非谓语动词具有特定的衔接功能。比如不定式作定语、主语、宾语、表语、状语时,与对应的定语从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状语从句相比,显得更为简洁。

综上,教材课文文本是英语学习汲取营养的肥沃素材。对于英语阅读文章,其分析维度多元、视角各异,但是语言功能视角是思辨性阅读理解文章的一种思路和选择。通过对阅读文本中多种及物性过程分析,可以领悟语言如何传递人们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通过对语气、情态、评价资源等分析,可以理解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人际互动;通过对各类衔接手段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维表达和行文逻辑。

五、结语

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英语教材仍然是学习者的“葵花宝典”,其犹如大海航行的舵手,不离不弃,形影相随。英语学习离不开英语文本阅读,但是同样的英语文本对不同的读者而言会呈现不同的风貌。对同一课文文本,不同的学习者会有不同的感觉。有的觉得其平淡乏味,心如止水,阅读时思绪不见泛起一丝涟漪。阅读素材是冰冷的,学习者对其似乎完全绝缘,从中得不到任何美的享受。学习者疲于被动应付阅读过程,如坐针毡,体会不到任何阅读的趣味。另外,便捷的电子文本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习者的阅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体现出“碎读”的特性。这种浮光掠影式的阅读削弱了深度阅读能力,读者倾向于从一个资源跳到另一个资源,难以做到静心阅读、心无旁骛,沉浸在文字与精神的丰富联系之中,徜徉于英语语言之美,如沐春风,而只是对语言进行简单解码。

鉴于此,语言功能视角下思辨性阅读英语教材课文是挖掘课文文本内涵的一种尝试,也是深度理解教材课文文本的一种方法。英语教材课文文本语言功能分析引导学习者习惯性地潜入看似平淡的文字之中,能够意识到文字中流淌的暗流,能够把课文理解“烂熟于心”和“了然于胸”,惊叹于作者语言的驾驭能力,陶醉于语言之美,缠绵于文字之情。这种缠绵的文字和柔美的意境使得学习者醉心于从英语阅读中汲取营养,从而助力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升。

猜你喜欢
思辨性英语教材学习者
多版本高中英语教材红色文化融入的比较研究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的配置研究及启示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思辨性与学术性:史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然取向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