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背景下哈长城市群创新环境协同效应及发展策略研究

2022-05-25 06:03:06肖志岩李泓欣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循环城市群子系统

肖志岩,李泓欣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打开以创新引领产业与经济全面发展的格局,着重强调要大幅提升创新效率,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同时,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倡导区域的均衡发展,区域内资源互补、共享与重组等协同创新活动有助于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发展。而在国际政局变化、全球经济动荡和新冠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路径,对于区域与跨区域国内协同创新及跨境国际合作具有更深层次的战略意义。2016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哈长城市群在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但目前哈长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引领与辐射能力亟待提升,创新能力和城市综合功能力较低,城市间低水平同质化的不良竞争严重。此外,现有关于我国城市群发展的研究虽然比较丰富,但研究对象多针对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中原城市群等地区,目前研究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等欠发达城市群的相关文献较少。其次,关于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其基本理论已比较丰富,目前研究聚焦于评价体系设计与测度,以及创新环境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而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探索,无论在理论逻辑,还是相关领域政策导向方面都应进行扩展和深化,尤其是针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区域的协调与发展问题[1-2]。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哈长城市群创新环境协同发展的现状与内在机制问题,结合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设计相应的协同发展策略,以期为优化哈长城市群区域创新环境提供政策借鉴。

一、京津冀、成渝、哈长城市群区域创新环境对比

目前我国共布局了19个国家级城市群,哈长城市群处于尚未真正成形仍需“培育发展”之列,而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属于“优化提升范围”。本文将对比哈长城市群与京津冀、成渝两个城市群在区域创新环境方面的差距,为分析哈长城市群区域创新环境提供现实经验。

(一)人才要素方面

人才是激发和保持地区创新活力的根基,是各城市打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的关键要素。以哈长城市群两所“双一流”高校2019年毕业生就业去向为例,哈尔滨工业大学只有17.49%的毕业生留在东北地区就业,其中本科为29.19%、硕士为10.11%、博士为25.48%(数据来源于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而吉林大学留在东北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为30.44%,不足三分之一,其中本科仅为17.70%、硕士为33.87%。而成渝城市群科教资源处于全国中上水平,从毕业生去向来看,以四川大学和重庆大学为例,2019年毕业生留在西南地区本科生就业的比例均接近50%,远高于哈长城市群中同类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吉林大学)的29.19%和17.70%。哈长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高校教育资源差距不大,都具备良好的人才要素储备量,但哈长城市群高校毕业生流出明显高于成渝城市群高校。

(二)资金要素方面

资金投入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创新产出,其中研发投入和研发成果是创新环境评价的重要基础。据《2020评价报告》显示,2019年研发要素指标Top 10城市中,京津冀城市群的北京排名稳居第1,成渝城市群的绵阳排名第6,另外8个城市3个在珠三角,4个在长三角,体现出东部地区强劲的研发势头。在研发要素Top 20城市中,东部地区的城市数量占比高达85%,中西部地区的西安、绵阳表现比较突出,而东北地区城市无一进入排名前20名。资金要素中金融要素是评价创新环境、支持创新活动、助推实体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之一。从2019年金融要素前100名城市分布来看(见图1),京津冀城市群的北京和天津分别位于第1名和第6名,成渝城市群的成都和重庆分别位于第7名和第8名,其中成都为新晋10强城市。在金融要素前100名城市中,东北地区仅有6城,且无一进入前十。

图1 百强城市金融要素

(三)政策要素方面

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与支持力度一直影响着创新创业的发展。在《2020评价报告》中,政策要素Top10城市中,长三角和珠三角占据8席,京津冀城市群的北京排名第3,另外武汉排名第8,东北地区城市没有入围前20名的城市。本文对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的政策数量和政策方向进行进一步对比(见图2)。首先,在政策的数量方面,无论是跨区政策合作,还是各地区为城市群配套的政务动态,哈长城市群在省一级的政策远远少于京津冀地区和成渝地区。其次,政策所涉及的范围方面,已有的哈长城市群发展政策涉及面相对京津冀和成渝城市群政策涉及面窄很多,同时也缺乏针对哈长城市群发展的进一步发展方向清晰的规划和指南。

图2 京津冀、成渝、哈长城市群政策环境对比

二、哈长城市群创新环境协同效应分析

(一)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概述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应用较为广泛,因其对所研究的对象的协同效应具有较为准确的测量,故而在协同理论的相关应用中最为常见。该模型的主要内涵是“以系统理论中的序参量原理和役使原理为出发点,构建了复合系统的整体协同度模型,从协同学角度,对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序度和系统间的协同度进行有效地测量”[3]。本文探究区域创新环境协同效应的问题,非常适合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进行测量与分析。基于此,本文构建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并借鉴许强等[4]、李海超和盛亦隆[5]的协同度等级划分(如表1),即复合创新环境系统整体得分越接近,其协同度越高,反之则其协同度就越低。

表1 系统协同度等级划分

(二)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效应分析

1.序变量的确定与数据来源

本文将创新环境复合协同划分为基础环境、人才环境、资金环境与政策环境四个子系统。其中基础环境子系统序变量借鉴尹希文[6],人才环境、资金环境与政策环境子系统序变量借鉴党晶晶等[7]、尹希文[6]和赵彦飞等[8],并以充分反映创新环境各子系统基本属性为原则,依据数据的有效性和可得性选择序变量,具体见表2。数据来源为2011—2020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和《吉林省统计年鉴》。

表2 哈长城市群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序变量选取

2.数据计算与结果分析

根据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公式测算,得到哈长城市群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各子系统有序度及协同度,并归纳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1)2010—2019年创新环境各子系统的有序度变化趋势比较复杂,基本居于一般协同状态,偶尔伴有高度协同和低度协同情况出现,如图3。整体来看创新环境各子系统的有序度均有所上升,但除基础环境子系统有序度呈现较为稳步上升之外,其余子系统波动较大。其中资金环境与政策环境子系统的有序度在十年间经历多次上升与下降的过程,对复合系统整体协同效应贡献不大,并且政策环境子系统的变化大致是追随着资金环境子系统的变化趋势,说明当年的资金环境对于次年或后年的政策环境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向带动作用;而人才环境子系统在2010—2016年间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17年开始有下降趋势,到2018年出现骤降,且呈现出低度协同状态,到2019年稍有回升,2018年的骤降对复合系统整体协同效应具有较大影响。

图3 创新资源各子系统有序度变化趋势

(2)2010—2019年创新环境各子系统的有序度变化趋势比较复杂,基本居于一般协同状态,偶尔伴有高度协同和低度协同情况出现,见图4。显然其在2011—2017年间呈现较为平稳的上升趋势,但在2018年出现骤降,且降至低度协同状态,2019年基本恢复到与2017年持平的态势。其中,在2014—2016年间呈现较为平缓的增长态势,主要因为资金与政策环境子系统均出现下降态势,但基础环境与人才环境子系统表现良好;而在2018年的骤降,主要因为人才环境、资金环境和政策环境均出现下降趋势,并且拐点基本相同,在只有基础设施环境发展良好的态势下,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效应无法保持上升趋势;到2019年虽然人才环境子系统有序度仍然居于下降趋势,但其他子系统均呈现上升态势,故而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效应恢复上升趋势。

图4 创新资源各子系统有序度与复合系统协同度的变化趋势

综上所述,哈长城市群创新环境在人才、资金与政策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并应继续保持基础环境的发展态势。因此,在新发展格局下,哈长城市群应从创新政策引导、人才引进与激励、经费投入与引资力度和科技金融服务等方面切入,加强创新环境优化、区域间协同创新和东北亚地区国际合作等等。

三、哈长城市群创新环境现存问题

(一)创新政策机制尚不完善

首先,创新人才激励性与吸引力不强。根据本文收集数据显示,哈长城市群R&D人员自2014年开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且与京津冀和成渝城市群相比均相差较远。黑龙江省与吉林省人才政策的激励性与吸引力较为不足,其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其次,创新资金政策落实性较差。根据本文统计数据发现:近十年哈长城市群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与高技术产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波动较大,哈长城市群科技财政支出相比京津冀和成渝城市群较为有限,亟须重视创新资金政策的落实情况。再次,科技产业政策引导力不足。哈长城市群地区国有企业比例较高,对中小型企业产生挤压效应;同时,哈长城市群缺乏对第三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科技服务产业发展较缓。

(二)创新关键性资源稀缺

首先,创新人才流失严重,缺乏对高层次人才吸引。黑龙江省与吉林省就业人数持续走低,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自然条件之外,薪酬待遇不高、创新环境一般和未来发展空间小等因素导致吸引更为艰难。其次,科技财政支出有限,招商引资力度不足。哈长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状况较为一般,因此各项财政支出有限,并且对于科学技术方面的支持力度下降。此外,经济与创新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虽然两省政府出台了一些招商引资相关政策,但常因配套性差、可操作性不强而没有真正发挥效应。

(三)创新主体协同与活跃度较低

首先,产学研合作氛围不佳。根据测算结果,哈长城市群创新环境协同效应一般,故而哈长城市群产学研合作创新受到一定影响。其次,产教融合发展势头不强。哈长城市群地区人才外流现象较为严重,目前尚未发挥出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的学科优势发展产教融合,并且哈长城市群科技型企业创新意愿并不强烈,对于产教融合的需求较低。再次,区域创新网络平台利用率低。哈长城市群区域目前大部分平台的利用率较低,创新主体对于在虚拟平台上发布科技服务需求及资源匹配等创新合作尚未形成有效机制,故而创新网络平台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较少,尚未实现建设区域创新网络平台的目的。

(四)科技金融体系发展较慢

首先,科技金融组合式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哈长城市群目前在科技金融服务方面发展缓慢,并且产教融合模式也亟待发展,单一的构建与发展科技金融难以更准确地提供服务,故而本文认为其缺乏相关组合式激励政策,同理缺少产学研与科技金融组合式政策、制造业与科技金融组合式政策和创新转化和科技金融组合式政策等等。其次,缺乏科技金融服务经验借鉴。目前国内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各自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哈长城市群科技金融政策不健全,缺乏对发达城市群成功经验的学习与借鉴。

四、双循环背景下哈长城市群创新环境协同发展策略

(一)利用双循环发展格局,优化区域内创新环境协同效应,加快哈长创新环境发展

首先,通过区域政策引领,提升创新环境保障力。哈长城市群应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业,保障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避免大型国有企业的完全垄断,完善相关科技产业政策,激发各类型科技企业的创新动能。更重要的是,要抓住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不但要重视区域内政策引导,更要重点寻找与国内其他城市群发展政策合作的机遇和国际上有地缘优势或产业关联性的合作对象,特别是要稳固俄罗斯、韩国、日本和美国等市场,与“一带一路”倡议联动,进而从国内国际多方面发挥政府引导和支持的功能,对区域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其次,通过区域人才引育,加强创新环境原动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尽力配合相关政策落实,积极帮助人才争取各项补助,对于人力资源部门设置专人转岗负责相关工作,并设置人才评级体系,各创新主体应根据自身发展,长远考虑人才队伍的建设问题。此外,虽然薪资待遇无法与国内一线城市相比,但可发挥区域教育、医疗、住房等条件优势以及发展机遇设置奖励机制,尝试从国内其他城市群和国际城市吸引高层人才。

再次,通过区域金融引流,增进创新环境驱动力。应拓宽招商引资渠道,通过政府合作渠道打开融资市场,推动海外、域外和民间资本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完善信用与监管制度,促进科技金融服务快速发展。同时,借助国家大力推动双循环发展,中小型企业可以依赖于区域内外科技咨询或科技金融机构,大中型企业可依赖于自身国际国内域内合作资源,多方面开展投融资活动,吸引创新资金流入哈长城市群,从而实现优化区域创新资金环境。

(二)借助国内国际双循环趋势,促进国际合作创新,不断引入创新资源

首先,发挥东北工业特色,充分利用中蒙俄经济走廊。哈长地区应发挥区域工业化基础,利用现有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和合作渠道,打造创新合作平台,加强国际资源协同共享,通过各种交流合作形式促进国际创新合作,构建中蒙俄跨境金融服务中心,搭建跨境电子商务支付平台,为吸引国际科技金融资源奠定基础。

其次,利用边界地缘便利性,借助东北亚优势资源弥补短板。哈长城市群应推动东北亚地区合作,实现创新资源流通,创新网络建立与拓展,创新链逐步对接升级,形成有广度有深度的创新合作。同时为贸易、产业合作互为拓宽渠道,不断强化东北亚对国内经济的带动作用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三)联通国内各地区城市群,发展区域间协同创新,提升区域创新活跃度

首先,加强与国内三大城市群合作,促进创新资源跨区域协同共享。哈长城市群区域竞争力较弱,应选择与发达城市群加强创新合作,吸收发达城市群目前较难消化和承载的创新资源。伴随着双循环发展格局,推动国内创新资源跨区域协同共享,助力哈长城市群融入国内创新链、产业链的发展中,在人才交流、项目合作、平台共享、产业融合、资金往来等方面不断拓展和深化跨区域合作。

其次,重视与东北地区互联互通,共同探索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在创新要素合作方面,发展东北地区合作,将在人才交流上更为便利,项目合作方面更为顺畅,平台资源共享模式更为接近,产业融合方面更为契合,因此在协同创新合作中更容易实现成员信任度高、合作成本降低、合作意愿强烈的形式。

(四)借鉴发达地区城市群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发展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双核引领区域一体化

首先,借鉴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经验,打造哈长城市群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政府层面应充分发挥引导引领作用,高校与科研机构层面应充分发挥其知识密集型机构特点,企业层面应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金融等科技服务机构层面应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业态,并借助数字经济的发展,加强科技服务创新,发展科技服务平台经济,促进科技服务高效、便利地对接。

其次,借鉴成渝城市群双城联动发展经验,推动哈长双核引领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哈尔滨与长春应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加强创新资源优势互补,若同为短板应联合与外部资源合作,共同提升创新资源的引进力度,从而加强对周边城市的创新辐射能力,并建立竞合机制,减少城市间不良竞争。

五、研究结论

本研究是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背景下,基于区域协同相关理论,结合与京津冀、成渝城市群的对比分析,发现哈长城市群创新创业环境与京津冀、成渝等城市群的发展落差;并通过对哈长城市群创新环境协同效应趋势的测算,发现2011—2019年哈长城市群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效应基本呈现一般协同状态。本文基于双循环发展格局,结合哈长城市群工业发展特点和东北亚地缘优势,从利用双循环格局优化区域内创新环境,联通国内城市群发展区域间协同创新及国际合作创新等方面,总结出哈长城市群创新环境协同发展策略,以期对哈长城市群区域创新环境优化提供相关政策启示。研究结果对于区域创新环境优化等相关研究具有一定贡献,但本研究的数据获取渠道比较有限,无法准确获取哈长城市群各市相关数据,因此测量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未来研究可以深入对比分析全国城市群历年创新环境的协同效应趋势,对比分析发达地区完善创新环境的路径机制;可针对创新领域待解决问题,深入分析创新环境与创新要素、经济与产业结构等之间的影响关系等。

猜你喜欢
双循环城市群子系统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玩具世界(2020年5期)2021-01-14 01:40:48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房地产导刊(2020年9期)2020-10-28 08:37:14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建筑科技(2018年1期)2018-02-16 04:05:36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