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真
(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二科,辽宁 大连 116021)
冠心病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诱因较多,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且具有病程长、治疗难度大等特点[1]。合理行为干预模式的开展可积极对患者疾病进行治疗,有效促进患者康复。由于以往单纯常规护理模式护理效果不充分,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不良情绪,为此,探寻一种更加有效的护理模式备受冠心病的护理人员和相关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认知行为在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中的作用[2-3]。部分冠心病患者由于病痛折磨、自身认知水平低等原因,容易出现一系列负面情绪,导致其自我效能感及自我管理能力降低,不利于健康的恢复[4]。相关研究指出,冠心病患者中,加强健康教育、行为指导等护理,有利于增强其治疗信心,减轻疾病、医疗操作等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应激反应,改善其依从性,促进康复[5]。认知行为干预是一种常用护理干预方法,强调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措施,重建其个体认知,纠正不良行为,帮助形成健康认知、行为,以促进康复[6]。目前临床就冠心病患者中认知行为干预应用研究仍较少。基于此,为了进一步验证认知行为干预的效果,本文以我院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04例冠心病患者为例进行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纳入104例冠心病患者,均于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2例,年龄40~78岁,平均(56.63±4.84)岁;体质量指数18~26 kg/m2,平均(22.75±1.26)kg/m2;病程2~7年,平均(4.52±0.75)年;男女比例为30∶22。研究组52例,年龄42~79岁,平均(57.15±4.76)岁;体质量指数18~26 kg/m2,平均(22.51±1.30)kg/m2;病程1~8年,平均(4.49±0.69)年;男女比例为31∶21。两组基线资料保持同质性(P>0.05)。纳入标准:符合《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7]中诊断标准,经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片等检查确诊;无严重心血管疾病、急慢性感染病史;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糖尿病、免疫功能障碍、严重精神障碍、认知意识障碍或沟通障碍、严重视听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以口头讲解方式向患者说明冠心病治疗及护理知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与医师保持沟通,每日定时打扫清洁病房,指导患者合理饮食。研究组则实施认知行为干预,相关措施如下。
1.2.1 认知干预 通过多种途径对患者开展多元化健康宣教。①多媒体宣教: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图片、动图、文字等形式将相关疾病知识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在患者面前,从而激发患者的兴趣,并帮助患者进行理解。②视频宣教:利用剪辑软件将相关疾病知识剪辑成数分钟的视频,并发送至患者或其家属微信上观看学习,视频宣教的优势在于患者观看门槛较低,容易理解视频中所讲内容,有利于帮助患者加深记忆。③思维图谱:以冠心病康复为中心点,分支包括心理、认知、行为、用药、锻炼等,主次分明,帮助患者更为理性、客观认识疾病。此外,需完善认知干预内容,包括冠心病病因病机、症状、治疗现状、自护要点等。
1.2.2 行为干预 ①情绪干预:在对患者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时,选取合理的情绪干预举措,解决患者存在的疑虑,疏导心理压力,可让患者适当参与户外运动,多和患者谈心,以此改善患者不良情绪。②健康指导: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掌握患者对疾病的掌握程度,结合患者个人情况,通过文字和视频等形式将疾病和治疗知识告知患者,让患者明确疾病病因及并发症,充分提升患者认知度,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③音乐疗法:选择安静环境,指导患者放松,为其播放节奏舒缓、柔美的乐曲,边播放,边用语言引导患者产生联想,如畅想自己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开阔身心,转移注意力,缓解不良心理,每次15~30 min,每日3次。④全身放松训练:以轻柔音乐为背景,指导患者取自然、舒适仰卧位,头部抬高45°~65°,双目轻闭,自头部到足部依次放松;呼吸训练,按照呼吸-屏气-呼气的步骤进行练习,每个步骤都要缓慢进行,使全身肌肉充分放松,每次15~30 min,每日2次。⑤用药干预: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在规定时间用药,遵医嘱服用一定量的药物,了解药品类型和不良反应,不可随意更改药物剂量和停药、换药,若患者年龄较大,可考虑在家属家督情况下用药。⑥饮食行为干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订个体化饮食方案,纠正不良饮食习惯,保证三餐饮食搭配合理,避免食用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⑦运动训练:在充分考虑患者病情、身体素质等因素的基础上,指导合理选择运动方式进行运动锻炼,主要以太极拳、散步等非对抗性、非剧烈运动为主,每次30 min,每周5次。⑧合并症护理:针对会出现慢性病,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要求护理人员多给予其护理服务,将患者血压和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并发症对治疗结果产生影响。⑨随访干预:待患者出院后,做好患者追踪随访工作,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和患者取得联系,将患者拉到微信群和QQ群内,在线及时解答患者存在的问题,定期将疾病知识和最新护理方案以文字和视频方式发送到群内,供患者分享和交流。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护理质量根据自制问卷判定,共计100分,包括基础护理、专业护理、护理安全和文书书写4项内容,各25分,所得分数越高提示护理质量越高。②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评估患者对疾病认知情况,该调查表涵盖疾病知识、心理调节、合理饮食等内容,最低分0分,最高分100分,其中,介于0~60分表示不知晓;介于60~90分表示部分知晓;介于90~100分表示完全知晓;知晓率为完全知晓、部分知晓总例数和组间例数的比值。③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两组实施护理前后自我效能感做出评估,包括10个条目,各条目采用1~4级评分,得分越高则自我效能感越强[8]。④对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判定,以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抑郁症状,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抑郁症状,二者均含有条目20个,按照1~4分4级评分法计分。前者界限为50分,该分值以下表示情绪正常,分值介于50~59分表示轻度焦虑、介于60~69分表示中度焦虑和不低于70分表示重度焦虑;后者界限为53分,53分以内证实患者无抑郁情绪,轻度抑郁介于53~62分,中度抑郁介于63~72分,重度抑郁得分在73分以上,得分下降提示负面情绪缓解[9]。③对两组自我管理行为的评估采用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该量表研究内容涵盖一般生活、症状、不良嗜好等7项共27个条目,各条目采用0~5级评分,随着分值增加,则自我管理行为更完善[10]。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1.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研究收集的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描述的聚散程度计量资料、构成比描述的计数资料各给予组间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护理质量 研究组基础护理、专业护理等护理质量评分和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结果(分,)
表1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结果(分,)
2.2 健康知识知晓率 护理后,研究组健康知识知晓率(96.15%)高于对照组(8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健康知识知晓率对比[n(%)]
2.3 自我效能感 护理干预前,研究组GSES评分相比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研究组GSES评分相比对照组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GSES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GSES评分对比(分,)
注:与护理前相比,aP<0.05。
2.4 心理状态 护理干预前,两组心理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护理后SAS、SDS得分均下降,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分,)
表4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分,)
注:与护理前相比,aP<0.05。
2.5 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 护理干预前,两组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评分均高于护理前,组间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评分对比(分,)
表5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评分对比(分,)
注:与护理前相比,aP<0.05。
目前,冠心病对中老年人群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患病率呈现逐渐增高趋势[11]。许多该病患者存在不良情绪,且多发生躯体症状,阻碍了疾病康复[12]。一些冠心病患者缺乏对自身疾病、治疗等知识的正确认识,导致不良心理加重,影响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影响疾病康复[14-14]。故需在冠心病患者治疗期间辅以良好护理干预,特别是健康知识宣教、心理干预、行为干预等。但既往常规护理对患者精神、心理、行为等方面的重视度不高,且护理措施单一,不具有针对性,影响了推广应用。认知行为干预丰富并优化了基础护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帮助患者形成正确认知、行为,改善其依从性,促进康复[15-16]。但目前临床就冠心病患者中认知行为干预应用研究仍较少,部分现有研究也存在措施不够全面等问题。
本研究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并重视完善护理措施。其中,认知干预方面,重视按照患者实际情况应用多元化认知干预形式,具体形式有多媒体宣教、视频宣教等,避免了常规护理中健康教育的不足,丰富了患者对疾病健康知识的知识结构,提升了认知水平。此外,还强调自音乐疗法、全身放松训练、饮食行为、运动训练等方面的行为干预,可帮助患者调节心理状态,形成健康行为。本研究调查发现,研究组护理后护理质量评分和健康知识知晓率较对照组高(P<0.05),说明认知行为干预的实施可使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个人需求主动提供护理服务,确保各项护理工作落到实处,进而满足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交往等不同层面的护理需求,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使得护理工作可行性与工作质量得以提升,更能满足疾病治疗工作的需要。与此同时,认知行为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分析原因是,认知行为干预重视采用多元化认知干预形式,与常规护理健康教育相比,能更有效满足不同层级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有利于提升其认知水平;且可经针对性行为指导,帮助患者纠正不良行为,提升健康知识知晓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SAS评分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认知行为干预的实施,可帮助患者掌握与自身疾病有关的健康知识,帮助其从内心深处形成与疾病有关的正确观念,从而以正确的心态应对自身疾病及其发展;同时采用音乐疗法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减少其对疾病的关注度,使得患者身心开阔,对不良心理有着明显的缓解作用。此外,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GSES评分、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认知行为干预的实施还有利于提升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感,改善其自我管理行为。分析原因为,认知行为干预可端正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认知,促使其开阔心胸,提升自我效能感,且经饮食、运动训练等行为干预,能促使患者正确了解健康行为,并认识到其对疾病康复的影响,形成正确的自觉转变态度及行为,端正自身自我管理行为。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干预让患者获得了较高健康知识知晓率,有助于提升护理工作质量,缓解焦虑与抑郁情绪作用明显,改善自我效能感及自我管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