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勇 关佳征
关键词:生态学 设计生态观 创生理念 可持续发展 未来设计
引言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文,与“设计”一词出现的时间相近。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作为意识流的存在,“生态”概念一直植根于人们的思想中影响着古往今来的造物活动。“生态”最初的定义为住所或栖息地,伴随着科技发明与工业运动的兴起,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的矛盾日益凸出,激起了人们对“生态”的关注与思考,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并完整的学科应运而生。人类的醒悟姗姗来迟,面对地球上已造成的不可逆的人为环境破坏残景,设计会不会成为扭转这一局面的曙光?
一、生态的萌芽及生态学产生的背景
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的生灵与自然环境一直在有序地保持着自身系统的稳定。为了适应这个初来乍到的世界,构建人类社会的基础,人类开始了以生存为目的的自觉性设计活动,也正是那时,磨石造具,削骨成器,在与自然搏击以适应自然的过程中激发了史前人类作为智慧体的设计意识。鱼虫鸟兽,山川河流,人类利用本身的感知天赋,惊喜地发现这个世界原本的模样是如此的机能完备、结构精巧、美不胜收;他们从大自然的色彩、形态、材质、结构中获取源源不断的灵感,那个时期的设计完全是纯粹的,皈依造物的初衷,在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状态下,有条不紊地构建人类文明。自然生态孕育了人类设计最初的形态,启发了人类对于设计的理解,同时推动人类设计发展的历程。生态的萌芽在这场纯粹的造物行动中,进入了最原始最稚嫩的阶段。
科学技术的出现无疑改变了人类的命运,科技使人类在自然界面前获得了空前的主动地位,伴随着社会工业化及科技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打破了人们对于手工艺设计和艺术美学的传统理念。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这场戏剧性的变革催生了一个新的世界,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但伴随着的是社会日益分裂和混乱,物欲横流,利益第一,物质享受成为许多人不计后果想要达到的生活目标。为了工业生产,世界上的大量能源资源总量飞速下降,工业发展导致众多有害气体排放量急剧增加,工业生产用地霸占了许多土地,大量动物流离失所甚至濒临灭绝,生物链遭到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削弱和破坏。工业革命是建立于人征服自然的概念之上的,但事实上,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反思“产品设计,不仅要以人为本,还要以子孙后代和人类的前途命运为本”。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首次提出了“生态学”的定义,首次将环境因素纳入生态学的研究范畴之中。1992年,里约大会召开,首次将人们的发展行为与未来命运联系起来。
二、中国古代文化中朴素的生态大平衡观念
在世界文化的宝库之中,我们能看到中国许多反映追求生生和谐、天人合一的宝贵文化遗存,中国古人对于生态保护的意识很早就形成了。在奉颂“天地鬼神”的古人心中,自然真相对他们来说是遥远而神秘的,他们心怀谦卑,畏惧自然,顺应自然,同时也深谙要遵循自然规律,以求天地平衡。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作为人要顺应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天”“地”“人”相互制约的限度内发展。“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同样体现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畏天”“克己”“爱物”作为孔子所奉颂的生态哲学[1],强调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约束自己,克制欲望,不可穷奢极欲,浪费资源,同时贯穿着孔子毕生所推崇的仁爱思想,讲究不滥杀滥取,为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准则。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尤其重视“天象规律”“气候时令”,高度依赖自然生态的条件,因此对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他们有独到的看法,孟子提出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从农业与资源的角度考虑生态关系,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活动,取之有度,用之有度,为后世提供了可靠可行的生态理念准则。
自古以来,扎根于古人心中的理想世界,成为人们对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灵寄托,从未幻灭过。孔子心中的“大同”社會,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以及陶渊明诗中那片“有良田美池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绝境,古人在呼吁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歌颂了和谐社会的人情之美,体现了人们对人文生态精神的向往。古代的生态学思想是由伦理观念所引导的,更偏向于人文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古往今来的造物活动。我国古代在建筑,家具,手工艺制品的实践中,时常与“生生和谐,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融会贯通,重视自然环境,强调地形、地貌对人的影响,见图1,宋代的圈椅,上圆下方,外圆内方的造型,暗含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乾坤之说,乾为天为圆,坤为地为方[2],完美贴合了中国人文化中典型的“宇宙观”,同时注重木材的质地与天然纹路的“巧而得体,精而合宜”,体现了古人心中朴素自然的审美趣味。
皈依自然,保护生态的思想观念沉淀了数千年,蕴含了中华先民们质朴睿智的哲学智慧,在全民为“中国梦”美好蓝图而奋斗的如今,仍给人以深刻的警示与启迪。
三、现代设计生态观
(一)现代设计与生态原则的矛盾问题
伴随着中国加入WTO,开启了新的开放时代,我们迎来了一个规模空前、发展迅速的全球化经济新市场,这对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产品设计市场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传统的产品设计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获得一定的市场价值而存在的。如今的市场,形态各异,功能强大的产品琳琅满目,它们不仅满足人们生活基本的物质需要,同时兼顾了不同人群独特的审美趣味与价值需求,人们的消费欲望也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不断膨胀。设计师们接收到市场的信号,在原有的产品之上进行再设计,更新换代,以适应不断优胜劣汰的消费市场,人们的消费欲望得到了空前的满足,然而与此同时,产品设计本身充斥着浓厚的商业气息,社会上掀起了“消费主义”的浪潮,间接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浪费,人们盲目地追求新式产品,却没有对废弃物品进行妥善处理,加剧环境污染以致生态危机的出现,这时候,设计师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问题——如何为自己设计的“过剩垃圾”买单。
产品作为各个市场流动的直接物质动力,应对方方面面的需求,在设计开发阶段就应综合考虑与产品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摆脱“先生产,后治理”的恶性循环,研究出与环境和谐,同时又能满足人们需求的高效设计方法,而设计师的责任就是在设计初期便将环境友好作为首要前提。如何处理好与生态原则的矛盾问题,是需要每一个设计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合理创新引领设计走上正确的方向
的“创新”,如果单纯地为了新而新,那就是人为的新,是伪创新。创新在于发现社会问题,其次创造解决问题方案。现代设计师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就是如何从旧有的设计体系中走出,抛弃狭隘的设计理念,合理地创造出真正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产品。见图2,一款富有创意与情调的鸟笼灯,当打开灯的时候,房间内便有鸟儿晃动的身影,绿色材料的巧妙运用,既遵循了自然生态的环保概念,同时向人们传播了人文生态的友好理念,使“美”与“绿色”相得益彰。产品的创新首先要从用户需求出发,采用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降低产品成本,挖掘产品的新功能、新用途,提高产品质量及利用率[3]。以最高效的方式实现产品的功能要求,同时满足可持续性设计赋予的使命。
生活中,很多物品在终结其功能使命后便被废弃,而设计师考虑的是如何利用在创新让其再生呈现第二次生命,寻找循环设计点。据统计,每年都会有约880万吨塑料废品被倾倒入海洋之中,这些污染物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严重。针对这一“恐怖”的真相,一款“废物循环再利用”的运动鞋被设计提出,见图3,一只运动鞋由15个塑料瓶制成,这意味着一双运动鞋的产生就可以避免30个PET瓶污染我们的海洋[4]。该产品无需消耗任何新材料,而是从海洋中带走塑料,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变废为宝”是一条值得思考与创新的可行道路。
模块化思维在产品设计中也遵循着有效利用资源的原则,通过模块化的组装设计,增添产品的多功能属性,同时可以减少非必须资源的消耗。见图4,这是一套可拆卸组装的儿童椅,不同长度的椅腿可任意组合成四种不同的形态:“Baby's Seat for Eating”“Child'shigh chair”“Low Stool”和“Baby Rocking Chair”,以适应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同年龄段对不同形态座椅的需求。利用模块化思维使产品更好地“物尽其用”,既解决了产品品种规格,产品设计制造周期和生产成本之间的矛盾,同时节省了产品材料资源的利用,有利于产品废弃后的拆卸回收。多维度的创新技法为实现生态友好提供了有效的设计灵感。
(三)现代设计应不止于以“人”为本
近2000年来,已经有110种兽类和139种鸟类从地球上消失了,其中1/3是近50年内消失的,在这些灭绝的动物之中,至少有3/4是由于人类的捕杀造成的,另外1/4则是由人类破坏其生存环境引起的[5]。人类的恶劣行径,给地球上许多生灵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这一切都是由人类善做主张的“霸主”思想所导致的。完善的生态观理应强调“众生平等”,进入了21新世纪,现代设计生态观也应把与人类共呼吸的自然生灵纳入保护的对象。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设计师开始关注动物面临的“生存”问题,为城市中流浪的小猫小狗贴心设计避风港,喂食器;通过公益插画形式的平面设计呼唤人们心中的温情;伴随生态环境的改变,栖息在城市中的鸟类越来越多,室外的电力线路与设施无疑成了危险的“定时炸弹”,为此,设计师们为鸟儿们搭建了温暖的家园。我们都说“爱护动物,人人有责”,当代设计也应该意识到设计不应是自私的,而是充满人性的,善意的,为“生灵”而设计的理念也必将引领设计走向更高的格局。
四、未来设计将面临大生态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第一阶段的畏惧自然,第二阶段的试图征服自然,到如今理智地思考认识自然,争取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设计所承担的使命都是不同的。如今我们要面对的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信息与生态世界,伴随着未来科技的不断崛起,如何维持未来时代的大生态平衡,是设计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一)沿袭可持续发展理念,致力于再生环保
地球就是一个银行户头,有支出,也应该有进账,但实际上,高度发达的市场只能从这里支出[6],“生态革命”的爆发或许就会发生在不久的将来。探索人造生态系统不失为一条主观正确的道路,运用古人“自给自足”的智慧,实现“生态村”建设,更深入更长远地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投入到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以尝试实现资源闭环,能源循环,赋予技术以新的形式,重视提高资源效率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找寻能源捷径。“手工艺运动”曾一度遭受摒弃,而如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手工艺品,交织绿色环保的理念,重新回到市场中,备受大众推崇,“手工艺复兴”给产品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正在思考“生态生活”的设计师们带来了新的灵感。未来设计将致力于解决当今严峻的环境破坏问题,这赋予了产品设计更为重要的使命,设计对于改造环境,影响世界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对设计的价值也会有所改观,而产品的生态特性将会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也要求新时代的设计师们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技能本领,还要紧跟生态时代潮流,担当起“为人类的‘利益’而设计”的责任,尊重生态,创造生态,体现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感。
(二)更加注重人文生态属性
人文生态,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由人们价值观引导的一种符号化的文化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伦理观念引导着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的思考。当今设计日益成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我们的生活品味与人文生态的理念愈来愈契合。见图5,济州岛上有一家75平咖啡屋,采用裸露的工业风搭配济州岛特有气味的植物装饰与原木家具,即保留了实用的功能,又极具人文生态艺术气息,悠闲自然的氛围吸引了一众在济州岛单调生活的人们前来驻足。
未来能得到大众欢迎的产品将倾向于生态化、非物质化、诗性化、艺术化。产品本身是冰冷的,特别是在如今的物欲时代,“以稀为贵”的产品越来越少,迅速更新换代的产品也是快销的,没有存在感的,而人文艺术的存在,便是为了打破僵局,让产品有灵魂,会说话,颇有“无声胜有声”的妙趣,见图6。“生态”是大众的,如何让“生态理念”深入民心,不仅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产品过程中具有同理心,还要求产品本身是有所指的,可以用实物的形式体现,也可以是无形的概念,让大众愿意为之思考领悟,以达到传播“人文生态”的目的。让生态更加亲民,更加易于理解,成为人们寄予感情的介质,如此的产品是有温度,有生命长度的。
(三)未来“设计”无界限
面对全球性复杂的生态问题,传统的款中窥豹的设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目前密切协作的社会环境,设计也不应囿于固定概念的孤牢之中。应对如今日趋多元化的社会取向,许多最初独立诞生的学科所研究的范畴边界已经模糊化,走向无学科性,未来设计必定要求设计者具有多学科、包容并济的开放态度,以全新的视角拓展思维,面对摆在眼前的“生态”问题,单纯的設计知识已经不足以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而完整系统的生态学则可以提供广泛的视野与丰富的经验,在处理不同社会生态问题时,又可以与农学、建筑学、社会学等专业学科交叉融合,让生态学思想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使未来人类的设计活动更加地生态、多元。当今的社会正处于向生态化、互联化社会转型的契机,打破学科的樊篱,建立互补学科的纽带,实现相辅相成,彼此完善,使设计有了更多可能性。未来产品设计学科界限将模糊化,设计师的角色也将发生转变,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未来大生态社会的必然选择。
结语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历史的车轮无论驶到哪一个节点,都会面临“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生存设计”其实存在于人类发展的任何一个时期,设计的本源就是探索设计对生命的意义,设计的责任就是保障人类的“长远利益”。生态学思想作为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思考原则,把设计局限于一个“趋利避害”的范畴之中,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历经10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生态”衍生出了新的内涵与外延,人情社会赋予了其人文关怀的温度,摒弃现代主义思维的桎梏,保护动物的设计、继承自然真善美的设计、传播生态理念的设计等层出不穷,让人们对生态有了新的认识。在当代背景下,面对如今日益严峻的生态社会问题,有人提出“适度设计”“健康设计”“美的设计”“桃花源”不可复制,但有序的生态环境,充满人情味儿的社会,健康艺术的生活,依旧是人们美好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