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曾 秦友 刘容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时代背景的到来,为高效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机遇,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高效毕业生的就业或者创业情况备受关注,所以相关人员要紧跟时代背景步伐,寻找能够有效指导高校学生就业的措施。新媒体时代的出现,既可以有效提升高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效能,也可以为广大学生就业指明方向。基于此,我们要针对相关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更加高效合理的努力,从而切实地实现促进教育企业创新并合理引导高校学生就业的目的。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创新策略探讨
1引言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就业和创业都取得了新的进展,相关人员要学会接触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还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对于尚未完全步入社会工作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对于未来职业道路感到迷茫的学生,是很需要高校的就业创业部门帮助其答疑解惑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抓住新媒体为大学生带来的发展契机,积极获取有关信息探索学生就业问题,促进两者有机结合,为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更好发展,从而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
2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创新策略
2.1利用大数据创建就业平台,合理利用新媒体
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部门应该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在一些网站上发布招聘与就业创业相关的信息,同时相关人员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严格筛选,并做好信息分类。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创业要立足与自身实际并做好宏观分析,利用新媒体技术连接个人与社会。
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学生就业中心,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而且可以改善学生求职茫然的心态,有助于他们合理的选定就业目标,从而制定求职目标。这能够有效节约一些毕业生随意性求职的时间成本,有了大数据分析支持,了解全国各个地区对人力资源的需要规模与层次特点,了解各个企业的人才发展趋势。除此以外,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也需要主动协助毕业生查找更多的人才资讯,由于每年春招和秋招时期不少公司都要公布人才职位,这时工作人员需要采取和公司联合的形式,通过多媒介手段为学生求职提供免费的内推服务,使一些满足公司要求的毕业生能够成功寻找工作。
2.2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保证学生顺利就业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首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还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学生就業指导政策,使得社会各界对就业工作重点放在高校应届毕业生上,同时根据大学生的不同专业提供相关就业指导。根据学生的年龄、专业特点,迎合就业岗位需求,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对自己准确定位,保证学生顺利就业,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相关工作人员还要丰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方法途径。创新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需要相关人员在新媒体领域为毕业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制定科学、合理措施帮助学生寻找到合适工作。由于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在指导工作过程中要充分整合信息,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进行分类,从而为毕业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同时,新媒体发展也扩大了学生获取就业信息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携助学生在信息发布的同时就能及时获取相关知识,促使应届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相关人员也要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帮助所有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整合信息中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解决就业创业方面遇到的难题,最终使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
2.3邀请具有丰富就业经验的专家,为学生提供就业专业化指导
首先,高校应该积极邀请具有丰富就业指导经验的专家,因为这些人员是可以为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工作提出专业化的指导的。其次,院校内也要统一设置专家库,并将专门人员根据行业的类别加以划分,提高就业指导的专业性。
所以,根据国家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要求,学校可以聘请专门的人员进行职业规划课程,具体的培训内容要按照教育大纲来设计,利用案例教学或者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就业指导培训,提升教师的就业指导水平。另外,学校还可以在每年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参与职业指导师的资格考试,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同时每年组织就业专兼职指导老师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推进高校就业指导教师持双师证上岗教学。
综上所述,在当前,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在面临着新的发展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一定要顺应时代的主流趋势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变。学校要抓住发展机会,紧跟时代潮流,利用新媒体的发展为大学毕业生创造有效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顾云海.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创新发展[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03):136-138.
[2]徐鸿望,成艺涵.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创新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1,34(08):68-70.
[3]马旭晖.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创新研究[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07):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