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导课堂”:素养导向下推动深度学习的教学探索

2022-05-25 14:28赵国防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

赵国防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坚持素养导向,基于深度学习,全力提升学科育人品质,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光荣使命。本文立足“学导课堂”,依托典型课例,详尽阐述了数学教学中把准学习起点、延展学习过程、聚焦素养提升等助推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学导课堂 深度学习 素养导向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坚持素养导向,基于深度学习,全力提升学科育人品质,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光荣使命。“学导课堂”作为课堂变革的一种典型样态,是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路径,在培养数学思维、渗透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方面起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在素养导向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得怎样,更要基于“学导课堂”的教学要求,确立“以学为本、循学而导”核心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精准把握学习起点,适度延展学习过程,全面关注素养提升。本文结合“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实践,谈谈素养导向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把准学习起点:弹性设导,让学有广度

奥苏伯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深度把握教学基点,是“学导课堂”的起点,同样也是深度学习的催化剂,让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有了学理基础。在学导课堂的教学设计上,教师要以学为本,弹性预设,突出弹性化、板块化、活动化与主题化,为学生深度学习留足空间。教学设计要把握好“三不导”:学生已会的不导,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导,导了学生也不会的现在不导。那么,该如何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呢?

(一)精心组织学情前测

在教学前,用问题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使导引重点突出,具有针对性。因此在教学本课前,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1)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怎样来确定?

(2)如果用数对来表述这个物体的位置,你觉得要用到哪些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它们有什么联系?

(3)对于用数对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同学们都有哪些疑问和想法?

课前就把以上三个问题抛给学生,以充分调动他们以往的学习经验,做到走进课堂有准备、有疑问、有思考。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思考“卷入”学习过程,在過程中呈现真实的自己。巧妙、精准的前测,不仅可以顺利了解学情,更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组织学情前测有以下具体作用:

一是激活原有生活经验。对于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学生有怎样的生活经验?有怎样的生活知识储备?就第(1)个问题而言,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些按顺序排列的生活体验,比如体育课列队、教室排座位、超市购物付款等。学生都能根据这些既有的生活经验,说出在生活中确定一个物体位置的基本方法。比如,教室里的座位是从前往后第3个,这是规范的;又比如,教室座位是第4组第3个,这是不规范的。这些都是教师要关注的教学素材。

二是盘活现有知识经验。第(2)个问题,主要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如何来确定物体位置的经验知识。此前,学生已经学习积累了用前后、左右、上下,以及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等方法描述物体的位置,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新知前,即使是从文字上理解,大部分学生都觉得会与数字有关,甚至有的学生分析了数对的意思,一定是一对数,也就是两个数组成一个数对。如果学生能在课前就充分了解这些学情,显然对“以学定教”会起到莫大的帮助。

三是激活潜在思维经验。第(3)个问题,主要是为了激活学生应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思维经验,了解学生究竟想了解什么、存在什么样的思考疑问。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什么是数对?数对怎样写?数对怎样读?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在方格纸上如何准确标记同学们的座位图?学生的这些问题很真实,也很丰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问题的引领下,主动探究、深度思考、全面发现,深度学习就能自然发生。

(二)弹性设计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展开的前提和导引,也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对于该内容的教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要求用有序的数对描述平面物体的位置,为以后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提供直观认识。笔者从学情和前测调查情况出发,弹性确立了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目标,具体目标如下。

目标一:结合教学案例初步了解确定数对的规则,理解数对的基本意义,在实践中学会用数对表示不同物体的位置。

目标二:由生活场景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在思辨中感悟数形结合思想,促进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的培养。

目标三:体会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在知行合一中提升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

以上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一方面基于学情前测的情况,另一方面综合学习内容与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学段要求。其中目标一是驱动数学思考的学习目标,目标二是指向数学思想的核心目标,目标三是感悟数学本质的推进目标。这样的学情调查,为确立导学目标,选择导学内容服务,直指学习的重点、难点,教师直入学生的兴趣点“顺学而导”、紧扣重难点“以学代导”提供了精准定位,也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延展学习过程:问题引导,让学有深度

学导课堂彻底打破了儿童思维单向化、扁平化与单一化的局限,倡导以学生的深度学习为主体充分展开学习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导引者和组织者,教师不能成为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要善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力支撑,借助核心问题引领、兴趣激发等引发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不断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刻、走向多元。

(一)“问题串”导引

探究始于问题,但与一般问题设置不同的是,学导课堂要求以指向思维训练的“问题串”为引领,导引学生进行阶梯性思考,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并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问题串”来源于学生学习的疑问,以及教师对学习内容的数学思考。本课的数学核心内容是怎样在方格纸上标注数字(相当于放置自然数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所以课堂伊始,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学习情境。

师:很多同学在预习中有这样的疑惑——方格纸上如何标记我们教室的座位图?我们可以这样做(见图1)。

第一步:确定哪一个格点是第1排第1座,并将它记为A。

第二步:由A向右移动的这一行表示第1排,并依次标注其座位。

第三步:第一行向上移动依次构成第2排,第3排……

师:在操作过程中,你们有什么疑惑和问题?

生1:按这样的标记方法,老师所在的讲台是第几排?

生2:在这里,全班似乎都把小红记为A ,那可以把小亮的位置确定为A吗?

生3:方格纸上标记好座位图后,接下来如何用数对来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呢?

生4:小红的位置是第1排第1个座位,这很清楚呀!那为什么还要用数对来表示,不是多此一举吗?

师:大家很有想法,都是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生1:我想知道数对有什么用?生活中哪里有数对?

……

接着,由师生来共同梳理、确定本课研究的核心“问题串”:数对是什么?哪里有数对?数对有什么用?

梳理与确定“问题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强烈探究欲望的驱使下,学生的身心被充分激活,他们积极研究与发现,不断思索与创造,此时的学习必然是一种任务驱动下的深度学习。

(二)“核心问题”统领

数学思考的“深度”,决定着深度学习的“深度”。在“问题串”确立的过程中,教师要提炼出“核心问题”。用“核心问题”做统领,将“问题串”融为一体,环环相扣,相互促进,节节攀升。教师要不断驱动学生进行深入的数学思考,激发他们的“头脑风暴”,学生不仅要思考得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而且要学会享受思考的过程,由衷地产生兴趣与乐趣。“核心问题”的设计与运用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核心问题”引领,在直观感悟中理解内涵,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作为核心引领问题“哪里有数对”中的一个导学环节,笔者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教室座位中有数对,其实我们家里面也有数对。下面是小明家厨房瓷砖的示意图,请大家用数对的方式标出4块绿色瓷砖的位置(见图2)。

生1:它们分别是(3,4)、(6,4)、(3,2)、(6,2)。

生2:老师,如果用数对来标示这4块瓷砖,其中有数字是一样的。

师:哦,仔细观察一下,是有数字一样的。这些相同的数字能说明什么?

生1:数对(3,2)、(3,4),它们都有数字3,我发现它们的位置都在第3列。(3,2)、(6,2),它们都有数字2,我发现它们的位置都在第2行。

生2:是的,(3,4)、(6,4),它们都有数字4,它们的位置都在第4行。还有就是数对中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数字所在的位置。(3,4)、(6,4),这个4表示的是行的位置,所以它们才都在第4行的。

师:不错,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数对中不同的数字又能说明什么呢?

生1:(3,2)、(3,4),它们都在第3列。从图中我看到(3,4)这块装饰瓷砖在(3,2)的上面两行处。

生2:(3,2)、(3,4),不同的是行数。2+2=4,第2行往上两行,就是第4行。我能从这些不同的数字中想象出瓷砖位置的关系。

生3:(3,4)、(6,4),不同的是列数。3+3=6,第3列往右3列,就是第6列。

用数对表示厨房内装饰瓷砖的位置,一方面利用示意图,运用数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示意图中的多组数对(3,4)和(3,2)、(6,4)和(3,4)等,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与思辨,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用数对表示装饰瓷砖的位置时,应该先写竖排、再写横排上的数,做到一一对应,如果第一个数相同,那么表示的就是同一列,第二个数相同,则表示的就是同一行。学生还要进一步感悟到,根据数对中数字的关系,可以分析、想象、推理出两者的排列规律,这是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至此,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前进了一大步,也为以后进入初中学习更高层次的数学知识打下了基础。

二是“核心问题”引领,在比较辨析中逼近本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在核心引领问题“数对有什么用”的导学环节中,笔者根据教室座位,让学生参与了以下活动。

首先,请位置为(x,5)的同学站起来。(第5行)

接著,请位置为(x,x)的同学站起来。(对角线)

最后,请位置为(x,y)的同学站起来。(全体同学)

在活动任务的思辨中,学生由座位位置主动想到了直观的格点图,在直观的格点图中,能直接、清晰、全面地比较出(x,5)、(x,x)、(x,y)这3个数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一方面,通过对直观格点图的数学思考,理解数对意义的内涵,经历由数到形的抽象过程,领悟到数对中数的顺序不同,随之位置也就不同;另一方面,也找到数对和格点之间的对应关系:一个格点对应一个数对,一个数对也只能对应一个格点。这样的数学活动正是“四基”数学深度学习的组成部分。基于目标,用有序数对表示几何学上的点,目的是数形结合,用“数”来表示几何元素,包括曲线和直线。由此导引下的数学思维活动,才能真正把数对的教学引向深刻,抵达数学思维的深处。

三、聚焦素养提升:评价延导,让学有高度

学生的素养提升,已成为教学的根本旨归。“学导课堂”不再纠结于数学知识的即时获得,更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科素养的培养。教学“五大要素”模块式、交互式呈现,课堂常用几个来自学生的、经过提炼的、具有一定研究意义的问题来展开,建构起整节课的“问题串”,形成“问题链”,架构“问题场”。它最大的功能是“导”:引导学习过程,开导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评价,不断延展学习的维度,最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一)将目标转化为学习能力

学习目标,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展开的依据和导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习目标,做好精准指引,千方百计让目标化为能力,让目标真实落地。学习能力培养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的培养。

笔者凭借一组“核心问题”让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并适时组织交流与点拨:课前,通过自学,各自寻找关于数对的生活原型与数学背景。课中,围绕数对这一主题,积极导引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用数学的语言去思考、用数学的方法去实践,即在哪里有数对、怎样规范地写、看到的数对如何有效表达等。在接下来的练习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嘴,把看、想、说的各类信息汇聚到大脑,最终形成关于学习内容的数学语言。这一环节,让学生真正站在了课堂中央,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习本位,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润物细无声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课后,进一步探究数对与生活的联系与实际应用。学习活动层层推进,教学目标清晰、集中,可知、可感、可评价。

(二)将目标升华为核心素养

所谓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终身发展的优秀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数学具有自身独特的、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个性”,对此,教师既要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还要强调能力的提升,更要适应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

关键能力的内涵是丰富的,但就这节课来说,主要有数形结合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在下一节课,便会以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为主。教师需要精研教材,深刻把握教学实质,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将其转化为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和融入的学习体验活动,将培养核心素养渗透到兴趣盎然、富有挑战的学习活动之中。

总之,素养导向下的“学导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深刻领会教学实质,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让教学“有根”;教学中,要打破数据符号和概念记忆式学习,让学生在问题引领下学知识、提能力、增思维,感悟数学学科本质,掌握数学思维方法,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新高度、新境界。

注:本文系无锡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支持小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问题场构建行动”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
从合坐走向合学:浅议新学习模式的构建
面向大数据远程开放实验平台构建研究
基于自动智能分类器的图书馆乱架图书检测
搭建深度学习的三级阶梯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利用网络技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几大策略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