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反义形容词cold/hot的不对称性研究

2022-05-24 08:14吴淑琼张雪
山东外语教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不对称性义项对称性

吴淑琼 张雪

(1. 四川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文研究中心,重庆 400031;2. 四川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重庆 400031)

1.引言

语言中有很多不对称性现象(吕叔湘,1984)。反义词的不对称性①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沈家煊(1999)在《不对称和标记论》一书中对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进行了梳理和解释,并专章讨论了反义词的标记模式。张建理(1999)分析了有程度变化的层级性反义形容词的标记现象,认为标记实则是一种对立的不对称关系。石毓智(2001)探讨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认为一对反义形容词中积极成分的语义范围更广,其使用频率也远高于消极成分。之后学界涌现了大量有关反义词不对称性的个案研究(如周统权,2003; 杨玉玲,2006; 罗琼鹏,2016)。总体来说,以往这些研究大多采用定性分析来描写和解释反义词的不对称性,但反义词不对称性的具体表现程度,还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撑。

基于语料库的行为特征分析法(corpus-based behavioral profile analysis,以下简称“BP分析法”)是Gries & Divjak(2009)提出的一种新的词汇语义研究方法。该方法通过对词语的形态、句法、语义、语用等特征进行标注,获取语言多层面特征的量化数据,然后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词语的语义结构和用法模式(吴淑琼、刘迪麟,2020; 吴淑琼等,2021)。近年来BP分析法被广泛用于同义和多义关系的研究。但就反义关系而言,相关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目前笔者仅发现如下两篇论文:Gries & Otani(2010)运用BP分析法考察了一组“大小”类反义词big/great/large和small/little/tiny的用法特征;Paradis et al.(2015)基于语料库对21对英语反义形容词的语义特征(semantic profile)进行了实证分析。鉴于此,本研究拟以温度反义形容词cold/hot为例,采用BP分析法,考察它们内部语义结构和用法特征的异同,以期为反义词的不对称性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2.相关文献回顾

国内对温度词cold和hot的研究大多聚焦于英汉对比分析。唐树华等(2011)比较了英汉温度域形容词(冷/热/凉/暖和cold/hot/cool/warm)谓语句构式及其主体概念分布的异同,并探究了这些差异对汉英隐喻拓展的影响;孙毅、朱文静(2011)基于“冷”和cold的习语语料分析了汉英语言中冷/cold的概念隐喻的共性与个性,并阐释了隐喻习语异同背后的动因。邓奇、杨忠(2014,2019)分别从共时和历时视角对比分析了cold和“冷”的语义功能和语义演变的认知理据。

综上所述,有关cold和hot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以往的研究主要采用内省法,基于大规模真实语料的量化研究还比较少见。因此,本文拟运用BP分析法,考察cold和hot在内部语义结构和用法特征上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

3.研究方法

3.1语料来源

本研究语料来自英语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BNC)。我们首先分别输入{hot/ADJ}和{cold/ADJ}检索出cold和hot作为形容词的所有用例,共获得cold的语例9817条,hot的语例9059条。然后人工删除有两个赋码形式的语例,比如,hot在It must be hot wearing all this nylon中同时被标注为形容词和副词(AJ0-AV0)。另外,所有成语语例也予以剔除②(如hot and cold)。最后从所筛选出的语料中随机抽取目标词相关语例各1000条作为本研究分析的语料。

3.2 语料标注

标识码(ID tags)指词的属性或特征,分为不同的层级。本研究标识码的选取主要依据形容词的形态、句法和语义特征。形态特征包括形容词的原形、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容词的主要句法功能是充当定语、表语和补语。我们首先对hot和cold作定语的定语中心语和作表语时的句子主语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名词和代词,名词又进一步细分为多个类别(见表1)。同时我们也考察了cold和hot的副词修饰语,并参照Biber et al.(1999)将副词的标识码细分为程度增强语(如intensely cold)、程度减弱语(如a bit cold)、时间副词(如always hot)、立场副词(如surprisingly hot)、其他副词和无副词。另外,小句的句子类型、句子极性、句子时态等句法特征也纳入变量之中。两个词的形态句法特征标识码如表1所示。

表1 标识码和标识码层级

通过综合权威词典的释义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分析语料库中的真实用例,我们归纳出cold 的13个义项,按频数依次为:“冷的,寒冷的”(594词次)、“冷淡的,冷漠的”(141词次)、“感觉冷的”(84词次)、“未热过的”(82词次)、“强烈的”(32词次)、“(色/光)给人冷感的”(26词次)、“客观的,冷静的”(15词次)、“失去知觉的”(7词次)、“无准备的”(6词次)、“(冶)用冷法的”(5词次)、“令人沮丧的”(5词次)、“不易发现的”(2词次)、“变淡的”(1词次)。hot的17义项,按频数依词次为:“热的,温度高的”(518词次)、“加热的,未凉的”(136词次)、“流行的,走红的”(84词次)、“感觉热的”(61词次)、“激烈的,猛烈的”(46词次)、“最新的,最近的”(37词次)、“感到(或激发)性激动的”(25词次)、“艰难的,棘手的”(15词次)、“(颜色)浓重鲜明的”(15词次)、“易发怒的”(14词次)、“热情的,热切的”(14词次)、“(节奏)强烈的,快的”(11词次)、“辣的,辛辣的”(8词次)、“(冶)热处理的”(5词次)、“直通的,热线的”(5词次)、“运气好的”(3词次)、“严格的”(3词次)。

需要说明的是,在统计时我们删除了频次不足5词次的义项,这样进入统计分析的cold的义项是11项,hot是15项。我们首先根据表1中的标识码层级对语料进行人工标注,然后将标注好的语料数据生成绝对频率共现表,再转换成相对频率共现表,最后将相对频率表中的数据导入R语言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我们运用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Agglomerative Cluster Analysis)考察cold和hot的多义网络系统,然后用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探讨两个词的本义和隐喻义与各个标识码层级的相关关系或趋近度,细化这对反义词用法特征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

4.研究结果

4.1 Cold和hot的多义网络对比研究

本研究运用R语言的pvclust数据包分别对cold和hot的义项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Cold的义项聚类分析树形图

图2 Hot的义项聚类分析树形图

聚类分析树形图中每个节点周围有三个数字,节点下的数字代表聚类顺序,节点上的两个数字代表两种通过不同算法得到的P值:AU和BP。分析过程中通常看AU值,它比BP值更适合评估P值(Divjak & Fieller,2014)。P值越接近100,聚类效果越强。聚类分析可以使类似的义项聚成同类,最后成为一个大类。从图1中可以看出,cold各个义项聚集为两个大类:

类1:未热过的;用冷法的;强烈的;(色/光)给人冷感的;客观的,冷静的;无准备的

类2:冷淡的,冷漠的;感觉冷的;令人沮丧的;失去知觉的;冷的,寒冷的

在类1中,“未热过的”和“用冷法的”首先聚成一类,然后依次跟“强烈的”“给人冷感的”“客观的,冷静的”“无准备的”聚成一个大类。同样,在类2中,“感觉冷的”和“冷淡的”首先聚成一类,然后再跟“令人沮丧的”“失去知觉的”“冷的,寒冷的”依次聚合成一个大类。从语义上看,类1中cold的语义主要是对周围环境和物体温度的感知体验,从表示物理温度拓展到加工方式、程度、视觉、事物状态等,这些都是对客观事物或状态的描写,是基于体验本身的。类2中cold的语义从温度域拓展到态度、脾性和生命状态等抽象域,这些都与人的体验和认知相关,是基于认知主体的感知体验。

根据图2,hot的15个义项聚为四个大类:

类1:加热的;(颜色)浓重鲜明的;热处理的;辣的/辛辣的;热情的/热切的

类2:(节奏)强烈的/快的;感到(或激发)性激动的;直通的/热线的;最新的;激烈的/猛烈的;易发怒的

类3:热的/温度高的;流行的/走红的

类4:感觉热;艰难的/棘手的

Hot义项中最早聚类的是“加热的”和“(颜色)浓重鲜明的”,说明这两个义项更接近,然后它们跟“热处理的、辣的/辛辣的、热情的/热切的”依次聚合形成类1。在这个类别中hot的语义从表示温度拓展到表示味觉、视觉、加工方式(对食物的加工处理)、态度等。类2中hot的语义首先与“(节奏)强烈的/快的”和“感到(或激发)性激动的”聚类,然后跟“直通的/热线的”和“最新的”,最后跟“激烈的/猛烈的”和“易发怒的”依次聚成一个大类。Hot的语义从温度拓展到表示程度、脾性、听觉、性欲、时效等,代表一种活跃、高涨的状态。类3中hot从温度域拓展到关注度域,表示“流行的、走红的”,说明事物的热度。类 4中表示温度的hot和表示难度的hot聚集为一类。树形图还说明了类与类之间的亲疏关系。两个类之间的距离远近反映了意义之间相似度的高低。根据图2,类1和类2的距离最小,说明这两类之间语义关系最为紧密。

Cold和hot的本义分别表示物理温度的低和高,是人对外界环境温度的一种体验,这种为大家所熟知的身体冷暖体验为表达和理解抽象概念提供了基础。两个词义项拓展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图示如图3和图4。

图3 Cold的语义拓展图 图4 Hot的语义拓展图

对比图3和图4可以发现,总体上hot的语义拓展比cold更为丰富,两个词的语义拓展呈现出了对称性和不对称性。首先,就感知域而言,hot和cold均可由触觉拓展到视觉。当映射到视觉后,hot常用来表示色彩的浓厚明亮(如hot orange),而cold用来表示色彩的清冷(如cold grey),有时还可表示光线给人的冷感(如cold light)。另外,hot还可以从温度映射到味觉,与食物类名词搭配,表示“辣的、辛辣的”(如hot pepper)。

其次,cold和hot从温度域拓展到其他非感知域时也呈现出明显的对称性:二者均可映射到情感域,分别表示“冷淡的、冷漠的”和“热情的、热切的”,如cold eyes和hot eyes;二者均可映射到程度域,表示“强烈的”,如cold rage和hot rage。另外,二者都可以从温度域映射到脾性域,用来形容人的性情,此时cold表示“为人冷漠的”(如cold woman),而hot表示“易发怒的”的(如hot temper)。Cold和hot还可以拓展到加工方式域,分别表示在低温和高温状态下进行加工处理,如cold working,hot compresses等。

除了上述语义上的对称性外,cold和hot的内部语义拓展也呈现出不对称性。比如,cold可以拓展到事件状态域,表示“无准备的”(cold call)、“客观的”(cold facts),还可拓展到生命状态域,表示“失去知觉的”(cold body ),而hot没有对应的用法。但hot可以拓展到关注度、处境、时效、性欲等领域,如hot favorites/issues/lines/kisses等,cold则没有对应的用法。

4.2 Cold和hot行为特征的不对称性分析

聚类分析直观呈现了cold和hot内部语义结构的异同,但无法呈现二者用法特征的具体差异。对应分析是一种多变量的探索性分析方法,可以直观显示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和关联类型。因此,下面运用对应分析来揭示cold和hot用法特征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

Deignan(1999)通过分析英语温度形容词隐喻义的纵聚合关系发现,在隐喻拓展过程中,温度词本义之间的关系在隐喻义层面只是在最概括、最抽象层面得以保留,在具体的使用中很不一致。据此,我们区分了cold和hot的本义和隐喻义。cold的本义包括“冷的,寒冷的”“未加热的”“感觉冷的”三个义项,hot的本义也包括“热的,温度高的”“加热的,未凉的”“感觉热的”三个义项,这些义项都强调感知对象的物理属性,属于人体最基本的生理感觉。除去本义外,其余义项均归为隐喻义。我们分别统计了它们用作本义和隐喻义时标识码层级的频率,然后将它们的共现频率作为对应分析输入值导入R语言数据包{CA}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cold和hot对应分析二维图

图中cold.lit和hot.lit分别代表两个词的本义,cold.met和hot.met代表隐喻义。图5沿着两个维度构建而成,显示了cold和hot不同语义的用法特征。两个维度总和达到总惯量的93%(Dim1:68%;Dim2:25%),说明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分析。

对应分析将两个词的本义和隐喻义与各个变量间的共现频率转化为二维欧几里德空间中点与点之间的相对距离。两个词之间距离越近,共有的语言特征越多,用法特征就越相似;反之,距离越远,用法特征差异越大。根据图5,cold.lit和hot.lit位于横轴的负端,而cold.met和hot.met位于横轴的正端,说明两个词用作字面义与隐喻义时用法特征差异较大。从纵轴看,cold.lit和hot.lit距离近,说明cold和hot作为本义时用法特征比较相似,对称性显著;而cold.met和hot.met分别位于纵轴的上下象限,相距较远,表明二者作为隐喻义时差异性大,不对称性显著。下面将具体分析两个词主要用法特征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

1)定语中心语

当cold和hot作为定语时,可以修饰代词和名词。代词主要是不定代词,比如 a cold one 和something hot。当修饰名词时,由图5可知,cold.lit和hot.lit与食物、液体、天气与温度、物体与物质、时间类名词均处于左象限,距离较近,这说明cold和hot作为本义表示物理温度时,与这些类别的名词搭配频率均很高,二者的语法结构趋同,语义结构对称。

具体而言,hot用作隐喻义时,跟“语言交际、活动、人”距离近,说明hot与这几类名词共现频率高。当hot跟语言交际类名词搭配时,表示“流行的,走红的”(如hot news/topic等。通过分析语料发现,cold也可以跟此类名词搭配,如cold response/notes等,表示“冷漠的、冷淡的”,但用例较少。此时,hot 和cold二者结构对称,但语义不对称。另外,hot与活动类名词搭配频率高,表示“激烈的”(如hot competition/battle)。hot作定语跟表示人的名词搭配时,表示“流行的,走红的”(如hot favorite等),而cold跟表示人的名词搭配时一般表示态度冷漠的(如cold mother/person等),且使用频率较低。

Cold.met与光与颜色、属性与状态、自然天体、身体部位、情感类名词同处于右上象限,说明它用作隐喻义时倾向于修饰这几类名词。光与颜色类名词与cold.met距离最近,由此可见cold与这类名词共现频率最高。这类词跟hot虽不在一个象限,但距离也较近,说明hot也可用来修饰颜色词。通过分析语料发现,cold通常跟冷色系搭配(如cold blue/grey),而hot经常跟暖色系搭配(如hot pink/orange)。另外,情感类名词跟cold.met和hot.met的距离都很近,说明cold和hot经常用来修饰情感类名词,均表示“强烈的”,如cold terror/anger/fury和hot fury/desires/bitterness。另外,当cold跟身体部位名词连用时,可表示“温度低的”(如cold hands),这时和hot形成对称结构(如hot cheek)。但cold跟身体部位名词搭配时还可以表示“冷漠的”(如cold face),此时用作隐喻义,而hot类似的表达非常少见。从图5右上象限可看出,cold倾向于跟属性与状态、事实、思考与判断类名词名词搭配(如cold conditions/fanaticism/reality),但hot的这种用法非常少,二者不对称性显著。

2)充当表语时的主语类型

由图5可知,cold.lit和hot.lit与“时间、食物与水、天气与温度、方位、物体与物质、自然天体”类名词都位于横轴的左端,说明二者用作本义时,句子主语通常是这些类别的名词,用法特征具有显著对称性。

当用作比喻义时,cold和hot的主语呈现出不对称性。根据图5,身体部位、情感、语言与交际类名词与cold.met分布在右上象限,而人、活动类名词与hot.met都处于右下象限,说明二者作表语时主语类别存在较大的差异。身体部位名词作主语时跟cold距离最近,彼此共现频率高,此时cold表示“冷漠的、不热情的”,如例(1)。

(1) Matthew’s expression became a little colder.

Hot用作隐喻义时,本研究语料中只发现一例身体部位名词作hot的主语(如Her eyes were bright and hot.)

另外,活动类名词与hot.met分布在右下象限,表明hot用作隐喻义时与这类名词共现频率高。此时主语多为battle、game、jazz等名词,见下例:

(2)As competition for tied houses became hotter from 1905.

(3)This battle, always lively, has just become hotter.

3)副词修饰语

Cold和hot作为本义时,跟“增强语”和“减弱语”距离较近,这说明二者更倾向于与程度副词搭配,如a bit、a little、very、particularly、fiercely等。例如:

(4)It’s ever so cold in this house!

(5)That summer of 1922 was extremely hot.

Cold.met与时间副词和立场副词均位于右上象限,说明cold作为隐喻义时与这两类副词共现频率高,如例(6)中的always和例(7)中的equally,而hot作为隐喻义时较少跟这类副词搭配。

(6)Canadians are always cold in this house.

(7)The voice from over the way was equally cold.

4.3讨论

从上观之,cold和hot的用法特征有较大的同一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可归纳如下:(1)Cold和hot作为多义温度词,其内部语义结构存在不对称性。Cold的各个义项聚成两个大类,而hot的义项聚成四个大类;二者均以温度作为源域,通过概念隐喻映射到视觉、程度、态度、脾性、加工方式等目标域,但cold还可映射到事件状态、生命状态等概念域,hot亦可映射到关注度、处境、时效等概念域。(2)Cold和hot的用法特征也呈现了相似性和差异性。当用作本义时,无论作定语还是表语,它们倾向于跟食物、液体、天气与温度、方位、物体与物质、时间等名词搭配,副词修饰语也以程度副词为主,用法特征具有显著对称性。当用作隐喻义时,cold作定语时倾向于修饰身体部位、光与颜色、事实、思考与判断等名词,而hot倾向于修饰活动、人、语言与交际等名词;用作表语时,cold的主语一般是表示人、情感、语言与交际、身体部位等名词,而hot的主语更多是表示人和活动的名词。另外,cold用作隐喻义时倾向于受时间副词和立场副词修饰,二者的不对称性显著。

感知是人类实现隐喻化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始源域之一。温度感知作为一种直接的身体体验,能够被明确表达出来,并被用来概念化其他感觉体验。感知隐喻对人类的思维和认知具有重要意义。语言反映大脑中概念组织的方式,cold和hot在语言中的对称性源于认知主体相同的感觉经验。认知主体通过概念隐喻将二者的意象结构投射到相同的目标域,构建对应的抽象概念范畴,因此cold和hot在语言实际运用中对称性分布显著。但二者语义拓展和用法特征也呈现出一定的不对称性。这符合物理学中的“对称破缺”(broken-symmetry)理论,即对称性普遍存在于各个尺度下的系统中,有对称性的存在,就必然存在对称性的破缺。温度是人们对外界环境的一种认知体验,是构建抽象概念的基础。同一语义语法范畴下, 表示相似、相反意义的语法单位与结构, 功能上一般具有对称性。不过, 总体的对称中也会存在不对称的情况, 因而这种对称性是相对的(陈一,2008)。

5.结语

语料库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相融合既具可能性又有必要性(胡健、胡鸿,2013)。本文基于语料库中的真实语料,采用行为特征分析法,运用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考察了反义词cold和hot内部语义结构和用法特征的不对称性。结果显示:hot和cold的语义拓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hot的语义较cold更为丰富。另外,二者用法特征呈现出对称性,但对称性中又包含了诸多的不对称性。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量化分析法,用可视化手段直观呈现了反义词对行为特征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这有助于挖掘反义词词义拓展的一些重要规律,深化对反义词本质的认识,同时也为反义词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

猜你喜欢
不对称性义项对称性
一类截断Hankel算子的复对称性
巧用对称性解题
横向不调伴TMD患者髁突位置及对称性
英汉“指示副词+时/空形容词”语篇不对称性认知研究
巧用对称性解题
当前医疗服务项目成本与医疗服务价格的对比研究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儒家角色伦理学:克服文化比较中的不对称性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