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茜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4)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临床检验最核心、最基础的内容,也是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血液病的有效方法,是检验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因此,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教学意义重大。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教学内容枯燥、难理解、不易掌握[1],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改革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翻转课堂打破了原有教学模式,课前学生可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自行安排时间学习,课上通过与教师交流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的主动权[2]。CBL教学法即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由教师组织学生对典型、特殊病例进行讨论,将理论知识学习和临床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充分理解、掌握、运用所学专业知识[3-4]。微信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因而成为翻转课堂实施的理想载体[5]。我们将微信平台与CBL教学法、翻转课堂相结合应用于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实验课,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中国医科大学2018级检验系学生30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学号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5人。两组学生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所学课程、课时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实验组采用基于微信平台的CBL联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两组由同一名教师授课。
1.2.1 教学内容(1)血涂片制备。血液样本为健康体检者外周血,由检验科临检组提供,已明确排除传染病。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光学显微镜为已鉴定合格,两组所用的载玻片、滴管型号及染液批号均相同,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2)独立阅片镜检。独立镜检白细胞分类正常的血涂片,结果判定以临检室两位高资历教师分类结果为准。(3)常见血液病外周血细胞形态识别。以白血病为例,给出患者临床资料,引导学生寻找外周血典型病态细胞。两组操作考核、随堂测试内容及时间均相同。
1.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实验课内容,示范操作步骤,讲解镜下细胞形态、相关疾病及临床意义,发放病例示教片。学生练习操作,教师指导,最后进行操作考核、随堂测试。
1.2.3 实验组 采用基于微信平台的CBL联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提前一周通过微信平台将下次课的PPT、微课、操作视频、细胞形态图谱、临床病例及课堂任务发送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为5组)自行查找资料、交流讨论,完成课前任务,授课教师及时解答学生提问。课上每组随机选两名学生对课前自学内容进行汇报:(1)由图谱库抽30张细胞图片,学生通过抢答的方式进行辨认,答对得分,答错不扣分。(2)一名学生结合病例资料综合分析,使用共享显微镜在示教片中找到相应细胞并讲解该类细胞的形态特征,由教师打分,评出获胜组。各组汇报完毕后,授课教师对课前学生提问及本节课要点进行归纳总结,随后学生自主练习,教师指导,最后进行操作考核、随堂测试。
1.3.1 考核(1)操作考核:血涂片制备及镜检,根据实验步骤及内容制定评分标准(见表1)。共5项,每项2分,满分10分。(2)随堂测试:选择题5道,每题1分;病例分析题1道,5分,共10分。
表1 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3.2 问卷调查 课后对两组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提高操作技能等方面。1~5分分别代表极不满意、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和非常满意。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操作考核、随堂测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成绩比较(±s,分)
表2 两组成绩比较(±s,分)
组别 操作考核9.07±0.46 8.40±0.83 2.729 0.012实验组对照组t值P值随堂测试9.60±0.51 8.53±0.99 3.713 0.001
两组共发放问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3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实验组对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提高操作技能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比较(±s,分)
表3 两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比较(±s,分)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t值P值教学方式4.40±0.51 3.73±0.70 2.977 0.006激发学习兴趣4.20±0.41 3.60±0.63 3.074 0.005提高自学能力4.33±0.49 3.13±0.64 5.775 0.000增强合作意识4.13±0.52 3.27±0.70 3.845 0.001提高操作技能4.27±0.46 3.53±0.74 3.254 0.003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临床应用广泛,是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基础,也是血常规复检的重要方式,临床上常用于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及血常规复检[5]。即使是最先进的血细胞分析仪也无法对细胞进行准确分类,尤其是幼稚细胞,必要时仍需进行显微镜下人工分类,才不会造成漏诊[6]。因此,提高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教学质量尤为重要。本研究表明,无论是操作考核还是随堂测试成绩,实验组均较对照组高(P<0.05),对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提高操作技能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实验课中采用基于微信平台的CBL联合翻转课堂模式教学效果更好。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课上利用幻灯片讲述血细胞形态及相关疾病,对教学大纲要求的血细胞形态进行示教,示范血涂片的制备以及镜检操作,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由教师讲授,学生练习时间不足,加上血细胞种类多、形态各异,往往是课上完了学生仍不能完全掌握血细胞形态特点,影响其学习积极性,甚至使其产生厌倦、畏惧心理。课堂上仅对病例进行展示而未进行分析,学生无法理解所学内容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因此,改变教学方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十分必要。
翻转课堂作为全新的教学方式,近年来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不再受时间、地点限制,课前教师将教学内容、视频等发送给学生,学生可结合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学习,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真正实现了由“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学为主”转变[7],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CBL教学法利用典型病例进行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及临床思维[3,8]。“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的功能不断强大,微信是使用最普遍的通信工具,具有操作简单、快捷、灵活,支持信息共享和交流的优点。授课教师通过微信平台将授课视频、课堂任务等提前发送给学生,与学生随时随地通过文字、语音、视频等进行交流,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9],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师生交流。本研究将3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明确重点、理清思路,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提高操作技能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课前,学生通过微信观看示教视频,提前学习了血细胞形态及镜检操作步骤,增加了课上练习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查找资料、相互交流完成小组课前任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课上,以小组抢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病例讨论部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增加了师生互动机会,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基于微信平台的CBL联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课前有目的、有任务的自主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实验课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