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陈显久,毕研新
(山西医科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1)
健康乡村建设以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核心,是当前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基础。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1]的总体要求。2021年10月,国家卫健委专门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成为新时期国家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重要内容。医学生作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人才储备力量,投身基层,参与健康乡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乡村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2]。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普遍存在医疗水平不高,医疗设备不足,医务人员老化、专业水平偏低等问题。后疫情时代,均衡城乡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尤其是医学人才资源缺口很大。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推动健康乡村建设具有不可推卸的职责使命,应当发挥好自己的专业特长,以医学智慧助力乡村振兴。
一方面,从医学生自身发展来看,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只有在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增强从事卫生健康事业的综合能力。参与健康乡村建设,有利于医学生了解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现状,切身体会广大农民对医疗卫生保障的迫切需求,通过深入基层实践来锻炼诊断、治疗、护理等综合能力,提升医患沟通技巧,丰富临床专业经验。另一方面,从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为人民服务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涵。引领医学生积极参与健康乡村建设,有助于医学生深入广大农村提升为人民服务的医德修养,升华平凡岗位救死扶伤的医德境界,涵养扎根基层奉献社会的家国情怀。
医学院校大学生在求职选择上普遍存在自我定位较高、钟情大中型城市、二级以上大中型医院的意愿偏好。然而,农村的广阔天地同样大有可为。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且分配不均衡,农村医疗资源供需矛盾尤为冲突[3]。伴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尤其是分级诊疗制度的不断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建设对医疗卫生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因此,以广大农村地区为代表的基层医疗领域是未来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必然出口。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返乡就业创业是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的必然趋势。
为深入了解当前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现状,笔者于2021年7月通过问卷星平台对山西某医学院校学生开展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对乡村振兴战略及健康乡村建设的熟悉程度、对健康乡村建设的参与意愿和参与情况等。本次回收问卷785份,其中有效问卷779份,有效率为99.24%。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779名被调查对象中,女性占70.35%,男性占29.65%;大一、大二年级人数占42.10%,大三及以上的人数占57.90%;专业分布方面临床医学类占59.31%、护理类占14.12%、医技类占20.15%、管理人文类占6.42%。调查对象其他基本特征分布情况见表1。
1.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1)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意愿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户籍、对农村发展现状了解程度、对乡村振兴战略感兴趣程度、认为必要参与、所学专业开设有关乡村振兴的课程对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意愿有影响(P<0.05)。政治面貌、是否为学生干部、是否熟悉乡村振兴战略、是否参加过健康乡村建设相关的社会实践对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意愿没有影响(P>0.05)(见表2)。
(2)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意愿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以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意愿作为因变量(0=不愿意,1=愿意),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户籍为农村(OR=1.77,95%CI=1.49—2.25),对农村发展现状了解程度为比较了解(OR=1.48,95%CI=1.18—2.50),所学专业开设有关乡村振兴的课程(OR=2.874,95%CI=1.54—5.37)为参与健康乡村建设愿意的危险因素。具体而言,农村户籍的医学生比城市户籍的医学生对于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意愿更强烈;对农村发展现状比较了解的医学生比不了解的医学生在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意愿方面更乐观。所学专业开设有关乡村振兴课程的医学生比没有开设相关课程的医学生对于健康乡村建设的参与意愿更高(见表3)。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布
表2 不同特征的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意愿的单因素分析
2.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社会实践的影响因素分析
(1)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社会实践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参加过健康乡村建设相关的社会实践的医学生中,是否为学生干部、对农村发展现状了解程度、熟悉乡村振兴战略程度、感兴趣程度、是否认为必要参加、所学专业是否开设有关乡村振兴的课程,这些特征上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见表4)。
表3 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意愿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表4 不同特征的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社会实践的单因素分析
(2)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社会实践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以医学生对健康乡村建设的参与情况作为因变量(0=没参与,1=参与),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干部(OR=2.04,95%CI=1.37—3.037),所学专业开设相关课程(OR=2.775,95%CI=1.12—4.47),熟悉乡村振兴战略(OR=10.961,95%CI=1.25—95.99)为医学生参加健康乡村建设社会实践的危险因素。具体而言,在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医学生群体中,学生干部这一群体比非学生干部群体的参与情况更乐观,所学专业开设有关乡村振兴课程的医学生群体比没有开设相关课程的医学生群体参与度更高,对乡村振兴战略熟悉的医学生比不熟悉的医学生实际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概率也更大(见表5)。
(3)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社会实践的情况分析。本次参与调查的779名医学生中共计175人实际参加过与健康乡村建设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占比仅为22.46%。在参与活动的频次上,仅参加过1次活动的被调查对象居多,比例为50.29%,参加过2次的比例为29.71%,参加过3次及以上的比例为20.00%。从参与活动的形式上看,54.29%参加过寒暑假回乡志愿服务,27.43%参加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10.29%参加过与乡村振兴有关的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只有5.14%参加过教学安排的社会实践。从被调查对象参与实践活动的具体工作类型上看,从事基础性调研工作和低水平事务工作居多,占比达到87.43%,其他详情见表6。
表5 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社会实践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行为意愿是指介于个人意向与行为之间,做出某种特定行为的主观决策。医疗卫生人才紧缺是制约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2020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347.5万人,其中分布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34.0万人,占比仅为32.20%,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9.2万人,仅占全国卫生人员总数的5.87%[4]。健康乡村建设亟待扩充卫生人才队伍。
表6 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情况
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有73.30%的被调查对象均表示对健康乡村建设感兴趣;但令人遗憾的是,仅有34.02%的被调查对象表示毕业后愿意到农村就业,真正参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见表1)。这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亟待补充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需求不相适应。
“胜任力”主要是指医学生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相适应的临床岗位胜任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是我国卫生健康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从当前健康乡村建设的成效上来看,优质高效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乡村医疗卫生队伍的发展不仅需要数量的扩充,更需要质量的提高。乡村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医学知识、临床技能,还需要具备与农民群众这一特殊医疗服务对象相适应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村级事务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抗压力等。基层医疗中常见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结合、医药结合等行医实践经验也更为重要。可以说农村基层医务工作难度更大,从业要求更高。
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医学生农村基层岗位胜任力明显不足。仅有22.46%的被调查对象参加过与健康乡村建设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农村医疗实践经验,较大部分医学生缺乏接触农村、了解基层的有效渠道。仅有15.28%的被调查对象表示所学专业中开设有乡村振兴相关课程(见表1),这表明当前医学生培养教育过程中较少有农村基层实践应用的教学安排。调查还发现,有87.90%的被调查对象渴望具备与服务农村相适应的医学知识,72.10%的被调查对象渴望具备与服务农村相适应的人际沟通能力,在创新创业观念、实践能力等与基层岗位相适应的胜任力方面也普遍存在自我提升的需求。
这里的参与深度主要包括医学生服务健康乡村社会实践的内容和频度。从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现状来看,乡村卫生健康服务空白点已经基本消除,完善乡村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成为新的重要目标。在新时代,需要全面提升围绕农民群众健康全周期的服务能力,尤其是利用智能化、数字化等创新手段全方位全周期多样化地为农村群众提供健康服务、疾病预防、医疗救治等。
然而从问卷调查中医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情况来看,在参与方式上主要以暑期“三下乡”、寒暑假回乡志愿服务为主,形式比较单一。在参与内容上,主要从事农村基层健康服务和健康宣教活动,基础性调研和低水平事务工作较集中,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社会实践较少。在参与频度上,参与持续性明显不足(见表6)。医学生参与深度尚无法满足乡村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和拓展的现实需求。
打破当前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困境,需要高校、社会、个人三方面形成合力,以培养真正适应乡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医学人才,夯实乡村振兴的健康基础。
1.完善乡村卫生健康人才的精准培养机制。精准、持续地培养适应基层需求的医学生是满足当前健康乡村建设所需人才队伍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学校要继续加强农村免费医学定向生的精准培养管理,加大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人才供给;另一方面,学校要拓展基层定向医学生的培养专业,除了常规临床医学专业外,还要积极扩充影像医学、预防医学、中药学、护理学等定向培养专业,重点向农村基层紧缺人才倾斜,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型医药卫生人才。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还要主动适应当前基层医学人才培养新要求——全科医学教育,同时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提升“医防融和型”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水平和质量[5]。面向全体医学生增加以“面向农村”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教学实践,主动对接健康乡村建设需求,重点培养医学生在农村基层工作中需要的疾病预防、健康管理、政策解读、问诊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2.加强热爱乡村、投身乡村的理想信念教育。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干部特征对于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表5),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促进医学生积极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从学校层面来讲,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在专注学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关注乡村振兴这一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让医学生与广大乡村建立情感联结,将热爱乡村、投身乡村作为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动力源泉,树立在农村基层救死扶伤、拼搏奋斗的信念信心。另一方面要积极挖掘行业表率、杰出校友投身乡村健康卫生事业的成长经历和优秀事迹,用典型案例感染学生,为学生诠释当代医学人才扎根乡村、勇于奉献的崇高品质,鼓励医学生将个人成长成才与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统一。
在这一过程中还要重点关注两个群体,一个是党员、团员、学生干部群体。要培养医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在投身健康乡村建设中发挥榜样和表率作用,鼓励他们率先到农村基层建功立业。另一个是生源地为农村的医学生群体。要重点激发和坚定这部分学生返乡就业、反哺家乡的意愿和决心,加强服务于本乡本土医学人才的培养。
3.丰富参与基层、了解乡村的多样社会实践。首先,在教学设置方面,要丰富面向乡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统筹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坚持早临床、早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为医学生增加在县、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见习、实习的教学安排,为学生了解乡村医疗卫生现状、适应基层环境打下基础。其次,积极组织开展暑期“三下乡”等公益类志愿服务。面向革命老区、脱贫地区的基层乡村开展健康宣教、医疗咨询等志愿活动,将志愿服务作为医德培养的重要平台,提升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责任担当。最后,加强对医学生创新创业观念的引导。在实践基地和平台建设方面,学校要加强与农村医疗、医药产业相关企业的合作交流,尤其在康养、智慧医疗等新型医学应用领域为医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培养医学生拓展农村市场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潜能。
在志愿服务方面,还要特别注意辐射面和持续性,同时又要兼顾农民群众对长期健康照顾的需求。结合当前农村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需求,采用集中、分散、平日、假期多样灵活的方式,在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预防康复、心理保健等多方面健全学校乡村志愿服务体系,畅通乡村志愿服务渠道,在医学生的不同培养阶段融入多样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弥补当前农村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不足,探索医学院校乡村志愿服务的品牌化建设道路,以此拓展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深度。
1.强化政策宣传,营造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社会舆论是引导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6]。要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乡村建设、乡村人才振兴相关政策的宣传,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关注度、认知度、参与度。拓展宣传渠道,充分利用融媒体宣传平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医学生的职责使命感。通过官方主流媒体、自媒体平台、社会各界人士进一步宣传医学人才投身健康乡村建设的工作实绩和突出贡献,加大“最美乡村医生”评选表彰、事迹宣讲等工作力度,通过全社会范围的强化宣传提升乡村医疗卫生人才的社会地位,为医学生营造参与乡村卫生事业,投身健康乡村建设的浓厚舆论氛围。
2.整合社会主体,创新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可行路径。创新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可行路径,除与各级乡镇政府、农村基层卫生部门合作开展传统农村医疗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外,还应当整合县域医联体、面向农村的医养康养企业、农村地区健康经济产业等多元化社会主体,为医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参与机会,让以医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人充分发挥在移动医疗、临床商务智能等农村医疗、医护、医药新兴领域的积极作用,在智能医学时代为医学生搭建投身广大农村施展专业技术的平台空间。
3.加大政府支持,解决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后顾之忧。首先,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公共医疗的财政投入力度,深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建设与管理,改善农村医疗设施条件,为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提供必备的硬件设施和工作条件。其次,各级政府应当积极探索向农村医疗服务人员倾斜的工资收入补贴政策,提高乡村医疗人才的待遇水平,为医学生就业优化薪酬保障。同时积极招商引资,吸引符合乡村振兴及健康乡村建设政策、投资力度大、带动能力强的优质医疗企业,增加医学生对农村医疗健康市场的就业期待与信心。最后,还要落实好医疗卫生人才回乡后长期职业发展的激励措施,解决好年轻人普遍关注的培训进修、晋升渠道、子女教育、养老待遇等问题,确保医学生能在乡村留得住、有发展,减少后顾之忧。
1.涵养家国情怀,强化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的职责使命。医学生作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储备人才,承担着促进医学事业发展进步和保障人民健康幸福的重要职责。新时代的医学生,应当牢记家国情怀与医学使命,培养治病救人、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德修养。同时医学生要志存高远,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乡村振兴的国家发展战略,关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现状,了解农民群众在享受医疗保障、健康服务方面的“急难愁盼”,树立扎根农村为百姓服务的职业追求,让青春在农村基层绽放绚丽之花。
2.加强实践锻炼,施展投身乡村苦干实干的技能本领。医学生应当自觉调整好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关系,在掌握好扎实的医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政府、社会组织等各类平台,积极参与面向农村群众的医疗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了解农村医疗卫生现状,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积累临床经验和群众工作经验,培养基层岗位胜任力,以此提升解决农村基层医疗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尤其是农村生源的医学生,更要主动挑起建设健康家乡的大梁,将对家乡的情感认同转化为执着坚守,发扬艰苦奋斗的苦干实干精神,立足当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现实需求,提升医疗诊断水平和服务能力,做好群众健康服务的守门人。
3.转变就业观念,把握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发展机遇。在当前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医学生应当把握历史方位,及时转变就业观念[7],主动跳离大中型城市医疗卫生岗位供不应求的困境,敏锐捕捉农村医疗领域的劳动力需求,在自身就业规划上顺势而为。同时,医学生应当增强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将医学教育与新兴行业相衔接,除农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外,把握提供健康服务的机遇,积极在农村中医药产业、乡村康养产业、生态旅游度假产业、互联网医疗产业等与乡村产业振兴密切相关的领域中寻找就业创业机遇,在参与健康乡村建设中进行新的尝试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