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春梦
(太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人工智能不仅能代替人类完成一些机械性劳动,而且也被应用于教育、科研等高端领域。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多次作出重要部署。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人工智能三步走战略,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把握好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养老、司法服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1]。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8年要发展壮大新动能。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2]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促进教育变革创新。”[3]人工智能时代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顺应时代变化,抓住发展机遇,加快自身创新发展。但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困境,分析困境的成因及科学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高校已经在探索和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正视并分析这些困境,是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当秉持的理性态度和必然选择。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教育智能化逐渐成为各大高校变革的重要手段。但是从全国来看,很多高校仍旧没有实现智能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信息采集难度颇大,高校之间资源很难实现有效共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由于高校学生人数众多、学生参与的活动丰富多样,且上网平台多样化,因此学生产生的信息较多且分散,这样海量的信息使高校提取数据的难度加大。二是受经济发展因素影响,各地高校信息资源获取不均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教育理念与基础设施更新较快,他们对于信息资源的获取也比较渴望。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差,高校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一些新兴的设备难以提供,同时创新意识较为滞后,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创新动能不足。三是高校不同部门的数据信息获取存在多寡之分,难度也各不相同。高校各部门往往独立存在,互不干涉。它们对于学生信息的掌握,通常比较零散,同时对所获取的信息只作为部门内部使用,不与其他部门分享,这导致了资源难以统一整合。四是高校之间的信息资源难以实现优质共享。很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向社会分享其优质的教学资源时,为了维护自身的竞争力,他们不愿意将最核心的思政课资源与他人完全共享,这在某些程度上造成了资源获取壁垒。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技术手段再先进,资源也难以实现高效共享。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提升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利用人工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驱力。那么,人工智能目前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是否能够放心地将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答案是模棱两可的。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还不足以说明人工智能已发展到强人工智能阶段。从当前的一些应用成果来看,它们只是数据、代码、算法的结合而已,很多智能机器只能按照特定的程序来回答问题,而对于一些感性教育内容它们显得不具备优势。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创新显得被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过于依赖人工智能技术,而非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为着力点,促进教学内容、载体、方法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总是被动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变革而变革,这样的话教育效果就会明显减弱。从国内外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乏力。当前还没有能够直接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特色的综合性应用。这不是互联网公司缺乏技术,也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此类需求,而关键是在于创新应用乏力,实体项目难以落地。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学习这一需求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被广大学者提出来,但是多年过去,即便智能推荐算法愈来愈成熟,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未将学习侧重点以智能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由于现实中缺乏对先进技术的有效运用,使得人工智能很难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教师队伍的支持。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中既擅长教学又懂技术的优秀思政课教师十分短缺,远远不能满足高校的实际需求。多数思政课教师对人工智能的了解较少且流于表面,缺乏较为系统与科学的认知,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很难发挥出人工智能平台的优势。此外,思政课教师绝大部分属于文科专业出身,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然而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每位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设备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这就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实践要求,思政课教师人机协作能力不足成为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的重要因素。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虽不能取代教师的“传递知识”的功能,但具备人机协作能力的教师的教学效果绝对优于单一授课的教师。这需要思政课教师加强自我学习与组织培训,提高人机协作的能力与水平。
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当前我国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不健全以及高校管理制度不完善有着很大的关系。从国家层面来看,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法律制度并没有正式制定出台。从高校层面来看,行政化的管理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化学习与资源配置。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但行政化的管理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行政化所形成的僵化与智能化特有的灵活难以相容。加之,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在目前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严重降低,不利于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进行个性化学习。同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的过程中往往很少运用相对成熟的技术,一般只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才会暴露出更多的需求与问题。而行政化体制下的层层审批制度往往都需要先看到实际效果,这就与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求不相符,难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智能创新。
通过对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进行审视后发现,其原因主要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联通方面存在孤岛性、与市场协作存在脱节性、教师队伍呈现守旧性、制度保障存在行政性。
当前,学生参与的每一次活动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信息,如果高校的软硬件设施跟不上信息获取的要求,那么信息孤岛就会阻碍信息联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联通方面存在“孤岛性”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高校缺乏统筹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很多高校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在建设智能校园的过程中硬件设施就会跟不上,甚至有的高校的线上管理系统都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一般普通高校的信息化水平远远落后于那些领先高校,导致信息孤岛出现。二是校内组织缺乏合作共享意识。图书馆、校团委、社团是学生活动较为频繁的场所,每次活动都会产生大量可利用分析的信息。但各组织信息交流往往局限于内部的微信、QQ群,以对话和通知的形式进行传递。除非组织之间合作举办活动,否则很难实现信息沟通与共享。并且信息提取也较为困难,例如图书馆有借阅记录,但如何将信息提炼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并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难度仍旧较大。
思想政治教育在智能创新方面内驱力不足,与人工智能产业链和人才链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科类的专业,长期以来对硬件设施的需求较少,与企业长期合作的兴趣较低,改革创新存在惰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测试、职业规划等测评产品本应该全方位地予以运用,但在以学术理论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实践应用的产品需求量变少。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多局限于学术象牙塔,人工智能人才较为缺乏。校企合作最理想的状态是高校为企业输送人才,企业根据高校需求提供技术产品的支持,企业、高校实现互惠互利。但目前高校多重视学术研究,与企业的合作较少,良性循环的人才链没能很好地建立起来,这些原因都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市场协作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但高校对其素质能力的要求却没有及时进行调整。一是自上而下的标准具有滞后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的职业要求、素养、能力等做了规定,为辅导员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辅导员具体评估筛选制度不够完善,容易出现辅导员思想品德参差不齐的现象。同时,对辅导员人机协作能力没有明确提出要求,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提出抽象要求,总体上存在滞后性与不具体性。二是自下而上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尽管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但高校还没有普遍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指导思想政治工作,且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人工智能了解得也不够全面,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缺乏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利用人工智能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管理与服务,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三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观念更新较慢。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观念提出了新要求,但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仍然固守陈旧的理念,没有及时更新观念,导致与人工智能时代不相适应。
人工智能时代学生要适应自主学习,必然要学会自我管理。如果高校缺乏灵活宽松的教育制度,那么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也会大打折扣。当前,部分高校行政化色彩较重,而行政化的管理与决策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创新,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校内行政权力过于集中,部门之间的资源容易被分割,出现根据话语权决定教育资源分配的情况,这难以让真正需要改革创新的部门得到资源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创新。同时,在行政化制度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过程缺乏学生反馈,决策往往是自上而下而不是自下而上,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行政化制度下,学生处于被管理、被领导的一方,一些决策缺乏学生参与和反馈,那么实施效果自然不能尽如人意。人工智能时代,要想加快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减少高校行政化色彩,使制度更好地为高校服务。
人工智能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应当紧紧把握这一机遇,努力纾解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的基础是拥有大量有价值的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智能创新,就必须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联通。首先,高校要加强统筹利用信息的意识与能力,加强对人工智能时代信息价值的认识,树立长远的“大局观”。其次,建立统一标准的平台,提高高校数据库建设水平。虽然由于客观资源分配的差异,目前全国高校无法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但高校内部可以发挥大数据应用成果,建设完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体系。通过大数据平台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并创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挖掘的必要条件。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在传统的线下工作中找到突破。例如,线下的授课数据、学生学习行为数据、教评数据、师资综合数据等。同时,聘请专家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减少系统漏洞。最后,打通校内组织之间的壁垒,让信息共享成为常态。当前,学院、校团委、社团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呈现的生活轨迹、学习实践偏好等非数据的信息可以加以利用后运用于学术研究之中。这样,既可以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又能丰富学术研究内容。
人工智能时代,有必要拓宽人工智能在高校的应用通道,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场景的融合。首先,政府应加大研究人工智能技术的力度、广度,切实保障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政府可以采取鼓励优惠政策等使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倾斜。同时,政府要为企业助力高校提供支持。可以加强示范区建设,明确支持大型企业与研究所研究人工智能算法库与智能云服务平台,为各个高校提供基础平台,实现以政府为纽带,企业与校方进行供给与需求的对接,形成技术与人才的流通。其次,高校要主动加快技术与场景的融合。人工智能适合在高校应用的场景有很多,例如人脸识别、一卡通、虚拟化教室、扫描搜题、VR虚拟体验平台等,其应用的范围较广。但从目前市场的运行来看,多集中于阅卷、练习、解题等应试方面的需求,鲜少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测评与引导。因此,高校要主动创新,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特色和实际需求,加快研发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产品,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应打造一支面向未来、勇于创新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首先,教师应转变角色,重塑身份认同。人工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师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传授,他们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聚焦于学习分析者、个性化的指导者、社会学习的陪伴者以及心理和情感的呵护者。其次,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产品充当着教师的助理,通过讲解基础知识补充课堂教学、扩展辅导来源、根据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辅导等工作来帮助教师减轻工作压力。而思政课教师则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下功夫,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提升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力。再次,提高思政课教师人机协作能力,善于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高校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让思政课教师逐步熟悉人工智能教学环境,适应“双师课堂”模式。同时,思政课教师应充分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并具备在课程中利用相应技术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要注意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不能脱离教学谈技术,也不能脱离技术讲理论,要成为具有创造性、合作性的教育者。最后,强化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担当,增强社会性情感的培养。在利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由于个体在家庭环境、教育背景、成长条件、性格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应该对主体特性和价值有着高度的自觉和肯定。思政课教师需要倾注和投入情感关怀,只有避免“只见技术不见人”“只认数据不认人”的工具理性主义偏向,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价值旨归。
为促使人工智能更好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优化监督管理制度,以实现对人工智能应用的有效约束。首先,政府应该完善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监督制度。通过成立信息审查机构,畅通不良平台举报途径,加强对不良平台的惩治力度,及时将偏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现象引导、过滤或剔除。其次,高校要优化管理制度,减少行政化带来的弊端。高校要尽可能让行政与教学管理互不干涉,减少长期行政化体制下带来的官僚现象,去除浓厚的主观色彩和以权力大小决定资源分配的管理模式,平衡权力与责任的关系,进而减少人工智能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阻碍。同时,在高校内部要建立起民主协商的决策机制,保证学术自由与教育主体的话语权。作为一项动态的教学改革创新,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维护智能教育平台,这要求学校党委必须在制度层面对人工智能的具体应用进行规定。只有从政府、高校两个主体着手,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保障。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了教师的工作效率,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但总体上发展还不够成熟,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既不能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中故步自封,也不能盲目冒进。如何纾解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成为我们持续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