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评价视域下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探究

2022-05-23 09:26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第一实验学校
亚太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学科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第一实验学校 施 鸿

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渗透于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早就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作为一门注重价值导向、思想塑形、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的德育课程,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理应形成具有自己学科特色的多元化教学评价。而作业评价作为教学评价的常规方式,呈现并检测着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只有从多元的视角出发,优化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和评价,才能有效发挥其诊断、鼓励、导学的作用。那么,该如何促进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作业设计优化,增强其多元评价的实效呢?

一、传统作业设计与评价的弊端

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优化的第一步,就是要分析本学科传统作业设计中存在的弊端,厘清问题所在,便于更新观念,有的放矢地加以改进。

传统应试教育中,中考成绩一直都是初中教学评价最重要的指标,作业设计和评价也大多围绕考试标准制定。因此,传统作业设计与评价有以下问题。

(一)应试性

迫于中考压力,绝大多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会将作业设计的目的定位于巩固教材知识、提升应试能力上,甚至出现考试考什么题型,作业就大量反复地训练什么题型的情况。这种机械刷题的练习方式,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延展和个性成长,无法有效呈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德育价值。

(二)无趣性

作业内容主要为巩固和考查知识点,做指定的配套练习册,练习册上题目素材陈旧,与社会发展脱节,不能与时俱进地更新,背离了道德与法治学科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的特性,严重打击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背诵作业局限于教师整理出来的知识提纲,知识零散、枯燥无味,学生更是只会把其当成学习负担,不愿意用心学习。

(三)单一性

目前,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采用的作业形式主要有习题作业和背诵作业两种。习题作业主要训练学生的考试答题技巧,背诵作业主要靠机械记忆,无法对学生在认知领域外的多元智能进行开发和训练。此外,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完成的作业都是同一份,没有区分度,无法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也无法体现对个体差异的尊重。

(四)生硬性

传统作业评价以“对与错、是与非”作为常规评判的分水岭,评价标准简单,评价主要以教师为准,学生被动承受,家长旁观结果,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思维,重静态轻动态,生硬冰冷,忽视了学生现实生动的情感体验、生活感悟和持续的能力发展。

道德与法治学科传统应试型的作业设计必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过于僵化的作业评价方式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陈旧的作业观难以适应新课程发展的要求和目前“双减”政策的推行。“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求作业“减量不减质”,在此形势下,优化作业设计与评价迫切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思想认识上转变观念,进而采取积极行动改进曾经不合理的作业布置。

二、优化作业设计与评价的原则

(一)去功利化原则

教师应摒弃把考试能力作为作业设计和评价唯一标准的理念和做法,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需要、成长需要和学习需要,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德育功能,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生活实践、价值观塑造和行为表现,通过作业设计和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的特长,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优势。例如,在设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主题中“劳动成就今天”的作业时,布置学生参与校内劳动实践,从中发现并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评价学生的劳动技能,而非局限于具体相关知识的纸笔解题技巧的灌输;学习“我与集体共成长”一课时,布置学生以己之力为班级做一件事、担一项义务,以培养主人翁的责任和担当等。当作业设计与评价摆脱了以赢得考试分数为指向的禁锢,才会体现其人性化和生活化的一面。

(二)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水平存在差异,这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在作业的设计和评价上也如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差异给出不同的设计和评价,方能发挥作业激趣、促学的功效。如学习“坚持改革开放”一课时,为帮助学生切身感受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的生活变化和幸福感,可借用教材中的一个“探究与分享”小栏目——“请用一组微镜头,晒晒你与家人的幸福生活”进行作业设计,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生活场景,可以是照片、视频、文字形容,亦可以是绘画作品、手工制作、语音描述等,打破统一的作业结果呈现要求,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不同才能,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去完成这份感悟作业。再如设计纸笔练习题作业时,可以将同一则时政素材分别设置成选择题、判断说理题(或辨析题)、论证题,由易到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题型,并鼓励学生在完成自己同档次题型的基础上挑战高一层次的题,以达到稳固基础、提升自我的作用。当然,这需要教师具备比较高水准的出题能力。

(三)多元开放原则

此原则既包括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开放,也包括作业评价主体和标准的多元开放。人的潜在智能是多元的,不同潜能各有内涵和特点,但又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一种智能有多种开发和培养方式,而一种培养方式也可能会对多种智能都起到激发作用。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作业设计和评价中应遵循这一规律,将作业的内容和类型多样化,将作业的难易层次化,将作业的结果开放化。打破传统以教师评价为标准的评价方式,扩展评价主体,纳入学生自评、家长评议、同学互评、集体评价、社会评价等方式,以帮助学生获得多维的肯定和激励。例如,学习“亲情之爱”一课时,笔者曾精心设计了“我会表达爱”的多元呈现作业,具体内容及评价操作如右表。

项 目维度A.爱要大声说出来(说出“爸爸妈妈,我爱你们!”等)B.爱要勇敢做出来(给父母一个拥抱、家务分担等)C.爱要真诚传出来(给父母制作爱心卡等)D.爱要出来行为表现(家长评价)执行态度(家长评价、自我评价)完成效果(家长评价)行为收获(自我评价、师生互评)

学生依据上表,任意选择一项或几项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在训练人际交往智能的同时,又可以兼顾学生其余潜在智能的发现和发展,如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等。由个人、父母、教师、同学多主体参与作业完成的每一步评价,形成立体网格,兼顾了过程性和结论性。

(四)增效减负原则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全面铺开,控制作业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不可逆的趋势,增效减负也应成为全体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共识。增效减负并不意味着简单降低作业难度和减少作业数量,而是对作业提出了“少而精”的要求,是对作业设计的高质量追求。这需要教师在准备教材教法的同时,要兼顾好每一课作业设计的三维目标和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进行合理布局,提高针对性,明确作业的每一道题、每一种形式、每一个内容要巩固什么、训练什么、考查和评价学生的哪一方面能力以及评价的标准差异,将每一项作业设计得更加科学合理,做到减量不减效的同时,增强作业的多元评价实效性。

三、创新多元作业设计与评价的做法

(一)设计阅读感悟型作业,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师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本资源,引导学生读透教材,尝试让学生在自行阅读的基础上制作每一框题的知识导图,并将其作为预习作业,考查学生的阅读成果,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配合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具有本学科特色的课外阅读文本,如在学习宪法专册时,推荐学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文本;学习“孝亲敬长”和“家规家训”相关内容时,推荐阅读《诫子书》《傅雷家书》等作品;学习时政时,结合《时事》小册子、《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报刊,带领学生进行分类阅读,并指导学生对重大新闻进行摘录整理。道德与法治教师引领学生从课内阅读延展到课外阅读,形成自己的学科阅读特色,在阅读中领会感悟,在理解中提升总结,也是提升本学科学习质量的重要且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设计语言表达型作业,评价学生的语言智能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文科性质的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有着较高的要求。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都是语言智能的重要呈现形式。设计演讲、辩论、访谈、朗诵等方式的作业,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通过文字材料分析、撰写时评、读书感悟、时政小论文等,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字功底。如“课前3分钟时政播报”作业,既要求学生事先完成一份精练的时政演讲稿,又要求学生能在台上流畅地表述,甚至可以要求学生搭配精美的PPT呈现相关内容,不仅能促使学生关心时事内容,还能使学生获得信息获取、文字组织、语言表达、电脑制作、仪态胆量等多方面能力的训练和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三)设计实践探究型作业,评价学生的身体运动、人际交往、空间智能等

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质上是注重道德实践活动的课程,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融入生活实践,探究社会问题,提升思考力和行动力。为此,作业设计与评价不可局限于书面,教师可寻求学校德育部门的支持,有计划地组织劳动体验、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例如让学生参与制定学校的逃生演练方案、制作“抗疫”宣传微视频、进行校园生态环境小调查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守护生命”不仅要爱护身体,也要养护精神,不仅要关注自己的生命,也要关爱其他生命。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分工合作,群策群力,最后共同呈现一份有质量的作品。教师可在上述一系列活动中观察并训练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合作交流能力、探究创新精神、集体荣誉感、耐力和体力。

(四)设计情感体验型作业,评价学生的共情力、情感的丰富性

情感是促进知行统一的介质,道德与法治课以知识为依托,以价值观为导向,以行动为落点,情感就像是串绳,学生需要通过切身的情感经历和体验完成这一过程。从情感体验入手,促使学生带有感情地去完成一些体验式作业,更容易提升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教师要求学生观看爱国影片后写影评,感受爱国情感的洗礼;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六课时,排演“我和教师”课本剧,体验师生情谊;布置学生排演“清明诗会”节目,在情感共鸣中缅怀先烈,在诗词朗诵中升华情感等。

(五)设计自省反思型作业,评价学生的自省和自我认识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进行准确的自判,发现优势,找出不足,及时总结,也是学习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这种类型的作业,如在学习“呵护友谊”这一内容时,让学生回忆自己和朋友的交往中是否发生过冲突,当时是如何处理的,结果如何,在学习了本课知识后,回想自己之前的处理方式,思考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随着问题设计的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正确处理与朋友冲突的策略。再如在试卷讲评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答题情况完成一份自我分析报告,报告要呈现得分优势、失分原因、错误诊断、改进措施、教师点评等几个方面,融合自我分析与教师评价,帮助学生形成更客观完整的阶段学情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多元评价视域下的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不仅是对这一学科传统作业及评价形式的优化升级,更是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学生提升综合能力的多元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以“评”促“教”,以“评”导“学”,如何优化作业设计与评价,以助力道德与法治学科提升教学实效,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创新。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超学科”来啦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