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思考
——以四川大学附属中学为例

2022-05-23 09:26四川大学附属中学刘世刚舒启慧
亚太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校本素质育人

四川大学附属中学 刘世刚 王 曦 冯 刚 舒启慧 阙 庶

综合素质评价是新课改下一种新型评价观与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指出,“综合素质评价由学校组织实施。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成长记录规章制度,明确本校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要求”“高中学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校招生使用”。由此可见,国家对学校校本化、常态化、规范化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出了明确要求。

《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内容和要求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各个环节”。2020年,四川大学附属中学被确定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这对川大附中而言,既是必然担当的历史使命,又是难得的突破性发展的历史机遇,也是必须面对的非常艰巨的历史性挑战。学校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为了培养学会研究的全面发展的学生而走出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特色发展之路。

校本化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定位,应与特色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一套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又具有校本特色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是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特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依据于育人目标达成

川大附中的育人目标执着于每位学生学会研究且全面发展,既面对学生全体进行培育,也重视所培育学生个体的不同现实。

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于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身心健康、乐观向上、主动发展意识强烈,具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必备的品格与关键能力。

学会研究,是研究认识、研究自觉、研究精神、研究能力的获得。学生在价值取向、思维和行为上,会把研究作为自己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径;有研究自己的理想、心理、生活、学习、思维、性格、身体和生涯等的兴趣与常识,能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结合起来,主动发展自我;有发现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责任感,有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研究精神;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结果表达与检验、评价反馈和推广运用的实践能力。

校本化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必须服务于学校“学会研究”和“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凸显学校教育教学特色,以具体而落地的评价维度促进育人目标的达成。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植根于课程环节实施

为了实现育人目标,学校调动所有干部和教师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主动积极地利用各种条件形成多方联合育人机制,以课程资源开发广泛促进课程内容面向学生生活和发展需要中的真实问题解决。学校构建起“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体系,其中包括学科课程(指有国家课本的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学校教室照明现状调查与改进研究、学校周边AED投放与布局等)、学科选修课程(如中学生对“反转新闻”的态度和行为研究、网络画板3D与立体图案设计等)、校本课程(如科学思维方法系列、国际语言与文化系列等)、劳动课程(如校园海绵雨水花园系列、茶饮研究系列等),学校教师共开发出上百种课程。学校课程以核心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活动为逻辑主线,统筹构建学校所有的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课程,使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且有突出的培养研究性学生的价值。

学校核心问题教学有4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提升、评价反馈。核心问题教学拓展到学科外的实践课程后,没有了教科书规定的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任务,但是问题的研究性大大增强了,经历的时间也更长,而且问题是师生进入情景后反复协商提出,所以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形成了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的16个子环节。

校本化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必须根植于学校的育人实施策略。在基于核心问题的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中,我们注重在每个环节及时地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才能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价值,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个性化发展。

我们以“解决问题”环节为例,针对研究性课程每一个子环节的活动内容,思考设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维度和等级,每一个课程教师可以据此写出对学生的质性评价。如下表所示。

这些评价维度根植于课程的活动,有利于强化对学生关键行为表现的客观评价。评价内容指向了研究性课程中学生真实存在且可观察、可评析、可比较的行为表现,阐述时避免抽象、空洞、笼统和“结论化”。同时,选择的是学生活动中具有关键性、典型性、代表性的行为表现作为评价的核心观测点,避免了评价的琐碎、零散、杂乱。这种将关键性行为表现作为核心观测点的评价设计,可积极引导学生深度挖掘自身的优势与潜能,对于形成独特的个性品质和专业特长有积极意义。

“解决问题”环节评价维度和等级设计表

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落地于多元质性评价

育人必须组织学生经历并顺利通过各种结果性考试评价,如学期考试、学业水平考试、高考、体质达标测试、艺术素养测试等。但更多是育人过程中的评价,如育人过程中对学生活动、能力、思想、心理等方面的表现的评价。这些评价都应重视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的多元质性评价。评价方法除了语言外,还需要运用“写实记录”“研究报告”“习作呈现”“成长档案袋”等质性评价方法。评价主体除了教师外,还需要有意识地调动社会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激励性评价。

作为质性评价者的教师,正确认识学生的原有基础和适切的发展方向是质性评价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前提。首先必须有仁爱之心,既能将学生视为自己的亲人一样去呵护、包容,又能将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来爱护、培育,还能将学生作为独立的人来尊重、理解,进而真正理解每一个学生。其次教师必须有全面育人的研究之心,主动在学生发展指导的实践与研究中提高自己的评价水平和评价效果,真正把对学生的评价化为促进每个学生成长的养料。

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依托于信息技术融合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一直存在一些难题,其中包括:学生活动种类多样、数据复杂繁多,纸质文本式记录易加重师生的负担又不易查阅和储存;教师对学生做出质性评价的复杂性远高于分数成绩等量化评价,其观测时间长、评价维度多元、文字信息量大等特点,会耗费教师大量精力;学校、家长、学生等各个评价主体的评价难以整合。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依托信息技术的融合。

川大附中正着手开发一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校本化程序软件,分为学生端、教师端、家长端。学生端的作用主要是记录和储存学生相关活动过程性记录、事实性材料,以及学生对自我的过程性评价,以克服传统纸质档案不易保存、难以查阅等弊端;教师端主要为教师提供各环节的评价维度和等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选择维度和等级来生成评价语段初稿,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形成更为个性化的评价语段,这样既可以保证评价语的质量,也不会陷入“千人一面”或者语言匮乏的窘境,又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家长端主要用于家长作为评价主体上传评价,其主要包括孩子在家庭、社区等环境里典型行为的记录和评价。

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研究的投入,将信息技术融入校本化的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可以极好地保存过程性资料,大大提高评价效率,并勾连统筹各个评价主体,使与特色课程高度融合的校本化综合素质评价得以便捷地实现。

综上所述,通过研究性课程的子环节中学生的典型表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校课程特色紧密联系、深度融合,这不仅充分体现凸显了学校“培养—— 研究型”的办学特色,更是让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更具体、更落实、更具有操作性。

猜你喜欢
校本素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