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烨的商业转型试水之路
——重新解构《兰心大剧院》

2022-05-23 16:31
电影文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娄烨

崔 睿

(澳门城市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澳门 999078)

《兰心大剧院》这部作品改编自虹影的小说《上海之死》及横光利一的小说《上海》。该影片讲述了1941年,女明星于堇为了出演“旧爱”谭呐所执导的经典话剧《礼拜六小说》而重返上海之后所发生的故事。于堇的回归在当时引发了各方势力对其的高度重视与密切关注,许多人都对她此行的真正目的极为“感兴趣”。与此同时,在话剧排练场以及后台之间游走的镜头之中,于堇与谭呐在“戏里戏外”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不禁令观众产生一种迷惑:“现在是演戏,还是现实?”随着故事的继续发展,更多令人迷惑的事件相继上演,于堇的身份变得更加复杂化与多样化:明星、爱人、前妻、养女,还是一名专业的特工……中国第六代导演中的优秀代表人物娄烨在这部充满一定商业色彩的剧情影片中表达了一种态度,也展现出一种商业化转型的“雄心壮志”。长久以来,娄烨始终站在一个关怀者与观察者的视角去默默地“遥望着”世界。此次,娄烨继续站在摄影机后,与大银幕前的观众进行一次“直击灵魂”深处的对话。

一、第六代导演中艺术电影的“最后坚守者”

第六代导演的定义是相对于第五代导演而言的,其中提及的一个关键词是“年轻导演”。今天,我们再去注视这个出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的群体,他们多数已经年过半百,但“年轻”却成为一个永久的标签存留于教科书或大众文化中的描述中。这种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时间的无情,但他们的成长,在各自的商业转向或艺术坚守中历历在目。

第六代导演自横空出世之始,就有诸多各具个性的电影出产。但从另外的意义上说,所谓各具个性,也意味着难以概括共性。但就整体而言,他们的不同,又恰恰可以形成一种整体风貌,那是新时代中国电影花开朵朵的繁茂之感。第六代导演成长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社会,其政治、经济、社会风尚已经全然不同于此前,商业时代的突袭而至,必然改变第六代导演早期电影的“自说自话”,他们中的多数人,不可避免地进入电影产业的流程当中。当然,产业化不是一个坏事情,身处其中,你可以被裹挟,亦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完善自身。近年来,看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的电影,各自的趋向非常明显。

娄烨始终坚持先锋艺术手法,尝试全新的视听效果,其所拍摄的多部影片在国际影坛上屡次获奖。其中《推拿》虽然未能获得最佳导演奖,但娄烨的创作风格与导演水平已经得到了极高的认可与赞誉。

在《兰心大剧院》上映之前,娄烨已经导演了11部作品,并且每一部作品都具有风格化的类型元素,在叙事与影响方面极具艺术特色和个人风格。比如说,他的作品一大鲜明特征就是电影的开场方式。与娄烨导演以往的个性化风格相同,这部电影在开场阶段“单刀直入”展现出“娄烨电影作品”提示字幕,进而让影迷能够亲切地感受到“本片仍将是满满的娄式风格”。显而易见,这种充满“娄式风格”的惊艳亮相不仅展示出娄烨在这部电影中的一些野心与想法,同时也客观体现出在商业片试水过程中,娄烨仍旧秉承自己以往“质量为王”的个性化拍摄理念与指导风格。这一亮相必须留给每个观影者一种深刻、鲜明的最初印象。娄烨从事导演工作至今的所有作品从艺术底蕴的角度来讲都堪称上乘之作。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影片的主题、风格、叙事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并且极为个性化、统一化。娄烨影片的人物大多数都离经叛道,并且也都堪称为生活中的失意者和失败者。每个角色内心深处都拥有诸多矛盾、不安、痛苦与挣扎。作为导演,娄烨会深切体会与高度认同人物的不同内心情感与思想。说到底,这也是娄烨对于自己所执导的每一部影片的深沉情感与无限热爱,他要用电影这种表达方式来诠释一些独有的态度与情感。

二、《兰心大剧院》:一次商业片的成功试水

(一)作品风格:黑白片、戏中戏,依然很娄烨

在娄烨的最新作品《兰心大剧院》未上映之前,许多影评人和观众将其评为“娄烨最商业的电影”。早在2019年上映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就已经给观众留下一些“商业艺术观感”。因此,“在《兰心大剧院》正式上映之后是否迎来一次商业片的成功试水?”已然成为观众和诸多新闻媒体、自媒体人、影评人极为关注和热议的一个话题。但是,我们从影片的整体观看,感觉与主体印象进行重新解构之后便可以发现:《兰心大剧院》依然很娄烨,整部影片采用黑白画面拍摄手法贯穿始终。电影一开篇就是娄烨个人极为标志性的手持镜头,并且影片中几场关键性的“重头戏”都被娄烨安排在自己最爱的“雨天场景”之中。该片中更为彰显出娄烨“任性”的一面就是创设了一个模糊时空边界的经典“戏中戏”。在观影者的眼中:倘若说“谍战元素”堪称为这部《兰心大剧院》中“最商业,最具看点”的重要元素,那么在迷雾连环的剧情、摇摇晃晃的镜头以及惊人反转的结局中,娄烨仍旧拍出了一部令人称赞的,深刻讨论人性本质的优秀文艺片。

(二)艺术效果:致敬经典

《兰心大剧院》在艺术效果与形式表现上拥有诸多与众不同的之处。在娄烨导演看来,影片的原著小说应该是一部在艺术风格上极简的作品。因此,《兰心大剧院》的影像风格必然会或多或少朝向一种“极简化”靠拢。与娄烨之前拍摄的作品相比,这部影片大胆地放弃了色彩元素,选择利用一种模糊不清的黑白色表达这种极简的风格,用一种缺乏真实感的画面来讲述1941年所发生的一些故事。倘若谈论“黑白片风格”,相信较为资深的影迷在脑海中必然会掠过多部作品的片名与剧情——《辛德勒的名单》《狗镇》《罗马》《曼克》……以及张艺谋的《影》。黑白片作品中,不仅要求导演和摄像能够精准地把握影片风格与艺术效果,而且需要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然而娄烨导演在《兰心大剧院》却选择了一条“相反的道路”。娄烨追求一种极简风格的黑白片表达形式,尤其是在影片初期的一段“光影摇晃”以及剧烈碰撞间所产生出来的混乱感与粗糙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尽管没有《罗马》《曼克》《辛德勒的名单》这类高端黑白片的漂亮、精致与细腻,但《兰心大剧院》这部作品却通过娄烨一贯手持摄像机艺术手法所形成的粗犷的影像语言将一套冷峻而又独特的真实感美学思想淋漓尽致地体现于银幕之中,仿佛在告诫每一个观影者——毕竟真实的世界仍旧没有电影中的那么夺目与美观。

(三)镜头语言:看得见的长镜头依旧犀利无比

在娄烨所执导的影片中,他经常通过“没剧本、不喊停、不讲戏”的“三无”方式给予演员们充分的表演自由。这种表演自由对于演员塑造真实的角色非常有益,却对摄影手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一向追求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娄烨选择采用偏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形成了属于“娄烨”个人的独特的镜头语言。正因如此,娄烨镜头下的画面,有一种特别的质感,它粗粝、激烈、细腻、“扰乱人心”(娄烨语),将细节放大观看……这些特质的交织,让银幕前的观者常有一种自我过往的观照感。娄烨就是以独有的电影语言,放大了人们的情绪、欲望,并使生活的真相昭然若揭。如果将生活比作丛林,他是持“枪”的“猎人”,镜头中展现的一切,就是他的寻觅。这种主动性的“闯入”,放大了那些日常中不会凸显的暗处以及人的最根本需求。如果你习惯于娄烨的“摇晃”,自然会被他的风格吸引,并深陷其中。这也是娄烨电影拥有一个固定粉丝群体而又难以突围而出的缘由之一。

《兰心大剧院》虽然是年代戏、谍战片,并由巨星巩俐坐镇,但这一切,及其背后所承载的商业加码,并未改变娄烨的表现手法,他依然让镜头一晃到底。那些随着目光前行的幽暗、意味深长的语焉不详、男男女女的欲望……构成了娄烨的光影修辞,他的电影没有直截了当的宣告,其画面,通常迷离、细碎、暧昧,甚至有些颓败,但是并不消极,反而通常是满怀炽烈,其中勃发的生命力,观众需要时间和阅历的加持才能一一洞悉。

显然,由《兰心大剧院》可见娄烨并没有因为商业而改变自我的镜头特质,如果他因此改变,反而泯入众人。作为一位别具风格的导演,他所展现的人性明暗、危困之时的抉择,在他的模式框架中,如行云流水。

(四)演员阵容:巩俐中规中矩,每一个配角都极为出彩

从演员阵容上来分析,《兰心大剧院》由巩俐、赵又廷主演,小田切让、帕斯卡·格里高利等联合主演。巩俐在片中饰演“女一号”于堇,是一个拥有诸多影迷支持、众人仰慕的女明星。在影片中,她面对爱情能够“飞蛾扑火”,她执行任务时能够“单枪匹马”,她面对敌人能够“深思熟虑”,她面对生死能够“欣然接受”。在这样一部从头到尾没有配乐、没有展现漂亮的服饰和建筑的纯黑白电影中,通过朴素的画风来客观展现“女明星”是一件比较有难度的事情。实事求是地讲,巩俐在影片中的表现总体而言可谓“中规中矩”,人物性格把持到位。这与导演娄烨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极少为演员化妆,并且不要粉底修饰,尽力去保留演员皮肤的自身质感与透视感存在诸多关系。由此可见,巩俐的个人魅力以及精湛演技还是为本片增添一抹独有的亮色。

针对演员阵容和团队分析与解读,不难发现:这是一部“配角皆出彩”的优秀影片。虽然“大女主”巩俐在某种程度上完美掌控了整部电影,用自己的演技将“演员”“前妻”“养女”“情人”和“间谍”集于一身的“多面角色”完美展示,但本片的配角表演却也着实令人心生钦佩。比如,王传君饰演的莫之因、黄湘丽饰演的白云裳、小田切让饰演的日本情报军官古谷三郎以及帕斯卡·格里高利饰演的休伯特和汤姆·拉斯齐哈饰演的夏皮尔等配角都拥有各自身上不同的故事、不同的符号、不同的身份,形成了多层面、多角度、多时空的“交汇与交叉”。娄烨在执导影片的过程中,依然给予演员更多的自我理解与发挥空间,极少指导与干预演员演技的发挥,让其能够尽情地展现自己的精湛演技。尤其是王传君和黄湘丽两名“配角”,二人的对手戏以及恩怨情仇在影片既残酷又真实的呈现,令人震撼,甚至拍案叫绝。在两部优秀影片《罗曼蒂克消亡史》和《我不是药神》的出演之后,王传君的演技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与水平。在这部作品中,他同样用优秀的表现掩盖住“男主角”赵又廷的光芒。黄湘丽曾出演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恋爱的犀牛》等多部孟京辉的经典话剧作品。她在本片中所饰演的白云裳不仅演技精湛,而且在与巩俐的几场“对手戏”中丝毫不怯场,无论从对白、神态、眼神、表情,还是肢体语言、动作方面,都展现出成熟精湛的“戏剧化”专业演技水平,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三、深度解析:娄烨的商业电影转型之路“志在必得”

第六代导演之中,贾樟柯仍旧坚守自己的艺术初衷,娄烨已经开始在2019年初步“试水”商业艺术片《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并在2021年这部《兰心大剧院》中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从整体完成度与艺术性来讲,《兰心大剧院》是一部拥有较强故事性和叙事性的出色作品,影片中蕴藏着极为深刻的艺术性和隐喻性。当然,为了让影片能够与原著进行一定的契合,并完美展现出影片的观赏度与刺激性,娄烨通过镜头语言有效把持了一些残酷、血腥、暴力场面的处理,而将一些“禁忌画面”或多或少地滞留于影片各个细节之中。换言之,一旦娄烨过于沉迷于空间的互文性时,某种程度上会对主题的展示和呈现形成不可避免的“忽略”。因为受到影片时长的限制,许多延展开的细节与背景无法详细交代和铺垫。同时,为了确保影片的高潮戏份能够充分展现给观众,娄烨导演不得不在影片尾声部分的半小时左右时间让剧本空间、情感空间、谍战空间等核心内容集中爆发在兰心大剧院,并结束于兰心大剧院。在这半小时的时间中,观众才真正得以充分体会和感受到娄烨转型到商业电影的决心与才华。

从影片主题角度分析,《兰心大剧院》的商业性表现得比较隐晦。影片中当经理夏皮尔问休伯特,她(于堇)属于哪边时,休伯特的回答对于于堇这一女主的人设做出最完美的解读。他认为“她终究是一个演员,一个女人”。换言之,于堇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主观的,流离于战争、政治之外的人。当然,这样的人设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业片中应该出现的主要人物。这部影片从一开始,娄烨便利用自己驾轻就熟的镜头语言表达了许多的信息:一段会让人觉得迷惑甚至眩晕的运动镜头,加上主观镜头中的摇晃感,人群中的惊慌、失措与迷乱感,以及粗糙且真实的情感,让每个观众去充分体验和感受这场“戏中戏”的独特魅力。显而易见,在艺术性地展示与表达过程中,娄烨已经明确地告诉观影的每一位观众:这部作品,是我的心情、我的故事、我的幻想、我的梦。然而在画面中正式出场的覃呐,及其一直在注视与关注的对象于堇,究竟充满怎样的悬念?以及即将发生怎样的故事?必然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悬疑框架。所以,这部影片不仅具有艺术性,还兼具了浓厚的悬疑感,完全符合商业性悬疑题材影片应具有的一切元素。

纵观时下主流的商业片,几乎都在通过“讨好观众”来获取票房、获得好评、获得奖项。《兰心大剧院》尽管在开篇完全奠定了影片的艺术性为主、商业性为辅的主体基调,却也没有完全向普通观众或者不熟悉娄烨导演的影迷表现出“友好”。影片精心设计的开场部分甚至会让人产生一定的“错误解读”:莫非这是一部舞台剧影片?接下来主观的运动镜头一直在反复构建与持续延展,直到覃呐、于堇两人第一次回忆过去的场景出现之时才逐渐稳定。接下来,娄烨让光影变得逐渐明亮且柔和,产生一种惬意的、幸福的、美妙的眩晕感。

以时间轴为线索,这部作品的主体剧情在影片开场45分钟之后才得以“拨云见日”。在此之后,娄烨便借助不同的空间关系以及人物情感内容让电影深入推进和层层延展。站在艺术片角度上来看,在正式进入较为精彩的谍战空间、剧情空间以及人物情感心理空间之前的影片中,娄烨将平行蒙太奇的运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与此前他的诸多作品形成了强烈反差。随后的影片终于开始进入了“商业电影”独有的冲突感、节奏感与紧张感。当然,站在商业片角度上来看,娄烨在后面所表现的商业元素仍有不足之处,就是缺乏场景的完美切换与场面的有效调度。一部优秀的商业片,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演员,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都需要精心设计和巧妙构思,并应当形成一定的戏剧张力和观赏性画面。但是,娄烨在追逐场景以及一些枪战场面上的把握还是缺乏精细度与表演性,给人一种普通谍战电视剧的艺术观感。要知道,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每一个走入影院的观众必然会拥有自己的观影历史、观影喜好,并会提前观看各种影评、介绍、推荐与短视频宣传报道,实现一种“代入感”。对于自己想要观看的影片也会存在各种不同需求和期待。倘若导演或者演员没有完美展现出应有的最佳水准或者更高水平,那么观众内心世界中必然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失落与遗憾。

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的结尾之处,娄烨导演为观众留下了两个“深与浅”的疑问:为什么于堇在两人的出逃已经被发现时却不选择转身逃离?为什么于堇要把夏威夷说成新加坡?以“商业影片”的角度重新解读这部影片时,我们可以非常容易理解第一个问题。于堇,是一个演员,也是一个女人。尽管还有其他的身份与角色,但她始终将这两者作为自身最为看重和难以割舍的身份。作为一个女人,她最认同的导演、她深爱的人必然是她人生中最终的归宿。然而,在当时的特定情况与特定时代背景下,于堇的归宿只有“死亡”。于堇曾在最终任务开始前对自己的养父说:“这是我最后一次做演员。”显而易见,这句话充满“双关”意味。在1941年这一战争年代,尽管作为一名知名女演员,但于堇已经厌倦了这种生活,她不想依靠纯粹的“演戏”而继续伪善地生活下去。以电影中剧团众人饭店聚会时这一桥段为例,于堇被日本军官所纠缠,要强迫合影。在那个时刻,她觉得十分的痛苦与煎熬,并且对自己所从事多年的电影艺术以及自身的艺术家身份产生了发自内心的质疑与厌倦,最终她选择了忠诚于自己的内心,选择了自己命运的归宿。哲学家尼采的话在影片中并未得到一种最佳的翻译和解读。其实尼采话的真正意思是:“人们最终喜爱的是欲望本身,而不是欲望的目标。”笔者认为,导演娄烨意图借用这句话来诠释女主角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羁绊,同时也对战争中人的解读上升到一个全新层面。这也客观上解读了于堇赴死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反观第二个问题,看似浅显却实际上真正体现了娄烨将这部影片来进行商业化的转型与试水的决心。作为标准的商业谍战影片,情报是其重要的组成元素和必备条件,也是彰显独有价值和关注度的关键。于堇在获取情报之后选择传达了“假情报”,结果致使美国提前进入战场,在某种程度上让二战得以提前结束。从剧情设定和商业片固有的超级反转角度来看,这是一个较大的看点与较深的伏笔。然而,娄烨在处理方式上却没有过多地渲染与解析,却选择一种较为平实和质朴的画外音进行“一笔带过”。这样处理的结果是没能够完美化、立体化、生动化地让这个反转展现出应有的商业价值和抒情效果。

相比之下,高群书的《风声》之所以能够取得商业和艺术上的“双丰收”,与影片演员的精湛演技以及影片结尾之处将所有观众的疑惑全部一一解答“密不可分”。周迅在《风声》中以抒情感人的语调来诠释为何选择“自我牺牲”,无疑将整部作品的主旋律基调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尽管作为常规化的商业片而言,不需要极高的道德歌颂、伦理解析与价值引导,但商业片想要成功,还是需要叙事清晰、节奏紧凑、演技到位、动作精彩,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时刻以及情感迸发的环节中需要进行一定的渲染与凸显,进而让主题能够最大化地完美诠释出来。但是,娄烨并没有“真心实意”地去尽力展示这些应有的元素与亮点之处。这样的处理可能与他自己“没有打算刻意展示”有一定关系。毕竟,在这部“艺术+商业”的影片拍摄过程中,娄烨导演还是想要保持一些自己固有的风格与特色。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娄烨以往电影中出现过的一些直击人性弱点与灵魂深处的对白与富有深意的台词在《兰心大剧院》中一定程度地进行了“商业性、艺术性兼具”的处理,并没有“直抒胸臆”地从人物对白和角色表演中彻底释放出来。这样的处理尽管让深深喜爱娄烨电影作品的影迷感到些许遗憾,但从整体构造与影片质量上表现《兰心大剧院》作为娄烨撕去个性标签,尝试商业转型的艺术价值与实验意义。

娄烨手持摄影的风格,有一种“直播感”。这种直播感,恰恰与当下媒介所讲究的“互动”不谋而合,它是娄烨的独创,但产生之初并无迎合大众的谋划。说到底,这种“直播感”其实是第六代导演强调具体的“我”的共性在娄烨身上的具体表现。

正是导演对于“我”的坚持,《兰心大剧院》中于瑾、谭呐、白云裳的选择都不似很多主旋律电影中的主角那样,将家国大义凛然捧出,而是兼顾了“我”所感所思。正如休伯特对于瑾的评价,“她不过是一个演员,一个女人。”那些众所瞩目的身份,在“我”的面前,最后轰然倒塌。也正因如此,娄烨借由电影的叙述,更具普遍意义。显然,《兰心大剧院》并未达到预期的票房目标,大明星加持并非一条必胜的定律,但是,如果可以计算,《兰心大剧院》作为一种可以嵌入大众生活之间的话题,其背后所能影响的人群数字,一定远远大大于那个所谓的票房数据。

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也说明在面向商业电影的进军中,娄烨的电影依然有他的门槛。如果观者不了解他的风格,将很难立刻进入其中。这如同为第六代导演的贾樟柯近年的电影一样——贾樟柯从山西汾阳的小城走出,虽然根系依然深扎于固有的乡土,但枝叶已经非常国际化。但是如果你局限于他早期电影的样态当中,便看不见他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那些庸常日常中所持有的理想主义。

成长的导演,需要成长的观众。《兰心大剧院》恰恰为娄烨划出了那些相对固化受众,于是,票房的意味已经不单单是收益的得失,它意味导演在艺术和商业之间进行怎样的腾挪,而大众所能接受和欣赏的区域又局限在哪里?由此,《兰心大剧院》依然是一次非常积极的尝试。

猜你喜欢
娄烨
娄烨&马英力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主创阵容首度亮相 娄烨:与井柏然在办公室长聊4小时
游荡、找寻、认同:娄烨电影的身体空间
精神分析视野下的娄烨与《苏州河》
娄烨:给“散客”拍电影
娄烨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