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

2022-05-23 08:47:00甘玉洁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2年14期
关键词:有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政教育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诸多宝贵资源,有着鲜明的思政教育价值和功能。高校思政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媒介,亦是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和内涵的主阵地。高校学生在社会多元文化及思想的冲击下,产生了忽略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的问题。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是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迫切需求,亦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需求,对传统文化发展和思政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思政教育;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无论是发展广度还是发展深度均获得广泛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构成内容,是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亦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关键性内容。我国高等院校在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层面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其设置的教育内容触及诸多文化板块,不仅是思政教育的理论源泉,亦是德育工作的外延。明确思政教育和传统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及发展困境,持续强化思政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与有效性,让学生在优质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此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和模式对优化高校思政教育有着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教育有着鲜明的文化属性,在教育过程中需依托于文化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是针对高校思政教育现存问题,积极探究教育改革路径,提升教育质量和成效的最佳选择。崇尚道德,注重道德教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被称之为礼仪之邦,思想品德与道德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我国传统文化中蕴藏诸多与道德礼仪相关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呈现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等使我国文化体现出特有的文化个性。现如今,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冲击日益严重,中国文化个性逐渐丧失,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西方商业文化对我国社会公众产生诸多影响,特别是在现代大学生群体中,因此导致中国社会国民性缺失现象越来越明显。要想真正扭转此局面,应当立足于传统文化,做好学校思政教育工作,以社会精英为基准来巩固传统文化个性,这是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路径。故此,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是继承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现实需求。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困境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西方国家思想及意识形态借助网络逐渐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们对于本土传统文化了解和认知越发浅显。多数学生由于过度追求西方文化而忽略本土传统文化的积淀。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进程中,社会各领域对于大学生个体业务能力较为重视,导致学生们越发关注个体应用型知识的掌握,忽略文化意识和素养的提高,且部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所具备的时代价值缺乏正确认知,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脱离现代社會,无论对自身还是社会发展均无实际意义。由此可见,当前部分大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层面缺乏自觉性,导致教师将传统文化元素引进思政教育中时,时常出现学生难以理解和消化的现象。

近些年,在党中央及国家的重视下,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已经取得明显效果。然而从整体上而言,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尚未实现充分衔接。一方面,思政教材文本中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缺乏创新性。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利用传统文化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时,往往难以深度理解与认知其内涵,以及考察阶级立场与时代背景等相关因素,只是机械化地应用部分有关语句。此种机械化的结合,势必无法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

教师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不仅是协调者和引导者,更是学生群体健康发展的引领者,所以国家与社会均对教师思想道德及职业道德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部分教师个体传统文化素养水平难以促进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导致难以有效调动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掌握不足。

而思政课堂作为教师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一直以来,因为深受应试教育体制束缚,在教育模式层面,多数教师普遍采取机械化知识灌输教学法,教育手段陈旧单一,创新性不足。在于教师文化素养、教育能力亟待提升与学生群体对于传统文化知识学习需求不断提高之间存在矛盾。所以,教师队伍文化素养与思政教育最终效果正相关,一支高水平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深化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核心所在。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策略

若想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教师应以传统文化价值认同为着眼点,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从以往被动学习向自觉传承弘扬方向转变,切实强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基于这一思政教育目标,教师应借助实证案例分析法,以马克思理论和实践指导等内容为基准,引领大学生正确认知传统文化特征和优势,明确文化自信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中,教师应坚持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贯彻落实教育服务精神,基于当前大学生学习诉求和思想特征,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导向,以思政理论课为基准,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认同理念,基于文化自信视角,正确理解和认知传统文化,进而形成坚定的文化精神。思政课堂教育过程作为师生双向交互的过程,若想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必须完善思政课程设置,更新并丰富教材文本,把传统文化视作思政教育工作进课堂、教材与学生头脑的关键内容。

作者简介:甘玉洁,女,汉,四川南充人,本科,讲师。

猜你喜欢
有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政教育
七年级数学循环作业的有效性研究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8:20:38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内在的文化反思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38:58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浅析广西高速公路景观绿化与原生态环境恢复的有机结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