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弱化及对策

2022-05-23 04:59任美钇杨柳
求知导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美育小学语文

任美钇 杨柳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下,素质教育发展得如火如荼,但美育仍然是其中最薄弱的环节。美育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并激发美的行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分数先行的传统理念致使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是弱化的。文章结合现实教育问题,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审美化设计,以期做好语文美育,达到以美育人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美育;小学语文;以美育人

作者简介:任美钇(1999—),女,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杨柳(1982—),女,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

一、美育弱化的现实问题

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位大力倡导美育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美育与人生》中阐述了对美育的理解:“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蔡元培先生强调审美教育中的真善美:以真善美为目的,三者有不能分的时期。因善离了真,不免以恶为善;离了美,不免见善而不能行。蔡元培先生重视美育的陶养作用,强调美育是培养健全人格和真善美统一的教育。美育是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重要手段。传统教育中忽视的思想道德、情感态度、生命观念等非智力因素补充在美育及其他四育之中,能更好地助力学生成长为正直且健康的人。

但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学校课程以灌输式、注入式教学为主,追求升学率,课堂气氛沉闷,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即使积极倡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在分数内卷的情况下,还有现实教育环境下,仍然使学习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老套路上,忽视美育,致使其处于弱势地位。

现代化教育路途中,需要的是有创造力、能适应未来社会、能迎接国内外发展和挑战的综合素质的人。传统应试教育潜移默化地输送给学生只需要好好学习的观念,让他们在学校里埋头苦干、刷题刷分,为考高分做充分的准备。然而,学生在面对未来中各种真实的问题时是没有具体的选项去可以选择的。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等其他非智力因素若没有得到实时的激发与培养,缺失自我个性和特点,是无法在未来社会中获得核心竞争力的。

蔡元培先生认为懂得美学理论的人可以养成一种高尚活泼的人生观。美育是介于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意识与行为之间的媒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育出拥有健全人格的人。美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潜在而又深刻的,缺失美育的学生有可能在面临挣扎、挑战、困难时变得脆弱、摇摆不定,因为他们不一定能成功转换自己的心理到解决实践问题中去,有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结果。“复旦投毒”“北大弑母”等所谓的“高材生犯罪”事件让人唏嘘,这些接受了国家高等教育的“高材生”居然危害社会,伤害他人生命。他们擅长考高分,却成了教育的悲剧。

二、美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弱化现象

语文是一门综合的实践性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世界观,成为健全有素养的人。同时语文又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我们可以通过文字学习感受优秀文化,学会知识以及输出的能力。义务教育阶段培养语文素养需要美育的参与。语文学科以文字为基础,以精心设计的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教材为链接,教师要通过专业的教学技能运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情感的人。课文中蕴含了丰富的美育资源,如《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些课文表达的有自然美也有情感美,如果教师单强调课文里的知识点的讲授,即使按照教学过程完成了教学任务,也不一定能达到以美育人的最佳教学效果,不一定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起到有效作用。美育是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媒介,拥有审美素养的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语文课文所要表达的内涵及情感。强调美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知情意的统一发展,忽略美育育人的意义也就与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了,把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真正做到语文素养的形成。现实教育中,美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弱化是非常突出的。

1. 学校及教师美育意识薄弱

常年以“一分就是一千人”这类“鸡血”标语来激励学生学习的学校,对美育往往也是漠不关心的,只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不会有意识地要求学科教师提升自身审美素养以及学科美育教学的能力。有些学校只设置相应的艺术课程来促进学生美育的提升,但美育不应只由专门艺术课程来承担。一节课仅有45分钟,很多教师更在意课文知识内容的传授。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不容易改变,不能接受美育的理念,依旧是“分数至上”。部分青年教师在刚开始进行教学工作时过于关注自己的教学能力,学生考试的成绩成为他们教学能力的展示,因此也容易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

2. 小学语文教学美育被边缘化

语文课堂容易出现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情况,而且部分教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一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单调乏味,基本忽视了在教学中融入美育。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这种机械式课堂往往无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常用“跟我一起读一遍”等这类语言压制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居主导地位,以知识点为中心,一篇课文被机械化地分成了一个个步骤,认为学生完成这些步骤也就学“好”了这篇文章。这种教学模式脱离了教学目标,既没有达到知识传授的结果,也没有做到以美育人的效果。

3. 作业价值被本末倒置

作业是达成课程与教学目标、养成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质量的高低不仅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左右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作业作为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最后一步,教师虽然重视形式却也忽视它的意义。基于考试内容和课堂知识安排作业,教师常视作业为检验课堂知识吸收度的杠杆,它确实是帮助教师检验的好方法,但抓牛要抓牛鼻子,部分教师把作业意义价值本末倒置了。同时,在学校升学率和家长执着高分的双重压力下,部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往往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以抄写、试卷类作业为主,保证学生能做对做全,教师完成最后检查打个红勾勾就可以了。

三、美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实施

为了真实地了解小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看法,更好地帮助语文教师融入美育教学,笔者共发放了1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96份。调查发现约74%的学生喜欢语文课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语文老师讲解清楚、方法得当,因此他们对学语文很有信心并且很喜欢自己的语文老师。可以看出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也会影响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唯分数论的影响下,学生要承担过重的课业负担,许多学生将自己不喜欢语文归因于自己的基础不好以及要背、记、写的内容和考试作业太多。约62%的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度不高,学生在语文课上并不喜欢与老师进行互动,较少参与课堂互动。大部分学生都有课外阅读的习惯,更期待老师布置阅读思考类的作业。针对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现实困境,我们要有的放矢地提出针对性措施,有效地助力美育深入小学语文课堂。

1. 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美育在传统课堂里是边缘化的存在,课堂气氛沉闷也是常有现象,猫和老鼠般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敢与老师多交流,师生互动成为奢侈品。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的严厉风格,转变成学生们喜欢的活泼的课堂。气氛活跃的课堂可以吸引低头看课本的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和精力都投入到有限的课堂中去,这对学生的思维、创新力和想象力培养有重要帮助。教师还要擅于用表情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表演型风格有利于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同时配合“你说得真有意思,我也很同意你的想法”等鼓励性语言来激励学生的表达欲望,那么整个课堂都会举起很多小手。美不止是在外形,它可以是一种状态、一种环境,在义务阶段学科课堂上接触到审美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孩子们的成长。在这样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里,教师对知识和情感价值观的传授都会更加有效果,学生也能收获超出课本之外的更多精神食粮。

2.提升师范生及在职教师的美育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的内涵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着独特、有魅力的教学风格,将以美育人的实质融入语文要素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美育融入语文学科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挑战和突破,教师承担语文美育的任务,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受教育者的审美教育的接受与再创造,这自然也对教师及学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素质教育不断改革与推进的过程中,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实行离不开准确可行的教育路径。学校要定期组织在职教师培训,提高在职教师对美育的认识发展水平,并且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集合老师们研究如何更好地将美育融入教学语言、板书、作业等各个方面中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桎梏,注入新鲜有趣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美词接龙、美文赏读等活动。教师威信是促进学生学习语文动力的来源之一,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教师应以自身文化修养、性格魅力以及教学水平征服学生。当教师面对学生的疑问都能够做到侃侃而谈时,学生会更加尊敬和喜欢老师,从而主动学习老师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因此,未来的高等师范教育要着力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师范生在板书、作业、教学语言、多媒体教学等方面的审美化教学,增添书法、电影分析类等选修課,多方面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3. 设计融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

蔡元培先生强调陶养作用的美育,要求把美育结合到每个学段不同的教学目标。我们要围绕小学语文课堂来做好语文教学过程的审美化,设计能让学生在有趣的教学环境中感受语文魅力的课程,提升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以《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考虑到孩子对圆明园的了解程度不多,课堂导入部分可以利用“毁灭”这个词,给同学们空间去想象毁灭前圆明园的模样,让他们结合课文对圆明园的描述,说出他们心中的圆明园,然后教师再分享圆明园实际的模样。这一步骤在保护孩子们好奇心的同时,还可以让他们感受圆明园毁灭前的壮丽美。其次,在进行课文学习的时候,“抢劫”这类行为在这篇课文中是非常突出的,教师可以用感情充沛的语言来引导孩子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情。爱美是孩子们的天性,润物细无声的教导能够帮助孩子们学会鉴赏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与好坏,这也是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要正确利用多媒体配合教学,如播放圆明园毁灭前后的视频,让同学们在屏幕前通过眼睛和耳朵感受到自己与历史的“互动”。最后,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抒发情感,表达态度,让学生不再把作业当成负担。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课外阅读书物,引导学生选择积极向上的文章或段落,并在上课的前几分钟进行简单的分享。布置作文要让学生自己立意,给学生足够的表达空间,并鼓励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情感。

[参考文献]

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姜自凤,吕学超.以作业改革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之我见[J].当代教育科学,2011(22):23-24.

袁红娥.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1):15-17.

边霞.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71-76.

曾繁仁.论美育的现代意义[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3):27-31.

猜你喜欢
美育小学语文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美育教师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