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欢 杨能勋
摘 要:目前,我国的高中教育存在劳动教育缺失的问题。针对学校教育中忽略劳动教育的现象,本文对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方式进行探讨,对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方式进行思考。文章就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阐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方式。
关键词:劳动教育;物理教学;教学方式
基金项目:延安大学2018年研究生教改研究项目(No. YDYJG2018030);延安大学2018年中学物理教师卓越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
作者简介:薛欢(1997—),女,延安市延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杨能勋(1972—),男,延安市延安大学,副教授。
一、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劳动教育课程在其7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探索、特殊发展、革新、深化和新时代构建五个阶段[1]。在探索阶段,党中央提出了要在学校增设生产劳动课程,在中学增设实习课,许多学校在这一时期创办了教学工厂和实验园地。在这一阶段,国家将劳动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并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特殊发展时期的劳动教育是基于“上山下乡”这一历史背景所提出的,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更偏重于体力劳动。革新时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教育部在其所出台的文件中,均提出要将劳动教育贯穿在教学中,要在智力教育之外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的要求。自此,劳动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技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被正式写入教学计划,在课堂教学中予以落实。2000年之后,劳动教育课程正式进入深化时期。这一时期,国家进一步强调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进一步重视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劳动教育实现从理念到具体行动的变革。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建構首先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全方位的育人教育体系,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2020年7月,教育部制定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高中物理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高中生缺乏劳动教育,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存在劳动意识薄弱的现象,这一现象被很多学者重视。为了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一)实现物理学科教学目标的需要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物理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不仅结合了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更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劳动品格进行培养,更好地促进多重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把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向生产、生活中迁移;学会一定的劳动技能,实现学习与生活、知识与应用的连通;增强劳动意识,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操作能力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物理课程标准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的课程目标,也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着重强调学生的智力教育和体育教育,但轻视甚至忽略了对学生的美感教育和劳动教育。许多家长认为,将学习成绩提高是学生的义务,对孩子的要求是“把时间用在学习上,其他的事情不用操心”。这样的要求间接导致了许多中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甚至无法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负面的影响和作用。
我国教育部门提出要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强调了要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实际,并且表明劳动教育在整个五育并举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因而,在除去必要的劳动教育课程之外,还必须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物理学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使工业、农业、通信等各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学好物理不仅仅是学会物理学的基本物理概念,还要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中学物理教师在教会学生物理学基本概念之外,还应教给学生适应社会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真谛。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更在于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教师在教学中也要为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观念。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劳动就是幸福”的劳动观念十分重要,对于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良好的意义。
三、高中物理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方式
(一)发挥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使学生形成劳动观念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而实验本身就是动手操作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劳动的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分组实验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高中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的正面引导,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为高中生做正面的示范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新颁布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必修环节中设置了21个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4],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在进行结合劳动教育的实验教学时,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引导示范作用。比如说在完成物理实验后,实验仪器的整理、实验室卫生打扫等后续工作需要学生自主完成。但是,由于目前的中学生缺乏劳动观念,很多学生存在这些事情是由清洁人员处理的错误观念,不愿意进行实验室的收尾工作。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归纳、整理实验仪器”作为实验操作的一部分,引导学生在完成实验后自主收纳实验仪器,做好实验室卫生等整理工作,并由小见大,步步推进,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养成随手打扫桌面的劳动习惯。这样的教学设置不仅促进了学生劳动观念的发展,也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
(二)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素材
依据《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编写的新版高中物理教材[4]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但是这些素材在教材中并不是以栏目或者活动的方式呈现的,而是零散地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教师不仅可以通过专门的劳动课程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还能够在各个学科教学中隐性地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的教育。
2019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中含有许多有关劳动教育的素材,笔者通过对这些素材进行梳理后发现,这一教材中的很多插图、实例等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劳动过程或者实际劳动成果。在教材的拓展部分“STSE”环节中,也存在很多涉及劳动教育的插图和案例,比如教材第32页的“STSE”部分的图1.4-4(如下图所示),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精致的劳动成果,这对于学生理解劳动对于人类历史发展变化起到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使物理学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实际结合有例可循。
以“相互作用——力”一节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手拧不开的瓶盖,包一圈毛巾就可以拧开呢?这一过程使用了什么样的原理呢?与学生共同分析后得出结论:借助毛巾加大手与瓶盖的接触面积,实质上是增大了摩擦力,从而能打开瓶盖。设置这样的问题,目的在于结合教材与生活实例,使学生在日常劳动过程中也能巧借物理原理提高勞动技巧,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劳动能力。
(三) 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话反映了科学探索与发展历程的艰辛曲折。
新版本的高中物理教材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涵盖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只教会学生物理知识,还应该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讨论法、演示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等,并加入物理学史教学,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培养。将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引入物理学科,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讨论法是物理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在实验课中使用讨论法,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实验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讨论目前使用的实验方法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能够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劳动能力。在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教学法,学生扮演在物理规律或概念提出过程中产生重要推动作用的科学家,体会理论或概念发展过程的艰辛。比如在“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课的学习中,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与思考,了解当时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进行了什么样的实验,牛顿在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中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对实验进行总结从而发现规律等,与科学家们进行跨时空的对话与辩论。这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了解科学家在探究定律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也能使学生体会到每一条物理规律、物理概念的发现与提出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牛顿运动定律,体会科学家的劳动过程,从而形成“科学发现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与劳动”的劳动观念,并能够深刻理解“劳动创造人类本身”的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物理学史,可以使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引导学生形成吃苦耐劳的品德、勇于探索的劳动品质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四)合理利用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作业与实践中体会劳动的意义
物理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学科,因此,学习物理不能仅拘泥于课堂中学习到的物理知识,还要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2019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中的很多习题都提到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劳动成果,这样的习题设置能够使学生领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有很大的应用范围,从而让学生理解生活中许多常用的物件的发明都离不开物理学知识,都是劳动工作者以物理学知识作为媒介,在付出劳动后得到的劳动成果。
物理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是习题,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下,还可以是在课后开展探究性活动、布置科技小论文等。这样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还提升学生进行创新性劳动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更多地布置一些课外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对于物理学知识发展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发展创新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四、总结
总之,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离不开劳动教育,而学校在进行劳动教育时离不开教育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如何在物理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是目前中学物理工作者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因此,物理教师在工作中应该积极探索将劳动教育与物理学科融合的路径与方法,以求发挥出物理学科的育人价值,为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吕晓娟,李晓漪.我国劳动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实施方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08):137-14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3-27(001).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2020-07-09.
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陈秋来.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1(04):54-56.
张大昌,彭前程等.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