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妮: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探讨

2022-05-22 23:30郭德妮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2年15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能力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郭德妮

摘要:对小学生而言,刚步入学习数学的阶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导致学生数学成绩较低,接受能力较弱。而数学是一门思维逻辑很强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除了传授基本的教材知识外,更应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利用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教学目标。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育工作者正在探寻一种提升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模式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衡量小学生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只有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数学技能应用在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中,才是真正实现素质教学目标的表现。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1当前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现状

1.1过度偏重理论而忽视能力培养

重理论轻能力一直是我国小学教学中的一个弊端,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仍然过度重视灌输给学生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学生的思维引导过程,当提出一个问题时通常不会给予学生思考和反应的过程,而是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力自然也就得不到提高。

1.2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教师是数学课堂的主动引导者,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对学生学习思维和习惯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性较差,对学生的成绩过于重视,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一味使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丧失自主解题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自主思考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习惯也不够好[1]。

1.3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突出

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中,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教师应鼓励学生创新发展。但是从现在的教学环境来说,部分教师仍然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创新想法和突破精神没有给予支持和理解,甚至会为了维持课堂秩序而不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这就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被打消,也就无法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参与到数学课堂。

2提升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对策

2.1结合生活实际突出问题价值

要想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密切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且分析问题,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奥秘,凸显生活问题的价值和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关注问题,在课堂上创建生活化情境,设计具有生活性的作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解决问题意识。教师也可以利用生活问题、生活场景、生活画面、生活故事等对学生进行引导,发挥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开展趣味性数学学习。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然后按照教师的引导,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最后发现规律。在教师设置的问题引导下,学生独立进行观察和思考,全面了解问题,对于感兴趣或者想要了解的问题进行提问,在教师的讲解下对知识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教师就契合实际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教学问题,为学生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

2.2组织教师培训,转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

教师是实行新型教学模式的主导者,只有他们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专业能力,才能将创新性的教育理念融入日常数学教学,从而培养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为了将这一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学校和教师应共同努力,为转变教育观念做出努力,不断提升教师对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素养的认识,增强教师对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相关教育理论的理解,增加他们的数学专业知识以及教育技能的储备,让他们能够将现代教育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并使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学习到的先进理论,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从而构建更加科学专业的数学课堂。学校可以开设一些针对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师学习活动,将全校数学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为他们普及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而教师也应积极与其他专家和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从而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2.3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往往忽略了教学氛围、教学环境的改革,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学习热情。老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课堂中完全没有知识消化的时间,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因此老师要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与學生积极交流互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并且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小学数学冀教版二年级《有趣的七巧板》教学中,老师先向学生展示七巧板,让学生观察七巧板有几种不同的图形,并且清楚地认识到每块七巧板的不同,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其中的2块或者3块或者更多块进行拼图,最后将自己的拼图创意与其他学生分享。老师利用七巧板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学生通过对七巧板的观察、比较再到实践,不仅对平面图形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加深了知识的记忆,而且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可以利用七巧板组出不同的图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4创设情境,让数学联系生活

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并非是计算游戏,教师应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寻其中的规律,让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以此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因此情境的创设应当基于学情,选取合适的切入点尤为重要。以冀教版三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为例,有教师没有基于学情,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小明做一道乘法计算题,错把一个因数29看成了26,得出的积比正确答案少了312,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学生初遇此题会一头雾水,无从下手,这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无益处。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能力,引入生活元素,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小明在统计全校的学生人数,每个班级的学生一样多,但小明在计算时错把29看成了26,得出的结果比正确的少了312人,全校共有多少学生?”这个问题中的元素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把陌生的试题融入熟悉的生活,学生也更容易理解题意并分析解答。另一方面,情境的创设要将学生再次引入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解决当前的情境问题,更需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相关知识。其实,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迫切想要利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此时教师将学生引入到实际生活情境之中,则能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以“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为例,老师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岗亭、蜡烛等创设情境,作为课前导入内容。学习完相关知识后,老师让学生计算导入环节中蜡烛的表面积、岗亭刷漆的面积等。从生活中取材作为课堂导入,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同的生活元素发挥了不同的作用,生活素材的价值得到凸显,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知识,生成了能力,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2.5重视阅读,让问题清晰呈现

提及“阅读理解”,多数数学教师会认为这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并非是数学的教学内容。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科交叉、学科融合也都成为了新时代教育的发展方向。试想,学生连问题都读不明白,不能理解题意,又何谈解题呢?数学有独特的符号与语言,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也经常会出现题目看不懂、理解方向偏、知其一不知其二等问题。很多学生与教师都归因于粗心马虎,其实这些是学生阅读能力不足所导致的。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属于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数学教学中更是如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时候,也要重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快速梳理清楚问题中的数量、逻辑等关系,让问题清晰呈现在学生脑海中。如题:“有一块靠着10米围墙的空地,老王想用栅栏围成一块长8米、宽5米的长方形菜地,想一想,画一画,怎样围最节省栅栏呢?”面对此题,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一面靠墙、长8米宽5米、长方形、最省。接着,要让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以此构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当然,学生在学习之初,可以将题目中的关键词标注出来,快速弄清题目要求。质疑是创新的前提,更是学生深入思考的结果。由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与质疑,如“10米围墙”的已知条件是否多余?如果去掉会怎样?把数字10换成小于5、小于8大于5、大于8时,又会怎样?凡事多问“为什么”,就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以此更好地去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进行阅读,以此总结数学规律,弄清内在的联系,并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有了以上的认识,学生就可以画出两种不同的方案,再计算每种情况所需要栅栏的长度,并在对比之中发现,因为围墙成为了长方形菜园的一条边,因此在长方形菜园周长一定的情况下,靠近围墙的边越长,所需栅栏的长度也就越短。

2.6帮助学生领悟数学方法

数学知识的主要核心是数学思想方法,这也是对数学知识的高度概括,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思想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教师要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学习的意义,就要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并进行有效的教导,让学生充分理解,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更好地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身的思维逻辑能力。只有认识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合理地应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而变成自身的能力。小学阶段的数学思想方法包括类比、方程、函数、符号化、分类、模型等,更加重视提炼和实际应用水平,学生只有灵活应用这些思想方法,才能提高自身解决问题能力。比如,在学习“比”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比和分数、除数等进行对比分析,列成表,利用旧知识带出新知识,建立起系统的学习框架。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首先讲解类比分析方法,将“比”的前项、后项等和除数、除号、被除数等进行类比,分析“比”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了解到,“比”的前项后项除以相同的数值以后比值不发生变化。学生在学习以后自然会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比如调配比例或者浓度等。类比数学思想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3]。

2.7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习交流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交流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而且有助于小组成员之间发生思维碰撞,互相交流学习,学生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在传统的课堂教學中,老师认为学生都在接受新知识,学生之间也无法进行学习上的交流,合作学习反而耽误课堂教学时间,也讨论不出结果。导致学生只注重个人学习发展而忽略合作学习,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只能求助老师或者查阅参考书。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加强学生合作学习,将每个同学不同的思维能力进行交流碰撞,互相帮助,促进更好的学习。例如,在小学数学冀教版三年级《除法》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并且学会验算,首先老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给出问题:“3个人一共买了15本书,平均每人买几本?”要求每个小组至少提供3种解答问题的方法。在小组合作中,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经过实际操作与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老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分享了自己的解题方法,并且掌握了多种解题思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通过教师不断根据社会需要变革教学方式来进行,对于教学方式的变革要通过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需要教师不断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此同时,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教师要予以充分重视并积极解决,这是建立师生互信关系最重要的一个层面。

参考文献

[1]尤将军.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2019(36):167.

[2]孟祥强.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J].科幻画报,2019(09):102.

[3]刘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J].中华少年,2019(20):41.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能力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转换数量关系角色,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