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东
摘要: 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永远是值得不断探讨和回味的话题,对于大多数的英语老师来说是英语教学中的大挑战。英语阅读文章题材各异,那么相应的阅读策略及重点把握不尽相同。英语阅读文章的教学在重点突破重难点词汇的基础上得有深挖教材内涵的探究和适度拓展,只有如此英语阅读文章才有外延的生命力和重要启示,这也正是英语阅读教学极力追求的方向和境界。一节40分钟的阅读课,绝对不能做“高大全”,也绝对不能沦为PPT的傀儡,授课者只有理清上课思路,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过渡才是迈向顺畅、自然阅读教学的正道。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一、提出英语阅读教学舍与得的缘由
在这个电脑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英语阅读教学似乎已被那些看起来十分抢镜的多媒体技术所绑架。最明显的表现便是,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严重依赖PPT,似乎不是教师掌控和利用PPT,而是PPT掌控者教师的上课进程,甚至教师的上课时的课堂用语,因为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教师把要讲的话原原本本地呈现在PPT上。教师原本应该自信满满地面对学生,背对PPT,现在却变成毫无自信地面对学生,战战兢兢地读PPT上的内容。教师何不勇敢地舍弃这些繁琐的PPT,留几张必须的足矣!
其次应该舍弃的是自我答案期待模式。说白了,教师要设置开放性的题目或问题,十分期待问题只有一个,答案会有N多的局面,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会迸发,不要担心学生回答不出,教师要有耐心,学生终究会有自己的理解,他们肯定会给你不一样的惊喜,当不同答案会观点呈现且互相撞击时,迸出的思想火花将会点亮整堂课,也将会有更多的课堂生成和课堂机智的出现。这样的课才是我们期待的课。
二、舍弃繁冗的PPT,得到自然顺畅的语言组织
备课时想了好多种导入的方式,各种视屏,图片,到头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笔者最后决定就一个视频导入,这个视屏得充分利用,并为下一张图片奠定基础。这个视频有关运动,有关运动员,有关赢得比赛。笔者得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多这个视频表现出来的内容的看法和理解。随即得到的反馈就是描述这些运动的形容词和开展这些运动场所。笔者顺势引出过渡句:People play these sports on land? What about this sport? 边说边呈现如下这幅图片:
因为作为反差,这项运动是在空中进行,让学生看图片,笔者围绕他们在哪里?你可以看到什么?他们从哪儿跳出来?你认为这项运动怎么样?等等问题把这幅图片讲透。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把降落伞(parachute)这个词教授给学生。如果学生说出这项运动很危险(dangerous), 笔者就该抓住契机说有时飞机也很危险,人们为了安全跳伞(People jump out for safety.)。边说边呈现出如下图片:
让学生看图片,笔者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能回答出他们看到了烟、火、飞机正在快速下坠。笔者应抓住这一环节,由表及里,顺势问学生,飞机里的人会怎么样?他们会说些什么?他们会做些什么?笔者在这个环节舍弃了很多表现飞机里人们惊慌失措的画面。笔者不呈现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地想象,学生给了我不同的答案,联想的火花在此刻迸发。
随即笔者说了这么几句过渡的话:There is a similar situation. It is also in the plane. 边说这句话,笔者边撕掉了本来粘在黑板上的那张彩纸,里面画的是一架飞机。笔者马上接上:What happened in the story? Let’s go into the story? 边说边呈现如下问题:
Skimming(Read fast and find the answer.)
1.How many parachutes are there in the story?
2.How many peoplo are there in the story?
这两个问题学生在快速浏览的过程中是马上可以找到答案的。当学生回答故事中有四个降落伞的时候,笔者撕掉黑板上粘好的彩纸,呈现四个降落伞,这四个降落伞呈现是有讲究的,离飞机最远的降落伞应该是飞行员用的那个,其次应该是医生用的那个,离飞机最近的降落伞应该是老商人和年轻的登山者那两个。学生随即回答出共有五个人。这时笔者马上问:Four parachutes! Five people! Where is the fifth one? 这时反应快的学生会说:He took the backpack! 笔者应在黑板最下方画好背包。这样一来黑板上板书已初具规模,为下一步的板书呈现奠定基礎。
三、得到的比舍弃的多
整堂客,笔者的PPT不超过九张,但语言组织对笔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理应充分挖掘每幅图的潜力和文章内在意义。 笔者通过对有限PPT的深入挖掘,进一步提升语言的过渡能力,使自身在今后的教学语言组织中更加自然和精辟。
其次,因为舍弃繁冗的PPT,笔者更加关注学生的即时反应,得到了更多与学生互动机会,不要再担心PPT还有没有。课堂机智的呈现有赖于互动的顺畅和自然。笔者得到更多与学生心与心之间的碰撞和相互支撑。
最后,笔者想说,没有任何一堂英语阅读课是即时生成既有效果的。需要授课老师平时坚实的实践和付出,自身的揣摩和勇敢的尝试才能在不断的舍和得的过程中呈现真正属于你自己的英语阅读课!
参考文献
[1]李秋颖. 从理想的教材到现实的教学 [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 (2):25.
[2]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