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赛
摘 要:开展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是当前课程思政改革要求下的应有之义。但是当前的语文课程思政研究对于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方式研究较少,且同质化较强。本文在厘清课程思政元素的“全面”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元素的“相关”内容,按照数量适当、角度适当和学情妥当的要求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能够较好地挖掘高职语文课程的思政元素。
关键词:课程思政 元素 挖掘 路径
自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的讲话开始,我国的课程思政建设从顶层设计到逐层的研究和落实,不断取得新的成果。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当前,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实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语文课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作用,开展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是当前课程思政改革要求下的应有之义。
一、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研究不够深入
当前,学者们已经从各方面对语文课程思政开展相关研究,主要研究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语文课程在课程思政上的特点与优势。语文课与思政理论课的根本任务一致、语文课蕴含丰富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语文教育也積累了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1];而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本源的一致性和相通性,二者的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功能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诸多方面[2],这都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的天然优势。
二是语文课程思政当前存在的问题探讨。当前,语文课程定位的偏差影响了语文优势作用的发挥,教学模式的固化影响了课程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效果[3];而很多学校及教师都忽略了语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语文在其他学科中作为学习基石的作用,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联系不够紧密,教育内容以及方式枯燥、形式单一,这些都影响了语文课程思政作用的发挥。[4]
三是语文课程思政的路径与方法。可以从不同教学模块入手,如根据阅读与鉴赏、综合实践活动、写作等不同教学模块的教学特点,开展课程思政[5];以“阅读与欣赏”为基,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利用“表达与交流”教学,强化学生思想政治体悟;优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化学生思想政治素质。[6]而结合语文教学内容维度、校内实践维度、校外实践活动维度[7],可以实现语文课程思政的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基础专业相结合。同时,以能力素养为核心设计课程、以任务为载体实施课程思政、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活动任务[8],明确语文课程思政目标、精心选用教学内容、开展专题化教学、提高教师思政素养、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拓展课程实践平台[9],这些都是开展语文课程思政的良好路径与方法。
可以看出,当前,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相关研究集中在探讨语文课程在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以及路径和方法上,对于语文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的全过程,需要从思政元素挖掘到教学过程应用,再以教学应用结果指导元素挖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因此,课程思政的路径和方法是在课程思政元素得以充分挖掘的基础上开展的,如果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全面,会直接影响整个课程思政活动的开展效果。因此,开展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挖掘路径研究,尝试以语文课程特点为基础,找到可以借鉴的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模式,对于提升课程思政活动的有效性有一定的意义。
二、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路径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课程思政的……内容应该是全面的,是有关‘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课程思政的元素挖掘首先应该把握住“全面”这一重要特点,同时内容要符合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符合民族发展和国家发展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厘清课程思政元素的“全面”内容
“全面”的课程思政内容,就决定了课程思政的元素内容数量众多,且十分繁杂,如不加分类,很容易在寻找课程思政元素的内容时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思政元素选取内容的遗漏和生搬硬套。对于课程思政元素,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为厘清课程思政元素可能的内容,本文拟从以下三点出发。
1. 从理论出发,夯实思想根基
职业学校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的自信心往往不够,对于人生缺乏必要的规划,对于学习缺乏持续的兴趣,遇事喜欢钻牛角尖,而很多学生的原生家庭也给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带来过难以愈合的创伤。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理论源泉,也是指导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理论源泉。教师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如政治经济学知识、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等知识灵活地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伟大性,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如辩证思维、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更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同时,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也要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植于学生内心,夯实学生的思想根基。
2. 从时代出发,触动发展脉搏
当今世界变幻莫测,为回应时代呼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精神、国际形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适时融入,及时更新课程思政元素内容,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当前国家发展进入了关键阶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当中,让学生铭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涵和要求,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素质的当代新青年,既是回应时代呼唤,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个人素养的重要一环;让工匠精神、劳动光荣、乡村振兴、民族复兴、创新创业、内循环、碳中和等概念进入学生视野和思想,帮助学生将个人发展与时代发展相联系,以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面对学习和工作,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将国际形势与国家发展现状融于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明确自己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有生力量,身上肩负着责任和重担,这对于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发展眼光都大有裨益;而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盼,以及总书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都是指导学生人生发展的金玉良言,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学当中,能够让学生感受新时代的新要求新期盼,并积极以主人翁的姿态面对未来。
3. 从历史出发,弘扬传统文化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绵绵不息的精神给养,而这些都是帮助学生了解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培养良好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来源。中华文化灿若星辰,它是唯一一个不曾中断的文明,也是祖先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当前,我们弘扬民族自信,这个自信就来源于我们五千年的文明,来源于我们璀璨历史中的精髓。面对疫情,我们大声呼喊钟南山院士“国士无双”,这种舍身忘死、忧国忧民的士人气节,正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千百年来,杜甫、文天祥、岳飞……无数的仁人志士传递着这种伟大的精神;面对别国危难,我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天下大同”的思想使得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令人敬佩,这思想正来源于我们伟大的历史长河,千百年来,孔子、孟子、墨子、庄子……无数的思想家传承着这种伟大的情怀。与历史结合,让学生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襟怀天下的气魄、旷达乐观的精神、仁义礼智信的品格、天下大同的理想、天人合一的理念、尊师重道的传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历史结合,从中寻找思政元素,可以帮助学生赓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而深植在中华民族精神基因中的伟大元素更是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宝贵财富;与历史结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而光辉的历史,不再为一百年前短暂的屈辱历史而垂头丧气,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昂扬的姿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从以上三方面出发,既有对学生个人“做人做事基本道理”的传授,也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还有理想与责任的传递,能够“全面”地把握住课程思政可能的元素,而这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
(二)把握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元素的“相关”内容
從以上三点出发,可以找出很多的课程思政元素内容,在此基础上,厘清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元素内容,也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
1. 从文体出发,梳理惯例点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可以按照文体进行分类,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特点。如散文是“美文”,文字优美,注重作者的情感表达,是对学生开展“美育”的良好范本,让学生能够感知美、发现美、体会美,在审美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养成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说:“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可见,“美育”也是课程思政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而中国古典诗歌、文言文这两类文体,本身就是我国优秀文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开展课程思政的良好范本,也是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这些作品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感叹,从家国情怀到政治变迁,从旷达乐观到忧国忧民,中华民族的精神脉络在这些古老悠长的篇章中不断传承。说明文注重说明的顺序性,而这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绝佳范本,借助说明文教学,让学生掌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思考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明确事物的发展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不能揠苗助长;说明文中体现的严谨科学的精神,也是对学生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只有用严谨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才是对自己负责,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思考问题,才能避免落入许多肤浅的骗局。小说和议论文可以从时代出发,体会社会发展的脉搏。小说和议论文往往能够体现出较强的“时代性”,或是某个特定时代下的故事,或是某种特定时代下的议论,从这个角度来看,找准时代的对比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就可以很好地对学生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2. 从文本出发,拎出独特点
每篇文章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把握文体的基础上,应该再从每篇文章的文本本身出发,寻找属于它的独特的课程思政元素。如同样都是政论文,《过秦论》和《六国论》这两篇文言文在寻找课程思政的元素时,都可以从中找到与时代相对应的不同的思政元素,《过秦论》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和平年代“仁政”的重要性,并与封建社会、当今社会其他国家进行对比,体会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六国论》中,也是从时代的对比角度来思考,但是它的着眼点却落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这一句上面,从中找到和平年代仍然有不和平存在,面对霸权,发展才是硬道理,一味的妥协不会换来和平;对于个人来说,也是如此,面对校园霸凌,一定要学会说不,不能被别人的积威所胁迫。同样的从时代出发进行对比,不同的篇目可以有不同的角度。除了从时代对比角度思考外,对于《过秦论》这篇课文,还有很多其他的思政元素,如“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因此人生且不可志得意满,要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心态”“志向很重要,一定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等,这都是从文本本身出发可以思考的角度。
三、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元素的选择要求
通过以上过程的梳理,每篇文章的课程思政元素会有很多,因此,在拎出文章的思政元素后,还应该酌情思考思政元素的选择。在选择时,可以遵循三个适当。
1. 数量适当
从历史角度、实现角度、理论角度出发,结合文章的文体和具体内容,每篇文章都可能拎出很多的思政元素,但是语文课不是思政课,如果教师不加取舍,以为思政元素的数量重于质量,将所有的思政元素都在一篇文章中传递给学生,可能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首先学生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接受太多的思想灌输;其次,太多的思政元素可能会消弭一部分的“语文味”,很容易产生一定的偏向,从语文课变成“思政课”,这就与课程思政的要求背道而驰了;再次,思政元素过多,学生在接受时各元素间很可能产生相互影响,找不到学习重点,降低思政教育效果。因此,课程思政元素虽然有很多,但是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取舍,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有重点、有选择,而不能一股脑不加选择地传递给学生。
2. 角度适当
首先,课程思政的角度一定要切合文章本身的内容,即思政的内容是能够与课文本身较好地融合起来的,而不能为了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把一些与文章不能较好融合的点硬捏合在一起,让人产生生硬的感觉,一旦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进行强硬的思想教育,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产生对于课程本身的厌恶。因此课程思政的内容一定要“1+1>2”,让思政与文本产生和谐的共鸣。其次,输入观点要正确,教师选择的课程思政元素内容,坚决不能存在错误,对一些有争议的、不确定的、有可能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思政元素,教师要谨慎对待,坚决不能出现在课堂上。
3. 学情妥当
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和人生目标,他们的知识水平相对弱一些,关注世界的眼光、思维的方式有其独特性,且不同专业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思政元素的选择上一定要从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知识水平的实际出发,合理选取,如思政元素不能超过学生的认知范围太多,那样学生无法接受教师传达的信息,也浪费了上课时间;思政元素也不能离他们的兴趣点太远,学生对于不感兴趣的话题学习起来效果也较差,还会引起课堂的沉闷,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同时,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待思政元素的态度也有所区别,教师要有的放矢地进行选择和设计。因此,思政元素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学生学情。
总之,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一个应当系统考虑的面。在全面寻找思政元素的基础上,与语文课的特点相结合,与学生学情相结合,才能确保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既全面又合理,充分发挥语文课程思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3] 张莹. 基于课程思政新理念的大学语文教学分析与研究[J]. 北京教育(高教版),2018(11):74-76.
[2] [9] 刘泽江.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探索[J].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9(2):42-45.
[4] [6] 王英霄,周宝冬.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思政教学的策略研
究[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 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贵阳会场)论文集.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
[5] 陈全堂. 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析[J]. 河南教育(职成教),2020(C1):65-67.
[7] 郭红英,马瑞霞. 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 河北职业教育,2020(3):80-82.
[8] 高彦. 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