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态系统视阈下县域空间价值评估及其发展类型划定

2022-05-21 05:24刘宇舒LiuYushu朱礼凯ZhuLikai王振宇WangZhenyu
华中建筑 2022年5期
关键词:测度县域价值

刘宇舒 | Liu Yushu朱礼凯 | Zhu Likai王振宇 | Wang Zhenyu

国土空间规划新的理念与体系已全面注入城乡未来发展,生态优先成为县域空间体系构建的核心价值观[1-2]。黑龙江省村镇绝大多数地处国家粮食主产区与重要生态功能区,发展建设能力与水平相对滞后于东南沿海地区,目前仍以突出土地城镇化路径依赖、人口不完全城镇化效应及非农产业效益为导向[3-4],而忽视县域空间生态、生产、生活功能(简称“三生”功能)的深度融合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5-6],显然无法应对新时期空间治理和空间发展的顶层设计。现阶段,为科学衡量县域空间发展效度、较为精准的度量和显示其生态及可持续性,大量学者提出众多具有价值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7-11],研究讨论包括生态足迹模型方法、生态容量方法、生态承载能力计算方法、绿色账户审计方法、生命周期分析方法等,用以定量判断评估县域空间资源与发展状态的耦合关系、适宜水平及其效度,方法普遍强调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但是无法规避与人类过程分离讨论的弊端,而忽视村镇作为典型社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基于此,研究立足“社会—生态系统”视角,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度的基础上,纳入人类价值和人类健康的综合考量,为县域空间三生功能提供了统一的评测标准,一方面理顺了县域空间测度的外部关联与内部自恰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为评价单元的横纵向比较提供了可计算的数量与结构关系,创新了县域空间研究思路与方法。

1 县域空间价值评估及发展类型划分方法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最早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12],经由Holling、Ostrom等学者开展研究用以解决此前数十年间的空间资源管理失败的问题,其核心思想在于从“整体观”视角建构了自然与人类互动关系及运作机理的客观逻辑。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整体观理论框架,集成土地功能、生态资本、景观功能综合视角,以人类福祉与需求为基本出发点,突出“功能—服务—人类收益”的级联关系,县域空间价值重点表征为:①气体与气候调节、水文调节与环境净化、生存与健康资源供给等生态功能价值;②有机农业与绿色农产品、商业与服务产品提供等生产功能价值;③绿色聚居与生态建设、休闲与商业功能承载、景观美学与精神文化等生活功能价值。

1.1 县域空间价值指标体系构建

研究拓展“生态系统服务”的核心思想和测度方法,应用学界较为认可和应用较广泛指标体系(Costanza等[13]、De Groot等[14]、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15]、谢高地[16]等)为基本框架,借鉴国土功能、景观功能体系及其分类方案,对接国家发展导向与地方需求,结合研究区村镇现实问题与目标导向(时代背景诉求、规范标准、地域特征匹配等),借助频度统计、理论分析、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并辅以实地的类型普查和典型调查补充各类资源要素的识别参数和评估参数,从“生态—生活—生产”功能层级展开县域空间价值测度指标体系的递阶结构构建。

1.2 县域空间价值指标测度

论文应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领域的常用方法“当量因子法”对县域空间价值予以核算,而针对当量因子法无法涉及的建设用地的生态价值,以及生产价值和生活价值则应用“功能价值法”予以核算。①当量因子法:对接当量因子法的生态用地分类及其测度需求,统一土地利用分类,以“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当量”(2015年谢高地等修订)为标准,通过1个标准当量因子的价值量、功能异质性系数(同类用地功效差异)、经济社会系数(同类资源价值支付意愿差异)、资源稀缺系数(不同供给量的价值差异修订)进行时间和空间异质性的修订,以匹配黑龙江省的地域特征和县域单元的测度精度需求,实现非建设用地(农田、森林、水域等)的价值测度;②当量因子法:一是,建设用地的生态功能价值,重点包括建设用地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对气体调节、净化环境、水资源供给等方面的负效应,研究应用既往研究成果[17-18]予以核算。二是,与人类生产、生活功能密切相关的价值,研究综合运用直接与间接市场法对其进行经济价值核算。其中,间接生产功能价值以乡镇企业工业产值予以核算,空间承载与避难服务以土地基准价格予以核算,物质生活保障服务,以居民在平均寿命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的消费、耕地维持人口承载能力水平的经济价值为基准予以核算。

1.3 县域空间发展类型划分

县域空间各项功能的强度水平、优势类型及数量、片区及省域综合实力等直接影响县域空间未来的发展类型,据此研究划定发展类型的方法。

(1)县域空间功能分项及综合价值核算

根据前述步骤与方法,分别核算县域空间综合功能水平及分项功能水平,并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公式1)。采用等距划定方式确定低、较低、中等、较高、高5个梯度等级水平。

式中:VS为标准化结果,V为评价单元功能价值,Vmax、Vmin为该项功能最低值和最高值。

(2)县域空间功能强度及发展类型研判

一方面,根据县域空间价值测度模型,确定各类功能及综合功能的省域排序;另一方面,运用优势功能测度方法确定评价单元的优势功能类型和数量,以确定评价单元的主导功能(公式2、3)。进而,结合地理区划、综合功能水平、优势功能水平综合研判县域空间功能类型,值得说明的是考虑到农业生产对于村镇地域的不可替代性,研究在确定县域空间功能类型时将其分离,划分为生产(农业)、生产(非农业)(图2)。

图1 社会生态系统视阈下县域空间价值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图2 县域空间主导功能判别

式中:Dj为省域j项功能的总价值,Dij为第个评价单元该项功能的价值,Cj为评价单元j项功能与该项功能的平均值的差值。若Cj>0,则确定为优势功能;若Cj≤0,则确定为非优势功能。

2 县域空间发展模式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地理纬度最高且位置最北。截至2019年,黑龙江省总面积47.3万km2,下辖12个地级市、1个地区,常住总人口约3751.3万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研究以黑龙江省域县(市)单元为对象,应用2015年多元数据类型展开县域空间功能分类及其价值评估,其中:①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乡镇卷)、中国农村统计年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黑龙江省基准地价来源于国家统计局;②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栅格图(分辨率30m)、植被指数NDVI图(分辨率250m)、县域行政区划图等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

2.1 价值测度结果

黑龙江省县域空间功能综合价值整体呈现与资源、地理、经济格局分布相似的连绵规律。总体上以哈尔滨城市圈为核心,东环、西环城市群以及哈北黑发展轴线、哈同抚发展轴为两翼的空间布局形态(图3~4)。北部(大小兴安岭山区)、东部(三江平原区)、南部(东南山区)、西部(松嫩平原区)县域空间综合价值分别为5 871.57亿元(占比18.04%)、5 709.69亿元(占比17.54%)、8 687.86亿元(占比26.70%)和12 274.74亿元(占比37.72%),县(市)单元平均价值分别为345.39亿元、317.21亿元、579.19亿元、438.38亿元。

图3 综合功能等级图

图4 地理分区图

总体来看,南部和西部县域空间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生产(非农业)和生活功能在省域范畴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其中南部处于省域前30%序列的单元数量分别为7个、5个(总12个),西部分别为11个、10个(总24个)。分项来看,东部和南部县域“三生”空间功能发展相对均衡,两者相较南部处于高度耦合高水平发展的村镇数量较多(五常市、尚志市等),同时也兼有少量生产(非农业)与其他功能差异较大(绥芬河市等)的类型。而东部则呈现高度耦合的高、中、低水平发展均衡的态势;北部大小兴安岭山区具有明显的生态功能优势,其他功能发展的滞后性也较为明显,处于综合价值省域前30%序列的村镇数量仅3个(宾县、嫩江县、北安市),非生态功能处于30名以外的村镇占绝大部分;西部松嫩平原区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性,“三生”空间高耦合和低耦合发展的村镇均占有一定数量,其中低耦合村镇(双城市、呼兰县等)主要表现为与生态功能协同的背离,而高耦合村镇(克东县、明水县等)则主要表现综合及经济发展总体实力的低水平(图5)。

图5 县域空间综合及分项价值位序

2.2 发展类型划定

黑龙江省县域空间功能优势水平整体呈现与综合价值水平相似的格局,南部、北部分别表现出了强势的综合型和生态型属性。东西两翼则分别展现了较强的生活宜居的特质,但其主导功能存在明显差异,东侧以强生态为根本,西侧则以强生产为引导(图4)。结合片区主导功能和各自优势功能数量、质量(与均值的差值量),综合功能在省域和所在区域的强度(总价值量)和位序,以及各功能类型的耦合水平和功能缺口,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县域空间未来的发展类型(图6~8)。

图6 县域空间优势功能划分

图7 县域空间发展类型划分

图8 县域空间优势功能及发展类型

(1)北部大小兴安岭山区

北部县域空间的主导功能为生态保育,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片区经济能力和综合实力在省域范畴处于末游,生态资源的经济转化能力和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除了宾县、嫩江县、北安市以外,村镇遵循片区资源禀赋,未来空间发展为Ⅰ类生态保护—功能保障型(漠河县、木兰县、塔河县等)。县域空间未来发展应充分服从国家主体功能的要求,针对天然林保护修复、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水源涵养计功效恢复等制定长期有效、因地制宜的行动纲领和实施策略。明确以生态为导向的县域空间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在保障生态保护红线、控制村镇人口规模和开发边界的前提下,支持适度开发利用特色资源(森林特色食品、北药、苗木花卉等),优化产业准入门槛并倡导结构的绿色化转型,提升产业效率并促成生态移民,积极健全并落实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2)东部三江平原

东部县域空间的主导功能为农业生产,片区生态资源本底条件好(域内为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且生态、生产、生活功能在较低水平高度耦合,但经济水平和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突破瓶颈,拓展服务于第一产业的二三产业的目标方向,片区发展类型重点引导为Ⅱ类农业生产—生态保障型(密山市、宝清县、依兰县等)、Ⅲ类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型(桦南县、饶河县、绥棱县等)。

Ⅱ类农业生产—生态保障型。主要分布于三江平原生态保护区附近,农业与生态协调水平较高,综合实力在省域处于前50%的位序。未来发展应在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乡村旅游的发展契机,以多元化、特色化、灵活化的土地利用模式,促成农业、生态产业以及附加产业的高效利用与高水平运营,综合提升乡村发展能级。

Ⅲ类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型。主要分布于三江平原中部水稻、大豆、玉米主产带片区。未来发展应首先服从国家粮食主产区顶层要求,在保障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前提下,优化配置农地资源与利用质量,制定精细化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与标准化的管理流程,强化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以促进农业效率和效益的协同以及农业服务水平的综合提升。

(3)南部东南山区

南部县域空间的主导功能是经济发展,片区生态资源本底条件优越(域内为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且生态、生产、生活功能在高水平高度耦合,地均经济能力与综合实力位处省域前列,其中五常市、绥芬河市、鸡东县未来重点引导为Ⅴ类经济发展—人居生活型(绝大部分位于西部松嫩平原,后文详述),其他县域空间则重点引导为Ⅵ类经济发展—生态保障型。

Ⅵ类经济发展—生态保障型。海林市、尚志市、宁安市、东宁县在省域位列综合实力前15%,具有强的区域竞争力与实力。未来发展应保持现阶段良好势头,进一步高水平、高质量的挖掘山地资源特色,接轨智慧农业、生态农林多种经营模式以及农旅融合新业态。方正县、延寿县、勃利县与其他村镇具有相似的资源基础和发展条件,未来发展应积极借鉴尚志市、海林市的发展模式,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培育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能力与水平。此外,东宁县、绥芬河市应以积极政策和战略指引,深化对俄贸易的开放水平,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4)西部松嫩平原

西部县域空间的主导功能是人居保障,片区处于哈尔滨城市圈和西环城市群的辐射范围,并呈现综合实力水平两级分化的态势,靠近核心区的村镇未来发展类型为Ⅴ类人居生活-经济发展型。远离核心区的村镇未来发展类型为Ⅵ类人居生活社会保障型和Ⅶ类人居生活-农业发展型。

Ⅴ类人居生活—经济发展型。针对阿城市、双城市、呼兰县、肇东市等典型的城镇化区域,村镇未来发展应全面融入中心城市,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一方面承接城镇的产业和人口的溢出,另一方提供优质的生态资源与服务供给。针对泰来县、拜泉县、克山县等位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缓冲地带的村镇,囿于区位条件的障碍,各项功能均呈现弱势,未来发展应开拓思路、挖掘自身特色、需求多元(资金、人才、政策)帮扶手段,高位谋划村镇功能的全面融合和综合提升。

Ⅵ类人居生活-社会保障型。重点包括讷河市、龙江县、依安县,其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较好,人居生活具有较强的区域比较优势,具有较好的设施基础和发展潜力。未来发展应关注三生空间的协调与整合与乡村绿色发展,优化城乡关系、产业功能和用地结构,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增强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Ⅶ类人居生活-农业生产型。重点包括兰西县、富裕县、明水县等,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农产品主产区,具有粮食保障的主体功能。因此,未来发展应以第一产业为核心,通过物联网技术、扁平化物流交易集散、农产品品牌化运营、互联网农业金融等多个层面延伸产业链条、拓展流通渠道,打造主城区周边乃至更大范围的优质粮食与蔬菜保障基底。

结语

在国土空间规划新的理念与体系下,乡镇作为“五级三类”中的一级,成为实现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亟待立足于更高的治理视野和站位,围绕县域生态供给的核心职能,有效地发挥顶层战略引领与规划目标传导。研究旨在应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与价值测度方法,展开县(市)单元县域空间价值评估与发展类型厘定,以支撑县域空间发展的顶层指引与规划传导,其主要结论及讨论如下。

①应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建构县域空间价值评估指标体系,以分析生态、生产、生活功能的空间分异规律与优势水平,以及三者协同发展及其综合实力水平,为“三生空间”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理念与视野。

②拓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度的空间维度(增加建设用地的生态功能价值测度,通常为负值)和社会维度(增加生产功能价值和生活功能价值测度),以完成全域尺度、全要素的空间价值测度,创新了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应用于县域空间的技术方法。

③在省域尺度,通过县(市)单元县域空间“生态—生产—生活”功能价值评估,研判中观层次县域空间发展类型与模式,建立了“城”与“乡”规划的空间关联与引导途径。此外,由于数据来源、技术支持等限制,指标体系及其测度方法的空间异质性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加强,以增强技术方法的实效性和可推广性。

资料来源:

文中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测度县域价值
Rn上的测度双K-框架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平面上两个数字集生成的一类Moran测度的谱性
我国要素价格扭曲程度的测度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几何概型中的测度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县域经济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