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现状探析

2022-05-21 20:40马征
管理学家 2022年4期
关键词:社会治理

马征

[摘 要]我国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后续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目前开展的相关工作也存在着服务内容倾向于心理健康服务和“负面事件”、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缺口很大、管理体制不够明确、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未来,需明确社会心理服务的内涵和具体工作内容,开展跨学科研究,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人才的培养机制,设定标准化的评价体系等,进一步完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关键词]社会心理服务;心理健康服务;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2)04-0094-03

2016年,中央综治办将12个地区确定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联系点,开始尝试社会心理服务相关的实践探索;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1],自此很多地区开始对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展开积极探索,2019年,试点地区增加至50个城市,这些试点地区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后续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目前开展的相关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讨论和改进。

(一)已取得的成就

1.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

已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的地区为了提高辖区内群众的心理健康意识,加强对社会心理服务相关工作的推广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社会心理服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运用多种媒体(例如微信、微博、杂志、报纸、电视台等)对心理健康等相关知识进行广泛宣传,在学校、企业、社区等开展心理健康公益讲座、心理测评、一对一心理咨询、团队心理辅导等活动,发放心理健康等相关宣传资料,提高了群众对心理健康等社会心理服务相关信息的知晓率。

2.在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服务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

试点地区根据中央综治办文件的要求,针对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服务。

第一,为老年人、儿童青少年、妇女、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试点地区利用老年大学、残疾人康复中心等社会组织,为空巢老人、留守老人、丧偶老人、更年期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留守儿童、残疾人等提供了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教育被教育部门纳入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程,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特别是针对遭受过家庭暴力、校园欺凌等重点学生群体提供心理创伤辅导[2]。

第二,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吸毒和戒毒人员等高危特殊群体提供社会心理服务。实践表明,借助社区、民政部门、监狱、卫生健康部门等力量,密切关注这些高危特殊群体的心理状态,为他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防范化解了社会风险。

第三,为患有心理疾病人群、心理危机人群等重点人群提供社会心理服务。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对常见心理问题实现早期诊断和心理监测,对精神障碍患者等提供转诊服务、跟踪管理等;在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治安突发事件时,及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防和避免不良应激反应,避免发生极端行为。

试点地区根据中央综治办文件的要求,针对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精神障碍患者、吸毒和戒毒人员、空巢老人、信访重点人群、刑满释放群体等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心理援助服务[3],对生活有困难的特殊群体和有可能对社会治安构成威胁的重点人群开展了心理测评、心理疏导、心理咨询等服务,预防了可能因心理问题诱发的极端事件的发生,一些试点还将当地的政策资源、信息资源等进行整合,为重点人群提供介绍工作、法律援助等服务,为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提供了便利条件,减少了信访、滋事等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隐患。

3.人才培训工作有初步进展

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的地区为了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对相关的工作人员(包括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志愿者等)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以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工具的使用等心理学知识为主。

4.在基层搭建了心理服务平台

已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的地区依托街道或社区等基层综治中心,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疏导室等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室,并借助互联网线上线下同时开展心理讲座、心理测评、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咨询等相关服务。

(二)目前工作存在的问题

1.服务内容更倾向于心理健康服务

社会心理服务应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角度展开工作,解決目前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问题,但从目前开展的工作来看,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主要是围绕“心理健康服务”展开进行的,并没有突破原有传统的“心理健康服务”的概念。各地区的服务平台主要配备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测评等软硬件配置,开展的工作主要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重点人群的心理咨询、精神疾病的治疗为主。在社会心理服务相关人才的培养方面,也以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培训为主。

2.服务内容更倾向于“负面事件”

目前开展的社会心理服务更多关注“负面事件”,即可能危害治安的、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群体事件,关注的人群也以精神疾病患者、上访户、刑满释放人员以及一些性格偏执人员为主,这种定位极大缩小了社会心理服务的工作范围,将社会心理服务作为了“社会风险防控”的工作方法之一,没有立足于提升国民整体幸福感的目标[4]。

3.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缺口很大

社会心理服务人才既包括专门从事心理服务的技术人员,也包括协调和统筹相关工作的管理人员,无论是专业人才,还是管理人才,缺口都很大。目前从事社会心理服务技术工作的人员主要包括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在我国从事这几类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人数明显不足,截止到2017年,通过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的心理咨询师达130多万人,但真正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数不足1/10[5];2018年,我国卫健委发布我国心理治疗师仅有5000余人;截止到2019年上半年,我国注册精神科医师人数约为4万人;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20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到2020年底,我国持证的社会工作者共有66.9万人,其中包括50.7万助理社会工作师和16.1万社会工作师。社会心理服务包涵的工作范围极其广泛,仅依靠这些专业人才是远远不够的,无法及时、有效地开展工作。

社会心理服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元化的、多层次的服务,而要开展好相关工作,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比较高,既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又要有应急管理能力,还需要法律、心理学等很多学科的知识储备。社会心理服务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所以亟需在党政机关、各企事业单位或社区挖掘能胜任此工作的管理人才。

4.管理体制不够明确

目前,与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相关的部门较多,包括卫生健康委、政法委、民政部、宣传部、教育部等,各地负责机构和实际开展工作情况有较大差异。有的地区开展工作以卫生健康委为主,有的地区则以教育部门为主,主责部门不同,自然设定的工作目标,实际开展工作的重点和工作内容会有较大差异。目前我国的社会心理服务相关工作还缺少十分明确的责任主体,各部门如果协调不好,很难开展实际工作,不利于工作的落实与推进[6]。

5.社会心理服务的发展不均衡

目前,社会心理服务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试点城市率先开展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相关探索和实践,很多城市尚未启动社会心理服务。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更有能力较好地开展社会心理服务,而一些三、四线城市尤其是五线城市,因为受经济制约,很难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的相关工作。城乡之间的社会心理服务也存在较大差异,城市可利用的优质资源(例如,高校的科研资源、相关设备、专业人才等)较多,所以开展工作较为容易和便捷,而乡村因为社会心理服务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备、缺少资金和专业人才,开展工作较为困难和滞后。

(一)明确社会心理服务的内涵和具体工作内容

目前,学术界对社会心理服务的基本内涵以及具体的工作内容众说纷纭,对于具体什么是社会心理服务尚未达成一致。有的学者混淆了社会心理服务和心理健康服务的概念,将两者等同起来,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开展的社会心理服务,更多是围绕个体的心理问题来开展工作。从目前开展的工作来看,很多地区开展的所谓社会心理服务其实都是在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评等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没有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去宏观考虑问题,所以开展工作的方向出现了很大偏差。所以,要开展好社会心理服务相关工作,首要问题就是要明确社会心理服务的内涵和具体工作内容。首先学术界应明确社会心理服务的具体涵义,结合现实提出一个明确可操作性的定义,细化具体的工作内容,制定详细的符合现实需要的标准化的工作方案。

(二)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开展跨学科研究

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项工作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人们现在对其已有的理解。尽管各地已经进行了社会心理服务方面很多的实践尝试,提出了一些指导意见或地方标准,甚至中国心理学会提出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倫理规范》[7],但在理论层面还没有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社会心理服务是一个较新的领域,不应该因为“社会心理服务”这个新兴名词里包含有“社会心理”这个词,就仅仅从心理学或社会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应结合实践成果,组织组织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专家开展跨学科研究,在理论层面进行深入思考,通过深入的科研探讨加强对各地实际开展工作的理论指导,推动社会心理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三)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人才的培养机制

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并且从事社会心理服务相关工作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不仅需要懂心理学或社会学的人才,还需要懂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方面的人才,可能还需要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技术人员,在培养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相关的人才时,不应仅开展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应根据实际工作和岗位需要,建立完备的人才培养机制。社会心理服务主要是由政府层面来推进工作,那么针对政府相关部门的公务员招录需求,应培养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针对街道、社区、学校等具体开展的工作,可培养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培养人才时,可结合现实工作需求,与高校进行合作,增设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培养本科或专业硕士等专业人才,并结合当地的具体工作,为就读学生多提供一些实习机会。国家层面还应探索“社会心理指导师”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规范这一职业的准入机制,将培训、就业等过程规范化、标准化。

(四)设定标准化的评价体系

目前,还没有对已开展的社会心理服务拟定一个标准化、专业化的评估指标,也没有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服务效果进行详细的评估。为了规范和进一步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应设定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引进第三方评估,督促政策真正落实,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政府的公信力[8]。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体制机制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实际效果评估等方面。通过公众、社会心理服务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第三方评估,可以全方位、更客观地了解政策落实情况、具体实施情况和民意评价等。例如,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通过评估可明确各相关部门负责的工作是否已具体落实,将评估结果纳入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通过标准化的评估,还可以准确把握公众真正的心理需求和利益诉求,及时调整社会心理服务的具体工作方案,让服务真正做到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周芮,闫洪丰,李康震.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成探析[J].残疾人研究,2019,(04):33-44.

[3]池丽萍,辛自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应然与实然:基于全国 12 个试点地区的评估[J].心理科学,2019(04):978-987.

[4]黄亮,齐巍,孙时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多视角反思与整合构建策略[J].心理科学,2020,43(06):1483-1489.

[5]陈雪峰.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机遇与挑战[J].心理与健康,2019,(06):17-19.

[6]辛自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定位与思路[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6(05):257-261.

[7]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伦理规范[J].心理学通讯,2021,4(02):81.

[8]陈雪峰.用第三方评估促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6(10):583-586.

猜你喜欢
社会治理
广西接边地区跨界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模式探索
基层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公共性问题界定
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新探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