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通化市委组织部
近年来,通化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入实施“红色领航新发展行动”,着力建设政治过硬、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着力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为推动新时代通化绿色转型、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突出“思想建党”,强化党的政治建设,不断提升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推动党员干部强化理论武装,深化党性教育,净化政治生态,在增强服务大局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中,迸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磅礴力量。
注重以理论滋养初心、以思想引领使命。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实施“红色铸魂”工程,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等重要内容,面向全市党员干部分级分类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政治素养、精神境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五年来,市本级举办各类培训班60余期,培训干部15600余人次。依托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主题党日、“三会一课”以及高端人才讲坛、“书记讲堂”等载体,不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引导全市党员干部把稳思想之舵、筑牢信仰根基、永葆政治本色。
注重以党内教育淬炼党性修养、以红色教育赓续精神血脉。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持续淬炼党员“成色”、提升党员“纯度”。用好用活通化红色资源“富矿”,实施“红色文化”工程,全力推进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建设,扎实抓好教育教学、师资培养、史料征集、精神提炼、现场教学点打造等工作。2019年被中组部列入省(部)级党委(党组)批准的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备案目录,成为东北唯一一个列入中组部目录的东北抗联红色教育基地。自试运营以来,先后承接全国各地培训班330余期,累计培训学员6.5万余人次,全国有20余家高校和单位在这里挂牌、建立了教育培训实践基地,受到中组部干教局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注重以学促行、以行践学。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努力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办理民生实事3815个,一批长期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坚持把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作为试金石、磨刀石,充分发挥组织优势,让党旗在重大斗争一线高高飘扬。在疫情防控斗争中,第一时间发出“倡议书”,第一时间建立“六级书记抓防控机制”,第一时间出台“关心关爱十条措施”,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中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在2021年初通化市突发疫情后,市委马上组织3800多个基层党组织、102个临时党组织迅速进入战斗状态,4.4万名党员志愿者最美逆行,584个党员先锋队、1013个党员示范岗坚守一线,41个红色物业企业全力投入,构建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筑牢了坚如磐石的战斗堡垒、汇聚了坚不可摧的红色力量。
二、突出“忠诚干净担当”,聚焦高素质专业化要求,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认真履行选人用人职责,突出政治标准,不断加强干部培养、优化干部选配、强化日常监督等工作,倾力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坚持精准精细培养干部。突出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干部培养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从“分层培训”向“分类培训”转变,培育了一批堪当重任的专业型、复合型领导干部。2018年,组织793名领导干部、企业家、金融机构负责人,分8批次赴中国民营经济的先行阵地——浙江台州,开展“学习台州、解放思想、加快发展”专题轮训,进一步开拓干部思路眼界,不断提升工作能力水平。2019年,启动实施“五个一百”工程,即选派100名机关干部、100名金融系统干部、100名优秀中青年干部、100名招商引资干部、100名新生代民营企业家赴浙江台州挂职培训,促进两地经验互学、经济互利、人文互通、工作互动。注重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出台《关于适应新时代通化绿色转型、全面振兴要求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实施意见》,分门别类建立全市优秀年轻干部数据库。抽调556名干部参与“三大攻坚战”、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重大任务、中心工作,選派953名干部参加援疆援藏、疫情防控等艰苦工作,实现培养锻炼与服务发展有机统一。
坚持公平公正选用干部。制定出台《关于贯彻落实中央〈2019—2023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和吉林省委〈贯彻落实意见〉的实施办法(试行)》,为实现党政领导班子常态化培养提升、合理化配备使用、制度化管理监督提供基本遵循和制度保障。认真落实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突出政治素质考察,积极探索考准考实干部政治素质全链条机制办法,建立健全干部政治素质档案和政治表现问题清单。将实践一线作为考察班子和干部的主阵地,制定《关于开展清单制一线考察推动干部转变作风担当尽责的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强化干部考核评价推动领导干部提升“五个能力”的实施办法》,经常性、近距离、有原则地考察识别干部,树立重一线看实干比业绩的鲜明导向。五年来,全市共调整县级干部546人次,其中提拔278人次,交流268人次。全面完成机构改革任务,机构改革期间先后调整市管干部125人,全市各级班子结构和整体功能进一步优化。集中精力抓好县乡换届,选优配强县(市、区)领导班子。调整后,县(市、区)党政正职中有8人具有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有8人具有下级党政正职经历,均占66.7%。党政班子成员中配备年轻干部19人,占20.2%;配备女干部14人;具有乡镇(街道)正职经历39人,占41.5%;具有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51人,占53.2%。
坚持从严从实监督干部。深入落实组织部长与干部“双向约谈”、对干部提醒函询问询诫勉、组工干部联系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日常信息收集等制度,实行领导行为特征评价和干部“德”的考核,统筹用好集中考核、专项考核、日常监督等措施,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干部监督管理综合体系。加强选人用人监督,几年来,共对6个县(市、区)呈报的246批5320名科级干部进行了任前审核,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更加坚实有力。认真落实“一报告两评议”制度,五年来共评议干部2514人。坚持抓小抓早抓预防,研究制定《关于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进行提醒、函询、问询和诫勉的工作流程》,对干部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进行提醒。几年来,市县组织部长共开展谈心谈话近2000人次,对干部进行提醒函询问询诫勉50余人次。
坚持关心关爱激励干部。注重干部约束与激励并重,2017年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容错纠错、失实举报澄清、激励干部担当干事三个突破性办法,支持干部放手大胆工作,解除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后顾之忧,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三个办法”实施以来,共对27名干部进行容错纠错,316名曾受过处分的干部得到重新使用,33名干部得到举报澄清证明。坚持正向激励关心关怀,建立平时考核工作体系,扎实推进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工作,全面完成市管干部首次职级晋升。
三、突出“科学规范”,持续加大服务力度,不断提高公务员管理科学化水平
加强党对公务员队伍的集中统一领导,扎实做好组织部门统一管理公务员工作。
扎实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稳步实施公务员分类改革,制定出台《通化市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施方案》,对涉及具体操作的职数核定、职级套转、晋升条件、人选酝酿、推荐考察等方面进行明确规范。全市先后举办专题培训7次,培训业务骨干600余人,严格按照政策规定、核定职数,对4878名公务员进行职级套转,在广大干部中形成了“干事有动力、晋升有通道、发展有空间”的良好氛围。
全面规范公务员日常管理。研究制定公务员职务职级管理、参照管理、考试录用、教育培训、调(转)任管理、考核奖励、工资福利等16项业务流程图和风险防控图,全方位多角度规范公务员日常管理。以考准考实公务员为目标,认真做好公务员年度考核、平时考核、岗位绩效考核,着力构建新时代公务员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日常工资审批,在职级套转、晋升、调整、年度考核等材料备案审核通过后,及时做好工资调整工作,线上线下累计审批27000余人次。扎实做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推荐评选工作,4名个人获得省级“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2个集体获得省级“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称号。
持续推进公务员素质提升。充分发挥考录的主渠道作用,加大为基层一线招录公务员的力度,科学制定公务员招考计划,不断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2019年至今,共考试录用公务员591人。加大公务员公开遴选改革力度,精心设计考务组织、考试流程、试题命制、考官选派等各个环节,遴选工作成效显著。共组织公开遴选考试3次,遴选公务员124人。进一步规范调任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公务员调任相关政策要求进行,确保调任工作严谨规范。几年来,共办理公务员调任139人次。通过开展多样化专题培训,优化完善初任培训和任职培训,组织各类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推动培训工作向科学化、精准化转变。
四、突出“提升组织力”,着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牢固树立政治功能落实到基层的理念,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通化市、通化县被中组部选定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示范县。
聚力提升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效能。通化市委把2021年确定为“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攻坚年”,成立市委城乡基层治理工作委员会,组建专项工作组及工作专班,构建上下贯通、协同有力的领导体系。建立“3+3+N”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制度机制,以3个《工作规则》为基础,《三年工作计划》为统领,联席会议、督导指导、考核评价等多项措施为保障,形成权责明晰的工作链条,以“五化”方式推进重点任务落实。创新开展“大调研、大培训、大包保”活动,各级专项工作组深入基层实地调研395次,征集意见建议667条;举办基层治理培训班114期,分层分批培训党务干部4430人;逐级建立包保联系点500个,解决重点难点问题671个,形成大抓基层、大抓治理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专项攻坚优势,制定街道(乡镇)职责清单,梳理责任事项1291项,统一搭建党群服务、便民服务、行政执法、社会综治“四个治理平台”,提升街乡统筹协调能力;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落实“五项权力”的意见》,梳理政务服务事项960项、综合行政执法事项341项,下放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354项,增强基层治理活力;试点建设城乡基层治理智慧指挥服务中心,实行“受理基层问题、统一流转交办、办结督查反馈”全链条闭环管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进一步完善;重新划分网格3689个,推行党建网格“八法”,建立网格党支部1045个、网格党小组2202个,有效提升了网格服务效能;整合公安、司法、应急、消防等资源力量下沉基层,实现“多网合一”,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全面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核定“社工岗”1190个,落实“三岗十八级”薪酬核发及“五险一金”政策待遇,激发社工人员积极性。
整体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结合乡镇党委换届,着力打造一只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配齐配强695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其中有2年以上乡镇工作经历的达83.02%。抓实村“两委”换届,实现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100%,村“两委”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一降一升。主动服务全市“一个率先、五个走在前列”乡村振兴战略布局,在全省率先启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探索推行以村史馆、乡贤馆、家风家训馆、乡村影院为内容的村级“三馆一院”建设;公开选派43名退休干部和退役军官到村任职,做法在全省推广。深入开展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行动,消除“空壳村”27个、薄弱村162个,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403个。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动集体经济發展的新路径,确定10个省级示范村和45个市级示范村。扎实做好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制定出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一个意见、五个办法”,组织市县乡三级558个部门、11211名干部参与脱贫包保,逐级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先后提拔在脱贫攻坚中表现突出的干部286人,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制定驻村干部管理系列措施办法,推行“一述三评五查”考核机制,从严管理驻村干部,柳河县安口镇长安村驻村第一书记杨立山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集安市花甸镇东沟村驻村工作队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深入开展“书记代言”活动,组织321名县乡村书记和第一书记开展代言,实现销售收入4608万元,带动2457户贫困户增收336.8万元。2021年,通化市委组织部获评“吉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力配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立健全19项制度机制,为基层党组织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一村一策”制定整顿方案,5年来共整顿提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284个。排查清理有前科劣迹村干部390人,清除351人、留用39人,及时调整撤换不胜任、不称职村党组织书记24名。
全面抓好城市基层党建提档升级。圆满完成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产生新一届“两委”成员770人,年龄学历达到“一降一升”要求,“一肩挑”比例达到100%。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十条意见”》,着力强化街道党组织“龙头”带动作用,该经验做法在中组部《组工信息》刊发。严格落实社区服务群众经费、党建工作经费“双10+”标准,经费保障措施更加完善。推动各级党组织书记上前台、破难题,完成书记项目757个,惠及群众18万人。投入2716万元,建改扩街道、社区、网格三级党群服务中心(站)277个,社区“1+N”阵地建设格局加快形成。选聘2.4万余名热心公益、政治素质好、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党员、群众骨干担任“三长”参与基层治理,为“三长”落实意外伤害保险、办公用品等保障措施,“三长”工作动力和服务热情进一步激发。实施“红色物业”工程,创新开展“七个一”试点项目建设,建成44个试点小区,推进建设100个示范点,红色物业覆盖率达100%。持续开展机关干部“我助推、我服务、我融入、我示范、我履职”助力红色物业行动,1.1万余名机关干部进社区,认领志愿服务岗位,破解重点难点问题831件,机关党建表率作用有效发挥。加强职业化建设,全市“社工岗”平均工资标准达4700元/月,3名优秀社区书记通过公务员招录进入体制内工作。《通化:社区物业党建联建 提升基层治理能效》等多篇经验文章在《城市党建周刊》以及《组织人事报》整版刊发。
全面推动非公党建服务发展提质增效。建立“单独组建”为主,区域联建、行业统建、龙头带建等“1+N”组建体系,全方位提升“两个覆盖”质量;探索加强功能型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在全省率先出台《新时代功能型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建立132个功能型党组织,覆盖两新组织259个,其中2019年“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党委得到中央主题教育第七巡回督导组的充分肯定;以柳河县为试点,创新打造医药产业链党建联盟,以党建助推医药产业发挥集群效应。持续深化“三亮三做三满意”活动,设立党员先锋岗、责任区605个,组建党员攻坚小组、志愿者服务队300个,开展各类创先争优活动484次;开展“服务民企行”活动,整合非公成员单位党建资源,组建62个“红色发展服务团”,采取预约式、结对式、巡回式、坐班式等服务模式,开展助企活动145次;深入开展双“百千万”活动,聚力“千企助千村”,推动85个企业党组织实施产业项目63个,投入资金1583万元;推进“综合授信”“信用贷款”试点工作,探索“党建+金融”工作模式,为273家企业发放贷款19.5亿元;举办“红领先锋”党员创新创业大赛,评选12个优质项目参加全省决赛,荣获全省成长组一等奖,1户企业荣获二等奖、2户企业荣获三等奖;开展非公党建领军人才评选活动,潘首德、秦艳友、管延丽3人被评选为“吉林省非公党建领军人才”;创新开展“星级评定”,整合20个部门98项激励措施,对全市评选的130个星级两新组织党组织给予党建支持经费35.9万元。在市场商圈、商务楼宇、新兴领域建立党建指导服务中心(分中心)22个,拓展丰富“红心帮扶驿站”、软环境监督站等党建阵地功能;探索一体化“党务+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在各级政务大厅设立非公党建服务窗口,实现非公党建“一站式”服务;持续推进11个“红色孵化器”建设,深化“七个一批”助企纾困活动,其中辉南经济开发区孵化器被评为省级精品“红色孵化器”;筹集资金245万元,高标准完成“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办公场所建设,“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已成为通化市社会组织干部培训的重要基地和党建工作的靓丽品牌。
五、突出“政治引领”,强化人才服务保障,充分发挥人才支撑创新发展作用
始终把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牢牢抓在手上,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全力打造吉林省向南开放人才高地和一流的人才生态模范城市。
积极构建适应通化发展要求的人才政策体系。组织开展人才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大调研,聚焦制约人才发展的突出问题,制定出台了《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服务 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等“1+7”人才政策,明确了32条高含金量的创新性举措,从人才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进行了突破和创新,打破人才壁垒、释放人才活力,人才工作经验做法被评为“2017年全国人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充分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举盘定星”、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和人才工作协调会议统筹推进作用,切实做到重大事项集中研究、重要工作会商审定、资金使用集中审批,“一盘棋”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实,人才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全省率先建立人才工作专项述职制度、出台市直部门和县(市、区)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绩效考评办法,形成了积极有力的人才发展支持保障机制。加快人才工作立法,2019年《通化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经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通化市人才工作正式进入法治化轨道。
坚持需求导向大力吸引集聚优秀人才。围绕项目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全市中心工作,统筹政策、资金、服务等人才要素资源,向重点产业聚焦,向企业创新转型发力。启动实施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支持计划、重大科技项目研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通化工匠培养计划和优秀农村返乡创业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项目,切实激发以企业家、科学家、通化工匠“两家一匠”为主体的人才队伍活力。特别是大力实施“千名学子归巢计划”,拿出1000个事业编制,面向国内重点高校回引优秀学子,为人才服务民营企业发展“搭台子、架梯子”,定向招聘重点高校毕业生和专项招聘创新创业人才1004人,其中双一流大学本科生、硕士生538人,并选派506名创新创业类学子到71户重点企业挂职服务,这一经验做法得到了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的批示:“很好,此法十分有效,望各地因地制宜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2020年组织实施“万名学子兴企计划”,力争用3—5年时间,招引10000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创新创业,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目前已为重点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人才815名。
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服务保障机制。成立全省首家人才服务局,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门户网站和服务热线,为人才及其配偶居留落户、子女就学等建立绿色通道,提供“妈妈式”服務,让人才办事“最多跑一次”。设立人才开发资金,市财政每年列支不少于1000万元,各县(市、区)均配套建立了不少于500万元的专项资金,全市人才开发投入规模近亿元。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连续5年在吉林卫视投放人才公益广告宣传片,通过省“人才新闻发布厅”发布通化市人才政策,中央及省内外媒体对通化市人才工作给予广泛宣传报道。
大力营造尊商重企浓厚氛围。按照全面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优化政策资源配置,让人才在通化受尊重、有获得感,研究制定了服务企业家十二条措施,助力企业发展。设立通化市“企业家节”,让企业家拥有自己的节日,在全市营造尊重企业家、服务企业家、感恩企业家的浓厚氛围,目前已经连续举办四届通化市“企业家节”,对功勋企业家、杰出企业家、高层次引进人才等进行集中表彰,进一步树立了让人才创业受尊重、创新有荣誉、贡献有褒奖的鲜明导向。同时,为各类人才发放“英才卡”,让功勋企业家、杰出企业家免费乘坐通化—北京航班头等舱,免费到吉大一院进行体检,免收各类人才市管道路通行费等措施,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家及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奉献通化的决心和信心。累计向各类优秀人才发放“英才卡”181张。2018年以来,功勋企业家、杰出企业家免费乘坐通化—北京航班头等舱253次。■
责任编辑/姜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