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葵
(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崇尚劳动精神,热爱劳动,自觉自愿参加劳动活动,是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劳动能够培养学生坚韧的品格、勤俭的作风和感恩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1958年建校以来,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始终秉持“立足农村,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坚持把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在实践中,我们建构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整体教育观,树立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寓德育于劳动教育之中,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劳动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德,也全面提升了学校的德育工作水平。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是提升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所谓劳动观念是指在思想上对于劳动的感官认识,即一个人对于劳动的看法。学校可通过入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首先,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即劳动不仅创造了财富,也创造了人类自身和人类文明,劳动和劳动者具有“无上光荣”的价值;其次,劳动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劳动者既享有平等就业、选择职业等权利,也要遵守努力提高职业技能、遵守职业道德等责任;最后,劳动是脑力与体力的和谐统一,体脑结合的劳动教育是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生入学后,我校通过道德讲堂、劳模讲堂、参观校史馆和劳动工具展馆等入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我校在有温度的道德讲堂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理解父母,懂得感恩,勤俭节约,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在特色的劳模讲堂中,讲述劳模和大国工匠的故事,让学生学习劳模和大国工匠,感受广大劳模的责任感和拼搏奉献精神,并深刻认识新时代青年的奋斗与担当的意义;通过参观校史馆,让学生了解我校的历史,感受老一辈“实中人”“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去”的雄心壮志;通过参观劳动工具馆,让学生了解劳动工具的演变,知道这些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感悟时代的变迁。
学生在参加一系列入学活动后,树立了基本的劳动观念,在实践中认同劳动理念,进而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在劳动活动中,团队合作的意识贯穿始终,学生之间的友谊加深,思想道德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我校加强日常管理,增强校园劳动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内务整理等实践活动中,提升自理自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学校建立了日常劳动教育管理实施机制。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健全的劳动教育领导机构,下设劳动课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及学科教育的渗透机制,建立由班主任作为主要负责人的学生日常劳动管理和评价体系。另外,学校还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卫生管理制度、日常检查评比制度、生产劳动实施规则等,把劳动教育落实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生全员、全程参与日常校园环境卫生清扫和个人内务整理。教室、走廊、楼梯、操场、水房、花圃等区域被划分为班级分担区,由学生进行清理和维护,政教处负责检查和评比。评比结果纳入星级班级和优秀小组评比之中。此外,还有一些志愿者承担的劳动任务,如舍务老师通过征集承担宿舍公共区域卫生的志愿者,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使其争当文明宿舍的主人。
学校日常的量化评比和年度“学生劳动模范”评选达到了及时反思、不断强化的目的,促进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校园中的垃圾有学生主动捡起,校园的长廊有志愿者清扫,教室的灯坏了有电工社团的成员主动修好,校服破了学生会自己缝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每一件小事,体验劳动价值,爱劳动、会劳动,懂得自己的劳动对个人成长和集体荣誉的重要意义。
劳动精神是劳动者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在劳动过程秉持的劳动态度、劳动理念及其展现出的精神风貌。《意见》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劳动精神的培养不仅要融入到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更要体现在职业体验和服务性劳动中,让学生懂得勤俭、肯于奋斗、善于创新、乐于奉献。
一是利用校内外劳动实习实践基地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在校内实验基地,学生实地了解四季常规蔬果以及蓝莓、草莓等水果种植方法,学会了翻地、播种、除草、施肥等劳动技能,体验到劳作的幸福与收获的快乐。师生共同参与劳动,增进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此外,我校还与周边的工厂和科研基地结成对子,让学生不定期到校外实践基地参加劳动实践,使他们拓宽了眼界,提升了对劳动的认识,形成初步的职业体验。
二是借助劳动社团进行实践创造活动。手工社团以“慧心独具、指尖飞扬”为活动宗旨。学生参加传统剪纸、端午节挂件、十字绣、满族荷包等制作活动。除了常用的各种绣工(十字绣、水晶绣)、钩、织、缝纫等,师生还利用玉米窝子、松树塔等天然材料,以及塑料、泡沫网、布头等废旧物制作了各种工艺品。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挖掘了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在美食工坊,学生学习制作东北水饺、满族粉饺、四喜丸子、拔丝地瓜等特色食品,在增强其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其对中华传统美食的喜爱之情。
三是以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安排学生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参加生态环境保护、儿童福利院帮扶、敬老院慰问等公益志愿服务。学雷锋纪念日,我校开展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活动,举行签名仪式和宣誓活动,引导学生在“学雷锋、争先锋”的过程中自觉成为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植树节期间,全校学生齐动员,设计并参加植树绿化活动;劳动节期间,学生参加家庭劳动并做好劳动记录卡,家长对孩子的劳动表现作出评价;在以“爱护母亲河”为主题的湿地考察游学活动中,学生考察了凤城草河、爱河湿地公园近几年的变化,为环境治理的成果感到震撼,并积极参与清理垃圾、爱鸟护鸟等环保志愿活动之中。此外,我校还开展了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为主题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本着就近原则,以居住地划分活动小组,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参加社区环境整理、去敬老院助老慰问、到儿童福利院帮扶,以及协助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等服务劳动,回来后上交社区服务实践报告。
通过参加服务性劳动活动,学生在为社会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中获得幸福,在活动中历练了自己,确立了服务社会、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的生活目标。
我校不仅重视劳动精神的培育,也倡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把“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和“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劳动实践中成长、成才。
劳动是人基本的生存需要,是对每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在为社会的无酬劳动中付出的力量越多,他就越会关心看来似乎与他个人没有直接关系的事。”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推崇劳动教育的道德动机所在。我们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到集体荣誉感,为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而感到自豪,把劳动教育作为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把青年学生塑造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劳动教育的“树德”作用表现在具有实现理想的重要作用,使德育有了坚实的根基。劳动教育让学生懂得要实现个人梦想必须通过劳动,只有刻苦学习、辛勤付出,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力奋斗。
其次,劳动是彰显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媒介。劳动教育的“树德”作用表现在德育的其他途径都要以劳动或实践锻炼为基础,通过劳动实践可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我们引导学生从注重自身日常生活起居、劳动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服务的劳动做起,树立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以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实践锻炼在德育的多种途径中会起到“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作用。我校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深刻地发现和感悟关于生命、人生、价值等层面的道理,把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使德育的效果更具厚度。
最后,德育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从来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劳动教育的“树德”作用表现在使德育的内容变得鲜活、生动,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对学生参加的各种劳动采用即时的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以此激励学生。我们有模范劳动班级、劳动模范个人;学生也会将印象比较深的劳动经历填入劳动卡片,给自己留下美好的记忆。这些都使德育评价的素材更加丰富。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劳动教育的“树德”功效。学生从入校到走出校门变化显著,成为阳光、快乐、有责任感、充满正能量的新青年。除了对个体的德育功效外,我们还把劳动教育与班团建设结合起来,劳动一般都是集体性的,在劳动中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有助于班级团队建设。
总之,我校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树德”功能,为学校德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提供了重要保障。学生的意志得到磨练,在劳动中懂得“劳动光荣”的理念,体会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从感恩为了自己健康成长而不辞辛勤劳动的父母和老师,到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未来我们将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补齐短板,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