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雨齐,朱其梅,杨柳青,2,殷夏伟,曹江伟,王储炎,2
(1.合肥学院 生物食品与环境学院,合肥 230601;2.四川旅游学院 烹饪科学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100)
番茄又名西红柿、番柿、洋柿子等,属于一年生或多年生的茄科番茄属植物,因其酸甜多汁、果实甜美、风味独特,备受人们欢迎。番茄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活性物质,如Vc、胡萝卜素、番茄红素等,其中维生素C是其主要活性物质,陈其钢等[1]研究发现不同品种番茄Vc含量为15~28.9mg/100g。民间番茄有多种食用方法,生吃番茄有利于维生素的摄取,但是番茄性偏寒,对于身体寒性大的人和儿童来说,容易导致腹泻、胃不适、胃胀痛等症状。生活中人们多将其作为食材,烹饪制作成番茄炒鸡蛋、番茄炖豆腐等菜肴,或者加工成番茄酱、番茄汁等产品。
本课题组成员前期研究发现,不同烹调方法对番茄中维生素C的影响不同,其中炒制番茄比煮制番茄更易于保持番茄中的Vc,此外随着烹调时间的延长,番茄中VC含量也越来越少,若在烹饪过程中加入食醋,则有利于保护番茄中的维生素C。[2]同时发现,不同烹调参数也会对番茄的色泽、气味、形态和口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论文采取感官评价和Vc含量测定来研究番茄的炒制工艺,进而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来优化工艺参数,希望以此为家庭饮食生活提供一定的参考。
番茄、食盐、金龙鱼色拉油、海天白醋;碳酸氢钠、偏磷酸、草酸、抗坏血酸:分析纯,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6-二氯靛酚钠盐: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电磁炉:C19-SH1982型,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分析天平:TP-300D型,上海精密仪器有限公司;低速离心机:TDZ4-WS型,长沙湘仪离心机仪器有限公司;恒温双向磁力搅拌器:90-3型,上海振荣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SHB-III型,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
1.3.1 样品处理
选用颜色鲜红、七八成熟、无损伤、体积稍大的新鲜番茄。炒制前先用自来水洗净、沥干,均匀切块后立即下锅烹调,防止番茄中的VC在存放过程中被氧化而损失。
1.3.2 炒制流程
原料→分选→清洗→沥干→切块→炒制→冷却→取样→测定。
1.3.3 Vc测定
参照盖琼辉[3]、张彩珍等[4]测定方法,采用2,6-二氯靛酚法进行测定。
1.3.4 感官评价
参照张荣春[5]、杨铭铎等[6]方法,选取10名经过培训的学生进行感官评价,以色泽、形态、风味和口感为评价指标,取平均值作为最终评价结果,具体评价标准见表1。
表1 炒制番茄感官评价标准
1.3.5 单因素试验
(1)炒制温度。称取一定量的番茄,加入油和盐(番茄:油:盐50:4:1),食醋添加量为0.4%,时间为3min,分别在160℃、180℃、210℃、240℃、270℃温度下进行炒制,测定炒制后番茄中VC含量,并进行感官评价。
(2)炒制时间。参照1.3.5.1,选取食醋添加量为0.4%,温度为210℃,分别炒制1min、2min、3min、4min和5min,测定炒制后番茄中VC含量,并进行感官评价。
(3)食醋添加量。参照1.3.5.1,选取时间为3min,温度为210℃,在食醋添加量分别为0.1%、0.2%、0.3%、0.4%、0.5%下进行炒制,测定炒制后番茄中VC含量,并进行感官评价。
1.3.6 响应面设计
运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进行试验设计,利用Design Expert 8.06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进而制作出不同因素的曲面图和等高线图。[7-9]
2.1.1 炒制温度对番茄VC含量及感官评分的影响
从图1可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番茄中Vc含量逐渐下降,感官评分先增加后降低,但总体变化并不显著。在番茄炒制过程中,Vc含量的降低主要是因为其热稳定
图1 炒制温度对番茄VC含量及感官评分的影响
性差,在高温情况下,Vc会发生氧化分解。当初始温度为160℃时,Vc含量最高,此时炒制的番茄成熟度不够;当温度达到210℃时,Vc含量相对较高,此时炒制番茄达到一定的成熟度,口感较好;当温度升高至210℃以上,Vc含量继续下降,到270℃时,Vc含量达到最低。
2.1.2 炒制时间对番茄Vc含量及感官评分的影响
由图2可知,随着炒制时间增加,番茄中Vc含量逐渐降低,感官评分基本维持在一个水平线保持不变。Vc含量的降低是由于炒制时间越长,Vc在高温中停留时间越长,损失就越大。炒制1min时,Vc含量虽然高,但时间过短导致炒制番茄成熟度、口感并不够好;炒制3min时,Vc含量保持较高水平的同时,番茄成熟度适中,口感较好;3min以上时,Vc含量继续降低,达到5min时,Vc含量损失最多,此时番茄色泽暗淡形态松散。
图2 炒制时间对番茄Vc含量及感官评分的影响
2.1.3 食醋添加量对番茄Vc含量及感官评分的影响
课题组前期试验证实,加醋炒制的番茄Vc含量总体高于不加醋炒制,这是因为Vc在酸性环境中比较稳定,而食醋溶液正好提供了酸性环境,从而间接地阻止VC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以及Vc水解聚合成其他物质。[2,10]从图3可知,随着食醋添加量的增加,番茄中Vc含量先增后减,在0.4%时,Vc含量达到最高,但同时添加过多的食醋,使炒制番茄过酸,进而导致感官评分降低。
图3 食醋添加量对番茄Vc含量及感官评分的影响
2.2.1 响应面试验因素选择
由于感官评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考虑试验的严谨性,本试验选择Vc含量作为响应值,炒制温度、炒制时间和食醋添加量作为三因素,进而通过Box-Behnken中心组合进行试验设计,具体因素水平见表2。
表2 响应面试验因素水平编码表
2.2.2 响应面回归方程建立及方差分析
通过开展三种因素响应面交互作用实验,结果见表3,应用Design-Expert分析软件建立响应面回归模型,得到番茄中Vc含量(R1)对自变量炒制温度(X1)、炒制时间(X2)、食醋添加量(X3)三因素的数学回归模型为:R1=17.38-0.24X1-0.47X2-0.036X3+0.065X1X2+0.29X1X3-0.35X2X3-1.13X12-0.71X22-1.55X32。
表3 响应面试验结果
对上述模型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从中可看出,该模型极为显著,一次项X2及二次项X12、X22、X32表现显著。从各因素对番茄中VC含量的影响结果比较来看,X2(炒制时间) >X1(炒制温度) >X3(食醋添加量)。同时,表4可知该模型失拟项不显著,模型复相关系数R2为91.33%,调整后为80.19%,说明该模型拟合度良好,能够应用分析和预测不同炒制工艺条件下番茄中VC的含量。
表4 回归模型方差分析结果
2.2.3 交互作用分析
图4至图6分别为各因素交互作用的曲面图和等高线图,结合表4可得出两两之间交互作用大小为X2X3>X1X3>X1X2,这也说明可在保持一个因素的水平下,通过控制另外两个因素来适当地提高炒制番茄中的Vc含量。
图4 炒制温度与时间的曲面图及等高线图
图5 炒制温度与食醋添加量的曲面图及等高线图
图6 炒制时间与食醋添加量的曲面图及等高线图
2.2.4 最佳条件确定及验证实验
根据2.2.2回归模型方程算出番茄炒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温度206.64℃,时间2.66min,食醋添加量0.4%。但由于理论炒制因素不好控制,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确定炒制温度210℃,时间3min,食醋添加量0.4%,在此条件下炒制番茄,Vc含量理论值为17.47mg/100g。通过验证性试验,测出此时VC含量为17.38mg/100g,与理论值接近,说明此工艺参数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通过开展番茄炒制工艺参数的研究,确定了影响番茄炒制中Vc含量的因素依次为炒制时间、炒制温度、食醋添加量,感官评分随着炒制温度、炒制时间及食醋添加量的增加变化不明显,由于感官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本试验以Vc含量为响应值,进行优化实验,确定了番茄炒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炒制温度210℃,时间3min,食醋添加量0.4%,并通过验证试验发现模型预测Vc含量与实验值接近,这也进一步说明模型的可行性,该研究结果可为人们家庭健康的饮食生活提供一定的借鉴,也为促进烹调工艺标准化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