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丽,谭 晓
(1.合肥学院 图书馆,合肥 230601;2.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科技情报研究所,北京 10004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城市辐射带动农村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但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1]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决策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业生产正在实现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政府相关部门强化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层信息服务体系,以信息化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2]农业部数据显示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3]国家网信办同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制定实施了《2020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加快构建以知识更新、技术创新、数据驱动为一体的乡村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提升“三农”信息化服务水平。[4]本研究以CNKI数据库中CSSCI期刊论文为基础,借助SPSS和Vosviewer软件,绘制农村信息服务研究领域知识图谱,以期在此基础上揭示农村信息服务研究的主题结构及其热点问题,探讨农村信息服务研究的学术群体。
研究方法采用共词分析法(co-word analysis)和共被引分析(co-citation analysis),通过确定农村信息服务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建立高频关键词和高产作者的共现矩阵、利用SPSS和VOSviewer对矩阵进行分析、解读图谱等步骤进行研究。以CNKI数据库中期刊论文为基础,检索主题包括“农村信息服务”的期刊论文,期刊类型限制为“CSSCI核心期刊”,时间限制为全部,共检索出532篇(检索时间2021年3月16日),对检索出的论文去除报道性及没有关键词的,共529篇符合要求的论文,得到1178个关键词,借助SPSS的统计功能进行词频统计,选择频次5以上的关键词,从而确定了45个高频关键词作为本次共词分析的基础(见表1)。
表1 农村信息服务研究论文的高频关键词(部分)
对45个关键词两两配对,分别统计它们在529篇文献中共同出现的频次,形成45×45的共词矩阵,将共词矩阵转化为相关矩阵和相异矩阵,减少关键词共现频次悬殊造成的影响。
研究将关键词相异矩阵导入到SPSS中进行聚类分析,采用系统聚类分析, 聚类方法选择Ward法,度量标准选择平方Euclidean距离,得到聚类分析凝聚状态表和聚类分析树形图。由凝聚状态表可以得到“对策”和“问题”距离最近,首先合并成一类,其次是“服务”“模式”“信息资源”“农业”等等。
为对比关键词聚类分析的结果,研究将文献数据导入到Vosviewer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生成45个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可视化网络(图1)。采用多维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e)创建多维空间感知图(图2)。根据聚类分析(图3)、共现可视化网络及多维尺度分析结果,利用gCLUTO(Graphical Clustering Toolkit)对关键词—来源文献矩阵进行双聚类分析,可视化矩阵聚成明显的类别(图4)。
图1 关键词共现分析图
图2 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结果图
图3 关键词聚类结果图
图4 关键词 gCLUTO双聚类结果图
本研究综合上述分析结果,将45个关键词聚成的类团,按照图3从上往下分为如下四大主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互联网成为广播、电视、人际等传统信息传播渠道的有效补充,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居民对互联网的了解及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接受。[5]农村居民的信息需求从偏向农业专业化信息需求向多样化综合性信息需求转变。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农业呈现规模化经营,农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对信息的需求突显。[6]有学者利用技术接受模型TAM、TAM2、UTAUT等,构建农村用户信息采纳和利用影响因素模型,借助结构方程进行测算[7],采用Oprobit、Mprobit模型对农户信息服务的采纳行为进行实证[8],分析农村用户对信息感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进而分析农村用户信息采纳的态度和意向。[9,10]结果显示提高农民对信息服务有用性和易用性的感知,优化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提供便利的条件,开展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等措施有助于促进农民信息的采纳及利用行为的接受。[11]也有学者利用Probit模型、Dematel系统分析模型、KANO模型等,研究农村信息化及公共服务供给优先序等问题。
2004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均以“三农”为主题,对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12]在国家信息化战略的指导下,相关部门推出系列农村信息援助项目,相丽玲,郝雅玲用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信息能力等指标评估了项目的实施效果。[13]农村信息服务项目成效及供需匹配的研究,还包括区域性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14],农村信息传播能力评价[15]、农村信息资源配置满意度评价[16]、农村移动信息服务质量评价[17]、农村老人、妇女及留守儿童信息服务现状的调研等等。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十八洞村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18]陈喜凤,周飞伶构建以经济为基础、以资源为保障、以网络为渠道的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19]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用政策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樊振佳,程乐天认为面向农村创业的信息服务,要突出“需要做什么和怎么做”,表现出“实际做什么和怎么做”。[20]2016年,习总书记提出“要实施网络扶贫行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1]。”学术界从网络技术、精准扶贫、农村电商等角度研究网络扶贫,李全喜认为网络扶贫是以助力精准扶贫为取向、以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为支柱、以特色农村电商为支撑、以政府、市场、社会、农户协同攻关为基础的系统型扶贫模式[22]。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发展数字农业,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关于农业数字化建设,国内研究集中于城乡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及测度,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及智慧农业的发展等。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日趋活跃,农村中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农村人口年龄结构上的不合理,农村呈现空心化[23],外出务工降低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依赖程度。桂学文等认为文化程度偏低是我国农户信息利用的主要障碍,政府多部门提供平台服务,但协同效应欠佳,农户反馈信息不畅。[24]涉农网络在信息采集频率与范围上存在互补,但缺乏统一标准。[25]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农村信息服务核心话语演变,从农业及农产品销售信息服务,到农村居民多样化信息需求、城乡信息公平及数字鸿沟、信息技术获取差异等,表现出与国外研究基本一致的演变特征。[26]国外开展利用现代技术构建农村数据服务平台的实践,如日本农业数据协作平台WAGRI,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数据互联、共享、服务功能。[27]美国的涉农信息网络服务,法国的多元化社会化信息服务,日本的信息化与农业产业整合,韩国的信息化示范村等,为探索信息化支撑乡村振兴发展道路提供了经验。[28]农村图书馆是我国基层的公共图书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科技的需要,农村图书馆在建设及资源的配置上需要数字化、智慧化及多样化。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资源分布存在差异,农村信息服务也呈现出区域特征。沈亚平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的特殊性,构建了包含供给主体(地方政府为主)、需求主体(农民)和能力主体(地方政府、农民)三方的服务契合度模型,建立需求传送渠道和多元供给机制。[29]湖南武陵山区深度特困地区信息服务存在信息需求与服务不对称,供给方式和渠道单一,成效不明显等问题。[30]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统计年鉴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西北农村信息传播渠道建设重传统轻现代。[31]甘肃陇南农户信息服务需求强烈的是农产品价格及供求信息,对教育和娱乐等方面的信息关注不够。[32]江苏省苏南、苏北和苏中地区农民日常信息搜寻行为呈现差异,苏南地区农民信息意识及农村信息服务机构重要性的认知相对较高。[3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地区信息传播具有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海量化、传播渠道立体化、传播受众个性化及传播效果精准化等特点。[34]关于信息付费问题的研究,曹冰雪等对北京市652家农户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少数农户有信息服务支付意愿,且意愿支付的金额为每月10元以下。[35]
研究检索出的农村信息服务相关的529篇论文,共832位作者,其中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有23位作者。研究对这23位作者进行作者共被引分析(Author Co-citation Analysis,ACA),检索主题为农村信息服务的上述作者的共被引情况,形成23×23的共被引矩阵。将共被引矩阵在SPSS中进行聚类分析,形成论文作者共被引聚类分析凝聚状态表和聚类分析结果图(图5)。23位作者聚类过程中有6组作者距离比较近,分别是赵静与王玉平;于良芝与樊振佳;李习文与张玉梅;陈瑛与伍艺;李瑾、郭美荣与冯献;黄水清、茆意宏、杨沅瑗与彭爱东。
图5 论文作者聚类分析结果图
通过进一步检索研究成果分析,研究作者共被引出现的频次高和研究人员多篇论文合作有一定的关系,6组聚类的作者,不仅共被引频次高,而且组内的研究人员属于同一机构,有多篇论文是合作关系。23位作者形成6个学术群体分别是:(1)赵静与王玉平,均来自西南科技大学,4篇合著,研究偏向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信息需求与服务、农村信息消费和信息共享等。(2)于良芝与樊振佳,均来自南开大学,合作1篇,研究以农民为视角的农村信息服务效果、制约因素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分析农村居民信息获取的劣势。(3)李习文与张玉梅,均来自宁夏社会科学院,合作6篇,研究西部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发展,介绍宁夏农村信息化、农民信息意识及需求的现状,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及模式。在农村信息服务研究论文的高频关键词中,统计中出现高频词“宁夏”,出现在两位作者系列论文的关键词中。(4)陈瑛与伍艺,均来自湖南图书馆,合作的2篇论文是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研究湖南农村文化信息需求及文化信息服务,介绍公共图书馆服务农村的模式。(5)李瑾、郭美荣和冯献,均来自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3位作者有多篇论文合作。论文研究“互联网+”或“三网融合”背景下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农村信息传播,农户信息服务采纳及支付等。(6)黄水清、茆意宏、杨沅瑗和彭爱东,均来自南京农业大学,4位作者有多篇论文合作。研究发达地区农村外来劳动力的信息需求、江苏省农民信息需求与行为、区域性农民信息行为的对比、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等内容。研究中还有一些作者(李林、张红胜、桂学文、梁媛、岳奎、李静、张志强、刘丽)之间的合作及共被引不明显,聚成一类。
农村信息服务研究,研究论文从发文机构分析,研究团体集中在南开大学、宁夏社会科学院、湖南图书馆、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机构,以高校或研究中心为主,公共图书馆占比较少,以单一机构的作者合作为主,研究内容区域性也比较明显,研究人员没有形成跨机构、跨区域性的合作群体。
农村信息服务论文按照被引频次排序,被引频次100以上的有10篇(表2),被引频次最高的是程又中、陈伟东2006年发表的《国家与农民:公共产品供给角色与功能定位》,文章指出农村公共服务的个体化与公共产品短缺,需细分公共产品,定位中央、地方、社区的角度与功能,建立多元供给模式。[36]
表2 农村信息服务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100)
这10篇高被引论文发表在不同专业的刊物上,涉及农业、经济、社会科学、图情专业等。对10篇高被引论文进行共被引分析(图6),图中粗黑点代表10篇高被引论文,文献[2]《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研究述评》、文献[3]《关于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文献[4]《浅谈日本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及启示》与文献[6]《试论发展农村信息化》共被引强度比较高,关系比较密切,这四篇文章研究内容与农业信息化直接相关。文献[1]《国家与农民:公共产品供给角色与功能定位》、文献[7]《农户对公共产品需求的优先序及供给主体研究——以福建省永安市为例》和文献[9]《基于农民视角的主要农村公共品供给情况——以山东省11个县(市)的32个行政村为例》关系密切,三篇文献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进行了研究。文献[5]《黑龙江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选择》、文献[8]《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来自于2004—2005年我国农民工流动就业的调研》和文献[10]《公共服务中的图书馆服务》是孤立点,三篇文献侧重点各有不同,相关之间关联强度不大,与其他7篇没有形成共被引的密切关系。
图6 高被引论文共被引图谱
本研究以CNKI数据库中CSSCI期刊论文为基础,对农村信息服务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高产作者及高被引论文进行研究,采取多元分析,运用SPSS和VOSviewer软件,绘制出农村信息服务研究领域的可视化图谱,探讨国内农村信息服务领域的研究热点,聚类成农村居民信息需求及信息行为研究、农村信息化政策及其影响研究、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图书馆服务研究、区域性农村信息服务研究等四大主题,23位作者聚类成6个学术群体,农村信息化及农村公共产品研究的高被引论文共被引强度高,关系密切。研究在数据的选取和图谱的解读等方面,存在主观性等不太合理的地方,将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使研究内容进一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