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宁馨
近期,一篇名为《学校公众号可以降降温了》的文章在教师圈中被广泛转发,似乎说出了很多为公众号所累的教师的心声。不少人在转发和评论中述说着这份“额外的工作”带来的疲惫与困惑:美篇、抖音、公众号、视频号,转发、点赞、评论、点击率,教师除了教学工作,还需要拍照、写文稿、剪视频、排版……非教学性的事务越来越多,放在教学上的精力和时间越来越少,这样是否已经本末倒置?
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媒体和沟通方式的变革是既成事实。我们在习惯并享受其好处的同时,难免会被时代卷入,接受它带来的挑战。情绪的宣泄和有理有据的分析与讨伐固然必要,但也需要回到原点,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谁来做以及如何去做,试着寻求方向和突破。因此,我们约请了幼儿教育领域多位与新媒体有交集的人士分享看法,期待能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
在幼儿园管理者眼中,公众号是一个很好的推广、宣传手段,公众号工作的目标首先是保证内容质量。同时,教育局对幼儿园工作的年终考核中,公众号推送的数量也是考核指标之一。除此之外,公众号的审美也要有水准,“别的幼儿园能做到的,我们也应该做到”。
而对我来说,自从开始做公众号,就对幼儿园组织的各类节日、节气活动没有激情了,因为它们意味着要收集材料、写稿子、筛选照片、排版。当一篇费了好大劲才做好的稿件因为审核迟迟推送不出去,内心如压千斤重担,而彻底没有心情去观察孩子、陪孩子。每次推送后,点击、在看和群发成了我生活中最大的期待。
当然,这项工作也带给我很多收获,比如:掌握了不少技能,学会用多样化的方式記录孩子的成长、欢乐,这未尝不是一种专业能力和素养的体现。编辑公众号的过程就是对幼儿园活动反思的过程,在把各类素材整理到一起的时候,会发现有的活动缺乏素材,有的活动好像与孩子的年龄特点不匹配,也没有给孩子自由活动、自主创作的空间等。而这些只有跳出活动本身,作为“旁观者”的时候才更容易看到。写公众号文章磨炼了写作能力,尤其是对结构和逻辑的梳理,让我写作时也更有对象感,会考虑如何谋篇布局。
公众号时代,如何“反内卷”?首先,要重新定义幼儿园公众号的价值。如果是呈现幼儿园的理念和成果,公众号更应该本着彰显儿童力量、突显儿童精神的态度,鼓励老师在日常工作中更多地去观察儿童、发现儿童,记录下他们有趣、有意义的生活点滴。其次,减少大同小异的各类接待类推送。让这些内容留存在幼儿园档案里,如果要放到公众号上,只记录过程、进行总结即可,不增加教师的负担。最后,对公众号推文提质、减量,不将推文数量作为幼儿园考核的标杆,选择当下对读者来说更重要也更需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