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兴趣,促养直觉思维

2022-05-19 19:46吴珊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50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直觉思维雷雨

吴珊

【摘要】在语文学科所承载的多种思维培养中,直觉思维至关重要,处于思维培养的金字塔顶端,通过“分享老师兴趣”“设计趣味讨论”和“重视学生热情”等多种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直觉思维品质。

【关键词】直觉思维;兴趣;故都的秋;雷雨

信息时代的人才拼的不是记忆力,而是思维能力。直觉思维于众多思维能力(如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形象思维等)中脱颖而出,直觉思维是在智力、情感和知识交融之下形成的,使人在面对对象时快速思考、辨别和判断,与分析思维互相补充。

直觉思维是“刹那间不假思索的反应,却积淀了长期的比较、揣摩、学习、训练的成果。”它的隐蔽性令其长期被当作天生的感觉,遭受了多年的忽视,此种情形和它的重要性毫不相配。采用“兴趣养成法”,能在丰富课堂之余,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一、分享教师兴趣

真诚交流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对课文的真诚、独到的见解能引起学生极大的热情,引发学生对语言的深入感知。《故都的秋》一文中有文字如下: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为引导学生体会郁达夫笔下的美景和情致(悠闲和落寞),老师可分享自己的类似体会。我当时和学生分享了自己的一次经历——去留园游玩,正值海棠花飘零之时,我坐在石墩上,看着夕阳一点点西沉,光线透过圆形石门照到海棠树上,一点点向上移动,光影效果下的花飘异常美丽。由此很多学生眼神一闪,想到自己日常体会到的美景,如清晨走过被水洒过的操场,草晶莹剔透,自己感受到校园青春的美好,等等。带着这种对自然风景的柔情再去读郁达夫的 “细数日光”的文字,学生的直觉思维得到了有品质的提升。

“直觉思维又具有很强的情感性,这种情感性受到语言材料和学生情感的影响。”没有感情的品读和教学难以让学生产生直觉体验,要让学生有感情地去阅读、朗读,首先,老师自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心花草树木,欣赏琴棋书画。热爱是感受力最好的“言传身教”。已经毕业的学生告诉我说:“特别喜欢王菲的《流年》,喜欢它的细腻、深情,记得当时学习戴望舒的《雨巷》的时候,老师课上给他们分享了《流年》“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手心忽然长出纠缠的曲线”的歌词,歌中情感很像戴望舒念念不忘的心思。”想必这种感受总在看到类似文字,出现类似事情的时候徘徊于学生心中。

有些优美、动人,根本无需过多解释,老师真诚分享即可,带学生领略三毛的《撒哈拉的沙漠》的有趣与疼痛,领略张爱玲《半生缘》的纠结与无奈,领略余秋雨《山居笔记》的呐喊与气势,领略《先生》的奉献与执着,等等,或读或评或唱,发挥兴趣的引导力。

二、设计趣味讨论

在语文课堂上,讲什么、怎么讲非常灵活,老师有很大的自由设计空间,每篇课文应找到恰当的“讨论点”,激发学生观察、争论、表达,引导学生沉浸文本的形式美和内容美中去。

譬如教授《滕王閣序》时,王勃语言工整又精炼,尽绘滕王阁的秋色,往往美景可畅想,却难以画出,更不用提照片。为了激发学生对语言的想象力和解读能力,我找来两张照片,分别写上“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学生点评这样的照片配诗如何,哪里可以,哪里不行?学生很快给出反馈。

(1)关于“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配图的点评如下:

“积水消尽的‘尽’应该是要表现秋天的干燥、干爽。”

“寒潭清基本表现出来了,有枯树枝,是冷清的调子,但是颜色在清澈点,更好。”

“我觉得天空中是凝结着淡淡的云烟,这个云烟感觉几乎没有,太淡了。”

“暮山紫,暮霭也就是晚上的云气、雾气等,应该氤氲在山上,山的紫色不够深。”

“这两句上句比较清新,下句比较浓烈,照片难以体验出来两种气氛。”

学生边“找茬”,边感受王勃笔下那种纯净、浓烈,又清冷的秋色。

(2)关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配图的点评如下:

“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照片虽有两物,但动感不好表现。”

“云霞在水中应有倒影,不能是夕阳之影。”

“孤鹜是点缀的,不能太近。”

“水天交接的感觉要表现出来的话,岸边就要尽量干净。”

不能不说学生的感觉是相当准确的,不仅表现在他们对画面构成的准确判断上,更表现在他们对“齐飞”的动态美的直觉体会上。

又如教《祝福》时,让学生就“祥林嫂之死,谁是凶手”来尽情发表看法。学生能够将鲁四老爷、柳妈等人,还有祥林嫂自己的言行举止观察得相当到位,清楚地指出祥林嫂生活的环境里太多人做了帮凶而不自知。此时,再追问学生是否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观察到过类似的“压迫”呢?学生就会表达出对日常不良现象的看法。鲁迅的态度和关怀——对礼教的抨击,对看客的批判,和对底层的同情等会深得学生之心。关键的讨论环节充分调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们的思想碰撞促进了彼此的成长,从而感悟于“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毫无疑问,事事关心的的珍贵态度和感情能使直觉思维更成熟。

可见,有趣的讨论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他们自然生成的理解、感受远比“教授、告知”要更有意义,久而久之,学生的直觉思维会品质就越来越高。

三、重视学生热情

耐心、宽容和肯定是培养直觉思维不可缺少的态度,老师应重视学生的热情,避免不恰当的否定和忽视,发现学生闪光点,保持学生求知热情。

譬如课堂上我们常常进行的诗歌或文段的改写,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难以写得尽善尽美,但却定是各有所长:有的同学揣摩游子心理,进行直接抒情;有的同学渲染画面,秋意浓烈;有的同学发挥想象,叙写“人家”之温馨;有的同学语言形式工整、丰富,有的同学对“瘦马”背后的“饥饿”有所发现;等等。老师若能耐心倾听、诚恳鼓励,会给予学生极大的自信。自信之人方能发挥自己的直觉思维。

重视学生的热情,还在于当学生面对陌生领域时,老师能大胆推一把。

譬如朗诵,当学生怯于、羞于去有感情地朗读时,老师领读、跟读精彩音频都是不错的指导方法。曾经我找了个《将进酒》的朗诵视频,朗诵者太投入了,摇头晃脑的,学生边听边看、笑得不行,后来全班模仿摇头朗诵的时候越来越入神,完全能感觉到李白诗歌的潇洒自在,诵读效果很好。“在由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转化过程中,会出现语感的迁移,而这种迁移过程无论是思维过程,还是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都是直觉思维活动异常积极的过程。”[3]开口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的重要手段,越是热爱朗读的学生,越是直觉思维品质好。

又譬如《雷雨》的片段学习中,学生对话剧表演是跃跃欲试的,课堂时间虽然有限,但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曹禺创作的独具匠心,对话表演是必须的。我曾让学生表演以下小情节,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作者标点符号的价值、话剧表演的抑扬顿挫:

(1)

鲁: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

周朴园:(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2)

周:我问,他现在在哪儿?

鲁:就在门房等着见你呢。

周: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

(3)

周萍:(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课堂上学生的尝试热情相当高,尝试表演后,话剧依靠语气变化和信息慢慢抖落的特点就能够快速被领悟。即便对学生来说话剧是较为陌生的文学形式,但学生对话剧表演也有了良好的审美能力,审美力的发展无疑对直觉思维的生长是大有好处的。

语文在调动直觉思维组成成分的感情、知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空间,着实是大有可为的。“巧借兴趣”的关键在于重视课堂中的“人”的主体地位,一方面,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地位和教师的个性化体验,文章内容熟记于心后,教师往往因为生活阅历会有珍贵独到的体验,这些体验会帮助师生之间更好地进行心灵沟通,让课堂具有独特奥秘之处,即此为这位老师的课堂,而绝不是那位老师的課堂,教师的体验和想法能良好地摆渡学生进入文学领地;另一方面,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角地位和学生的参与性感受,学生视角的原有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都是课前设计时需要进行预设的,老师都不要“忘了她的学生还没有熟练掌握自己早已形成心智模型的基本步骤。预设合理,则能很好地领学生入情入戏,学生也能在课堂中感知到自己的情感流动、思维跳动,最终进一步感知作家作品,同时也收获自我的领悟、直觉思维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马计娜.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7):81-82.

[3]周佳燕、王献忠.多种“读”法培养直觉思维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才智,2015(1):86-87.

[4]彼得.C.布朗、亨利.L.罗迪格三世、马克.A.麦克丹尼尔.认知天性[M].邓峰,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8:129.

(责任编辑:张晓东)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直觉思维雷雨
僧院雷雨(一)
《雷雨》中的“雨声”
可怕的雷雨天
雷雨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产品设计中的直觉思维分析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直维能力的培养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