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 柏任俊
⦿北京市育才学校 贾春花
⦿湖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毛 井
高等几何背景下的解析几何问题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例如2020年北京卷第20题,既有高等几何的背景,又重点考查了先猜后证、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是一道非常难得的优秀题目.下面笔者对这道题目进行深入探究.
(Ⅰ)求椭圆C的方程;
图1
(4k2+1)x2+32k2x+(64k2-8)=0.
令x=-4,可得
又(x1+4)(x2+2)+(x2+4)(x1+2)
=2[x1x2+3(x1+x2)+8]
=0.
很多学生不难得到以上结论,但是再往下学生该怎么做呢?在这里,先猜后证的研究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第二步,他还要知道要证明
成立,就只需证明
(x1x2+2x1+4x2+8)+(x1x2+2x2+4x1+8)
=2x1x2+6(x1+x2)+16=0
成立.即证x1x2+3(x1+x2)+8=0成立.此后的问题就非常容易了.
由此可见,高考数学北京卷解析几何题的落脚点还是在“能力”上.就此题而言,考查学生“先猜后证”的研究方法和数学运算的基本素养,这是非常重要的.
本题的选题来源于高等几何中的极点极线理论,当然它不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内容,也不在高考考查的范围内,但由于该理论体现了圆锥曲线的基本性质,经常会成为命制解析几何试题的背景.如果中学教师能够了解该理论,熟悉有关性质,那么我们就能够站在比较高的观点下去看待这些试题,就能够“看透”试题中蕴含的有关极点极线的知识背景.下面给出高等几何中有关二次曲线的极点极线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定义1[2]不在二次曲线Γ上的点P关于一条二次曲线的调和共轭点的轨迹是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叫做点P关于此二次曲线Γ的极线,点P称为这条直线关于此Γ的极点.一般我们把这个定义称为极点极线的几何定义.
图2
图3
推论2[2]如图3,设点P关于有心圆锥曲线G的调和共轭点为点Q,PQ连线经过圆锥曲线的中心O,且与G交于两点R,R′,则有OR2=OP·OQ.反之若有此式成立,则点P与Q关于G调和共轭.
定义2[3]已知圆锥曲线Γ:Ax2+Cy2+2Dx+2Ey+F=0(A2+C2≠0),则称点P(x0,y0)和直线l:Ax0x+Cy0y+D(x+x0)+E(y+y0)+F=0是圆锥曲线Γ的一对极点和极线,一般我们把这个定义称为极点极线的代数定义.
图4
继续探究这道题,点A(-2,-1)与B(-4,0)有没有关联呢?A,B两点满足什么关系结论成立呢?有没有更一般的结论呢?我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那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想,如果保持点B固定,切线AB进化为割线,直线MF,NE分别交直线x=-4于点P,Q,|PB|=|BQ|还成立吗?
图5
其实从证明的过程可以看出,如果点B是x轴上任意一点(t,0),上述结论也成立.于是从这道高考题中得到下面的推广结论:
当然这个一般结论让学生做的话,计算量会非常大,所以可以把题目难度降低,这道北京高考题就是上述结论的一个简单特殊情形.我们可以把上面结论中过点B的一条割线BEF设定为x轴,这样E(-a,0),F(a,0)为椭圆的两个顶点,这个问题的计算量就小了很多,也非常适合学生来做.
以高等几何中的极点极线为背景的解析几何题目非常多,2020年全国1卷理科压轴题就是其中一个.
(1)求E的方程;(2)证明:直线CD过定点.
图6
高等几何下的极点极线理论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它是解析几何命题的内在背景.作为中学一线教师,掌握一些极点极线理论,从高等几何的角度去研究高中解析几何题目,有助于我们深层次地理解高等几何与初等几何之间的内在联系.